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0 16:01:09

文档简介

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二
一、单选题
1.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官僚政治开始兴起 B.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C.分封制度已被废除 D.各国关系走向和谐
2.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3.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  )
A.地方分裂势力增强 B.熏农抑商政策瓦解
C.政府市场观念变化 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
4.自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这突出反映了(  )
时期 宋元 明清
形象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A.佛教融入中国,影响艺术形象塑造
B.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重视物质享受
C.市民阶层扩大,个性解放要求增强
D.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
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描述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情景"洋布、洋纱、洋花边等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种情景说明(  )
A.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繁荣
B.中国工业崛起抵制西方侵略
C.西方商品涌入冲击自然经济
D.资本输出终止中国工业步伐
6.据统计,仅1937-1938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延安去的知识青年就达2万多,先后经各种途径奔赴解放区的大学生、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外国专家华侨等共有6万多,远超1937年初中共党员的总数(4万)。这反映出当时(  )
A.抗日救亡成为国民的普遍追求
B.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明显扩大
C.中共的先进性得到空前的认同
D.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的教育思想
7.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这反映(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中国劳工的觉醒
B.十月革命改变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
C.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方向
D.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
8.(2019高一下·鄂尔多斯期中)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由此可知(  )
A.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B.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
C.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
D.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9.有学者说:“光荣革命自身也就成为一种传统,为以后的英国人们提供历史依据。”该学者意在说明光荣革命(  )
A.清除了政治体制中的君主残余 B.开启了保守而渐进的民主之路
C.推动了代议制民主的迅速发展 D.完成了国家权力中心成功转移
10.(2019高三上·扬州期末)二月革命后,列宁动身回国,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写道:“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但“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落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
B.“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
C.二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
D.列宁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正确定位
11.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为主体,女神赤着脚,左手拿枪,右手高举三色旗,领导人们在硝烟弥漫、尸横遍地的街道上迎风前进。前景是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保皇党人,中景后景是林立如墙的各阶层百姓,空中还飘扬看鲜艳的三色旗。据此判断,该画作体现的艺术特点是(  )
A.鼓吹理性主义,追求严谨造型 B.关注社会现实,讴歌劳动创造
C.强调主观感情,表现内心世界 D.表达绝望情绪,色彩反差强烈
二、材料题
12.(2019高三上·黑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
材料二: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13.材料 在他(梁启超)看来,眼下的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哪能再给非欧民族提供效法的榜样。……西方文明走到这步田地,表面上是战争所致,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的弱点所造成的。
俄国的道路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十月革命的胜利亦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成就。俄国同样是一个专制主义国家……可是,就是在这片既专制又落后的土地上,竟然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一夜之间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头。
你是否赞成材料观点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若赞成,请概括出材料中观点并进行分析说明;若不赞成,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朝的司法机构基本沿袭了封建旧制,中央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掌审判、复核和监察,地方审判权由行政长官兼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治外法权”。19世纪末,清政府已经认识到丧失司法主权的危害性,1902年清廷下诏“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改。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1906年,清政府将刑部改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不再具有审判职能,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在法部设置总检察厅,作为最高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1907年,在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府(直属州)设地方审判厅,州县设初级审判厅。清政府还引进了西方近现代诉讼制度,承认律师制度的合法性,确定了审判公开、允许辩论等原则,并明确了预审、合议、公判、复审等程序,初步规定了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
——摘编自贾孔会《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司法改革的原因。
1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朝鲜半岛是整个东北亚的地理要冲,是世界上大国利益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根据雅尔塔协议,美苏军队于1945年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南北。朝鲜、韩国成立之后,美国和苏联相继撤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出兵朝鲜。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美韩双方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取得在韩国长期合法驻军权。1991年苏联解体后,朝韩关系总体趋向缓和,韩国人民反对美国驻军的呼声日益高涨。此时,美国的战略中心转向亚太地区,故坚持在韩国驻军,并不断要求韩国增加驻军费用。朝鲜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停止美韩联合军演,美国以朝核问题为由拒绝撤军。
——摘编自李华《从威慑、遏制到制衡——论驻韩美军历史角色的转换》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韩国驻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坚持在韩国驻军的影响。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拿破仑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代表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就国内政治而论,拿破仑可比得上开明的专制君主。他感兴趣的是技术效率而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有效地统治了国家。他把法律编成法典,将行政机关置于中央集权下,组织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法兰西银行,并就法国的教会和国家关系与教皇达成协议。……大多数人都因他结束骚乱和建立了一个可信任、强有力的政府而向他欢呼。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拿破仑虽然赞同启蒙思想中的“平等”观念,但他并不是自由主义思想或代议制政府的拥护者。他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报纸及其他出版物。他建立了一支极度依赖间谍情报的秘密警察部队,拘留了数千名有嫌疑的政敌。他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他无视选举制政体,利用大量忠诚于自己的军官来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代表大会的限制。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有效统治国家”的措施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拿破仑违背启蒙思想精神的做法有哪些?据此分析拿破仑政权的实质。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官僚政治的一个最典型特点就是官吏是依据能力当官,而不是依据血缘关系世袭而来的,这个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
B.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贵族政治之下,贵族在国家中享有很多特权,材料中的“士”在西周时期,属于贵族阶层,享有很多特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权,这说明了贵族政治逐渐走向崩溃,与材料相符,故B正确;
C.分封制的含义是天子把土地和人口授予诸侯,诸侯对天子承担一定义务的制度,诸侯可以再次分封,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的相关制度,也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崩溃,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
D.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为“战胜强立”,诸侯之间互相征伐,战乱不断,不会走向和谐,与史实材料都不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以及对贵族政治、分封制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最低等级到士,士下不再分封,而这种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地制度属于血缘贵族政治,根据材料士的变化可说明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2.【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据材料铁农具包含“掘土工具、刨土工具、耕田工具”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
材料描述铁农具数量而不是铁农具来源,故B项错误;
材料仅仅反映铁器中农具的状况而没有反映其他铁器的情况,故C项错误;
据材料铁制农具的数量结合秦汉大一统,人口众多可知铁器没有全面推广,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示意图题型选择题,根据图示可看出有刨土、掘土、铲、锄等,铁制农具种类多,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主要考查了对精耕细作概念的理解。
3.【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唐代州县不得设市,而宋代出现州县关镇皆有商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体现了政府对市场观念的扩大,故C项正确。
A项,题干不能反映地方割据势力,排除。
B项,与史实不符合,排除。
D项题干未提及坊市制度,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主要依据题干在唐代政府对州县不得设市,而宋代出现州县关镇皆有商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分析即可。
4.【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体现出封建伦理纲 常的加强.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调动程朱理学来分析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看好时间宋元明清,以及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变化,运用儒家思想发展分析即可。
5.【答案】C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A.材料没有提到洋务运动的信息,排除A;
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工业的信息,排除B;
C.材料反映在列强经济侵略下,“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说明西方商品涌入冲击自然经济,故选C;
D.材料主要反映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而非资本输出,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鸦片战争后,洋布、洋纱、洋烛、洋电灯、洋针、洋钉等传入中国,是的中国手工业中棉纺织、冶铁,农业都受到冲击,说明西方商品涌入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6.【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中中共根据地建设。从材料时间信息可知,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或者汪伪政权相比,抗战时期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根据地的民主建设等因素吸引到了大量到延安和解放区的学生学者,故C项正确。
到延安和解放区的学生学者并非都加入了中共,故B项错误。
A项明显夸大了事实,与史实不符。
D项马克思主义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时间1937--1938阶段,运用此期间中共为抗战所做的努力分析即可。
7.【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知识分子发表的这么多文章体现了关注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宣传工人运动,故选D项;
“‘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一战和中国劳工觉醒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十月革命使知识分子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不能说改变中国劳工地位,排除B项;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方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劳工神圣,以及《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进行分析即可。
8.【答案】D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罗马民法大全》
【解析】【分析】“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表明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 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嫁妆的规定也在发生变化。
9.【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光荣革命自身也就成为一种传统,为以后的英国人们提供历史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避免了流血冲突,由议会请来国王,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结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君主,由此开启了保守而渐进的民主之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故B项正确。
光荣革命保留了君主,故A说法错误。
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旧势力妥协结果,因此,代议制民主制需经历漫长过程。故C错误。
光荣革命后,国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行政权,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光荣革命相关知识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士议会请来了国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标志,来分析理解材料中的问题即可。
10.【答案】D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二月革命”以后,俄国推翻了沙皇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故排除A项;
列宁认为俄国的“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直接的胜利,而非不能取得胜利,故排除B项;
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所以二月革命并没有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故排除C项;
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列宁的言论是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的正确定位,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列宁的言论是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的正确定位。
11.【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它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表现人的主观感情和内心世界,故C正确。
A是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
B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
D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均不符合。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它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表现了人的主观感情和内心世界。
12.【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且持续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形式(类型)功能多样;有较明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支撑);建设总体上以政府(规划)为主;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积极作用:逐渐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改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和社会进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创建和谐社会。
(2)原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可知体现的是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可知体现的是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根据材料“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可知体现的是有较明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根据材料“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可知体现的是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根据材料“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可知体现的是建设总体上以政府(规划)为主;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可知体现的是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作用:结合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作用需要从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推动城市的发展、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创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
故答案为:(1) 特点:历史悠久,且持续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形式(类型)功能多样;有较明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支撑);建设总体上以政府(规划)为主;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积极作用:逐渐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改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和社会进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创建和谐社会。
(2) 原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得出时间、功能,理念外来影响等特点,第二小问由材料 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得出生活、社会环境等影响。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掌握15世纪以来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
13.【答案】示例一:赞成。观点:西方文明衰落,被社会主义文明超越。说明:西方文明曾经也有强大的生命力,将东方世界纳入资本主义文明的轨道。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与殖民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秩序,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亚非拉国家的纷纷独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对峙格局形成,都表明西方文明衰落,被社会主义文明超越。
示例二:不赞成。观点:西方文明仍有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文明与西方文明长期共存。说明:任何文明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都有起有落。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得到开展,这些都对东方近代工业和政治文明的建立起着客观的推动作用。两次世界大战虽在—定程度上冲击了西方文明,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资本主义制度更健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不断调整,两种文明相互协调并长期共存。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苏联模式”;“二战”的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材料“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哪能再给非欧民族提供效法的榜样”“从而一夜之间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头”等亮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合理调用史实加以说明。
故答案为:示例一:赞成。观点:西方文明衰落,被社会主义文明超越。说明:西方文明曾经也有强大的生命力,将东方世界纳入资本主义文明的轨道。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与殖民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秩序,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亚非拉国家的纷纷独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对峙格局形成,都表明西方文明衰落,被社会主义文明超越。
示例二:不赞成。观点:西方文明仍有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文明与西方文明长期共存。说明:任何文明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都有起有落。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得到开展,这些都对东方近代工业和政治文明的建立起着客观的推动作用。两次世界大战虽在—定程度上冲击了西方文明,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资本主义制度更健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不断调整,两种文明相互协调并长期共存。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了学生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史料的能力,如果赞成,则需运用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予以证明即可。
14.【答案】(1)主要特点:引进西方司法制度和原则;建立独立司法体系,确立公开公正的诉讼和审判制度;重视司法人员的素质提升。
(2)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司法制度传入中国;清政府认识到司法改革的迫切性;清末新政开启近代司法改革。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清末司法改革。根据材料“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改,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以及将原来旧有的司法机构改为近代西方的司法机构形式、“清政府还引进了西方近现代诉讼制度”等,可以看出是广泛地学习西方的司法制度和原则,从“独立行使检察权”可知也有尝试实行司法独立;从承认律师制度的合法性、公开诉讼、审判等体现了学习西方司法制度的公开公正;“初步规定了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表明还重视司法人员的素质。
(2)结合材料中“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治外法权’。19世纪末,清政府已经认识到丧失司法主权的危害性”以及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实分析得出原因,注意从西学东渐的角度分析归纳,并从时间关键词1906年和1907年联系清末新政对司法制度的改革分析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1)主要特点:引进西方司法制度和原则;建立独立司法体系,确立公开公正的诉讼和审判制度;重视司法人员的素质提升。
(2)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司法制度传入中国;清政府认识到司法改革的迫切性;清末新政开启近代司法改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末司法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分析开阔其特点,以及运用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1)朝鲜半岛地理位置重要;两极格局的影响;朝鲜战争爆发;美韩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美国维护世界霸权。
(2)不利于亚太地区和平;导致朝鲜半岛人民的反美情绪上升;增加韩国人民经济负担;不利于朝核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美国推行亚太战略。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朝鲜半岛是整个东北亚的地理要冲,是世界上大国利益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分析可知朝鲜半岛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根据雅尔塔协议,美苏军队于1945年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南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根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以及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冲突家具等因素分析可知受两极格局影响。根据”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美韩双方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的内容分析,可知朝鲜战争提供了契机以及《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根据“美国的战略中心转向亚太地区,故坚持在韩国驻军,并不断要求韩国增加驻军费用。朝鲜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停止美韩联合军演,美国以朝核问题为由拒绝撤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为了争夺世界霸权。
(2)解答本题可依据材料”美国的战略中心转向亚太地区,故坚持在韩国驻军,并不断要求韩国增加驻军费用。朝鲜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停止美韩联合军演,美国以朝核问题为由拒绝撤军"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出兵朝鲜属于冷战格局中的局部热战,结合两级格局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朝鲜半岛地理位置重要;两极格局的影响;朝鲜战争爆发;美韩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美国维护世界霸权。
(2)不利于亚太地区和平;导致朝鲜半岛人民的反美情绪上升;增加韩国人民经济负担;不利于朝核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美国推行亚太战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战后美国对朝鲜半岛的局势,关于美国在朝鲜半岛驻军的原因需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背景的相关知识分析回答即可。影响需依据材料并运用调动所学知识即两极格局影响分析即可。
16.【答案】(1)影响: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树立了拿破仑的威望。
(2)做法:限制言论自由;建立秘密警察制度;操纵公共舆论;破坏选举制度。实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3)认识:杰出人物只有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规律,才会推动历史发展进程。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有效地统治了国家。他把法律编成法典,将行政机关置于中央集权下,组织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法兰西银行,并就法国的教会和国家关系与教皇达成协议。……大多数人都因他结束骚乱和建立了一个可信任、强有力的政府而向他欢呼”,结合拿破仑对内措施的影响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的做法,依据材料二“他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报纸及其他出版物。他建立了一支极度依赖间谍情报的秘密警察部队,拘留了数千名有嫌疑的政敌。他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他无视选举制政体,利用大量忠诚于自己的军官来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代表大会的限制”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实质,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小问的做法可以看出实质是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3)本小问的认识,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杰出人物只有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规律,才会推动历史发展进程。
故答案为:(1)影响: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树立了拿破仑的威望。
(2)做法:限制言论自由;建立秘密警察制度;操纵公共舆论;破坏选举制度。实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3)认识:杰出人物只有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规律,才会推动历史发展进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物拿破仑。解答本题需依据材料并结合拿破仑的时代背景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
1 / 1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二
一、单选题
1.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官僚政治开始兴起 B.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C.分封制度已被废除 D.各国关系走向和谐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官僚政治的一个最典型特点就是官吏是依据能力当官,而不是依据血缘关系世袭而来的,这个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
B.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贵族政治之下,贵族在国家中享有很多特权,材料中的“士”在西周时期,属于贵族阶层,享有很多特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权,这说明了贵族政治逐渐走向崩溃,与材料相符,故B正确;
C.分封制的含义是天子把土地和人口授予诸侯,诸侯对天子承担一定义务的制度,诸侯可以再次分封,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的相关制度,也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崩溃,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
D.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为“战胜强立”,诸侯之间互相征伐,战乱不断,不会走向和谐,与史实材料都不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以及对贵族政治、分封制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最低等级到士,士下不再分封,而这种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地制度属于血缘贵族政治,根据材料士的变化可说明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2.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据材料铁农具包含“掘土工具、刨土工具、耕田工具”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
材料描述铁农具数量而不是铁农具来源,故B项错误;
材料仅仅反映铁器中农具的状况而没有反映其他铁器的情况,故C项错误;
据材料铁制农具的数量结合秦汉大一统,人口众多可知铁器没有全面推广,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示意图题型选择题,根据图示可看出有刨土、掘土、铲、锄等,铁制农具种类多,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主要考查了对精耕细作概念的理解。
3.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  )
A.地方分裂势力增强 B.熏农抑商政策瓦解
C.政府市场观念变化 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唐代州县不得设市,而宋代出现州县关镇皆有商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体现了政府对市场观念的扩大,故C项正确。
A项,题干不能反映地方割据势力,排除。
B项,与史实不符合,排除。
D项题干未提及坊市制度,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主要依据题干在唐代政府对州县不得设市,而宋代出现州县关镇皆有商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分析即可。
4.自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这突出反映了(  )
时期 宋元 明清
形象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A.佛教融入中国,影响艺术形象塑造
B.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重视物质享受
C.市民阶层扩大,个性解放要求增强
D.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体现出封建伦理纲 常的加强.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调动程朱理学来分析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看好时间宋元明清,以及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变化,运用儒家思想发展分析即可。
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描述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情景"洋布、洋纱、洋花边等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种情景说明(  )
A.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繁荣
B.中国工业崛起抵制西方侵略
C.西方商品涌入冲击自然经济
D.资本输出终止中国工业步伐
【答案】C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A.材料没有提到洋务运动的信息,排除A;
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工业的信息,排除B;
C.材料反映在列强经济侵略下,“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说明西方商品涌入冲击自然经济,故选C;
D.材料主要反映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而非资本输出,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鸦片战争后,洋布、洋纱、洋烛、洋电灯、洋针、洋钉等传入中国,是的中国手工业中棉纺织、冶铁,农业都受到冲击,说明西方商品涌入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6.据统计,仅1937-1938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延安去的知识青年就达2万多,先后经各种途径奔赴解放区的大学生、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外国专家华侨等共有6万多,远超1937年初中共党员的总数(4万)。这反映出当时(  )
A.抗日救亡成为国民的普遍追求
B.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明显扩大
C.中共的先进性得到空前的认同
D.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的教育思想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中中共根据地建设。从材料时间信息可知,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或者汪伪政权相比,抗战时期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根据地的民主建设等因素吸引到了大量到延安和解放区的学生学者,故C项正确。
到延安和解放区的学生学者并非都加入了中共,故B项错误。
A项明显夸大了事实,与史实不符。
D项马克思主义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时间1937--1938阶段,运用此期间中共为抗战所做的努力分析即可。
7.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这反映(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中国劳工的觉醒
B.十月革命改变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
C.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方向
D.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知识分子发表的这么多文章体现了关注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宣传工人运动,故选D项;
“‘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一战和中国劳工觉醒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十月革命使知识分子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不能说改变中国劳工地位,排除B项;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方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劳工神圣,以及《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进行分析即可。
8.(2019高一下·鄂尔多斯期中)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由此可知(  )
A.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B.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
C.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
D.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答案】D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罗马民法大全》
【解析】【分析】“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表明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 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嫁妆的规定也在发生变化。
9.有学者说:“光荣革命自身也就成为一种传统,为以后的英国人们提供历史依据。”该学者意在说明光荣革命(  )
A.清除了政治体制中的君主残余 B.开启了保守而渐进的民主之路
C.推动了代议制民主的迅速发展 D.完成了国家权力中心成功转移
【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光荣革命自身也就成为一种传统,为以后的英国人们提供历史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避免了流血冲突,由议会请来国王,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结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君主,由此开启了保守而渐进的民主之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故B项正确。
光荣革命保留了君主,故A说法错误。
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旧势力妥协结果,因此,代议制民主制需经历漫长过程。故C错误。
光荣革命后,国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行政权,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光荣革命相关知识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士议会请来了国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标志,来分析理解材料中的问题即可。
10.(2019高三上·扬州期末)二月革命后,列宁动身回国,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写道:“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但“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落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
B.“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
C.二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
D.列宁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正确定位
【答案】D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二月革命”以后,俄国推翻了沙皇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故排除A项;
列宁认为俄国的“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直接的胜利,而非不能取得胜利,故排除B项;
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所以二月革命并没有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故排除C项;
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列宁的言论是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的正确定位,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列宁的言论是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的正确定位。
11.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为主体,女神赤着脚,左手拿枪,右手高举三色旗,领导人们在硝烟弥漫、尸横遍地的街道上迎风前进。前景是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保皇党人,中景后景是林立如墙的各阶层百姓,空中还飘扬看鲜艳的三色旗。据此判断,该画作体现的艺术特点是(  )
A.鼓吹理性主义,追求严谨造型 B.关注社会现实,讴歌劳动创造
C.强调主观感情,表现内心世界 D.表达绝望情绪,色彩反差强烈
【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它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表现人的主观感情和内心世界,故C正确。
A是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
B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
D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均不符合。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它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表现了人的主观感情和内心世界。
二、材料题
12.(2019高三上·黑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
材料二: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且持续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形式(类型)功能多样;有较明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支撑);建设总体上以政府(规划)为主;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积极作用:逐渐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改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和社会进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创建和谐社会。
(2)原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可知体现的是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可知体现的是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根据材料“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可知体现的是有较明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根据材料“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可知体现的是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根据材料“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可知体现的是建设总体上以政府(规划)为主;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可知体现的是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作用:结合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作用需要从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推动城市的发展、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创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
故答案为:(1) 特点:历史悠久,且持续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形式(类型)功能多样;有较明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支撑);建设总体上以政府(规划)为主;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积极作用:逐渐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改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和社会进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创建和谐社会。
(2) 原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得出时间、功能,理念外来影响等特点,第二小问由材料 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得出生活、社会环境等影响。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掌握15世纪以来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
13.材料 在他(梁启超)看来,眼下的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哪能再给非欧民族提供效法的榜样。……西方文明走到这步田地,表面上是战争所致,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的弱点所造成的。
俄国的道路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十月革命的胜利亦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成就。俄国同样是一个专制主义国家……可是,就是在这片既专制又落后的土地上,竟然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一夜之间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头。
你是否赞成材料观点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若赞成,请概括出材料中观点并进行分析说明;若不赞成,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赞成。观点:西方文明衰落,被社会主义文明超越。说明:西方文明曾经也有强大的生命力,将东方世界纳入资本主义文明的轨道。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与殖民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秩序,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亚非拉国家的纷纷独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对峙格局形成,都表明西方文明衰落,被社会主义文明超越。
示例二:不赞成。观点:西方文明仍有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文明与西方文明长期共存。说明:任何文明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都有起有落。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得到开展,这些都对东方近代工业和政治文明的建立起着客观的推动作用。两次世界大战虽在—定程度上冲击了西方文明,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资本主义制度更健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不断调整,两种文明相互协调并长期共存。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苏联模式”;“二战”的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材料“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哪能再给非欧民族提供效法的榜样”“从而一夜之间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头”等亮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合理调用史实加以说明。
故答案为:示例一:赞成。观点:西方文明衰落,被社会主义文明超越。说明:西方文明曾经也有强大的生命力,将东方世界纳入资本主义文明的轨道。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与殖民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秩序,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亚非拉国家的纷纷独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对峙格局形成,都表明西方文明衰落,被社会主义文明超越。
示例二:不赞成。观点:西方文明仍有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文明与西方文明长期共存。说明:任何文明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都有起有落。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得到开展,这些都对东方近代工业和政治文明的建立起着客观的推动作用。两次世界大战虽在—定程度上冲击了西方文明,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资本主义制度更健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不断调整,两种文明相互协调并长期共存。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了学生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史料的能力,如果赞成,则需运用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予以证明即可。
1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朝的司法机构基本沿袭了封建旧制,中央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掌审判、复核和监察,地方审判权由行政长官兼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治外法权”。19世纪末,清政府已经认识到丧失司法主权的危害性,1902年清廷下诏“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改。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1906年,清政府将刑部改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不再具有审判职能,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在法部设置总检察厅,作为最高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1907年,在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府(直属州)设地方审判厅,州县设初级审判厅。清政府还引进了西方近现代诉讼制度,承认律师制度的合法性,确定了审判公开、允许辩论等原则,并明确了预审、合议、公判、复审等程序,初步规定了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
——摘编自贾孔会《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司法改革的原因。
【答案】(1)主要特点:引进西方司法制度和原则;建立独立司法体系,确立公开公正的诉讼和审判制度;重视司法人员的素质提升。
(2)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司法制度传入中国;清政府认识到司法改革的迫切性;清末新政开启近代司法改革。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清末司法改革。根据材料“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改,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以及将原来旧有的司法机构改为近代西方的司法机构形式、“清政府还引进了西方近现代诉讼制度”等,可以看出是广泛地学习西方的司法制度和原则,从“独立行使检察权”可知也有尝试实行司法独立;从承认律师制度的合法性、公开诉讼、审判等体现了学习西方司法制度的公开公正;“初步规定了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表明还重视司法人员的素质。
(2)结合材料中“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治外法权’。19世纪末,清政府已经认识到丧失司法主权的危害性”以及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实分析得出原因,注意从西学东渐的角度分析归纳,并从时间关键词1906年和1907年联系清末新政对司法制度的改革分析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1)主要特点:引进西方司法制度和原则;建立独立司法体系,确立公开公正的诉讼和审判制度;重视司法人员的素质提升。
(2)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司法制度传入中国;清政府认识到司法改革的迫切性;清末新政开启近代司法改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末司法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分析开阔其特点,以及运用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朝鲜半岛是整个东北亚的地理要冲,是世界上大国利益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根据雅尔塔协议,美苏军队于1945年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南北。朝鲜、韩国成立之后,美国和苏联相继撤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出兵朝鲜。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美韩双方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取得在韩国长期合法驻军权。1991年苏联解体后,朝韩关系总体趋向缓和,韩国人民反对美国驻军的呼声日益高涨。此时,美国的战略中心转向亚太地区,故坚持在韩国驻军,并不断要求韩国增加驻军费用。朝鲜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停止美韩联合军演,美国以朝核问题为由拒绝撤军。
——摘编自李华《从威慑、遏制到制衡——论驻韩美军历史角色的转换》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韩国驻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坚持在韩国驻军的影响。
【答案】(1)朝鲜半岛地理位置重要;两极格局的影响;朝鲜战争爆发;美韩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美国维护世界霸权。
(2)不利于亚太地区和平;导致朝鲜半岛人民的反美情绪上升;增加韩国人民经济负担;不利于朝核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美国推行亚太战略。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朝鲜半岛是整个东北亚的地理要冲,是世界上大国利益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分析可知朝鲜半岛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根据雅尔塔协议,美苏军队于1945年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南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根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以及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冲突家具等因素分析可知受两极格局影响。根据”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美韩双方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的内容分析,可知朝鲜战争提供了契机以及《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根据“美国的战略中心转向亚太地区,故坚持在韩国驻军,并不断要求韩国增加驻军费用。朝鲜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停止美韩联合军演,美国以朝核问题为由拒绝撤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为了争夺世界霸权。
(2)解答本题可依据材料”美国的战略中心转向亚太地区,故坚持在韩国驻军,并不断要求韩国增加驻军费用。朝鲜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停止美韩联合军演,美国以朝核问题为由拒绝撤军"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出兵朝鲜属于冷战格局中的局部热战,结合两级格局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朝鲜半岛地理位置重要;两极格局的影响;朝鲜战争爆发;美韩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美国维护世界霸权。
(2)不利于亚太地区和平;导致朝鲜半岛人民的反美情绪上升;增加韩国人民经济负担;不利于朝核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美国推行亚太战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战后美国对朝鲜半岛的局势,关于美国在朝鲜半岛驻军的原因需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背景的相关知识分析回答即可。影响需依据材料并运用调动所学知识即两极格局影响分析即可。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拿破仑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代表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就国内政治而论,拿破仑可比得上开明的专制君主。他感兴趣的是技术效率而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有效地统治了国家。他把法律编成法典,将行政机关置于中央集权下,组织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法兰西银行,并就法国的教会和国家关系与教皇达成协议。……大多数人都因他结束骚乱和建立了一个可信任、强有力的政府而向他欢呼。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拿破仑虽然赞同启蒙思想中的“平等”观念,但他并不是自由主义思想或代议制政府的拥护者。他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报纸及其他出版物。他建立了一支极度依赖间谍情报的秘密警察部队,拘留了数千名有嫌疑的政敌。他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他无视选举制政体,利用大量忠诚于自己的军官来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代表大会的限制。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有效统治国家”的措施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拿破仑违背启蒙思想精神的做法有哪些?据此分析拿破仑政权的实质。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答案】(1)影响: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树立了拿破仑的威望。
(2)做法:限制言论自由;建立秘密警察制度;操纵公共舆论;破坏选举制度。实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3)认识:杰出人物只有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规律,才会推动历史发展进程。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有效地统治了国家。他把法律编成法典,将行政机关置于中央集权下,组织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法兰西银行,并就法国的教会和国家关系与教皇达成协议。……大多数人都因他结束骚乱和建立了一个可信任、强有力的政府而向他欢呼”,结合拿破仑对内措施的影响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的做法,依据材料二“他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报纸及其他出版物。他建立了一支极度依赖间谍情报的秘密警察部队,拘留了数千名有嫌疑的政敌。他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他无视选举制政体,利用大量忠诚于自己的军官来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代表大会的限制”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实质,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小问的做法可以看出实质是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3)本小问的认识,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杰出人物只有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规律,才会推动历史发展进程。
故答案为:(1)影响: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树立了拿破仑的威望。
(2)做法:限制言论自由;建立秘密警察制度;操纵公共舆论;破坏选举制度。实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3)认识:杰出人物只有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规律,才会推动历史发展进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物拿破仑。解答本题需依据材料并结合拿破仑的时代背景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