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三
一、单选题
1.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
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B.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2.(2018高二上·汕头月考)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3.(2019高一下·随州期中)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 )
A.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 B.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
C.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 D.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
4.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5.(2016·南京模拟)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
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6.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 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 )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7.1956年开始,新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恢复之前被打压的英语专业教育,同年颁布了第一部高中教学大纲草案,到1964年教育部将英语列为第一外语。这一时期英语教学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
A.外贸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B.外交政策出现明显调整
C.中苏边境爆发武装冲突 D.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需要
8.中美两同正式宣布建交只有18个小时了,美国使节又一次赶往人民大会堂,会见邓小平。邓小平再次郑重地对美国使节伍德科克指出:“中美建交后,希望美国政府慎重处理同台湾的关系……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长远讲,将会对中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回归祖国的问题设置障碍。”邓小平的谈话明确地表达了( )
A.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B.中国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的原则
C.中国外交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
D.中国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
9.在古代雅典,陪审员不知道当日受审案件,进入审判席后,不得互相交谈。审判遵循“有法可依者,当依法投票,法律所未详者,当本法意,尽我诚心,作合乎正义的投票”,案件的裁决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这说明古代雅典( )
A.尊重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 B.强调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C.蕴含平等公正的法治意识 D.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高
10.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思想道德修养比知识文化修养更重要
B.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无关
C.思想道德修养可以取代知识文化修养
D.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辅相成
11.(2019·沈阳模拟)1930年5月,纽约警方向社会公布了一批揭发材料,声称苏联政府企图通过援助美国共产党来颠覆美国政府,虽然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据此可以推知( )
A.美苏争霸加重政治紧张局势
B.意识形态对立阻断国际人口流动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受挫
D.美国政治经济困局造成政府敏感
12.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表明( )
A.美、日、欧同盟面临着解体
B.逆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C.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D.互利共赢原则遭到国际社会的抵制
二、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交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联系。
材料一:英国近代物流业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1825年有使用价值的铁路在英国开始出现。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到1848年,在英国通车的铁路达到5 000英里。1842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的捐税应完全平等。19世纪50年代,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修改了《商船条例》和《轮船条例》等,对远洋船舶的航行安全、货物装载、船主及船员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在19世纪下半叶,汽船代替了帆船,航行于内河与远洋。英国近代物流业产生了。
——摘编自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摘编自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走向全球的名片,必将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地位的角度指出物流业的发展对近代英国的影响。
(2)材料二作者认为修建铁路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据此指出作者的立场。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并据材料三,指出“崭新的时代内涵”是什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话说徽州商人程宰,世代儒门,少时习读诗书,后弃儒就商,于明正德初年(1060带了数千金,远赴辽阳贩卖人参、松子、貂皮东珠,不虞耗折了资本,只得在一徽商大铺中当个账房先生。一日晚间,海神降临程室,变出满屋金银,程宰见了正要去取,海神却道:“此是他物,岂可取为己有。你若要金银,可自去经营,吾当暗暗助你。”后又指点他经营买卖,第一次以佣工银十来两,买下滞销的药材黄柏、大黃各千斤,隔不多日疫疠盛行,卖得五百余两;第二次买下遭雨湿而生斑点的彩缎五百匹,不到一个月,朝廷调辽东兵平叛急需缎匹置办戎装旗帜,卖得千五百两;第三次,买下苏州商人贩剩的粗布六千多匹,数月后武宗皇帝驾崩,人人要件白衣行孝,又卖了三四千两。就这样,程宰成为知名的大商人。
——摘编自明末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故事情节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明代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针对“文革”对军队建设的破坏,邓小平根据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方针,实施“军转民”的战略。他认为空军、海军、国防科工委都要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军民合用或是转为民用等方式,“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同时提出打破军民界限,要“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把一些专业技术人才转移到地方的各行各业,以支援地方。此时,国防科技工业进行大规模调整改革,除完成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的生产任务外,全力以赴地搞好民品科研和生产,间接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军民结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为科技人员开辟了新的职业发展方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转民”战略改革的背景,并指出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转民”战略改革的意义。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2年5月法国议会选举中上台的“左翼联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付危机,加之在国际事务方面,胡佛的延缓偿付欠款法案以及赔款的取消,都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在这种形势下,法国的法西斯组织纷纷出现。1934年初,法国报界彼露了白俄侨民斯塔维斯基搞金融投机的丑闻,涉及大批政界要人、警察和司法部门的头目1200多人。“火十字团”等法西斯组织利用这一丑闻事件阴谋夺权。面对法西斯势力的日益猖獗,法国左翼政党空前团结,组成了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勃鲁姆政府促使法国雇主协会和法国总工会达成了《马提翁协议》,规定工人有权利与资本家进行集体谈判,协调矛盾;勃鲁姆政府还加强了对法兰西银行的控制,对严重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法国通过了公认带薪休假制度、每周40小时工作制法案。人民阵线政府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有效的抵制,从而避免了法国成为“下一个德国”。
——据齐世荣等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法西斯势力猖獗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材料中法国左翼政党的做法。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可将孙中山对国际分野的看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他认为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从对欧美国家强权政治运动的批判中,孙中山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取代西方列强以强权武力为内核的“霸道”规则,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阐发“王道”中的公平正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这正是孙中山与时俱进,将传统赋予时代内涵而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在一战前后对国际分野标准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在书写早期华夏史时,将古帝王及部族人物的血缘都“追本于黄帝”,“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说明他们都认为黄帝是华夏族的祖先,表明当时华复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故选A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对史书记载的影响,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宗法制对统治集团稳定的影响, 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D项内容. 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了历史核心习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找到材料中关键信息........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难度一般。
2.【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A正确;
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
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故C错误;
高昌地区土地买卖文书减少,也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的结论,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可以看出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3.【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可知,“书市买牌”制度体现了对市场秩序的规范。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一项基本的经济政策,“完全崩溃”表述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场上的交易,并非官营手工业。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营手工业于明朝中后期占据主导地位,这与题干所给材料时间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理解材料信息中对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即可进行概括。
4.【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政府规定佃农见田主“如少事长之礼”,不能体现佃农逐渐独立,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可知,人地矛盾的尖锐与否,影响到了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故 B项正确:
明朝政府的规定在一些土地荒芜、招葬劳动力较难的地方推以执行,并不能说明全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故C项错误:
此时社会结构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佃户与地主不论关系如何,都改变不了地主与佃户的身份结构,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分析即可。
5.【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由材料可知这个事件是五四运动,A项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是国民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是中共诞生的影响,排除。
6.【答案】B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分析】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东南互保,即东南各省与列强达成的不参战协议,虽不利于抗击八国联军,也说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些失控,但至少参加互保的各省未与列强交战,因此有利于当地的稳定与发展,故选择B项;
C、D项不能得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分析即可。
7.【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外交。50年代中期以后英语教育逐渐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国是中苏关系逐渐出现裂痕,同时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日益增多,之前占优势的俄语教学比例下降,故B项正确。
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A项错误,
中苏边境爆发武装冲突是在60年代末,故C项错误。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从1956年-1964年,有恢复被打压的英语课,到颁布高中教学大纲草案到教育部颁布英语为第一外语,结合我国外交政策变化即可。
8.【答案】C
【知识点】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邓小平在此郑重强调中美建交后,希望美国政府慎重处理同台湾的关系……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长远讲,将会对中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回归祖国的问题设置障碍。”分析反映出中国外交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故C正确。
A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出我国外交的灵活性,排除。
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发对霸权主义的原则。排除。
D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 。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邓小平所强调 “中美建交后,希望美国政府慎重处理同台湾的关系……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长远讲,将会对中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回归祖国的问题设置障碍。” 结合国与国外交准则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分析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陪审员不知道当日受审案件,进入审判席后,不得互相交谈。审判遵循“有法可依者,当依法投票,法律所未详者,当本法意,尽我诚心,作合乎正义的投票”,案件的裁决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可分析体现了力求公正、平等。故体现了古代雅典蕴含平等、公正的法治意识。故C项正确。ABD材料没反映出来,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 陪审员不知道当日受审案件,进入审判席后,不得互相交谈。审判遵循“有法可依者,当依法投票,法律所未详者,当本法意,尽我诚心,作合乎正义的投票” 分析即可。
10.【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的理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突出了道德与智慧相比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但丁强调的道德与智慧的关系,并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11.【答案】D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及所给时间可知,当时美国经济大危机造成的政治危机使美国政府高度敏感,D选项符合题意。
美苏争霸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后,A选项排除。
B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经济大危机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工人运动不断,所以美国政府高度敏感。
12.【答案】C
【知识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表明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故C正确;
ABD. 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 “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分析即可。
13.【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交通运输工具创新;政府立法。
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2)影响:加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传播了疾病,导致了饥荒。
立场:材料二作者是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场,强调铁路带来的消极影响。
(3)背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内涵: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和平;合作。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一带一路”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所学可得,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据材料一“铁路在英国开始出现。……对远洋船舶的航行”等得出交通运输工具创新;据材料一“《英普条约》规定……”可得政府立法。第二小问影响,从世界经济地位结合所学可得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2)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可得加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传播了疾病,导致了饥荒。第二小问立场,反抗殖民印度倾向并结合出处“甘地《印度自治》”得出材料二作者是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场,强调铁路带来的消极影响。
(3)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可得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第二小问内涵,据材料三“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等得出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和平;合作。
故答案为:(1)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交通运输工具创新;政府立法。
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2)影响:加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传播了疾病,导致了饥荒。
立场:材料二作者是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场,强调铁路带来的消极影响。
(3)背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内涵: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和平;合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考查了学生运用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市场形成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答案】现象可以从如下一些角度:首先,明代徽商成功之道。徽商程宰发迹的诀窍,说到底是囤积居奇,投机渔利;这是各地商人都知晓的发财之道,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如何获得准确的商业情报;徽商凭藉走南闯北的同乡多,信息广,掌握的商业情报较多较快较准,所以象程宰这样的商人敢于孤注一掷,连战连捷。
其次,小说中海神变出满屋金银,告诫程宰的话说明了经商赚钱天经地义。历代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这篇小说却借海神的言行,向世人宣传经商以获取丰厚利润的合理性,这无疑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轻商意识的新型意识;这种重商意识的堂而皇之的宣传,只能产生于商品经济已有一定规模的明代;它反映了明代商人要求保护商业贸易、无限制地获取商业利润的迫切愿望。
再次,神仙垂青凡人的故事常有所闻,并不稀奇,但这次眷顾的却是商人。这缘由与其说是海神的青睐,不如说是徽商经济实力的剧增抬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大众、特别是市民对他们的歧视,以致作者将神仙奇遇垂青于一个徽商。
第四,徽商价值观已不再是追求科举获取功名为目的。士大夫阶层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有所松动;故而明末清初像黄宗羲这样的思想家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明清士大夫朦胧的资本主义意识。
第五,从小说中徽商远赴东北经商亏本可以看出,徽商能成功尽管也得力于政府的支持,但政府的支持朝不保夕,更是主要靠徽商本身的勤劳和灵活应变;海神的出现还不如说是徽商自我激励的内心暗示。
评价:小说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对徽商的经济活动进行了广泛而有趣的描述;这些徽商小说确立了“在商言商”的新体格,对于徽商的经营细节(包括数据)特别是发财经历津津乐道,反映了民众中商业意识的高涨;而这些徽商小说的流播,不仅壮大了徽商的声势,而且有助于商业经济与商业意识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反映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中后期产生的可能性。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可根据材料中“第一次以佣工银十来两,买下滞销的药材黄柏、大黃各千斤……第二次买下遭雨湿而生斑点的彩缎五百匹……第三次,买下苏州商人贩剩的粗布六千多匹”以徽商经营之道及徽商价值观为主题结合明代商业贸易繁荣进行阐述。根据材料“一日晚间,海神降临程室,变出满屋金银” “此是他物,岂可取为己有。你若要金银,可自去经营,吾当暗暗助你。”从徽商地位的提高,社会重商意识加强并结合明清经济特征、新的社会思想表现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决本题关键是仔细审题,按题干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需结合明代历史现象提取并指出,并对其概述、评价即可。
15.【答案】(1)背景:三年经济困难后,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新中国城乡医疗差距大;医学教育落后;国家领导人强力支持。
(2)评价:培养了大批农村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医疗短缺问题;为农村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1)农村医疗改革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可以得出三年经济困难后,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据材料“当了解到城乡卫生资源的差距如此之大时,毛泽东十分震怒,于是在1965年6月26日发表了一个讲话:‘医学教育要改革……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初中生。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得出新中国城乡医疗差距大,医学教育落后,国家领导人强力支持。
(2)据材料“由于有毛泽东的‘六 二六’指示和短期内培养大批适合农村经济条件的基层卫生人员的独特构想,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一赤脚医生”培养了大批农村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医疗短缺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为农村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
故答案为:(1)背景:三年经济困难后,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新中国城乡医疗差距大;医学教育落后;国家领导人强力支持。
(2)评价:培养了大批农村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医疗短缺问题;为农村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 “军转民”战略改革 的背景、措施、影响。需依据材料并根据所学相关时代背景分析即可。
16.【答案】(1)背景: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左翼联盟”无力解决危机;对美国胡佛政府在国际事务方面的做法不满;政府丑闻事件的影响。
(2)措施:组建人民阵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通过立法调节劳资关系,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
【知识点】法西斯主义;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材料“左翼联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付危机,加之在国际事务方面,胡佛的延缓偿付欠款法案以及赔款的取消,都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危机;“左翼联盟”无力解决危机;对美国胡佛政府在国际事务方面的做法不满;政府丑闻事件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法国法西斯势力猖獗的背景。
(2)本题根据材料“组成了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达成了《马提翁协议》,规定工人有权利与资本家进行集体谈判,协调矛盾;勃鲁姆政府还加强了对法兰西银行的控制,对严重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法国通过了公认带薪休假制度、每周40小时工作制法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组建人民阵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通过立法调节劳资关系,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等方面概括左翼政党为避免法国成为“下一个德国”而采取的措施。
故答案为:(1)背景: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左翼联盟”无力解决危机;对美国胡佛政府在国际事务方面的做法不满;政府丑闻事件的影响。
(2)措施:组建人民阵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通过立法调节劳资关系,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法国法西斯势力相关知识,需结合材料并结合大危机后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回答。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变化:由种族转变阶级。
原因: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帝国主义强权政治。
(2)简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他认为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可以得出变化是由种族转变阶级。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帝国主义强权政治。
(2)本小问的评述,依据材料“孙中山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取代西方列强以强权武力为内核的“霸道”规则,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阐发“王道”中的公平正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这正是孙中山与时俱进,将传统赋予时代内涵而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故答案为:(1)变化:由种族转变阶级。
原因: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帝国主义强权政治。
(2)简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重要人物孙中山,需结合孙中山所处的国际、国内背景,调动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同时依据材料从中提取,概括有效信息。
1 / 1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三
一、单选题
1.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
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B.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在书写早期华夏史时,将古帝王及部族人物的血缘都“追本于黄帝”,“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说明他们都认为黄帝是华夏族的祖先,表明当时华复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故选A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对史书记载的影响,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宗法制对统治集团稳定的影响, 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D项内容. 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了历史核心习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找到材料中关键信息........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难度一般。
2.(2018高二上·汕头月考)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A正确;
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
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故C错误;
高昌地区土地买卖文书减少,也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的结论,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可以看出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3.(2019高一下·随州期中)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 )
A.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 B.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
C.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 D.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可知,“书市买牌”制度体现了对市场秩序的规范。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一项基本的经济政策,“完全崩溃”表述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场上的交易,并非官营手工业。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营手工业于明朝中后期占据主导地位,这与题干所给材料时间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理解材料信息中对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即可进行概括。
4.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政府规定佃农见田主“如少事长之礼”,不能体现佃农逐渐独立,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可知,人地矛盾的尖锐与否,影响到了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故 B项正确:
明朝政府的规定在一些土地荒芜、招葬劳动力较难的地方推以执行,并不能说明全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故C项错误:
此时社会结构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佃户与地主不论关系如何,都改变不了地主与佃户的身份结构,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分析即可。
5.(2016·南京模拟)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
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由材料可知这个事件是五四运动,A项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是国民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是中共诞生的影响,排除。
6.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 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 )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答案】B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分析】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东南互保,即东南各省与列强达成的不参战协议,虽不利于抗击八国联军,也说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些失控,但至少参加互保的各省未与列强交战,因此有利于当地的稳定与发展,故选择B项;
C、D项不能得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分析即可。
7.1956年开始,新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恢复之前被打压的英语专业教育,同年颁布了第一部高中教学大纲草案,到1964年教育部将英语列为第一外语。这一时期英语教学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
A.外贸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B.外交政策出现明显调整
C.中苏边境爆发武装冲突 D.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需要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外交。50年代中期以后英语教育逐渐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国是中苏关系逐渐出现裂痕,同时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日益增多,之前占优势的俄语教学比例下降,故B项正确。
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A项错误,
中苏边境爆发武装冲突是在60年代末,故C项错误。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从1956年-1964年,有恢复被打压的英语课,到颁布高中教学大纲草案到教育部颁布英语为第一外语,结合我国外交政策变化即可。
8.中美两同正式宣布建交只有18个小时了,美国使节又一次赶往人民大会堂,会见邓小平。邓小平再次郑重地对美国使节伍德科克指出:“中美建交后,希望美国政府慎重处理同台湾的关系……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长远讲,将会对中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回归祖国的问题设置障碍。”邓小平的谈话明确地表达了( )
A.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B.中国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的原则
C.中国外交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
D.中国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
【答案】C
【知识点】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邓小平在此郑重强调中美建交后,希望美国政府慎重处理同台湾的关系……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长远讲,将会对中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回归祖国的问题设置障碍。”分析反映出中国外交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故C正确。
A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出我国外交的灵活性,排除。
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发对霸权主义的原则。排除。
D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 。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邓小平所强调 “中美建交后,希望美国政府慎重处理同台湾的关系……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长远讲,将会对中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回归祖国的问题设置障碍。” 结合国与国外交准则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分析即可。
9.在古代雅典,陪审员不知道当日受审案件,进入审判席后,不得互相交谈。审判遵循“有法可依者,当依法投票,法律所未详者,当本法意,尽我诚心,作合乎正义的投票”,案件的裁决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这说明古代雅典( )
A.尊重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 B.强调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C.蕴含平等公正的法治意识 D.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高
【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陪审员不知道当日受审案件,进入审判席后,不得互相交谈。审判遵循“有法可依者,当依法投票,法律所未详者,当本法意,尽我诚心,作合乎正义的投票”,案件的裁决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可分析体现了力求公正、平等。故体现了古代雅典蕴含平等、公正的法治意识。故C项正确。ABD材料没反映出来,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 陪审员不知道当日受审案件,进入审判席后,不得互相交谈。审判遵循“有法可依者,当依法投票,法律所未详者,当本法意,尽我诚心,作合乎正义的投票” 分析即可。
10.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思想道德修养比知识文化修养更重要
B.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无关
C.思想道德修养可以取代知识文化修养
D.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辅相成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的理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突出了道德与智慧相比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但丁强调的道德与智慧的关系,并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11.(2019·沈阳模拟)1930年5月,纽约警方向社会公布了一批揭发材料,声称苏联政府企图通过援助美国共产党来颠覆美国政府,虽然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据此可以推知( )
A.美苏争霸加重政治紧张局势
B.意识形态对立阻断国际人口流动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受挫
D.美国政治经济困局造成政府敏感
【答案】D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及所给时间可知,当时美国经济大危机造成的政治危机使美国政府高度敏感,D选项符合题意。
美苏争霸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后,A选项排除。
B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经济大危机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工人运动不断,所以美国政府高度敏感。
12.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表明( )
A.美、日、欧同盟面临着解体
B.逆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C.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D.互利共赢原则遭到国际社会的抵制
【答案】C
【知识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表明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故C正确;
ABD. 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 “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分析即可。
二、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交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联系。
材料一:英国近代物流业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1825年有使用价值的铁路在英国开始出现。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到1848年,在英国通车的铁路达到5 000英里。1842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的捐税应完全平等。19世纪50年代,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修改了《商船条例》和《轮船条例》等,对远洋船舶的航行安全、货物装载、船主及船员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在19世纪下半叶,汽船代替了帆船,航行于内河与远洋。英国近代物流业产生了。
——摘编自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摘编自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走向全球的名片,必将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地位的角度指出物流业的发展对近代英国的影响。
(2)材料二作者认为修建铁路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据此指出作者的立场。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并据材料三,指出“崭新的时代内涵”是什么
【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交通运输工具创新;政府立法。
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2)影响:加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传播了疾病,导致了饥荒。
立场:材料二作者是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场,强调铁路带来的消极影响。
(3)背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内涵: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和平;合作。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一带一路”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所学可得,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据材料一“铁路在英国开始出现。……对远洋船舶的航行”等得出交通运输工具创新;据材料一“《英普条约》规定……”可得政府立法。第二小问影响,从世界经济地位结合所学可得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2)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可得加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传播了疾病,导致了饥荒。第二小问立场,反抗殖民印度倾向并结合出处“甘地《印度自治》”得出材料二作者是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场,强调铁路带来的消极影响。
(3)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可得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第二小问内涵,据材料三“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等得出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和平;合作。
故答案为:(1)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交通运输工具创新;政府立法。
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2)影响:加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传播了疾病,导致了饥荒。
立场:材料二作者是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场,强调铁路带来的消极影响。
(3)背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内涵: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和平;合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考查了学生运用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市场形成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话说徽州商人程宰,世代儒门,少时习读诗书,后弃儒就商,于明正德初年(1060带了数千金,远赴辽阳贩卖人参、松子、貂皮东珠,不虞耗折了资本,只得在一徽商大铺中当个账房先生。一日晚间,海神降临程室,变出满屋金银,程宰见了正要去取,海神却道:“此是他物,岂可取为己有。你若要金银,可自去经营,吾当暗暗助你。”后又指点他经营买卖,第一次以佣工银十来两,买下滞销的药材黄柏、大黃各千斤,隔不多日疫疠盛行,卖得五百余两;第二次买下遭雨湿而生斑点的彩缎五百匹,不到一个月,朝廷调辽东兵平叛急需缎匹置办戎装旗帜,卖得千五百两;第三次,买下苏州商人贩剩的粗布六千多匹,数月后武宗皇帝驾崩,人人要件白衣行孝,又卖了三四千两。就这样,程宰成为知名的大商人。
——摘编自明末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故事情节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明代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现象可以从如下一些角度:首先,明代徽商成功之道。徽商程宰发迹的诀窍,说到底是囤积居奇,投机渔利;这是各地商人都知晓的发财之道,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如何获得准确的商业情报;徽商凭藉走南闯北的同乡多,信息广,掌握的商业情报较多较快较准,所以象程宰这样的商人敢于孤注一掷,连战连捷。
其次,小说中海神变出满屋金银,告诫程宰的话说明了经商赚钱天经地义。历代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这篇小说却借海神的言行,向世人宣传经商以获取丰厚利润的合理性,这无疑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轻商意识的新型意识;这种重商意识的堂而皇之的宣传,只能产生于商品经济已有一定规模的明代;它反映了明代商人要求保护商业贸易、无限制地获取商业利润的迫切愿望。
再次,神仙垂青凡人的故事常有所闻,并不稀奇,但这次眷顾的却是商人。这缘由与其说是海神的青睐,不如说是徽商经济实力的剧增抬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大众、特别是市民对他们的歧视,以致作者将神仙奇遇垂青于一个徽商。
第四,徽商价值观已不再是追求科举获取功名为目的。士大夫阶层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有所松动;故而明末清初像黄宗羲这样的思想家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明清士大夫朦胧的资本主义意识。
第五,从小说中徽商远赴东北经商亏本可以看出,徽商能成功尽管也得力于政府的支持,但政府的支持朝不保夕,更是主要靠徽商本身的勤劳和灵活应变;海神的出现还不如说是徽商自我激励的内心暗示。
评价:小说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对徽商的经济活动进行了广泛而有趣的描述;这些徽商小说确立了“在商言商”的新体格,对于徽商的经营细节(包括数据)特别是发财经历津津乐道,反映了民众中商业意识的高涨;而这些徽商小说的流播,不仅壮大了徽商的声势,而且有助于商业经济与商业意识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反映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中后期产生的可能性。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可根据材料中“第一次以佣工银十来两,买下滞销的药材黄柏、大黃各千斤……第二次买下遭雨湿而生斑点的彩缎五百匹……第三次,买下苏州商人贩剩的粗布六千多匹”以徽商经营之道及徽商价值观为主题结合明代商业贸易繁荣进行阐述。根据材料“一日晚间,海神降临程室,变出满屋金银” “此是他物,岂可取为己有。你若要金银,可自去经营,吾当暗暗助你。”从徽商地位的提高,社会重商意识加强并结合明清经济特征、新的社会思想表现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决本题关键是仔细审题,按题干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需结合明代历史现象提取并指出,并对其概述、评价即可。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针对“文革”对军队建设的破坏,邓小平根据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方针,实施“军转民”的战略。他认为空军、海军、国防科工委都要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军民合用或是转为民用等方式,“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同时提出打破军民界限,要“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把一些专业技术人才转移到地方的各行各业,以支援地方。此时,国防科技工业进行大规模调整改革,除完成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的生产任务外,全力以赴地搞好民品科研和生产,间接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军民结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为科技人员开辟了新的职业发展方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转民”战略改革的背景,并指出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转民”战略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三年经济困难后,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新中国城乡医疗差距大;医学教育落后;国家领导人强力支持。
(2)评价:培养了大批农村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医疗短缺问题;为农村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1)农村医疗改革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可以得出三年经济困难后,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据材料“当了解到城乡卫生资源的差距如此之大时,毛泽东十分震怒,于是在1965年6月26日发表了一个讲话:‘医学教育要改革……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初中生。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得出新中国城乡医疗差距大,医学教育落后,国家领导人强力支持。
(2)据材料“由于有毛泽东的‘六 二六’指示和短期内培养大批适合农村经济条件的基层卫生人员的独特构想,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一赤脚医生”培养了大批农村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医疗短缺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为农村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
故答案为:(1)背景:三年经济困难后,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新中国城乡医疗差距大;医学教育落后;国家领导人强力支持。
(2)评价:培养了大批农村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医疗短缺问题;为农村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 “军转民”战略改革 的背景、措施、影响。需依据材料并根据所学相关时代背景分析即可。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2年5月法国议会选举中上台的“左翼联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付危机,加之在国际事务方面,胡佛的延缓偿付欠款法案以及赔款的取消,都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在这种形势下,法国的法西斯组织纷纷出现。1934年初,法国报界彼露了白俄侨民斯塔维斯基搞金融投机的丑闻,涉及大批政界要人、警察和司法部门的头目1200多人。“火十字团”等法西斯组织利用这一丑闻事件阴谋夺权。面对法西斯势力的日益猖獗,法国左翼政党空前团结,组成了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勃鲁姆政府促使法国雇主协会和法国总工会达成了《马提翁协议》,规定工人有权利与资本家进行集体谈判,协调矛盾;勃鲁姆政府还加强了对法兰西银行的控制,对严重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法国通过了公认带薪休假制度、每周40小时工作制法案。人民阵线政府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有效的抵制,从而避免了法国成为“下一个德国”。
——据齐世荣等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法西斯势力猖獗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材料中法国左翼政党的做法。
【答案】(1)背景: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左翼联盟”无力解决危机;对美国胡佛政府在国际事务方面的做法不满;政府丑闻事件的影响。
(2)措施:组建人民阵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通过立法调节劳资关系,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
【知识点】法西斯主义;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材料“左翼联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付危机,加之在国际事务方面,胡佛的延缓偿付欠款法案以及赔款的取消,都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危机;“左翼联盟”无力解决危机;对美国胡佛政府在国际事务方面的做法不满;政府丑闻事件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法国法西斯势力猖獗的背景。
(2)本题根据材料“组成了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达成了《马提翁协议》,规定工人有权利与资本家进行集体谈判,协调矛盾;勃鲁姆政府还加强了对法兰西银行的控制,对严重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法国通过了公认带薪休假制度、每周40小时工作制法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组建人民阵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通过立法调节劳资关系,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等方面概括左翼政党为避免法国成为“下一个德国”而采取的措施。
故答案为:(1)背景: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左翼联盟”无力解决危机;对美国胡佛政府在国际事务方面的做法不满;政府丑闻事件的影响。
(2)措施:组建人民阵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通过立法调节劳资关系,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法国法西斯势力相关知识,需结合材料并结合大危机后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回答。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可将孙中山对国际分野的看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他认为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从对欧美国家强权政治运动的批判中,孙中山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取代西方列强以强权武力为内核的“霸道”规则,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阐发“王道”中的公平正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这正是孙中山与时俱进,将传统赋予时代内涵而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在一战前后对国际分野标准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答案】(1)变化:由种族转变阶级。
原因: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帝国主义强权政治。
(2)简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他认为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可以得出变化是由种族转变阶级。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帝国主义强权政治。
(2)本小问的评述,依据材料“孙中山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取代西方列强以强权武力为内核的“霸道”规则,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阐发“王道”中的公平正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这正是孙中山与时俱进,将传统赋予时代内涵而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故答案为:(1)变化:由种族转变阶级。
原因: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帝国主义强权政治。
(2)简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重要人物孙中山,需结合孙中山所处的国际、国内背景,调动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同时依据材料从中提取,概括有效信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