【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2010年中考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2010年中考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08 10:30:44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2010年中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0·杭州)下列用品中,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A.玻璃杯 B.瓷碗 C.木桌 D.塑料瓶
2.(2019·宁波模拟)2007年,我国首次调整饮用水标准。新《标准》规定,饮用水的pH在6.5-8.0之间,符合健康标准。由于受酸雨影响(在我国酸雨中一般含有少量的硫酸),目前我国天然水体大多呈弱酸性。要使pH低于6. 5的天然水达到饮用水的酸碱度范围,下列处理方法最可行的是(  )
A. 加热 B.加入适量纯碱
C.加入适量氯化钡 D.加入适量明矾
3.(2010·杭州)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千岛湖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
B.杭州植物园内哪种花卉最美观
C.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哪几种植物存冬季开花
D.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4.(2010·杭州)繁殖季节,雄棘鱼腹部颜色由银白色变成红色,并会对侵入其领地的其它雄棘鱼发动攻击性行为。某人为研究引发雄棘鱼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做了如下实验:在雄棘鱼活动的水域中放置了多种颜色的鱼形蜡制模型,并观察和记录雄棘鱼在单位时间内对这些模型进行攻击的次数,实验结果如下表。
模型特征 攻击频率
腹部银色 低
腹部红色 高
腹部有红色条纹 高
根据实验结果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A.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足一种条件反射;
B.有条纹的模型更容易引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C.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足先天性的,由基因决定
D.腹部有红色的模型更容易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5.(2010·杭州)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不受任何力的物体才有惯性
B.汽车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汽车只有在紧急蒯车时才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
6.(2010·杭州)有关电和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着形磁铁靠近时一定会会相互排斥
B.指南针静止时它的北极总是指向地理的南极
C.电磁铁磁性强弱可以用改变电流大小来控制
D.直流电动机转动方向不能由电流方向来控制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7.(2010·杭州)下面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圆圈均代表碳原子。这两种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明显不同,如导电性、硬度等。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物质中的碳原子大小相同
B.甲乙两种物质都是碳单质
C.甲乙两种物质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
D.将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后得到的是纯净物
8.(2010·杭州)某科研机构利用遥感卫星长期监控一个生态系统的演变,以下三幅示意图是根据不同时期卫星所拍摄的该生态系统照片绘制而成的。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点的疏密表示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据图所作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11个种群
B.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更强
C.近25年来,该生态系统所有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分解有机物的总量
D.近25年来,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物种数量不变
9.(2010·杭州)如果用右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表所示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A 染色体 DNA 基因
B 光合作用 同化作用 新陈代谢
C 细胞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D 细菌 真菌 分解者
A.A B.B C.C D.D
10.(2016·金华模拟)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为使配制更为准确,在量筒中配制100毫升10%的NaOH溶液
B.为了防止滤液溢出,过滤时滤纸边缘应高于漏斗边缘
C.测定溶液酸碱性时,为使现象更明显,加入的指示剂越多越好
D.检验铵盐和碱共热时有无氨气放出,应将红色石蕊试纸用水湿润
11.今年全球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次数较多,下列有关地震和火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火山和地震的活动周期是11年
B.火山的喷发使酸雨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C.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D.火山和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12.(2010·杭州)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13.(2010·杭州)下列实验现象的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纸片会靠拢,是因为吹气时两纸片间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减小
B.乙图中,滚摆上升时,滚摆的势能转化为滚摆的动能
C.丙图中,右指感觉疼,是因为右指受到的压力更大
D.丁图中,罩内传出的铃声逐渐减弱,说明电铃振动逐渐变弱
14.(2010·杭州)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下列不属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  )
A.蒸发 B.径流 C.水汽输送 D.太阳辐射
15.(2017·上虞模拟)中科院的全超导的“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的调试运行成功,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氘和氚是核聚变的原料(氘、氚原子核内都只有1个质子,但含不同数目的中子),聚变发生后,氘、氚原子核转变为氦原子核。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聚变是化学变化
B.氘原子和氚原子属于不同元素
C.氘原子和氚原子是氢的两种同位素
D.氘原子和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16.(2010·杭州)某人用100牛的力提起了350牛的重物,那么他可能使用了(  )
A.一个定滑轮
B.一个动滑轮.
C.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D.一支杠杆
17.(2010·杭州) 如图家庭电路连接正确,各元件均正常,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洗衣机接入三孔插座后电灯与洗衣机是串联的
B.洗衣机接入三孔插座能使洗衣机金属外壳接地
C.闭合开关时人接触B点或C点都可能引起触电
D.断开开关时A,B两点都能使测电笔氖管发光
18.(2010·杭州)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用同一套气体发生装置 B.可以用同一种气体收集方法
C.属于同种基本反应类型 D.反应条件相同
19.(2017·萧山模拟)如图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滑片从左端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压表示数逐渐变大 B.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小
C.电灯的亮度逐渐增大 D.电路总功率逐渐变小
20.(2010·杭州)如图,两个相同容器都盛满水,甲中有一个体积为50厘米,密度为0.5×103千克/米3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漂浮时浮力等于自身重力并有1/3体积露出水面
B.木块缓慢下压至浸没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不变
C.木块全部压入水中两容器底部受水的压力和压强都相等
D.取出木块后两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和压强都相等
21.(2010·杭州)铁制品在通常情况下很易生锈,制造时往往在铁制品表面电镀一层铜起防锈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镀铜铁制品不可以在弱酸性条件下使用
B.镀铜铁制容器可盛硝酸银溶液
C.镀铜铁制品不易生锈的原因之一是使铁隔绝了空气
D.镀铜铁制品是一种合金
22.(2010·杭州)据《自然》杂志介绍:地球上树木生长的最高极限约为122米~130米。下列关于树木长高有极限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
A.高空空气稀薄,影响了树冠的光合作用
B.高大的树木更容易招致风折雷劈
C.树木长高有极限的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重力的存在制约了水分在树木内向上运输的高度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1分)
23.(2010·杭州)请你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适时松土有利于大豆幼苗生长,主要原因是促进了幼苗   ,从而为幼苗的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等生命活动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2)某同学为使青菜长得快,每天在菜地上施肥,结果适得其反,许多青菜萎蔫而死口主要原因是   。
(3)目前杭州郊区的菜农常用温室大棚生产蔬菜,若要提高温室大棚蔬菜的产量,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写出一条即可)     。
(4)要将大量的新鲜水稻种子贮藏较长时间,最简便有效的是:   
(5)要在葡萄园种植具有“果大昧甜”等优良性状的A品种葡萄,果农没有选择A品种葡萄的种子在园中进行播种,而是直接剪取A品种葡萄的枝条进行扦插。你认为他这样做的优点是   。
(6)扦插时,某果农先将葡萄枝条的插入端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浸泡一下,再将枝条插入土壤中。他认为这样做能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理由是   。
24.(2010·杭州)汶川震灾大批伤员需要输血抢救,当地库存血供不应求,各族人民踊跃献血,确保灾区供血。请回答下列有关血型和输血的问题:
(1)人的ABO血型由红细胞膜上   决定的。
(2)输血前必须先要检查   的血型。在缺乏同型血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输入少量异型血,决定异型血之间能否输血的关键因素是   
(3)已知甲、乙、丙、丁四人的ABO血型各不相同,丙、丁的红细胞能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又知丁的血清能与乙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问:甲的血型是    ,丁的血型是   。
25.(2010·杭州)提纯混有硫酸的硫酸铁溶液,可在该溶液中加入足量   试剂后,过滤。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6.(2010·杭州)右图为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a、b两种饱和溶液的浓度相同时的温度是    ℃
(2)要从b物质的溶液中析出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3)若要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0%以上的a溶液,配制时的温度应不低于   ℃
27.(2010·杭州)如图,长为3米的匀质平板的中点能绕固定的支点转动,平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30°,在板上站两个小孩。已知20千克的甲小孩位于板的中点,30千克的乙小孩位板的左端。现两个小孩均以0.1米/秒的速度同时向右慢慢移动,   秒时间后平板开始转动;乙小孩在这一过程中克服自身重力做功的功率为   瓦。(g=10牛/千克)
28.(2010·杭州)如图甲所示,用一拉力传感器(能感应力大小的装置)水平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块,A端的拉力均匀增加,0-tl时间木块静止,木块运动后改变拉力,使木块t2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计算机对数据拟合处理后,得到如图乙所示拉力随时间变化图线,回答下列问题:
(1)当用F=5.3牛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牛;若用F=-5.8牛的水平拉力拉木块,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牛。
(2)如图丙所示,为研究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F力FN大小的关系,在重力为17牛的木块上每次增加1牛重的砝码,分别用水平拉力F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实验测量数据如下
木块对水平面压力FN(牛) 17 18 19 20 21
水平拉力F(牛) 5.1 5.4 5.7 6.0 6.3
根据表格数据,得出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式为   。
29.(2010·杭州)请指出右图中鞍部的位置    (填字母),图中峭壁处于鞍部的   方向。
四、实验、简答题(本大题共39分)
30.(2010·杭州) 2010年5月,杭州某中学九(1)班的学生开展了一项调查,他们随机调查了本校九年级10个班共100名学生在去年不同季节流感的发病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调查人数 患病人数 患病时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男生 52 16 8 1 2 5
女生 48 14 5 2 1 6
总人数 100 30 13 3 3 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2)上述调查是通过   方法确定调查对象的。
(3)去年春季,该校九年级男生中流感的发病率为   
(4)分析表中数据,你认为去年该校九年级学生流感发病有何规律?   。
(5)流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
31.(2010·杭州)某学校的课外活动小组要测定某块盐碱地中的NaCl、Na2SO4、Na2CO3的含量,为盐碱地的改造提供依据。下面是他们的测定步骤:
a)确定要测定地块的采样点。
b)将采集好的土样晾干、粉碎、称量,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取滤液。
c)对所取滤液进行以下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是足量的,得到的所有沉淀中的阴离子都来自原土壤滤出液中)
d)称量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沉淀质量,计算得出盐碱地中上述三种盐的含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采样点时有下列四种方案,选用方案   较为合理。
(2)上述实验中试剂A的化学式是   ,试剂B的化学式是   ,气体和试剂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若上述实验中试剂A为氯化钡溶液,则按上述实验步骤最终测得土壤中   的含量偏高。
32.(2010·杭州)小王要研究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做了下述实验。可供选用的药品如下:①石灰石②澄清石灰水③稀硫酸④浓硫酸⑤盐酸溶液⑥烧碱溶液⑦蒸馏水。可供选用的仪器如图所示。
小王设计的实验方案为:
a)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b)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广口瓶中分别放入长势、大小均相同的某种植物幼苗和等体积的水,瓶口滴管内装有NaOH浓溶液,再将不同体积的纯净二氧化碳气体充入三个瓶中,充入气体的成分分别是:甲瓶:2000毫升空气;乙瓶:1600毫升空气、400毫升CO2;丙瓶:1400毫升空气、600毫升CO2,三套装置都如右图所示。
c)将三套装置放在同一地点,太阳光照等量时间后,挤压滴管,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观察进入三个瓶中水的体积。(植物呼吸作用的速率变化忽略不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需的仪器和药品是   (仪器名称用仪器下的大写字母表示,内装的药品写序号),将所选仪器按要求连接,各接口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是   (用仪器接口上的小写字母表示)。
(2)为小王的实验原理正确吗?   理由是    ,
(3)对小王设计的实验略加改变,理论上还可根据   变化,来判定CO2浓度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
33.(2010·杭州)小明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时,器材有:6伏蓄电池、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滑动变阻器器(500Ω 1.5A)、额定电压为2.5伏的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8欧)、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1)如图是尚未连接完整的电路,请完成电路的连接。
(2)实验验测得数据如下表,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瓦;小明求出了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阻值,发现灯泡电阻随电压变化的规律是    ,产生这一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
次数 1 2 3 4 5
电压(伏) 1.0 1.5 2.0 2.5 2.8
电流(安) 0.20 0.25 0.28 0.30 0.31
电阻(欧) 5.0 6.0 7.9 8.3 9.0
34.(2010·杭州)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网上看到:茶叶是碱性食品,喝茶可以溶浴解脂肪而减肥,他们设计了探究的课题是:比较不同产地茶叶泡出液的酸碱度及茶水是否能溶解脂肪而有减肥作用。他们的实验过程如塑下:
①从市场上购买了三种不同产地的茶叶,编号为A.B.C。
②取A、B、C三种茶叶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开水冲泡。
③用pH试纸分别到杯中蘸取A.B.C三种茶叶的泡出液,和标准比色卡比对测得它们的pH分别为5.4、6.3、6.0。
④将形状、大小、质量相同的脂肪小块,分别放入盛有三种茶叶泡出液的相同杯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保温5小时后,分别滤出脂肪块,吸干表面水分并称量。根据脂肪块在茶水中浸泡前后的质量变化(不考虑脂肪块吸水),判定茶水能否溶解脂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实验操作步骤中错误的是   。
(2)在第②步实验操作中“相同的条件主要是指:水的温度、茶叶的质量、冲泡的时间及   应相同。
(3)组内有看的同学认为,第④步实验设计不严密,需要改进的是    。在第④步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目的,适宜的温度应控制在   左右。
(4)有人将茶水倒入有水垢的热水瓶中浸泡一下时间后振荡,发现水垢大部分消失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化学原理最可能是   。
五、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38分)
35.(2010·杭州)如图甲、乙所示为某型号电水壶的电路示意图及铭牌,R与R0产生的热能均能被水吸收,保温状态水温保持在80℃以上。回答下列问题:
(1)保温状态下,开关S0、S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2)求电阻R0和R的阻值。
(3)80℃的一杯水,放在桌上自然冷却,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水温,得出丙图图线。从图中可以得出什么降温规律?
(4)一满壶80℃的水,自然冷却到室温,水释放的热量为多少?(水的比热c=4.2×103J/(kg.℃)]
36.(2010·杭州)如图为一辆轿车的俯视示意图。O点为司机眼部所在位置,司机在右侧的后视镜AB(看作平面镜)中能看到车尾c点。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司机眼睛看到C点的光路图。
37.(2010·杭州)某电力公司开发出一种圆柱形气球状的发电机(下图为示意图),悬于风力足够大且较稳定的300米高空,中心处大的风扇随风转动,带动发电机,产生的电流通过系着的电线到地面。假如气球体积3.0×105米3,最大发电功率为3000千瓦;(设300米高空的空气密为1.2千克/米3)问:
(1)气球在高空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2)若该风力发电机每年工作6000小时,则它的最大年发电量是多少千瓦时?
(3)根据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推测其内部必备的组成部件是什么?
(4)A,B,C,D表示四个不同地区300米高空一年内的平均风速,哪个地区最适合风力发电?
38.(2010·杭州)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向50克氧化铜粉末中通氢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固体质量减少8g,求:
(1)已反应掉的氧化铜质量。(列式计算)
(2)若实验时用的氢气,是用右图标签所示的浓硫酸稀释成稀硫酸后和足量的锌粒反应制取的。取用浓硫酸50毫升,小心加入到300毫升水中稀释,稀释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39.(2010·杭州)氢气可被用作清洁能源,但它的制取、存储和运输都很困难。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糖类制取氢气的新技术,有望解决这几大问题。以这项技术为基础,未来的氢动力汽车将携带易于存储的糖类,如淀粉,其化学式是(C6H10O5)。科学家使用由多种特殊的酶组成的混合物,将淀粉和水转变成CO2和H2的混合气体,将CO2除去后,H2进入燃料电池产生电力,驱动汽车前进。燃料箱容量为55升的汽车可携带约27千克淀粉和21千克的水,完全转变,可以产生4千克氢气,其余为CO2。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该项技术,汽车运动时时的机械能最终由下列哪种能量转化而来
A.化学能 B.太阳能 C.电能 D.热能
(2)混合物中的酶具有高效性、多样性和   性。
(3)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淀粉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若一辆氢动力汽车正常行驶时,功率是70千瓦,氢气的热值是1.4×108焦/千克,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是50%,在阻力不变和不考虑其它能量损耗时,要使该车能正常行驶,汽车每小时至少消耗氢气   千克
(5)这种技术的实用化,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在汽车中怎样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就是问题之一。有人提出了下列:
①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
②将混合气体通过溶质质量:
③在常温下对混合气体加压,使之液化分离(在20℃时,将CO2加压到5.73×106Pa,即会液化;氢气在-239.96℃以上温度时,加高压也不会液化)。从实用的角度考虑,理论上你认为哪种方案更适合在氢动力汽车上应用   (填序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有机合成材料主要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将小分子有机物如烯烃等合成大分子聚合物。有机合成材料合成材料品种很多,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合成材料;主要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将小分子有机物如烯烃等合成大分子聚合物。人们用的很多东西是有机合成材料,比如很多眼镜都是用有机玻璃做的,当然汽车上的窗,轮胎都是。生活中用的塑料袋,电磁炉上的底盘等。可以说有机合成材料在很多方面已经能够代替一些金属的耐高温的功能作用!
【解答】A:玻璃杯由玻璃制成,玻璃是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错误;
B:瓷碗是瓷器制品,由泥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错误;
C:木桌是木头制成,属于天然材料。故C错误;
D:塑料瓶由塑料制成,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合成材料。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要降低水中的酸性,要加入能消耗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
【解答】A、加热时不能增加溶液pH,错误;
B、加程度纯碱,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降低水的酸性,正确;
C、加入适量氯化钡反应的是硫酸根离子,而没有消耗氢离子,错误;
D、加入明矾不能使酸性明显变弱,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去探索。
【解答】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所以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因此A、C、D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并能作出相应的假设,而B选项杭州植物园内哪种花卉最美观无研究价值,而只是自己的一种观点想法。
故答案为:B
4.【答案】D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本物种的一种遗传特性,不需要后天48学习,生来就有的一种行为能力,这种能力在适当条件下,由神经调节或激素调节就能表现出来。
(2)后天性行为是动物通过学习得来的,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分析题意可知,此实验中设置了不同颜色的模型鱼,通过比较表中的实验现象,雄棘鱼对银色的模型鱼攻击率较低,不管是有条纹还是无条纹,对红色的模型鱼的攻击率都很高,由此现象可得出如下结论:雄棘鱼更容易攻击腹部为红色的模型鱼。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射,以及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先天性的,由基因决定的等内容虽然正确,但不是本实验的结论。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D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表现为物体对其运动状态变化的一种阻抗程度,质量是对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不为零时,惯性表现为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加速度较小的物体质量大惯性较大,加速度较大的物体质量小惯性较小。所以物体的惯性,在任何时候(受外力作用或不受外力作用),任何情况下(静止或运动),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惯性是物质自身的一种属性。
【解答】A:惯性是物质自身的以一种属性,在任何时候(受外力作用或不受外力作用),任何情况下(静止或运动),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故A错误;
B: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故B错误;
C:惯性是物质自身的以一种属性,故C错误;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原理与工作过程
【解析】【分析】(1)电是静止或移动的电荷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电的机制给出了很多众所熟知的效应,例如闪电、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等。
(2)在电磁学里,当两块磁铁或磁石相互吸引或排斥时,或当载流导线在周围产生磁场,促使磁针偏转指向,或当闭电路移动于不均匀磁场时,会有电流出现于闭电路,这些都是与磁有关的现象。凡是与磁有关的现象也都会与磁场有关。
【解答】A:磁铁靠近时,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A错误;
B: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相反,所以指南针静止时,它的南极指地磁的北极即地理的南极,北极指地磁的南极即地理的北极,故B错误;
C: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有关,所以改变电流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故C正确;
D:直流电动机的线圈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所以改变电流方向和对调磁极都可以改变电动机的转动方向,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常见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解析】【分析】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和生物之中。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生铁、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 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在生物上和商业上是重要的分子。生物体内绝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
【解答】A:碳原子的大小不会改变,所以甲乙两种物质中的碳原子大小相同。故A正确;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甲乙两种物质都是碳单质。故B正确;
C:由图甲和图乙两种物质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故C正确;
D、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并且有且只有一个化学式,由此可知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后得到的是混合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如图表示一定面积内物种的多少以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
【解答】A: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图形表示同一物种,分析图一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3个种群。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分析图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3个种群,经过25年的不断发展,生态系统中的种群越来越多。因此,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弱。错误;
C:由图二和图三可知近25年来,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量都在不断增加。错误;
D:近25年来,种群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量在不断增加。生产者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总量。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光合作用的原理;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由图片分析可知:1被2包含、2被3包含。
【解答】A: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许多基因。故A错误;
B: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的内容。同化作用是指动植物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和外界物质合成自身需要的物质,并固定能量的过程。光合作用属于同化作用。故B正确;
C: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故C错误;
D: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分解者。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去分析;
B、根据过滤时滤纸边缘不高于漏斗边缘去分析;
C、根据指示剂本身就是弱酸或弱碱物质去分析;
D、根据只有氨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氨水才会电离出OH﹣,才能使石蕊变红去分析.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量筒不能加热;故错误;
B、过滤时滤纸边缘应高于漏斗边缘,高出部分滤纸容易损坏导致滤液溢出;故错误;
C、指示剂本身就是弱酸或弱碱物质,加多了会改变待测液的酸碱度;故错误;
D、只有氨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氨水才会电离出OH﹣,才能使石蕊变红,所以将红色石蕊试纸用水湿润;故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A
【知识点】火山;地震
【解析】【分析】A、根据火山和地震的活动周期进行解答;
B、火山喷发物会引起酸雨;
C、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引起的;
D、火山和地震发生时释放的能量来自地球的内部。
【解答】A、火山和地震的活动周期约是太阳活动的2倍,即22-23年,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火山的喷发物中含有硫,燃烧后会形成二氧化硫等,有可能引起酸雨,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有火山喷发和地震,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火山和地震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升华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变为气态。二氧化碳由固体变成气体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的很快,空气温度降了,它对水蒸气的溶解度变小,水蒸气发生液化反应,放出热量,就变成了小液滴,就是雾了。这个和夏天冰棍冒“白雾”是一个意思,都是小水滴,而不是气态的其他物质。
【解答】A:二氧化碳气体无色,因此观察不到。故A错误;
B: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是吸热过程,水蒸气也是无色气体。故B错误;
C:干冰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属于升华,不是融化。故C错误;
D:干冰升华吸热,使瓶口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3.【答案】A
【知识点】压强大小比较;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气体的流速,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柱子或检测器的气体体积大小来表示的,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2)重力势能是物体因为重力作用而拥有的能量,对于重力势能,其大小由地球和地面上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物体的质量越大、相对的位置越高、做的功越多,从而使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变大。
(3)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用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解答】A:由图甲可知:吹气时两纸片间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减小,纸片两侧气体流速不变,压强较大,压强差使纸片向中间靠拢,故A正确。
B:由图乙可知:滚摆上升时,滚摆的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故B错误;
C:由图丙可知,两手指向中间的压力大小是相等的,右手铅笔尖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因此右指感觉疼。故C错误;
D:由图丁可知,罩内传出的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跟空气有关,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4.【答案】D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地底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解答】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5.【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此题是对原子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原子知识的掌握,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A、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B、质子数相同元素种类相同;C、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是同种元素的原子;D、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同,原子质量相同。
【解答】A、核聚变是原子核发生了改变,元素的种类发生了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质子数相同元素种类相同,氘原子和氚原子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B错误;
C、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是同种元素的原子,氘原子和氚原子都是含有一个质子是氢元素,是氢元素的不同原子,故C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3D质子数%2B中子数,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同,原子质量相同,氘原子和氚原子的中子数不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D
【知识点】杠杆及其五要素;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1)定滑轮:使用滑轮时,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称为定滑轮。定滑轮不省力,例如2N=2N,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称为动滑轮。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等于2倍阻力臂的杠杆(省力杠杆)。它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最多能够省一半的力,但是不省功。
(3)滑轮组是由多个动滑轮、定滑轮组装而成的一种简单机械,既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用力方向。滑轮组的省力多少由绳子股数决定,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n股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1/n。
【解答】A:定滑轮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故A错误;
B:动滑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最多能够省一半的力,而物重的一半为175N。故B错误;
C: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最省力的绕法是有三条绳子提升重物,因此最小外力为1/3G=116.67N。故C错误;
D:杠杆可以利用力臂的长短来改变用力的大小,所以当力臂长时,可以用较小的力提起较重物体,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7.【答案】B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
【解析】【分析】(1)串联是连接电路元件的基本方式之一。将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用电器等)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将各用电器串联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2)并联是元件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其特点是将2个同类或不同类的元件、器件等首首相接,同时尾尾亦相连的一种连接方式。通常是用来指电路中电子元件的连接方式,即并联电路。
【解答】A:洗衣机接入三孔插座后电灯与洗衣机是并联的。故A错误;
B:洗衣机接入三孔插座能使洗衣机金属外壳接地,防止金属外壳的用电器漏电发生触电事故。故B 正确;
C:闭合开关时人接触B点,人体加在火线和大地之间,会发生触电事故;闭合开关时人接触C点,人体和CD间的导线并联在电路中,人体的电阻很大,人体被短路,几乎没有电流从人体通过,不会发生触电事故。故C错误;
D:断开开关时,测电笔接触A时,测电笔接触火线,氖管发光;接触B两点时不会使测电笔氖管发光。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8.【答案】B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选甲装置:固体与固体加热制气体(实验室常用说法:固固加热型);用过氧化氢制氧气选乙装置:液体与固体不加热制气体(实验室常用说法:固液常温型)。收集气体的方式有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解答】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不同。故A错误;
B: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均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可以使用同一种气体收集方法。故B正确;
C: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分解反应,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属于置换反应,不是同一种反应类型。故C错误;
D: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锌和稀硫酸制取氧气在常温下就能进行,反应条件不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9.【答案】C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此题从电路的变化这一角度,综合考查了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的应用,做此类题首先要确定不变的量是什么,哪些量是变化的,然后选对公式,根据公式来分析,分析时分抓住电路变化时两不变的量:电源电压和定值电阻的阻值.运用分压原理分析比较简单。
【解答】A.电路是串联电路,电压表测灯和滑动变阻器两端的总电压,即电源电压,所以电压表示数不变,该选项错误;
B.当滑片向右移动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也变小,电源电压不变,根据欧姆定律,电路中的电流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该选项错误;
C.根据上一选项,电路中的电流变大,通过小灯泡电流变大,而灯的电阻不变,根据P=I2R,灯的实际功率变大,灯变亮,该选项正确;
D.对整个电路来说,电源电压不变,电路中电流变大,根据P=UI,可知电路总功率变大,该选项错误。
故选C
20.【答案】C
【知识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分析】阿基米德定律是流体静力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它指出,浸入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垂直向上并通过所排开流体的形心。
【解答】A:因为木块漂浮,所以F浮=G,因此ρ水gV排=ρ木gV木,则ρ水V排=ρ木V木 1.0×103kg/m3×V排=0.5×103kg/m3×V木,得,所以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也是木块体积的。故A错误;
B:由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水gV排可知,木块缓慢下压至浸没的过程中,V排在增大,所以F浮在增大。故B错误;
C:液体压强公式:P=ρgh,左边容器中的水面高度仍然和右边的水面高度相同,所以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是相等的;因为压强相等且两容器的底面积相等,根据F=PS可知,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相等。故C正确;
D:把木块取出后,左边容器中的水比右边容器中的水要少,则左边容器的总重力比右边容器的总重力小,则根据P=F/S可知,左边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也比右边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1.【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生锈是一种化学反应,本质上是金属的氧化反应。最常见的生锈现象是铁制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和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或者是被水中的氧元素侵蚀成为氧化物。常用的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
(1)组成合金,以改变铁内部的组织结构。
(2)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是防止铁制品生锈普遍而重要的方法。
(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也是防止铁制品生锈的一种很好方法。
【解答】A:铜与一般的酸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因此镀铜铁制品可以在弱酸性条件下使用。故A错误;
B: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因此镀铜铁容器不可以盛硝酸银溶液。故B错误;
C:镀铜后铁制品与空气隔绝,因此镀铜铁制品不易生锈。故C正确;
D:合金是一种金属与另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经过混合熔化,冷却凝固后得到的具有金属性质的固体产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2.【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此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光合作用、自然选择和水的输送等。即使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植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不断生长。
【解答】A、树木生长到130米,不能算高空,空气也不会稀薄,从而不会影响光合作用,即使2000米高海拔的高原同样有很多大树,如果将该大树移到100米低海拔地区,这颗树高也不会超过150米,故A符合题意;
B、树的树冠是刮风时的受力点,树的根是支点,树干相当于杠杆的一个力臂,力臂愈长可以承受的力愈小.因此,高大的树木更容易招致风折雷劈,故B不符合题意;
C、自然选择是使物种适应环境,在高山草原地带树木为了适应多风环境,常常矮化,防止被风扯断,故C不符合题意;
D、因为植物的水分上升全靠的蒸腾拉力,如果太高的话水分肯定就受到制约,因此,重力的存在制约了水分在树木内向上运输的高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3.【答案】(1)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或呼吸作用)
(2)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导致青菜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3)适当增加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补充光照;白天适当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晚上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等等
(4)将新鲜水稻种子晒干后贮藏
(5)后代能保持A品种葡萄的优良性状,而且繁殖速度较快
(6)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碳+能量。
【解答】(1)适时松土有利于大豆幼苗生长,主要原因是促进了幼苗呼吸作用。
(2)每天在菜地上施肥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青菜细胞中水分向土壤溶液中扩散,导致青菜细胞失水过多死亡。
(3)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因此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以适当增加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补充光照;白天适当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晚上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等等。
(4)将新鲜的水稻种子晒干,可以有效的防止种子的发霉,同时还可以减少细菌的滋生。使种子的储存时间延长。
(5)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能获得更高的繁殖成功率和保持植物性状的一致性。
(6)将葡萄枝条的插入端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浸泡一下,可以提高枝条的生根速度,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
故答案为:(1)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或呼吸作用);(2)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导致青菜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3)适当增加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补充光照;白天适当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晚上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等等;(4)将新鲜水稻种子晒干后贮藏;(5)后代能保持A品种葡萄的优良性状,而且繁殖速度较快;(6)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4.【答案】(1)凝集原的种类
(2)受血者和献血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
(3)O型;A型
【知识点】血液;血型与输血
【解析】【分析】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类型。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而与临床关系最密切,人们所熟知的是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
【解答】(1)人类的红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按照红细胞所含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为四型:凡红细胞只含有A凝集原的,就叫做A型;只含B凝集原的,叫做B型;A、B两种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AB型; A、B两种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O型。
(2)在输血前必须作血型鉴定,先要检查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受血者和献血者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反应,才能输血。
(3)由题意可知:4人的血型各不相同,AB型是万能受血者,O型是万能输血者,丙、丁的红细胞能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又知丁的血清能与乙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则甲是O型血,丁是A型血。
故答案为:(1)凝集原的种类;(2)受血者和献血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3)O型、A型
25.【答案】氢氧化铁或氧化铁(写化学式也给分);3H2SO4+2Fe(OH)3==Fe2(SO4)3十6H2O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解析】【分析】硫酸铁分子式为Fe2(SO4)3,液体是红褐色的粘稠液体,固体是一种淡黄色的颗粒。硫酸铁的制法有制法一:
(1)将硫酸加入氢氧化铁:3H SO +2Fe(OH) =Fe (SO ) +6H O。
(2)铁锈(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Fe O +3H SO =Fe (SO ) +3H O。
(3)以硝酸氧化黄铁矿:2FeS +10HNO =Fe (SO ) +H SO +4H O+10NO↑
制法二:
大量的硫酸铁可通过硫酸、硫酸亚铁热溶液与氧化剂如硝酸或过氧化氢反应得到。
【解答】利用氢氧化铁、氧化铁等不溶于水但却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将氢氧化铁或氧化铁等的试剂加入该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所加入的剩余固体,即可实现除去硫酸提纯硫酸铁的实验目的,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 2 SO 4 +2Fe(OH) 3 ═Fe 2 (SO 4 ) 3 +6H 2 O或3H 2 SO 4 +Fe 2 O 3 ═Fe 2 (SO 4 ) 3 +3H 2 O。
故答案为:(1)氢氧化铁或氧化铁(写化学式也给分);(2)3H2SO4+2Fe(OH)3==Fe2(SO4)3十6H2O
26.【答案】(1)65
(2)蒸发溶剂
(3)8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解答】(1)由图片分析可知:两曲线的交点处所处温度为65℃,所对应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此温度时,两种饱和溶液的浓度相同。
(2)蒸发结晶指将溶液中的溶剂通过升温的方式让溶剂脱离溶质的过程;结晶是溶质聚合变为固体(晶体)的过程。因此要从b物质的溶液中析出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3)溶解X克时,溶质为溶液的20%则:X/(X+100)=20%。则X=25克,因为A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以应在80℃以上。
故答案为:(1)65;(2)蒸发溶剂;(3)80
27.【答案】9;15
【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由图片分析可知,平板相当于一个杠杆。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F1×L1=F2×L2。变形式:F1:F2=L2:L1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功率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的多少,即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解答】由题意分析可知:(1)甲乙两小孩走时间t后当杠杆恰好转动时,此时甲、乙走过和距离为:s=vt=0.1m/s×t,乙小孩的力臂L乙=cosθ×(12×3m-0.1m/s×t)=cosθ×(1.5m-0.1m/s×t),甲小孩的力臂L甲=cosθ×0.1m/s×t,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m乙gl乙=m甲gl甲,即:30kg×cosθ×(1.5m-0.1m/s×t)=20kg×cosθ×0.1m/s×t,解得:t=9s。
(2)乙小孩在这一过程中克服自身重力做功的功率为:
故答案为:9、15
28.【答案】(1)5.3;5.1
(2)Ff=0.3FN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摩擦力的存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二力平衡指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简称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解答】(1)当用F=5.3牛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静止的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拉力与静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5.3N;木块在t2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受拉力F=5.1N,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故摩擦力f=5.1N;当用F=5.8牛的水平拉力拉木块时,木块将做加速运动,而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不会变化,因为压力和粗糙程度都未变,故摩擦力大小仍为5.1N。
(2)在研究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因此F=Ff。由表中数据可知水平拉力与压力的比值不变为0.3。所以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为:Ff=0.3FN。
故答案为:(1)5.3、5.1;(2)Ff=0.3FN
29.【答案】B;东南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八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由图片分析可知: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所以B为鞍部位置。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峭壁。地图上判别方向的基本原则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以峭壁位于鞍部的东南方向。
故答案为:B、东南
30.【答案】(1)研究中学生流感发病率与季节(和性别)的关系
(2)随机抽样
(3)15.4%
(4)春、冬季发病率较高;(男女生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
(5)必须具备流感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随机抽样法就是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
【解答】(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项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不同性别的中学生流感发病率与季节的关系。
(2)由题干信息“随机调查了本校九年级10个班共100名学生在去年不同季节流感的发病情况”,可以看出只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属于随机抽样调查。
(3)由表中数据可知,春季流感病人有8人,调查人数为52人,因此该校九年级男生春季流感发病率为:。
(4)由表中数据可知:春季流感患者共13人、夏季患者共3人、秋季患者共3人、冬季患者共11人。因此可以发现春、冬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节且男女生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
(5)传染病能在人群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1)研究中学生流感发病率与季节(和性别)的关系;(2)随机抽样;(3)15.4%;(4)春、冬季发病率较高;(男女生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5)必须具备流感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31.【答案】(1)C
(2)Ba(NO3)2;HNO3或HCl;CO2+Ba(OH)2 ==BaCO3↓+H2O
(3)NTaCl(或氯化钠)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分析】采样点在监测区域内采集环境样品的准确位置。布设要求:①具有代表性,保证采集到的样品以及测得数据与参数能准确表征或近似表征环境质量和条件;②在监测区域内污染具有一定的均匀性;③便于样品采集。
【解答】(1)设计采样点,所取土样要在地块的不同地方均匀分部,分别取样,数据才更可靠,观察图示,C方案符合条件;
(2)氯化钠可以加入硝酸银,通过测定氯化银的质量确定氯化钠的质量;硫酸钠可以加入钡盐,通过生成的硫酸钡确定硫酸钠的质量;根据图示,首先加入硝酸钡将氯化钠分离出来;然后再根据碳酸钡可溶于酸,硫酸钡不溶于酸,通过测定硫酸钡的质量进而计算硫酸钠的质量;再通过生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的质量计算所含碳酸钠的质量;
(3)无论测定哪种盐的含量,都要排除干扰;若加入试剂A为氯化钡溶液,则会增加溶液中氯离子的量,使生成的氯化银质量增加,从而造成土壤中氯化钠的含量偏高。
(1)C;(2) Ba(NO3)2、HNO3或HCl、CO2+Ba(OH)2 ==BaCO3↓+H2O;(3)NaCl(或氯化钠)
32.【答案】(1)A:①⑤;B:⑦;D:④(或A:①⑤;B:④;D:⑦);abcfg(或afgbe)
(2)正确;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根据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可以推测出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的体积
(3)植物质量的变化或栽培植物的容器中水的质量或体积变化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物质除杂或净化;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解答】(1)一般的来说二氧化碳制取的药品是碳酸钙和稀盐酸,由于制取二氧化碳常含有氯化氢气体,所以常采用混合气体通过蒸馏水以除掉含有的氯化氢,再将导出的气体干燥即可得纯净的二氧化碳,连接的顺序一般是气体通过集气瓶时要“长进短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的成功,图示装置中C图装置不能作为洗气瓶使用,B、D均可;
(2)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将三套装置放在同一地点,太阳光照等量时间后,挤压滴管,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进入水的体积是没有消耗的二氧化碳体积,因此可根据二氧化碳消耗的多少,判断光合作用进行时二氧化碳浓度对其过程的影响;
(3))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所以可采用对栽培植物的容器中水的质量或体积变化情况对光合作用强度进行判断,也可利用植物质量的变化可对光合作用的强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A:①⑤;B:⑦;D:④(或A:①⑤;B:④;D:⑦)、abcfg(或afgbe);
(2)正确、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根据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可以推测出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的体积;(3)植物质量的变化或栽培植物的容器中水的质量或体积变化
33.【答案】(1)
(2)0.75;电阻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灯泡的电压增大,电功率增大,温度升高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功率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电功率。是用来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的物理量,用P表示,它的单位是瓦特,符号是W。
【解答】(1)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压表应选择0~3V,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灯泡的额定电流约为,所以电流表选择0~0.6A,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滑片已经选定了下面接线柱,再任意选择上面一个接线柱。
(2)由表中数据可知,灯泡额定电压2.5V对应的电流是0.30A,灯泡额定电功率:P=UI=2.5V×0.30A=0.75W;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随电压与电流的增大,灯泡电阻变大,这是因为:随电压U与电流I的增大,灯泡实际功率P=UI增大,灯泡温度升高,由此可知:灯泡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故答案为:(1);(2)0.75、电阻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灯泡的电压增大,电功率增大,温度升高
34.【答案】(1)③
(2)水的质量或体积
(3)要设置对照实验;37℃
(4)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指在研究某种条件对实验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该条件不同外,其余条件全部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解答】(1)测定pH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定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测出溶液的pH,这是检验溶液pH的正确方法.而本实验步骤③中存在的错误是不能用pH试纸分别到杯中蘸取A、B、C、D、E五种三茶叶的泡出液。
(2)对照实验指在研究某种条件对实验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该条件不同外,其余条件全部相同的实验。本实验中的变量是:不同品种的茶叶A、B、C,在对照实验中,而其它条件必须相同,比如:水的温度、质量或体积、茶叶的质量、冲泡的时间等等应相同。
(3)在第④步实验中,只考虑了茶叶泡出液对脂肪的溶解作用,没有考虑水对脂肪的溶解作用,因此应设置对照组,适宜的温度应控制在和人体正常温度相同,即为37℃。
(4)水垢中的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等物质,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故答案为:(1)③;(2)水的质量或体积;(3)要设置对照实验、37℃;(4)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35.【答案】(1)S闭合,S0断开
(2)根据P=IU,I=U/I,得R=U2/P
设加热状态的电功率为P加热,保温状态时的电功率和阻值分别为P保温、R串R串,
加热状态:R=U2/P加热 =(220V)2/110W=44Ω
保温状态:R串=R+R0=U2/P保温=(220V)2/4110W=1210Ω
R0=1210Ω–44Ω=1166Ω
(3)水的温度下降越来越慢(开始降温快些,后来降温慢些)。
(4)根据Q=cm(to一t)及ρ=m/V得:
Q=cρV(to一t)
=4.2×103J/(kg·℃)×1.0×103Kg/m30.5×10-3m3×(80℃一20℃)
=1.26×105J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比热容
【解析】【分析】(1)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该导体的电阻。是一个物理量,在物理学中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比热容简称比热,亦称比热容量,是热力学中常用的一个物理量,表示物体吸热或散热能力。比热容越大,物体的吸热或散热能力越强。它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或下降单位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其公式为:
【解答】(1)由图乙可知,保温状态下的额定功率为40W,电水壶处于保温状态时,根据P=U /R.可知,此时电路中的电阻最大,S断开、S闭合,R和R0串联;
(2)根据P=UI、R=U/I可得。R=U2/P
加热状态下,开关S与S0均闭合,此时;
保温状态下,开关S闭合,S0断开,此时;
R0=1210Ω–44Ω=1166Ω;
(3)由图丙分析可知:在开始时水温下降的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温下降速度变慢。
(4) 根据Q=cm(to一t)及ρ=m/V得:Q=cρV(to一t)=4.2×103J/(kg·℃)×1.0×103Kg/m30.5×10-3m3×(80℃一20℃)=1.26×105J。
故答案为:(1)S闭合,S0断开;(2) 根据P=IU,R=U/I,得R=U2/P。设加热状态的电功率为P加热,保温状态时的电功率和阻值分别为P保温、R串R串,加热状态:R=U2/P加热 =(220V)2/110W=44Ω;保温状态:R串=R+R0=U2/P保温=(220V)2/4110W=1210Ω;R0=1210Ω–44Ω=1166Ω;(3)水的温度下降越来越慢(开始降温快些,后来降温慢些);(4) 根据Q=cm(to一t)及ρ=m/V得:Q=cρV(to一t)=4.2×103J/(kg·℃)×1.0×103Kg/m30.5×10-3m3×(80℃一20℃)=1.26×105J
36.【答案】光路图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像和物体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以上可以缩句为:“物像等大、连线垂直、等距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
【解答】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像和物体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司机眼睛看到C点的光路图应为:先延长AB,然后做C点关于AB延长线的对称点C';然后链接OC',并标出放射光线的方向;再连接C点和反射点,并标出光线方向。
故答案为:
37.【答案】(1)根据F=ρgV排得
F=1.2kg/m3×10N/kg×3.0×103m3
=3.6×106N
(2)根据W=Pt得W=3000kW×6000h=1.8×107kW·h
(3)磁铁、线圈
(4)C
【知识点】浮力大小的计算;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功率
【解析】【分析】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会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起的作用力,这种力叫作浮力。浮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浮力的定义式为F浮=G排(即物体浮力等于物体下沉时排开液体的重力),计算可用它推导出公式F浮=ρ液gV排
【解答】(1)根据题意由F浮=ρ液gV排可得:
F=1.2kg/m3×10N/kg×3.0×103m3=3.6×106N;
(2)由题意可知最大发电功率为3000KW;由W=Pt可得W=3000KW×6000h=1.8×107kW·h;
(3)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现象,具体内容: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因此发电机中必备的组成部件为:磁铁和线圈;
(4)长时间风速大的地区适全风力发电由图形可知A:有时风速大有时风速小,且风速小的时间长;
B:有时风速大有时风速小,且风速小的时间长;
C:平均风速比较大,且风速小的时间几乎没有;
D:平均风速偏小。
故答案为:(1)根据F=ρgV排得:F=1.2kg/m3×10N/kg×3.0×103m3=3.6×106N;(2)根据W=Pt得W=3000kW×6000h=1.8×107kW·h;(3)磁铁、线圈;(4)C
38.【答案】(1)解:设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为X
H2+CuO Cu十H2O 减少的固体质量
80 64 16
X 8克
80:16=X:8克
X=40克
答: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为40克
(2)23%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方程式为:H2+CuOCu+H2O,并注意在实验之前先通一会氢气,目的是把空气敢净,一面在加热时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加热发生爆炸,实验结束后要再通一会氢气,目的是等高热的铜单质冷却下来以免再在高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又被氧化成氧化铜。
【解答】(1)氢气抢夺了氧化铜中的氧原子后以水蒸气形式脱出,即失去的8g是氧原子的质量。失去氧的摩尔数8/16=0.5,氧化铜中O原子:CuO分子=1:1,所以反应掉的氧化铜就是0.5mol,所以参加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80-0.5*(64+16)=40克;
(2)溶质质量分数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故答案为:(1) 解:设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为X
H2+CuO Cu十H2O 减少的固体质量
80 64 16
X 8克
80:16=X:8克
X=40克
答: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为40克;(2)23%
39.【答案】(1)B
(2)专一
(3) 1 (C6H10O5)n+ 7n H2O 12n H2↑+ 6n CO2↑
(4)3.6
(5)③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能源的种类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2)酶(enzyme)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特性:①高效性;②专一性;③多样性;④温和性;
(3)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一个系统质量的改变总是等于该系统输入和输出质量的差值。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它表明质量既不会被创生,也不会被消灭,而只会从一种物质转移到为另一种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解答】(1)淀粉由光合作用产生,因此汽车运动时时的机械能最终由太阳能转化而来。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②专一性;③多样性;④温和性;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淀粉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C6H10O5)n+7nH2O 12nH2↑+6nCO2↑;
(4)由题意可知:汽车功率是70千瓦,氢气的热值是1.4×108焦/千克,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是50%,汽车正常行驶时每小时至少消耗氢气的量为:;
(5)从实用的角度考虑,理论上在常温下对混合气体加压,使之液化分离(在20℃时,将CO2加压到5.73×106 Pa,即会液化;氢气在-239.96℃以上温度时,加高压也不会液化)更适合在氢动力汽车上应用。
(1)B;(2)专一;(3) 1 (C6H10O5)n+ 7n H2O 12n H2↑+ 6n CO2↑ ;(4)3.6;(5)③
1 / 1浙江省杭州市2010年中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0·杭州)下列用品中,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A.玻璃杯 B.瓷碗 C.木桌 D.塑料瓶
【答案】D
【知识点】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有机合成材料主要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将小分子有机物如烯烃等合成大分子聚合物。有机合成材料合成材料品种很多,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合成材料;主要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将小分子有机物如烯烃等合成大分子聚合物。人们用的很多东西是有机合成材料,比如很多眼镜都是用有机玻璃做的,当然汽车上的窗,轮胎都是。生活中用的塑料袋,电磁炉上的底盘等。可以说有机合成材料在很多方面已经能够代替一些金属的耐高温的功能作用!
【解答】A:玻璃杯由玻璃制成,玻璃是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错误;
B:瓷碗是瓷器制品,由泥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错误;
C:木桌是木头制成,属于天然材料。故C错误;
D:塑料瓶由塑料制成,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合成材料。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2019·宁波模拟)2007年,我国首次调整饮用水标准。新《标准》规定,饮用水的pH在6.5-8.0之间,符合健康标准。由于受酸雨影响(在我国酸雨中一般含有少量的硫酸),目前我国天然水体大多呈弱酸性。要使pH低于6. 5的天然水达到饮用水的酸碱度范围,下列处理方法最可行的是(  )
A. 加热 B.加入适量纯碱
C.加入适量氯化钡 D.加入适量明矾
【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要降低水中的酸性,要加入能消耗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
【解答】A、加热时不能增加溶液pH,错误;
B、加程度纯碱,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降低水的酸性,正确;
C、加入适量氯化钡反应的是硫酸根离子,而没有消耗氢离子,错误;
D、加入明矾不能使酸性明显变弱,错误;
故答案为:B。
3.(2010·杭州)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千岛湖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
B.杭州植物园内哪种花卉最美观
C.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哪几种植物存冬季开花
D.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去探索。
【解答】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所以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因此A、C、D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并能作出相应的假设,而B选项杭州植物园内哪种花卉最美观无研究价值,而只是自己的一种观点想法。
故答案为:B
4.(2010·杭州)繁殖季节,雄棘鱼腹部颜色由银白色变成红色,并会对侵入其领地的其它雄棘鱼发动攻击性行为。某人为研究引发雄棘鱼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做了如下实验:在雄棘鱼活动的水域中放置了多种颜色的鱼形蜡制模型,并观察和记录雄棘鱼在单位时间内对这些模型进行攻击的次数,实验结果如下表。
模型特征 攻击频率
腹部银色 低
腹部红色 高
腹部有红色条纹 高
根据实验结果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A.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足一种条件反射;
B.有条纹的模型更容易引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C.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足先天性的,由基因决定
D.腹部有红色的模型更容易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答案】D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本物种的一种遗传特性,不需要后天48学习,生来就有的一种行为能力,这种能力在适当条件下,由神经调节或激素调节就能表现出来。
(2)后天性行为是动物通过学习得来的,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分析题意可知,此实验中设置了不同颜色的模型鱼,通过比较表中的实验现象,雄棘鱼对银色的模型鱼攻击率较低,不管是有条纹还是无条纹,对红色的模型鱼的攻击率都很高,由此现象可得出如下结论:雄棘鱼更容易攻击腹部为红色的模型鱼。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射,以及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先天性的,由基因决定的等内容虽然正确,但不是本实验的结论。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2010·杭州)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不受任何力的物体才有惯性
B.汽车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汽车只有在紧急蒯车时才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
【答案】D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表现为物体对其运动状态变化的一种阻抗程度,质量是对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不为零时,惯性表现为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加速度较小的物体质量大惯性较大,加速度较大的物体质量小惯性较小。所以物体的惯性,在任何时候(受外力作用或不受外力作用),任何情况下(静止或运动),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惯性是物质自身的一种属性。
【解答】A:惯性是物质自身的以一种属性,在任何时候(受外力作用或不受外力作用),任何情况下(静止或运动),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故A错误;
B: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故B错误;
C:惯性是物质自身的以一种属性,故C错误;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2010·杭州)有关电和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着形磁铁靠近时一定会会相互排斥
B.指南针静止时它的北极总是指向地理的南极
C.电磁铁磁性强弱可以用改变电流大小来控制
D.直流电动机转动方向不能由电流方向来控制
【答案】C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原理与工作过程
【解析】【分析】(1)电是静止或移动的电荷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电的机制给出了很多众所熟知的效应,例如闪电、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等。
(2)在电磁学里,当两块磁铁或磁石相互吸引或排斥时,或当载流导线在周围产生磁场,促使磁针偏转指向,或当闭电路移动于不均匀磁场时,会有电流出现于闭电路,这些都是与磁有关的现象。凡是与磁有关的现象也都会与磁场有关。
【解答】A:磁铁靠近时,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A错误;
B: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相反,所以指南针静止时,它的南极指地磁的北极即地理的南极,北极指地磁的南极即地理的北极,故B错误;
C: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有关,所以改变电流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故C正确;
D:直流电动机的线圈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所以改变电流方向和对调磁极都可以改变电动机的转动方向,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7.(2010·杭州)下面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圆圈均代表碳原子。这两种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明显不同,如导电性、硬度等。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物质中的碳原子大小相同
B.甲乙两种物质都是碳单质
C.甲乙两种物质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
D.将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后得到的是纯净物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常见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解析】【分析】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和生物之中。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生铁、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 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在生物上和商业上是重要的分子。生物体内绝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
【解答】A:碳原子的大小不会改变,所以甲乙两种物质中的碳原子大小相同。故A正确;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甲乙两种物质都是碳单质。故B正确;
C:由图甲和图乙两种物质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故C正确;
D、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并且有且只有一个化学式,由此可知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后得到的是混合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8.(2010·杭州)某科研机构利用遥感卫星长期监控一个生态系统的演变,以下三幅示意图是根据不同时期卫星所拍摄的该生态系统照片绘制而成的。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点的疏密表示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据图所作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11个种群
B.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更强
C.近25年来,该生态系统所有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分解有机物的总量
D.近25年来,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物种数量不变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如图表示一定面积内物种的多少以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
【解答】A: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图形表示同一物种,分析图一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3个种群。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分析图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3个种群,经过25年的不断发展,生态系统中的种群越来越多。因此,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弱。错误;
C:由图二和图三可知近25年来,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量都在不断增加。错误;
D:近25年来,种群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量在不断增加。生产者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总量。正确;
故答案为:D
9.(2010·杭州)如果用右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表所示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A 染色体 DNA 基因
B 光合作用 同化作用 新陈代谢
C 细胞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D 细菌 真菌 分解者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光合作用的原理;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由图片分析可知:1被2包含、2被3包含。
【解答】A: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许多基因。故A错误;
B: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的内容。同化作用是指动植物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和外界物质合成自身需要的物质,并固定能量的过程。光合作用属于同化作用。故B正确;
C: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故C错误;
D: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分解者。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2016·金华模拟)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为使配制更为准确,在量筒中配制100毫升10%的NaOH溶液
B.为了防止滤液溢出,过滤时滤纸边缘应高于漏斗边缘
C.测定溶液酸碱性时,为使现象更明显,加入的指示剂越多越好
D.检验铵盐和碱共热时有无氨气放出,应将红色石蕊试纸用水湿润
【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去分析;
B、根据过滤时滤纸边缘不高于漏斗边缘去分析;
C、根据指示剂本身就是弱酸或弱碱物质去分析;
D、根据只有氨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氨水才会电离出OH﹣,才能使石蕊变红去分析.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量筒不能加热;故错误;
B、过滤时滤纸边缘应高于漏斗边缘,高出部分滤纸容易损坏导致滤液溢出;故错误;
C、指示剂本身就是弱酸或弱碱物质,加多了会改变待测液的酸碱度;故错误;
D、只有氨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氨水才会电离出OH﹣,才能使石蕊变红,所以将红色石蕊试纸用水湿润;故正确;
故答案为:D.
11.今年全球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次数较多,下列有关地震和火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火山和地震的活动周期是11年
B.火山的喷发使酸雨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C.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D.火山和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答案】A
【知识点】火山;地震
【解析】【分析】A、根据火山和地震的活动周期进行解答;
B、火山喷发物会引起酸雨;
C、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引起的;
D、火山和地震发生时释放的能量来自地球的内部。
【解答】A、火山和地震的活动周期约是太阳活动的2倍,即22-23年,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火山的喷发物中含有硫,燃烧后会形成二氧化硫等,有可能引起酸雨,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有火山喷发和地震,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火山和地震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2010·杭州)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升华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变为气态。二氧化碳由固体变成气体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的很快,空气温度降了,它对水蒸气的溶解度变小,水蒸气发生液化反应,放出热量,就变成了小液滴,就是雾了。这个和夏天冰棍冒“白雾”是一个意思,都是小水滴,而不是气态的其他物质。
【解答】A:二氧化碳气体无色,因此观察不到。故A错误;
B: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是吸热过程,水蒸气也是无色气体。故B错误;
C:干冰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属于升华,不是融化。故C错误;
D:干冰升华吸热,使瓶口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3.(2010·杭州)下列实验现象的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纸片会靠拢,是因为吹气时两纸片间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减小
B.乙图中,滚摆上升时,滚摆的势能转化为滚摆的动能
C.丙图中,右指感觉疼,是因为右指受到的压力更大
D.丁图中,罩内传出的铃声逐渐减弱,说明电铃振动逐渐变弱
【答案】A
【知识点】压强大小比较;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气体的流速,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柱子或检测器的气体体积大小来表示的,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2)重力势能是物体因为重力作用而拥有的能量,对于重力势能,其大小由地球和地面上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物体的质量越大、相对的位置越高、做的功越多,从而使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变大。
(3)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用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解答】A:由图甲可知:吹气时两纸片间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减小,纸片两侧气体流速不变,压强较大,压强差使纸片向中间靠拢,故A正确。
B:由图乙可知:滚摆上升时,滚摆的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故B错误;
C:由图丙可知,两手指向中间的压力大小是相等的,右手铅笔尖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因此右指感觉疼。故C错误;
D:由图丁可知,罩内传出的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跟空气有关,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4.(2010·杭州)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下列不属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  )
A.蒸发 B.径流 C.水汽输送 D.太阳辐射
【答案】D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地底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解答】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5.(2017·上虞模拟)中科院的全超导的“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的调试运行成功,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氘和氚是核聚变的原料(氘、氚原子核内都只有1个质子,但含不同数目的中子),聚变发生后,氘、氚原子核转变为氦原子核。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聚变是化学变化
B.氘原子和氚原子属于不同元素
C.氘原子和氚原子是氢的两种同位素
D.氘原子和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此题是对原子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原子知识的掌握,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A、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B、质子数相同元素种类相同;C、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是同种元素的原子;D、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同,原子质量相同。
【解答】A、核聚变是原子核发生了改变,元素的种类发生了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质子数相同元素种类相同,氘原子和氚原子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B错误;
C、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是同种元素的原子,氘原子和氚原子都是含有一个质子是氢元素,是氢元素的不同原子,故C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3D质子数%2B中子数,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同,原子质量相同,氘原子和氚原子的中子数不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16.(2010·杭州)某人用100牛的力提起了350牛的重物,那么他可能使用了(  )
A.一个定滑轮
B.一个动滑轮.
C.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D.一支杠杆
【答案】D
【知识点】杠杆及其五要素;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1)定滑轮:使用滑轮时,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称为定滑轮。定滑轮不省力,例如2N=2N,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称为动滑轮。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等于2倍阻力臂的杠杆(省力杠杆)。它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最多能够省一半的力,但是不省功。
(3)滑轮组是由多个动滑轮、定滑轮组装而成的一种简单机械,既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用力方向。滑轮组的省力多少由绳子股数决定,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n股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1/n。
【解答】A:定滑轮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故A错误;
B:动滑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最多能够省一半的力,而物重的一半为175N。故B错误;
C: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最省力的绕法是有三条绳子提升重物,因此最小外力为1/3G=116.67N。故C错误;
D:杠杆可以利用力臂的长短来改变用力的大小,所以当力臂长时,可以用较小的力提起较重物体,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7.(2010·杭州) 如图家庭电路连接正确,各元件均正常,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洗衣机接入三孔插座后电灯与洗衣机是串联的
B.洗衣机接入三孔插座能使洗衣机金属外壳接地
C.闭合开关时人接触B点或C点都可能引起触电
D.断开开关时A,B两点都能使测电笔氖管发光
【答案】B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
【解析】【分析】(1)串联是连接电路元件的基本方式之一。将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用电器等)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将各用电器串联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2)并联是元件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其特点是将2个同类或不同类的元件、器件等首首相接,同时尾尾亦相连的一种连接方式。通常是用来指电路中电子元件的连接方式,即并联电路。
【解答】A:洗衣机接入三孔插座后电灯与洗衣机是并联的。故A错误;
B:洗衣机接入三孔插座能使洗衣机金属外壳接地,防止金属外壳的用电器漏电发生触电事故。故B 正确;
C:闭合开关时人接触B点,人体加在火线和大地之间,会发生触电事故;闭合开关时人接触C点,人体和CD间的导线并联在电路中,人体的电阻很大,人体被短路,几乎没有电流从人体通过,不会发生触电事故。故C错误;
D:断开开关时,测电笔接触A时,测电笔接触火线,氖管发光;接触B两点时不会使测电笔氖管发光。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8.(2010·杭州)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用同一套气体发生装置 B.可以用同一种气体收集方法
C.属于同种基本反应类型 D.反应条件相同
【答案】B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选甲装置:固体与固体加热制气体(实验室常用说法:固固加热型);用过氧化氢制氧气选乙装置:液体与固体不加热制气体(实验室常用说法:固液常温型)。收集气体的方式有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解答】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不同。故A错误;
B: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均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可以使用同一种气体收集方法。故B正确;
C: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分解反应,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属于置换反应,不是同一种反应类型。故C错误;
D: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锌和稀硫酸制取氧气在常温下就能进行,反应条件不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9.(2017·萧山模拟)如图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滑片从左端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压表示数逐渐变大 B.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小
C.电灯的亮度逐渐增大 D.电路总功率逐渐变小
【答案】C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此题从电路的变化这一角度,综合考查了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的应用,做此类题首先要确定不变的量是什么,哪些量是变化的,然后选对公式,根据公式来分析,分析时分抓住电路变化时两不变的量:电源电压和定值电阻的阻值.运用分压原理分析比较简单。
【解答】A.电路是串联电路,电压表测灯和滑动变阻器两端的总电压,即电源电压,所以电压表示数不变,该选项错误;
B.当滑片向右移动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也变小,电源电压不变,根据欧姆定律,电路中的电流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该选项错误;
C.根据上一选项,电路中的电流变大,通过小灯泡电流变大,而灯的电阻不变,根据P=I2R,灯的实际功率变大,灯变亮,该选项正确;
D.对整个电路来说,电源电压不变,电路中电流变大,根据P=UI,可知电路总功率变大,该选项错误。
故选C
20.(2010·杭州)如图,两个相同容器都盛满水,甲中有一个体积为50厘米,密度为0.5×103千克/米3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漂浮时浮力等于自身重力并有1/3体积露出水面
B.木块缓慢下压至浸没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不变
C.木块全部压入水中两容器底部受水的压力和压强都相等
D.取出木块后两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和压强都相等
【答案】C
【知识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分析】阿基米德定律是流体静力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它指出,浸入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垂直向上并通过所排开流体的形心。
【解答】A:因为木块漂浮,所以F浮=G,因此ρ水gV排=ρ木gV木,则ρ水V排=ρ木V木 1.0×103kg/m3×V排=0.5×103kg/m3×V木,得,所以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也是木块体积的。故A错误;
B:由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水gV排可知,木块缓慢下压至浸没的过程中,V排在增大,所以F浮在增大。故B错误;
C:液体压强公式:P=ρgh,左边容器中的水面高度仍然和右边的水面高度相同,所以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是相等的;因为压强相等且两容器的底面积相等,根据F=PS可知,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相等。故C正确;
D:把木块取出后,左边容器中的水比右边容器中的水要少,则左边容器的总重力比右边容器的总重力小,则根据P=F/S可知,左边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也比右边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1.(2010·杭州)铁制品在通常情况下很易生锈,制造时往往在铁制品表面电镀一层铜起防锈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镀铜铁制品不可以在弱酸性条件下使用
B.镀铜铁制容器可盛硝酸银溶液
C.镀铜铁制品不易生锈的原因之一是使铁隔绝了空气
D.镀铜铁制品是一种合金
【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生锈是一种化学反应,本质上是金属的氧化反应。最常见的生锈现象是铁制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和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或者是被水中的氧元素侵蚀成为氧化物。常用的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
(1)组成合金,以改变铁内部的组织结构。
(2)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是防止铁制品生锈普遍而重要的方法。
(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也是防止铁制品生锈的一种很好方法。
【解答】A:铜与一般的酸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因此镀铜铁制品可以在弱酸性条件下使用。故A错误;
B: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因此镀铜铁容器不可以盛硝酸银溶液。故B错误;
C:镀铜后铁制品与空气隔绝,因此镀铜铁制品不易生锈。故C正确;
D:合金是一种金属与另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经过混合熔化,冷却凝固后得到的具有金属性质的固体产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2.(2010·杭州)据《自然》杂志介绍:地球上树木生长的最高极限约为122米~130米。下列关于树木长高有极限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
A.高空空气稀薄,影响了树冠的光合作用
B.高大的树木更容易招致风折雷劈
C.树木长高有极限的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重力的存在制约了水分在树木内向上运输的高度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此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光合作用、自然选择和水的输送等。即使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植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不断生长。
【解答】A、树木生长到130米,不能算高空,空气也不会稀薄,从而不会影响光合作用,即使2000米高海拔的高原同样有很多大树,如果将该大树移到100米低海拔地区,这颗树高也不会超过150米,故A符合题意;
B、树的树冠是刮风时的受力点,树的根是支点,树干相当于杠杆的一个力臂,力臂愈长可以承受的力愈小.因此,高大的树木更容易招致风折雷劈,故B不符合题意;
C、自然选择是使物种适应环境,在高山草原地带树木为了适应多风环境,常常矮化,防止被风扯断,故C不符合题意;
D、因为植物的水分上升全靠的蒸腾拉力,如果太高的话水分肯定就受到制约,因此,重力的存在制约了水分在树木内向上运输的高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1分)
23.(2010·杭州)请你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适时松土有利于大豆幼苗生长,主要原因是促进了幼苗   ,从而为幼苗的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等生命活动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2)某同学为使青菜长得快,每天在菜地上施肥,结果适得其反,许多青菜萎蔫而死口主要原因是   。
(3)目前杭州郊区的菜农常用温室大棚生产蔬菜,若要提高温室大棚蔬菜的产量,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写出一条即可)     。
(4)要将大量的新鲜水稻种子贮藏较长时间,最简便有效的是:   
(5)要在葡萄园种植具有“果大昧甜”等优良性状的A品种葡萄,果农没有选择A品种葡萄的种子在园中进行播种,而是直接剪取A品种葡萄的枝条进行扦插。你认为他这样做的优点是   。
(6)扦插时,某果农先将葡萄枝条的插入端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浸泡一下,再将枝条插入土壤中。他认为这样做能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理由是   。
【答案】(1)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或呼吸作用)
(2)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导致青菜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3)适当增加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补充光照;白天适当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晚上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等等
(4)将新鲜水稻种子晒干后贮藏
(5)后代能保持A品种葡萄的优良性状,而且繁殖速度较快
(6)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碳+能量。
【解答】(1)适时松土有利于大豆幼苗生长,主要原因是促进了幼苗呼吸作用。
(2)每天在菜地上施肥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青菜细胞中水分向土壤溶液中扩散,导致青菜细胞失水过多死亡。
(3)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因此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以适当增加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补充光照;白天适当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晚上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等等。
(4)将新鲜的水稻种子晒干,可以有效的防止种子的发霉,同时还可以减少细菌的滋生。使种子的储存时间延长。
(5)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能获得更高的繁殖成功率和保持植物性状的一致性。
(6)将葡萄枝条的插入端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浸泡一下,可以提高枝条的生根速度,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
故答案为:(1)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或呼吸作用);(2)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导致青菜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3)适当增加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补充光照;白天适当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晚上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等等;(4)将新鲜水稻种子晒干后贮藏;(5)后代能保持A品种葡萄的优良性状,而且繁殖速度较快;(6)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4.(2010·杭州)汶川震灾大批伤员需要输血抢救,当地库存血供不应求,各族人民踊跃献血,确保灾区供血。请回答下列有关血型和输血的问题:
(1)人的ABO血型由红细胞膜上   决定的。
(2)输血前必须先要检查   的血型。在缺乏同型血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输入少量异型血,决定异型血之间能否输血的关键因素是   
(3)已知甲、乙、丙、丁四人的ABO血型各不相同,丙、丁的红细胞能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又知丁的血清能与乙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问:甲的血型是    ,丁的血型是   。
【答案】(1)凝集原的种类
(2)受血者和献血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
(3)O型;A型
【知识点】血液;血型与输血
【解析】【分析】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类型。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而与临床关系最密切,人们所熟知的是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
【解答】(1)人类的红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按照红细胞所含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为四型:凡红细胞只含有A凝集原的,就叫做A型;只含B凝集原的,叫做B型;A、B两种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AB型; A、B两种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O型。
(2)在输血前必须作血型鉴定,先要检查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受血者和献血者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反应,才能输血。
(3)由题意可知:4人的血型各不相同,AB型是万能受血者,O型是万能输血者,丙、丁的红细胞能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又知丁的血清能与乙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则甲是O型血,丁是A型血。
故答案为:(1)凝集原的种类;(2)受血者和献血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3)O型、A型
25.(2010·杭州)提纯混有硫酸的硫酸铁溶液,可在该溶液中加入足量   试剂后,过滤。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氢氧化铁或氧化铁(写化学式也给分);3H2SO4+2Fe(OH)3==Fe2(SO4)3十6H2O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解析】【分析】硫酸铁分子式为Fe2(SO4)3,液体是红褐色的粘稠液体,固体是一种淡黄色的颗粒。硫酸铁的制法有制法一:
(1)将硫酸加入氢氧化铁:3H SO +2Fe(OH) =Fe (SO ) +6H O。
(2)铁锈(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Fe O +3H SO =Fe (SO ) +3H O。
(3)以硝酸氧化黄铁矿:2FeS +10HNO =Fe (SO ) +H SO +4H O+10NO↑
制法二:
大量的硫酸铁可通过硫酸、硫酸亚铁热溶液与氧化剂如硝酸或过氧化氢反应得到。
【解答】利用氢氧化铁、氧化铁等不溶于水但却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将氢氧化铁或氧化铁等的试剂加入该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所加入的剩余固体,即可实现除去硫酸提纯硫酸铁的实验目的,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 2 SO 4 +2Fe(OH) 3 ═Fe 2 (SO 4 ) 3 +6H 2 O或3H 2 SO 4 +Fe 2 O 3 ═Fe 2 (SO 4 ) 3 +3H 2 O。
故答案为:(1)氢氧化铁或氧化铁(写化学式也给分);(2)3H2SO4+2Fe(OH)3==Fe2(SO4)3十6H2O
26.(2010·杭州)右图为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a、b两种饱和溶液的浓度相同时的温度是    ℃
(2)要从b物质的溶液中析出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3)若要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0%以上的a溶液,配制时的温度应不低于   ℃
【答案】(1)65
(2)蒸发溶剂
(3)8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解答】(1)由图片分析可知:两曲线的交点处所处温度为65℃,所对应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此温度时,两种饱和溶液的浓度相同。
(2)蒸发结晶指将溶液中的溶剂通过升温的方式让溶剂脱离溶质的过程;结晶是溶质聚合变为固体(晶体)的过程。因此要从b物质的溶液中析出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3)溶解X克时,溶质为溶液的20%则:X/(X+100)=20%。则X=25克,因为A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以应在80℃以上。
故答案为:(1)65;(2)蒸发溶剂;(3)80
27.(2010·杭州)如图,长为3米的匀质平板的中点能绕固定的支点转动,平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30°,在板上站两个小孩。已知20千克的甲小孩位于板的中点,30千克的乙小孩位板的左端。现两个小孩均以0.1米/秒的速度同时向右慢慢移动,   秒时间后平板开始转动;乙小孩在这一过程中克服自身重力做功的功率为   瓦。(g=10牛/千克)
【答案】9;15
【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由图片分析可知,平板相当于一个杠杆。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F1×L1=F2×L2。变形式:F1:F2=L2:L1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功率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的多少,即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解答】由题意分析可知:(1)甲乙两小孩走时间t后当杠杆恰好转动时,此时甲、乙走过和距离为:s=vt=0.1m/s×t,乙小孩的力臂L乙=cosθ×(12×3m-0.1m/s×t)=cosθ×(1.5m-0.1m/s×t),甲小孩的力臂L甲=cosθ×0.1m/s×t,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m乙gl乙=m甲gl甲,即:30kg×cosθ×(1.5m-0.1m/s×t)=20kg×cosθ×0.1m/s×t,解得:t=9s。
(2)乙小孩在这一过程中克服自身重力做功的功率为:
故答案为:9、15
28.(2010·杭州)如图甲所示,用一拉力传感器(能感应力大小的装置)水平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块,A端的拉力均匀增加,0-tl时间木块静止,木块运动后改变拉力,使木块t2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计算机对数据拟合处理后,得到如图乙所示拉力随时间变化图线,回答下列问题:
(1)当用F=5.3牛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牛;若用F=-5.8牛的水平拉力拉木块,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牛。
(2)如图丙所示,为研究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F力FN大小的关系,在重力为17牛的木块上每次增加1牛重的砝码,分别用水平拉力F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实验测量数据如下
木块对水平面压力FN(牛) 17 18 19 20 21
水平拉力F(牛) 5.1 5.4 5.7 6.0 6.3
根据表格数据,得出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式为   。
【答案】(1)5.3;5.1
(2)Ff=0.3FN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摩擦力的存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二力平衡指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简称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解答】(1)当用F=5.3牛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静止的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拉力与静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5.3N;木块在t2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受拉力F=5.1N,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故摩擦力f=5.1N;当用F=5.8牛的水平拉力拉木块时,木块将做加速运动,而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不会变化,因为压力和粗糙程度都未变,故摩擦力大小仍为5.1N。
(2)在研究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因此F=Ff。由表中数据可知水平拉力与压力的比值不变为0.3。所以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为:Ff=0.3FN。
故答案为:(1)5.3、5.1;(2)Ff=0.3FN
29.(2010·杭州)请指出右图中鞍部的位置    (填字母),图中峭壁处于鞍部的   方向。
【答案】B;东南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八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由图片分析可知: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所以B为鞍部位置。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峭壁。地图上判别方向的基本原则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以峭壁位于鞍部的东南方向。
故答案为:B、东南
四、实验、简答题(本大题共39分)
30.(2010·杭州) 2010年5月,杭州某中学九(1)班的学生开展了一项调查,他们随机调查了本校九年级10个班共100名学生在去年不同季节流感的发病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调查人数 患病人数 患病时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男生 52 16 8 1 2 5
女生 48 14 5 2 1 6
总人数 100 30 13 3 3 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2)上述调查是通过   方法确定调查对象的。
(3)去年春季,该校九年级男生中流感的发病率为   
(4)分析表中数据,你认为去年该校九年级学生流感发病有何规律?   。
(5)流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
【答案】(1)研究中学生流感发病率与季节(和性别)的关系
(2)随机抽样
(3)15.4%
(4)春、冬季发病率较高;(男女生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
(5)必须具备流感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随机抽样法就是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
【解答】(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项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不同性别的中学生流感发病率与季节的关系。
(2)由题干信息“随机调查了本校九年级10个班共100名学生在去年不同季节流感的发病情况”,可以看出只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属于随机抽样调查。
(3)由表中数据可知,春季流感病人有8人,调查人数为52人,因此该校九年级男生春季流感发病率为:。
(4)由表中数据可知:春季流感患者共13人、夏季患者共3人、秋季患者共3人、冬季患者共11人。因此可以发现春、冬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节且男女生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
(5)传染病能在人群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1)研究中学生流感发病率与季节(和性别)的关系;(2)随机抽样;(3)15.4%;(4)春、冬季发病率较高;(男女生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5)必须具备流感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31.(2010·杭州)某学校的课外活动小组要测定某块盐碱地中的NaCl、Na2SO4、Na2CO3的含量,为盐碱地的改造提供依据。下面是他们的测定步骤:
a)确定要测定地块的采样点。
b)将采集好的土样晾干、粉碎、称量,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取滤液。
c)对所取滤液进行以下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是足量的,得到的所有沉淀中的阴离子都来自原土壤滤出液中)
d)称量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沉淀质量,计算得出盐碱地中上述三种盐的含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采样点时有下列四种方案,选用方案   较为合理。
(2)上述实验中试剂A的化学式是   ,试剂B的化学式是   ,气体和试剂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若上述实验中试剂A为氯化钡溶液,则按上述实验步骤最终测得土壤中   的含量偏高。
【答案】(1)C
(2)Ba(NO3)2;HNO3或HCl;CO2+Ba(OH)2 ==BaCO3↓+H2O
(3)NTaCl(或氯化钠)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分析】采样点在监测区域内采集环境样品的准确位置。布设要求:①具有代表性,保证采集到的样品以及测得数据与参数能准确表征或近似表征环境质量和条件;②在监测区域内污染具有一定的均匀性;③便于样品采集。
【解答】(1)设计采样点,所取土样要在地块的不同地方均匀分部,分别取样,数据才更可靠,观察图示,C方案符合条件;
(2)氯化钠可以加入硝酸银,通过测定氯化银的质量确定氯化钠的质量;硫酸钠可以加入钡盐,通过生成的硫酸钡确定硫酸钠的质量;根据图示,首先加入硝酸钡将氯化钠分离出来;然后再根据碳酸钡可溶于酸,硫酸钡不溶于酸,通过测定硫酸钡的质量进而计算硫酸钠的质量;再通过生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的质量计算所含碳酸钠的质量;
(3)无论测定哪种盐的含量,都要排除干扰;若加入试剂A为氯化钡溶液,则会增加溶液中氯离子的量,使生成的氯化银质量增加,从而造成土壤中氯化钠的含量偏高。
(1)C;(2) Ba(NO3)2、HNO3或HCl、CO2+Ba(OH)2 ==BaCO3↓+H2O;(3)NaCl(或氯化钠)
32.(2010·杭州)小王要研究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做了下述实验。可供选用的药品如下:①石灰石②澄清石灰水③稀硫酸④浓硫酸⑤盐酸溶液⑥烧碱溶液⑦蒸馏水。可供选用的仪器如图所示。
小王设计的实验方案为:
a)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b)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广口瓶中分别放入长势、大小均相同的某种植物幼苗和等体积的水,瓶口滴管内装有NaOH浓溶液,再将不同体积的纯净二氧化碳气体充入三个瓶中,充入气体的成分分别是:甲瓶:2000毫升空气;乙瓶:1600毫升空气、400毫升CO2;丙瓶:1400毫升空气、600毫升CO2,三套装置都如右图所示。
c)将三套装置放在同一地点,太阳光照等量时间后,挤压滴管,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观察进入三个瓶中水的体积。(植物呼吸作用的速率变化忽略不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需的仪器和药品是   (仪器名称用仪器下的大写字母表示,内装的药品写序号),将所选仪器按要求连接,各接口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是   (用仪器接口上的小写字母表示)。
(2)为小王的实验原理正确吗?   理由是    ,
(3)对小王设计的实验略加改变,理论上还可根据   变化,来判定CO2浓度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
【答案】(1)A:①⑤;B:⑦;D:④(或A:①⑤;B:④;D:⑦);abcfg(或afgbe)
(2)正确;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根据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可以推测出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的体积
(3)植物质量的变化或栽培植物的容器中水的质量或体积变化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物质除杂或净化;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解答】(1)一般的来说二氧化碳制取的药品是碳酸钙和稀盐酸,由于制取二氧化碳常含有氯化氢气体,所以常采用混合气体通过蒸馏水以除掉含有的氯化氢,再将导出的气体干燥即可得纯净的二氧化碳,连接的顺序一般是气体通过集气瓶时要“长进短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的成功,图示装置中C图装置不能作为洗气瓶使用,B、D均可;
(2)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将三套装置放在同一地点,太阳光照等量时间后,挤压滴管,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进入水的体积是没有消耗的二氧化碳体积,因此可根据二氧化碳消耗的多少,判断光合作用进行时二氧化碳浓度对其过程的影响;
(3))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所以可采用对栽培植物的容器中水的质量或体积变化情况对光合作用强度进行判断,也可利用植物质量的变化可对光合作用的强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A:①⑤;B:⑦;D:④(或A:①⑤;B:④;D:⑦)、abcfg(或afgbe);
(2)正确、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根据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可以推测出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的体积;(3)植物质量的变化或栽培植物的容器中水的质量或体积变化
33.(2010·杭州)小明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时,器材有:6伏蓄电池、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滑动变阻器器(500Ω 1.5A)、额定电压为2.5伏的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8欧)、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1)如图是尚未连接完整的电路,请完成电路的连接。
(2)实验验测得数据如下表,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瓦;小明求出了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阻值,发现灯泡电阻随电压变化的规律是    ,产生这一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
次数 1 2 3 4 5
电压(伏) 1.0 1.5 2.0 2.5 2.8
电流(安) 0.20 0.25 0.28 0.30 0.31
电阻(欧) 5.0 6.0 7.9 8.3 9.0
【答案】(1)
(2)0.75;电阻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灯泡的电压增大,电功率增大,温度升高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功率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电功率。是用来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的物理量,用P表示,它的单位是瓦特,符号是W。
【解答】(1)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压表应选择0~3V,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灯泡的额定电流约为,所以电流表选择0~0.6A,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滑片已经选定了下面接线柱,再任意选择上面一个接线柱。
(2)由表中数据可知,灯泡额定电压2.5V对应的电流是0.30A,灯泡额定电功率:P=UI=2.5V×0.30A=0.75W;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随电压与电流的增大,灯泡电阻变大,这是因为:随电压U与电流I的增大,灯泡实际功率P=UI增大,灯泡温度升高,由此可知:灯泡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故答案为:(1);(2)0.75、电阻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灯泡的电压增大,电功率增大,温度升高
34.(2010·杭州)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网上看到:茶叶是碱性食品,喝茶可以溶浴解脂肪而减肥,他们设计了探究的课题是:比较不同产地茶叶泡出液的酸碱度及茶水是否能溶解脂肪而有减肥作用。他们的实验过程如塑下:
①从市场上购买了三种不同产地的茶叶,编号为A.B.C。
②取A、B、C三种茶叶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开水冲泡。
③用pH试纸分别到杯中蘸取A.B.C三种茶叶的泡出液,和标准比色卡比对测得它们的pH分别为5.4、6.3、6.0。
④将形状、大小、质量相同的脂肪小块,分别放入盛有三种茶叶泡出液的相同杯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保温5小时后,分别滤出脂肪块,吸干表面水分并称量。根据脂肪块在茶水中浸泡前后的质量变化(不考虑脂肪块吸水),判定茶水能否溶解脂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实验操作步骤中错误的是   。
(2)在第②步实验操作中“相同的条件主要是指:水的温度、茶叶的质量、冲泡的时间及   应相同。
(3)组内有看的同学认为,第④步实验设计不严密,需要改进的是    。在第④步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目的,适宜的温度应控制在   左右。
(4)有人将茶水倒入有水垢的热水瓶中浸泡一下时间后振荡,发现水垢大部分消失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化学原理最可能是   。
【答案】(1)③
(2)水的质量或体积
(3)要设置对照实验;37℃
(4)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指在研究某种条件对实验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该条件不同外,其余条件全部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解答】(1)测定pH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定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测出溶液的pH,这是检验溶液pH的正确方法.而本实验步骤③中存在的错误是不能用pH试纸分别到杯中蘸取A、B、C、D、E五种三茶叶的泡出液。
(2)对照实验指在研究某种条件对实验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该条件不同外,其余条件全部相同的实验。本实验中的变量是:不同品种的茶叶A、B、C,在对照实验中,而其它条件必须相同,比如:水的温度、质量或体积、茶叶的质量、冲泡的时间等等应相同。
(3)在第④步实验中,只考虑了茶叶泡出液对脂肪的溶解作用,没有考虑水对脂肪的溶解作用,因此应设置对照组,适宜的温度应控制在和人体正常温度相同,即为37℃。
(4)水垢中的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等物质,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故答案为:(1)③;(2)水的质量或体积;(3)要设置对照实验、37℃;(4)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五、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38分)
35.(2010·杭州)如图甲、乙所示为某型号电水壶的电路示意图及铭牌,R与R0产生的热能均能被水吸收,保温状态水温保持在80℃以上。回答下列问题:
(1)保温状态下,开关S0、S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2)求电阻R0和R的阻值。
(3)80℃的一杯水,放在桌上自然冷却,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水温,得出丙图图线。从图中可以得出什么降温规律?
(4)一满壶80℃的水,自然冷却到室温,水释放的热量为多少?(水的比热c=4.2×103J/(kg.℃)]
【答案】(1)S闭合,S0断开
(2)根据P=IU,I=U/I,得R=U2/P
设加热状态的电功率为P加热,保温状态时的电功率和阻值分别为P保温、R串R串,
加热状态:R=U2/P加热 =(220V)2/110W=44Ω
保温状态:R串=R+R0=U2/P保温=(220V)2/4110W=1210Ω
R0=1210Ω–44Ω=1166Ω
(3)水的温度下降越来越慢(开始降温快些,后来降温慢些)。
(4)根据Q=cm(to一t)及ρ=m/V得:
Q=cρV(to一t)
=4.2×103J/(kg·℃)×1.0×103Kg/m30.5×10-3m3×(80℃一20℃)
=1.26×105J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比热容
【解析】【分析】(1)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该导体的电阻。是一个物理量,在物理学中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比热容简称比热,亦称比热容量,是热力学中常用的一个物理量,表示物体吸热或散热能力。比热容越大,物体的吸热或散热能力越强。它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或下降单位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其公式为:
【解答】(1)由图乙可知,保温状态下的额定功率为40W,电水壶处于保温状态时,根据P=U /R.可知,此时电路中的电阻最大,S断开、S闭合,R和R0串联;
(2)根据P=UI、R=U/I可得。R=U2/P
加热状态下,开关S与S0均闭合,此时;
保温状态下,开关S闭合,S0断开,此时;
R0=1210Ω–44Ω=1166Ω;
(3)由图丙分析可知:在开始时水温下降的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温下降速度变慢。
(4) 根据Q=cm(to一t)及ρ=m/V得:Q=cρV(to一t)=4.2×103J/(kg·℃)×1.0×103Kg/m30.5×10-3m3×(80℃一20℃)=1.26×105J。
故答案为:(1)S闭合,S0断开;(2) 根据P=IU,R=U/I,得R=U2/P。设加热状态的电功率为P加热,保温状态时的电功率和阻值分别为P保温、R串R串,加热状态:R=U2/P加热 =(220V)2/110W=44Ω;保温状态:R串=R+R0=U2/P保温=(220V)2/4110W=1210Ω;R0=1210Ω–44Ω=1166Ω;(3)水的温度下降越来越慢(开始降温快些,后来降温慢些);(4) 根据Q=cm(to一t)及ρ=m/V得:Q=cρV(to一t)=4.2×103J/(kg·℃)×1.0×103Kg/m30.5×10-3m3×(80℃一20℃)=1.26×105J
36.(2010·杭州)如图为一辆轿车的俯视示意图。O点为司机眼部所在位置,司机在右侧的后视镜AB(看作平面镜)中能看到车尾c点。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司机眼睛看到C点的光路图。
【答案】光路图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像和物体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以上可以缩句为:“物像等大、连线垂直、等距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
【解答】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像和物体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司机眼睛看到C点的光路图应为:先延长AB,然后做C点关于AB延长线的对称点C';然后链接OC',并标出放射光线的方向;再连接C点和反射点,并标出光线方向。
故答案为:
37.(2010·杭州)某电力公司开发出一种圆柱形气球状的发电机(下图为示意图),悬于风力足够大且较稳定的300米高空,中心处大的风扇随风转动,带动发电机,产生的电流通过系着的电线到地面。假如气球体积3.0×105米3,最大发电功率为3000千瓦;(设300米高空的空气密为1.2千克/米3)问:
(1)气球在高空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2)若该风力发电机每年工作6000小时,则它的最大年发电量是多少千瓦时?
(3)根据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推测其内部必备的组成部件是什么?
(4)A,B,C,D表示四个不同地区300米高空一年内的平均风速,哪个地区最适合风力发电?
【答案】(1)根据F=ρgV排得
F=1.2kg/m3×10N/kg×3.0×103m3
=3.6×106N
(2)根据W=Pt得W=3000kW×6000h=1.8×107kW·h
(3)磁铁、线圈
(4)C
【知识点】浮力大小的计算;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功率
【解析】【分析】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会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起的作用力,这种力叫作浮力。浮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浮力的定义式为F浮=G排(即物体浮力等于物体下沉时排开液体的重力),计算可用它推导出公式F浮=ρ液gV排
【解答】(1)根据题意由F浮=ρ液gV排可得:
F=1.2kg/m3×10N/kg×3.0×103m3=3.6×106N;
(2)由题意可知最大发电功率为3000KW;由W=Pt可得W=3000KW×6000h=1.8×107kW·h;
(3)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现象,具体内容: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因此发电机中必备的组成部件为:磁铁和线圈;
(4)长时间风速大的地区适全风力发电由图形可知A:有时风速大有时风速小,且风速小的时间长;
B:有时风速大有时风速小,且风速小的时间长;
C:平均风速比较大,且风速小的时间几乎没有;
D:平均风速偏小。
故答案为:(1)根据F=ρgV排得:F=1.2kg/m3×10N/kg×3.0×103m3=3.6×106N;(2)根据W=Pt得W=3000kW×6000h=1.8×107kW·h;(3)磁铁、线圈;(4)C
38.(2010·杭州)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向50克氧化铜粉末中通氢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固体质量减少8g,求:
(1)已反应掉的氧化铜质量。(列式计算)
(2)若实验时用的氢气,是用右图标签所示的浓硫酸稀释成稀硫酸后和足量的锌粒反应制取的。取用浓硫酸50毫升,小心加入到300毫升水中稀释,稀释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答案】(1)解:设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为X
H2+CuO Cu十H2O 减少的固体质量
80 64 16
X 8克
80:16=X:8克
X=40克
答: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为40克
(2)23%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方程式为:H2+CuOCu+H2O,并注意在实验之前先通一会氢气,目的是把空气敢净,一面在加热时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加热发生爆炸,实验结束后要再通一会氢气,目的是等高热的铜单质冷却下来以免再在高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又被氧化成氧化铜。
【解答】(1)氢气抢夺了氧化铜中的氧原子后以水蒸气形式脱出,即失去的8g是氧原子的质量。失去氧的摩尔数8/16=0.5,氧化铜中O原子:CuO分子=1:1,所以反应掉的氧化铜就是0.5mol,所以参加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80-0.5*(64+16)=40克;
(2)溶质质量分数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故答案为:(1) 解:设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为X
H2+CuO Cu十H2O 减少的固体质量
80 64 16
X 8克
80:16=X:8克
X=40克
答: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为40克;(2)23%
39.(2010·杭州)氢气可被用作清洁能源,但它的制取、存储和运输都很困难。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糖类制取氢气的新技术,有望解决这几大问题。以这项技术为基础,未来的氢动力汽车将携带易于存储的糖类,如淀粉,其化学式是(C6H10O5)。科学家使用由多种特殊的酶组成的混合物,将淀粉和水转变成CO2和H2的混合气体,将CO2除去后,H2进入燃料电池产生电力,驱动汽车前进。燃料箱容量为55升的汽车可携带约27千克淀粉和21千克的水,完全转变,可以产生4千克氢气,其余为CO2。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该项技术,汽车运动时时的机械能最终由下列哪种能量转化而来
A.化学能 B.太阳能 C.电能 D.热能
(2)混合物中的酶具有高效性、多样性和   性。
(3)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淀粉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若一辆氢动力汽车正常行驶时,功率是70千瓦,氢气的热值是1.4×108焦/千克,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是50%,在阻力不变和不考虑其它能量损耗时,要使该车能正常行驶,汽车每小时至少消耗氢气   千克
(5)这种技术的实用化,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在汽车中怎样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就是问题之一。有人提出了下列:
①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
②将混合气体通过溶质质量:
③在常温下对混合气体加压,使之液化分离(在20℃时,将CO2加压到5.73×106Pa,即会液化;氢气在-239.96℃以上温度时,加高压也不会液化)。从实用的角度考虑,理论上你认为哪种方案更适合在氢动力汽车上应用   (填序号)。
【答案】(1)B
(2)专一
(3) 1 (C6H10O5)n+ 7n H2O 12n H2↑+ 6n CO2↑
(4)3.6
(5)③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能源的种类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2)酶(enzyme)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特性:①高效性;②专一性;③多样性;④温和性;
(3)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一个系统质量的改变总是等于该系统输入和输出质量的差值。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它表明质量既不会被创生,也不会被消灭,而只会从一种物质转移到为另一种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解答】(1)淀粉由光合作用产生,因此汽车运动时时的机械能最终由太阳能转化而来。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②专一性;③多样性;④温和性;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淀粉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C6H10O5)n+7nH2O 12nH2↑+6nCO2↑;
(4)由题意可知:汽车功率是70千瓦,氢气的热值是1.4×108焦/千克,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是50%,汽车正常行驶时每小时至少消耗氢气的量为:;
(5)从实用的角度考虑,理论上在常温下对混合气体加压,使之液化分离(在20℃时,将CO2加压到5.73×106 Pa,即会液化;氢气在-239.96℃以上温度时,加高压也不会液化)更适合在氢动力汽车上应用。
(1)B;(2)专一;(3) 1 (C6H10O5)n+ 7n H2O 12n H2↑+ 6n CO2↑ ;(4)3.6;(5)③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