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0 16:01:09

文档简介

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七
一、单选题
1.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己蔚然成风。《史记 秦本纪》 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 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B.法家思想己取得了独尊地位
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
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选拔官员的依据开始由血缘关系变为才能,体现的是阶层的流动,强调的是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D选项符合题意;
宗法血缘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退出历史舞台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
B选项是秦朝,排除;
材料未涉及私学,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己蔚然成风。"再结合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背景分析即可。
2.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答案】B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门下省职能的变化,无法说明五花判事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故A项错误。
B项,五花判事有利于中书省官员群策群力,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
C项,三省制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也没有涉及尚书省职能的变化。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分析可知可减少决策失误,即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3.(2019高三上·黑龙江期中)北魏天兴元年正月,“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隋代建立后“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于京师。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
A.节约民众生活成本 B.保证官府作坊优势
C.垄断手工业的生产 D.确保国家财政稳定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材料“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体现的是官府对民间能工巧匠的聚集,主要是为了保护官府作坊的优势,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节约民众生活成本的问题,A选项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垄断,C选项排除;
中国古代社会财政的是否稳定主要和小农经济有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于京师可以看出官营手工业招揽人才,注重提高手工业水平,进而得出结论。
4.明朝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出现的《杜骗新书》在序言中写道:“今之时,去古既远;俗之坏,作伪日滋。巧乘拙,智欺愚,人含舌锋腹剑之阴;此挟诈,彼怀猜,世无披心吐胆之交。”该书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
A.社会风气发生明显变化 B.市民文学得到快速发展
C.文化专制压制士人思想 D.官方教化系统不断强化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杜骗新书》的序言中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逐利之风日盛,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有所下降,欺许行为频发,故A项正确,其他各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今之时,去古既远;俗之坏,作伪日滋。巧乘拙,智欺愚,人含舌锋腹剑之阴;此挟诈,彼怀猜,世无披心吐胆之交。”分析即可。
5.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2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A.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由此瓦解 B.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社会动荡不安加剧人口流动
【答案】D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从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以来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谋生手段逐渐由种田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其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导致了人口流动加剧,故D正确;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A项“瓦解”表述错误,排除;《南京条约》后五口通商,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排除B;
材料数据只是表明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无法体现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语表格式材料分析型选择题,解答本题需根据表格中数据,根据数据观察从1820--1939年乡民迁出人数、迁至城镇做工经营小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增加,以及迁至他乡种田人数减少分析,结合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分析即可。
6.(2019高三上·连云期末)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至1900年,五十年间上海由外国教会创办的私立女校有16所;而自1898年国人自己创办第一所私立女校起,至1917年的二十年间上海国人自办的私立女校有43所,外国教会学校创办的私立女校在此期间增加11所。私立女校的增加(  )
A.促进中国女性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B.成为列强实施文化侵略主要方式
C.反映了上海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D.根本瓦解了中国原有的教育结构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近代列强在上海创办私立女校,以后不断增加,这些私立女校显然说明上海地区女性地位提高,C正确;
A中普遍提高说法绝对,排除;
私立女性增加并不是列强实施文化侵略主要方式,B错误;
私立女性增加是对原有教育结构改变,不可能根本瓦解原有教育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850年至1900年,五十年间上海由外国教会创办的私立女校有16所;而自1898年国人自己创办第一所私立女校起,至1917年的二十年间上海国人自办的私立女校有43所可以看出女子学校增多,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难度中等。
7.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亿公斤)
时段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际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 05 494. 54 443. 88 50. 66 13. 00 11. 70
“一五”时期 8017. 80 933. 21 847. 45 85. 76 11. 60 10. 60
“二五”时期 6983. 20 833. 32 745. 66 87. 66 11. 90 10. 70
1963-1965 5004. 50 374. 02 333. 42 40. 60 7. 50 6. 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阅读上表,对此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持
C."二五"时期农业发展使实征农业税有一定提高
D.1963~1965年农业实产量下降反映国民经济混乱
【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也取得很大的发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时期实征农业税也有所提高,表明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故B项正确;
A项中“始终呈现下降趋势”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
“二五”时期正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业实产量下降,C项错误;
19633—1965年处于我国闻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国民经济混乱”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表格式材料分析型选择题,解答本题关键在于观察数字变化,再结合1950--1965年前的史实加以分析即可。
8.常州地产品牌“红梅”牌照相机,曾经风靡大半个中国。下表是1974年——1988年“红梅”牌照相机的发展历程。由表中信息推断,“红梅”牌照相机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  )
时间 “红梅”牌照相机的发展历程
1974年 红梅I型(120系列)折叠式照相机投产,常州市自主生产照相机
1977年 红梅II型(135系列)塑料相机开始定型生产
1981年 国集合营常州照相机总厂成立,职工超千人
1985年底 累计生产了10个型号的产品共86. 15万架,销售至全国各地,部分出口到印尼
1988年 年产量曾一度达到21万架,为全国同行业第一
A.经济特区的建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C.浦东开发的辐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 常州地产品牌“红梅”牌照相机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激发了企业经营活力有关,故B项正确.
A项,常州并非经济特区,排除.
C项. 1990年2月邓小平提出发展上海浦东,排除.
D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目标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结局本体关键在于红梅相机80年代发展壮大,因此结合此时期的重要事件经济体制改革分析即可。
9.有学者指出,在古代雅典,“个人实际上不受保护,并且任由集体摆布。……因为它不允许一个公民比其他公民更优秀,在这种制度下,个人的地位总是危在旦夕,一夜之间可能从最高自由堕入苛酷的奴隶状态”。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代雅典(  )
A.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B.公民个体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
C.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D.公民参政议政范围不断扩大
【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个人实际上不受保护,并且任由集体摆布”“个人……一夜之间可能从最高自由堕入苛酷的奴隶状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雅典,城邦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公民个体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故B正确。
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雅典民主制,根据“个人实际上不受保护,并且任由集体摆布”“个人……一夜之间可能从最高自由堕入苛酷的奴隶状态”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10.(2019高三上·泰州期末)庞忠甲的《论儒学的国际影响》文章中提到:伏尔泰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卢梭则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二者认识的分歧主要缘于()
A.不同的阶级立场 B.不同的认识角度
C.不同的政治主张 D.不同的时代环境
【答案】B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和卢梭都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故A不符合题意;
伏尔泰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卢梭则对中国无制衡的专制主义抨击和揭露,说明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批判教权和君权,宣扬启蒙思想,故B符合题意;
两者都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政治主张并不是二者认识的分歧的主要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两者都处于法国启蒙运动时代,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难度中等,结合两者的阶层和评价问题的角度可以得出结论。
11.(2019高三上·泰州期末)吴国盛《科学的历程》载:“当时(1922年)有不少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让相对论得奖,他们就要退回已获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得奖,相对论始终没有获奖。”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
A.它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钟慢尺缩”现象违背事实
C.它超越了多数人的认知范围 D.时间和空间始终独立和静止
【答案】C
【知识点】相对论与量子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并不是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而是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故A不符合题意;
相对论“钟慢尺缩”现象并不违背科学事实,故B不符合题意;
相对论的理论超越了多数人的认知范围,故相对论始终没有获诺贝尔奖,故C符合题意;
“时间和空间始终独立和静止”不符合相对论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如果让相对论得奖,他们就要退回已获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得奖可以看出人们对相对论不熟悉,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12.(2016高二上·怀仁月考)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构建了当今世界的多边贸易体制。该体制的中心任务是(  )
A.维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全 B.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C.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 D.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
【答案】D
【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WTO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它的正式运转,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起来,故D正确;A是联合国宗旨;B和C说法不符合题意。
【点评】世界贸易组织可归纳为“一、二、三”一个核心:实现贸易自由化。两个阶段:“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到正式的国际贸易组织。三点职能:促进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制定和实施统一规则。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 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
材料二:清朝统治末期,原有秩序漸漸松动,被突破的禁令越来越多,地域空间的划分逐漸模糊,内外城的区隔,甚至皇城与京城的界限也被打破,民人进入内城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城市内部的流动性明显增强。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早在清末,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名“香厂新市区”。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漸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
——摘编自王建伟《清末民初北京的域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市区的形成有何特点。并简要分析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答案】(1)原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
(2)特点:是民众自发与政府规划相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
影响: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据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得出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的人口压力;据材料一“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重新设置官吏对其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维护社会秩序;据材料一“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 同时它们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得出順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等。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得出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据材料二“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 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 得出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 与城市改造相关;据材料二“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渐形成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得出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第二小问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进行推导,我们可以从工商业、城市化、城市主活、城市自身多个角度来思考,得出城市化、工商业一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城市自身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故答案为:(1)原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
(2)特点:是民众自发与政府规划相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
影响: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点评】本题围绕城市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1987部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表(美国的人均每小时总值为100)
年份 1870 1913 1950 1973 1987
德国 5 50 30 64 80
日本 19 18 15 46 31
英国 104 78 57 67 81
美国 100 100 100 100 100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的相关史实,提炼表中的某一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答案】示例信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优势。阐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其生产力水平高于欧美其他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凭借其“日不落帝国”地位,不重视新科技的发明与应用,被美、德迅速赶上,其生产力水平相对下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其总体经济优势仍然存在。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土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表格信息提取观点,结合材料的表格信息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比如本题中表格“1870——1987部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表”的信息可以从“二次革命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提取观点,第二小问阐释依据表格中信息以美国的生产指数为标准,德国、日本经济飞速发展,而英国发展的速度明显滞后与其他三国,体现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故答案为:示例信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优势。阐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其生产力水平高于欧美其他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凭借其“日不落帝国”地位,不重视新科技的发明与应用,被美、德迅速赶上,其生产力水平相对下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其总体经济优势仍然存在。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本题首先需要仔细审题,然后根据材料中的表格提取有效信息,并依据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围绕所提的信息进行阐释。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忽视集体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的作用. 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一生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年-2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0年至今. 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
【答案】(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决策;医疗卫生体制脱离经济发展水平。
(2)特点:①顺应经济发展要求;②覆盖范围日渐扩大;③政府主导;④逐步推进;⑤城乡兼顾。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忽视集体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的作用。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一生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决策;医疗卫生体制脱离经济发展水平。
(2)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年-20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0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逐句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决策;医疗卫生体制脱离经济发展水平。
(2)特点:①顺应经济发展要求;②覆盖范围日渐扩大;③政府主导;④逐步推进;⑤城乡兼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特点,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分析、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历史选修3:20世紀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中国则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依约,苏联同样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从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同时,苏军储备作战物资,改善交通,准备与日本一战。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1937—1945年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并指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答案】(1)背景:日本在亚洲战场日益陷于困境;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对德战争已得获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
(2)演变:由援华制日到对日中立再到对日作战
因素:国际形势,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背景主要包括:日本在亚洲战场日益陷于困境;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对德战争已得获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
(2)从材料可以看出,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治的演变经历了由援华制日到对日中立再到对日作战的基本过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应该包括国际形势,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等等。
故答案为:(1)背景:日本在亚洲战场日益陷于困境;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对德战争已得获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
(2)演变:由援华制日到对日中立再到对日作战
因素:国际形势,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战的进程和影响,考查了学生运用二战将近尾声的相关知识即意大利、德国投降,反法西斯即将胜利前期的背景。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17.材料:东西文明之互争雄长,历史上之遗迹已数见不鲜,将来二种文明果常在冲突轧轹之中,抑有融会调和之日,或一种文明竟为其他所征服,此皆未决之问题。以余言之,宇宙大化之进行,全赖有二种之世界观鼓驭而前,即静的与动的,保守与进步是也。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万不为功。所谓本身之觉醒者,即在东洋文明,宜竭力打破其静的世界观,以容纳西洋之动的世界观,在西洋文明宜斟酌抑止其物质的生活,以容纳东洋之精神的生活而已。
——李大钊1918年7月《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选择第三新文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李大钊“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的观点。
【答案】(1)原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苏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东方文明在近代的衰落;李大钊个人的积极探索;其他先进人土前期探索的积淀。
(2)简评:李大钊对东西文明调和、持辩证综合立场,其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没有将西方文明的长处和中国文明的短处绝对化,拒绝了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有助于近代中国文化的成功转型;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有助于救亡图存,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出处“1918年”和材料中“东洋文明既衰颜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可以从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比较、近代民族危机背景、文化传承等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1)原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苏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东方文明在近代的衰落;李大钊个人的积极探索;其他先进人土前期探索的积淀。
(2)简评:李大钊对东西文明调和、持辩证综合立场,其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没有将西方文明的长处和中国文明的短处绝对化,拒绝了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有助于近代中国文化的成功转型;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有助于救亡图存,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重要人物李大钊,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看材料出处1918年,以及结合材料调动运用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及解决即可。
1 / 1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七
一、单选题
1.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己蔚然成风。《史记 秦本纪》 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 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B.法家思想己取得了独尊地位
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
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
2.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3.(2019高三上·黑龙江期中)北魏天兴元年正月,“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隋代建立后“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于京师。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
A.节约民众生活成本 B.保证官府作坊优势
C.垄断手工业的生产 D.确保国家财政稳定
4.明朝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出现的《杜骗新书》在序言中写道:“今之时,去古既远;俗之坏,作伪日滋。巧乘拙,智欺愚,人含舌锋腹剑之阴;此挟诈,彼怀猜,世无披心吐胆之交。”该书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
A.社会风气发生明显变化 B.市民文学得到快速发展
C.文化专制压制士人思想 D.官方教化系统不断强化
5.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2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A.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由此瓦解 B.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社会动荡不安加剧人口流动
6.(2019高三上·连云期末)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至1900年,五十年间上海由外国教会创办的私立女校有16所;而自1898年国人自己创办第一所私立女校起,至1917年的二十年间上海国人自办的私立女校有43所,外国教会学校创办的私立女校在此期间增加11所。私立女校的增加(  )
A.促进中国女性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B.成为列强实施文化侵略主要方式
C.反映了上海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D.根本瓦解了中国原有的教育结构
7.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亿公斤)
时段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际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 05 494. 54 443. 88 50. 66 13. 00 11. 70
“一五”时期 8017. 80 933. 21 847. 45 85. 76 11. 60 10. 60
“二五”时期 6983. 20 833. 32 745. 66 87. 66 11. 90 10. 70
1963-1965 5004. 50 374. 02 333. 42 40. 60 7. 50 6. 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阅读上表,对此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持
C."二五"时期农业发展使实征农业税有一定提高
D.1963~1965年农业实产量下降反映国民经济混乱
8.常州地产品牌“红梅”牌照相机,曾经风靡大半个中国。下表是1974年——1988年“红梅”牌照相机的发展历程。由表中信息推断,“红梅”牌照相机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  )
时间 “红梅”牌照相机的发展历程
1974年 红梅I型(120系列)折叠式照相机投产,常州市自主生产照相机
1977年 红梅II型(135系列)塑料相机开始定型生产
1981年 国集合营常州照相机总厂成立,职工超千人
1985年底 累计生产了10个型号的产品共86. 15万架,销售至全国各地,部分出口到印尼
1988年 年产量曾一度达到21万架,为全国同行业第一
A.经济特区的建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C.浦东开发的辐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9.有学者指出,在古代雅典,“个人实际上不受保护,并且任由集体摆布。……因为它不允许一个公民比其他公民更优秀,在这种制度下,个人的地位总是危在旦夕,一夜之间可能从最高自由堕入苛酷的奴隶状态”。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代雅典(  )
A.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B.公民个体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
C.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D.公民参政议政范围不断扩大
10.(2019高三上·泰州期末)庞忠甲的《论儒学的国际影响》文章中提到:伏尔泰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卢梭则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二者认识的分歧主要缘于()
A.不同的阶级立场 B.不同的认识角度
C.不同的政治主张 D.不同的时代环境
11.(2019高三上·泰州期末)吴国盛《科学的历程》载:“当时(1922年)有不少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让相对论得奖,他们就要退回已获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得奖,相对论始终没有获奖。”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
A.它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钟慢尺缩”现象违背事实
C.它超越了多数人的认知范围 D.时间和空间始终独立和静止
12.(2016高二上·怀仁月考)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构建了当今世界的多边贸易体制。该体制的中心任务是(  )
A.维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全 B.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C.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 D.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 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
材料二:清朝统治末期,原有秩序漸漸松动,被突破的禁令越来越多,地域空间的划分逐漸模糊,内外城的区隔,甚至皇城与京城的界限也被打破,民人进入内城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城市内部的流动性明显增强。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早在清末,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名“香厂新市区”。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漸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
——摘编自王建伟《清末民初北京的域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市区的形成有何特点。并简要分析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1987部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表(美国的人均每小时总值为100)
年份 1870 1913 1950 1973 1987
德国 5 50 30 64 80
日本 19 18 15 46 31
英国 104 78 57 67 81
美国 100 100 100 100 100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的相关史实,提炼表中的某一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忽视集体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的作用. 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一生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年-2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0年至今. 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
16.【历史选修3:20世紀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中国则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依约,苏联同样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从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同时,苏军储备作战物资,改善交通,准备与日本一战。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1937—1945年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并指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17.材料:东西文明之互争雄长,历史上之遗迹已数见不鲜,将来二种文明果常在冲突轧轹之中,抑有融会调和之日,或一种文明竟为其他所征服,此皆未决之问题。以余言之,宇宙大化之进行,全赖有二种之世界观鼓驭而前,即静的与动的,保守与进步是也。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万不为功。所谓本身之觉醒者,即在东洋文明,宜竭力打破其静的世界观,以容纳西洋之动的世界观,在西洋文明宜斟酌抑止其物质的生活,以容纳东洋之精神的生活而已。
——李大钊1918年7月《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选择第三新文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李大钊“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的观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选拔官员的依据开始由血缘关系变为才能,体现的是阶层的流动,强调的是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D选项符合题意;
宗法血缘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退出历史舞台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
B选项是秦朝,排除;
材料未涉及私学,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己蔚然成风。"再结合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背景分析即可。
2.【答案】B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门下省职能的变化,无法说明五花判事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故A项错误。
B项,五花判事有利于中书省官员群策群力,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
C项,三省制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也没有涉及尚书省职能的变化。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分析可知可减少决策失误,即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3.【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材料“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体现的是官府对民间能工巧匠的聚集,主要是为了保护官府作坊的优势,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节约民众生活成本的问题,A选项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垄断,C选项排除;
中国古代社会财政的是否稳定主要和小农经济有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于京师可以看出官营手工业招揽人才,注重提高手工业水平,进而得出结论。
4.【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杜骗新书》的序言中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逐利之风日盛,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有所下降,欺许行为频发,故A项正确,其他各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今之时,去古既远;俗之坏,作伪日滋。巧乘拙,智欺愚,人含舌锋腹剑之阴;此挟诈,彼怀猜,世无披心吐胆之交。”分析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从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以来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谋生手段逐渐由种田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其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导致了人口流动加剧,故D正确;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A项“瓦解”表述错误,排除;《南京条约》后五口通商,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排除B;
材料数据只是表明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无法体现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语表格式材料分析型选择题,解答本题需根据表格中数据,根据数据观察从1820--1939年乡民迁出人数、迁至城镇做工经营小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增加,以及迁至他乡种田人数减少分析,结合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分析即可。
6.【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近代列强在上海创办私立女校,以后不断增加,这些私立女校显然说明上海地区女性地位提高,C正确;
A中普遍提高说法绝对,排除;
私立女性增加并不是列强实施文化侵略主要方式,B错误;
私立女性增加是对原有教育结构改变,不可能根本瓦解原有教育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850年至1900年,五十年间上海由外国教会创办的私立女校有16所;而自1898年国人自己创办第一所私立女校起,至1917年的二十年间上海国人自办的私立女校有43所可以看出女子学校增多,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难度中等。
7.【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也取得很大的发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时期实征农业税也有所提高,表明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故B项正确;
A项中“始终呈现下降趋势”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
“二五”时期正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业实产量下降,C项错误;
19633—1965年处于我国闻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国民经济混乱”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表格式材料分析型选择题,解答本题关键在于观察数字变化,再结合1950--1965年前的史实加以分析即可。
8.【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 常州地产品牌“红梅”牌照相机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激发了企业经营活力有关,故B项正确.
A项,常州并非经济特区,排除.
C项. 1990年2月邓小平提出发展上海浦东,排除.
D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目标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结局本体关键在于红梅相机80年代发展壮大,因此结合此时期的重要事件经济体制改革分析即可。
9.【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个人实际上不受保护,并且任由集体摆布”“个人……一夜之间可能从最高自由堕入苛酷的奴隶状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雅典,城邦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公民个体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故B正确。
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雅典民主制,根据“个人实际上不受保护,并且任由集体摆布”“个人……一夜之间可能从最高自由堕入苛酷的奴隶状态”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和卢梭都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故A不符合题意;
伏尔泰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卢梭则对中国无制衡的专制主义抨击和揭露,说明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批判教权和君权,宣扬启蒙思想,故B符合题意;
两者都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政治主张并不是二者认识的分歧的主要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两者都处于法国启蒙运动时代,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难度中等,结合两者的阶层和评价问题的角度可以得出结论。
11.【答案】C
【知识点】相对论与量子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并不是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而是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故A不符合题意;
相对论“钟慢尺缩”现象并不违背科学事实,故B不符合题意;
相对论的理论超越了多数人的认知范围,故相对论始终没有获诺贝尔奖,故C符合题意;
“时间和空间始终独立和静止”不符合相对论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如果让相对论得奖,他们就要退回已获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得奖可以看出人们对相对论不熟悉,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12.【答案】D
【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WTO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它的正式运转,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起来,故D正确;A是联合国宗旨;B和C说法不符合题意。
【点评】世界贸易组织可归纳为“一、二、三”一个核心:实现贸易自由化。两个阶段:“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到正式的国际贸易组织。三点职能:促进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制定和实施统一规则。
13.【答案】(1)原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
(2)特点:是民众自发与政府规划相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
影响: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据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得出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的人口压力;据材料一“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重新设置官吏对其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维护社会秩序;据材料一“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 同时它们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得出順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等。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得出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据材料二“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 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 得出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 与城市改造相关;据材料二“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渐形成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得出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第二小问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进行推导,我们可以从工商业、城市化、城市主活、城市自身多个角度来思考,得出城市化、工商业一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城市自身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故答案为:(1)原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
(2)特点:是民众自发与政府规划相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
影响: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点评】本题围绕城市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示例信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优势。阐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其生产力水平高于欧美其他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凭借其“日不落帝国”地位,不重视新科技的发明与应用,被美、德迅速赶上,其生产力水平相对下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其总体经济优势仍然存在。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土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表格信息提取观点,结合材料的表格信息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比如本题中表格“1870——1987部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表”的信息可以从“二次革命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提取观点,第二小问阐释依据表格中信息以美国的生产指数为标准,德国、日本经济飞速发展,而英国发展的速度明显滞后与其他三国,体现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故答案为:示例信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优势。阐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其生产力水平高于欧美其他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凭借其“日不落帝国”地位,不重视新科技的发明与应用,被美、德迅速赶上,其生产力水平相对下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其总体经济优势仍然存在。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本题首先需要仔细审题,然后根据材料中的表格提取有效信息,并依据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围绕所提的信息进行阐释。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5.【答案】(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决策;医疗卫生体制脱离经济发展水平。
(2)特点:①顺应经济发展要求;②覆盖范围日渐扩大;③政府主导;④逐步推进;⑤城乡兼顾。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忽视集体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的作用。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一生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决策;医疗卫生体制脱离经济发展水平。
(2)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年-20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0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逐句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决策;医疗卫生体制脱离经济发展水平。
(2)特点:①顺应经济发展要求;②覆盖范围日渐扩大;③政府主导;④逐步推进;⑤城乡兼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特点,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分析、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1)背景:日本在亚洲战场日益陷于困境;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对德战争已得获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
(2)演变:由援华制日到对日中立再到对日作战
因素:国际形势,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背景主要包括:日本在亚洲战场日益陷于困境;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对德战争已得获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
(2)从材料可以看出,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治的演变经历了由援华制日到对日中立再到对日作战的基本过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应该包括国际形势,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等等。
故答案为:(1)背景:日本在亚洲战场日益陷于困境;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对德战争已得获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
(2)演变:由援华制日到对日中立再到对日作战
因素:国际形势,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战的进程和影响,考查了学生运用二战将近尾声的相关知识即意大利、德国投降,反法西斯即将胜利前期的背景。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17.【答案】(1)原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苏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东方文明在近代的衰落;李大钊个人的积极探索;其他先进人土前期探索的积淀。
(2)简评:李大钊对东西文明调和、持辩证综合立场,其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没有将西方文明的长处和中国文明的短处绝对化,拒绝了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有助于近代中国文化的成功转型;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有助于救亡图存,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出处“1918年”和材料中“东洋文明既衰颜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可以从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比较、近代民族危机背景、文化传承等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1)原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苏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东方文明在近代的衰落;李大钊个人的积极探索;其他先进人土前期探索的积淀。
(2)简评:李大钊对东西文明调和、持辩证综合立场,其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没有将西方文明的长处和中国文明的短处绝对化,拒绝了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有助于近代中国文化的成功转型;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有助于救亡图存,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重要人物李大钊,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看材料出处1918年,以及结合材料调动运用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及解决即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