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五
一、单选题
1.县大约产生于春秋中叶的楚国,当时楚灭其北邻若干小国后置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由贵族担任,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官僚政治体制正式确立 B.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C.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D.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取缔
2.《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而遭废黜,直至被贬为海昏侯。但近年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根据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可知( )
A.出土的文物是唯一可靠的 B.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不足
C.《汉书》的记载更为可信 D.考古发现和文献有所差异
3.宋末元初时人周密在追忆南宋都城杭州时说:“都民素骄,非惟风俗所致,盖生长辇下,势使之然……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验者则有漏泽园。民生何其幸欤。”这表明宋朝( )
A. 朝廷采取多种手段缓和社会矛盾
B. 城乡普遍建立社会救济保障体系
C. 地主阶级剥削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D. 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彻底的改变
4.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的军机处( )
A. 成为全国政事中枢 B. 囊括内阁六部机构
C.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D. 各项制度趋于健全
5.据《南海县志》记载,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19世纪70年代,“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 与此情形直接相关的是( )
A.广州被列为通商口岸 B.外国资本输入的刺激
C.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D.新式企业的引领作用
6.鸦片战争后,洋货倾销,白银外流。国人先认为这是“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后认为是“利源”(消费市场),亦可从洋商手中夺回这一“利源”。随后,呼呼仿制洋货,以夺回“利源”的“商战”主张提出。以上变化说明( )
A. 洋货倾销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
C. 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
D. 洋务运动诱导近代商办企业兴起
7.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8.(2019高二下·辽阳期中)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C.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9.柏拉图认为:在理想的社会中,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柏拉图这一认识体现了其( )
A.对雅典民主政治持肯定态度
B.对抽签选举持反对态度
C.主张按照人的出身来确定社会分工
D.主张民众的直接民主
10.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人通常把美国革命和独立战争等同起来,将美国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粹的政治革命。但是。后世史家则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元素注入美国革命之中,把它变成一场包罗广泛、主题多样、内容驳杂的事变。据此可知,关于美国革命性质的认识( )
A. 说明历史解释呈现出多元化
B. 越来越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
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模糊不清
D. 导致美国革命的历史地位下降
11.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
A.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 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
C. 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 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
12.1914年,德国作家亨利希·曼发表了小说《臣仆》,主人公赫斯林是小工厂老板的儿子,自小就欺软怕硬,崇拜权力和金钱。作品描写赫斯林遇见德皇时诚惶诚恐的情景最能体现他的性格;同时,他在工厂、家庭的表现又俨然是一个暴君。该作品( )
A.揭示了专制主义的弊端 B.批判了德国封建制度的落后
C.抨击了贫富悬殊的现象 D.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风格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经济相当发达,餐饮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饮食业的繁荣呼唤监管政策同步发展,为此,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首先,《宋刑统》全文照录唐律条文,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其次,配合禁榷品专管制度,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再次,为了规范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明文规定,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产生一定效果。
——摘编自潘荣华、杨芳《我国古代食品卫生监管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19世纪束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掺假尤为严重。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他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运动不仅给罗斯福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且唤醒了广大的民众,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法》的出台,开启了是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关国食品法律法规研究》
材料三:19世纪后期,一些疾病随海外貿易传入中国。为防止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20世纪20—30年代,主要商埠开展了一定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例如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仿照英国,成立公共卫生处,逐步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卫生法规,并建立了公众投诉制度。但只是在少数城市,如上海、广州、汉口等,才进行了专门性的食品卫生管理。
——摘编自陆文雪《上海工部局食品卫生管理研究《1898—194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食品安全管理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纯净食品法》成功出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20世纪初中、美食品安全管理的异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年前,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出版了《美国与中国》,费正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最基本的特征是中国决定放弃自己国家所有的传统和制度,然后把西方所有的文明和制度包括语言作为一个对应体,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西方不断冲击中国、中国不断作出反应的过程,这就是“冲击—反应模式”。可是,在1991年,费正清在出版的《中国新史》一书中说:“经过50年的阅历和观察,我发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很可能不是一个冲击—反应的结果,而是一个自身内在基因变革和内在发展冲动的结果”。
——摘自袁振国《双优先:教育现代化 的中国模式》
围绕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5.材料:五代十国是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关卡林立,役税横加,人民流离失所,生产凋敝。反乱思治、渴望统一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周世宗柴荣出身微贱,深知民间疾苦。继位后以盛世先贤为榜样,要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对国家经济进行整顿和改革。首先鼓励开垦荒田,把中原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优待从辽朝返回的逃户;减轻租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抑制寺院经济,使后周控制的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增加。周世宗在位虽不到六年,但他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赵宋之世”的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而是后周世宗柴荣。
——摘编自刘铁男、赵辉《周世宗柴荣的经济改革策略考证》等
(1)根据材料,指出周世宗经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影响。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联合国各会员国依据《联合国宪章》第43条等条款的规定提供军队供安理会支配,这是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关键环节。战后安理会创建联合国军队进展迟缓的残酷现实,严重挫伤了国际社会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热切期待和信心。面对这一困局,杜鲁门政府一度打算促请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有关各方设法加连宪章第43条的实施,“以促此项军队早日实现,至少使苏联之孤立态度暴露于举世各国之前”。由于英、法两国的反应均表现消极,中国出于稳定中苏关系及协调大国关系等考虑,也不愿在此事上过分刺激苏联,加之此举不符合宪章有关条文的规定,还有可能导致国内外来论对美国的联合国政策产生负面评判,杜鲁门政府最终频置了这一设想。联合国军队需终没有建立起来。
——摘编自韩长青(联合国军队构想的缘起及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军队构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军队创建失败的原因。
17.材料一:在康熙帝统治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健全科举取士,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组织编撰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Ⅸ康熙字典>等书籍;重视蒙、藏地区事务,同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1681年,平定三藩,统一南方;1683年,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85年、1689年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1698年,平定噶尔丹叛乱。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康熙于1692年3月22日发布敕令,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敕令指出:天主教的教义大致与中国礼教相符。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康熙帝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后置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由贵族担任,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等信息反映了春秋中叶,传统的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郡县制开始出现,因此说明传统统治秩序遭到破坏,C正确;
A错误,官僚政治取代 贵族政治是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B错误,材料无法看出社会结构的变化;
D错误,“已被取缔”说法绝对化,与“县尹、县公,由贵族担任”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分析可知这一制度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2.【答案】D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项,说法过于绝对,出土的文物不是唯一可靠的证据。故A项错误。
B、D项,结合“《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而遭废黜,直至被贬为海昏侯”“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可知在对海昏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有所差异,故而考古无法起到佐证补充文献记载的作用。故B项错误,D项正确。
C项,考古文物提出了与《汉书》结论相反的证据,说明《汉书》的记载并不完全可信。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根据材料汉书记载与近年来考古挖掘发现结论相悖,说明考古发现和文献有所差异。
3.【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南宋都城杭州的市民“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验者则有漏泽园”,这说明南宋重视都城民众的民生问题,采取多种手段来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的是南宋都城的社会救济保障体系,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贫富分化严重,故C项错误;
两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验者则有漏泽园。民生何其幸欤。”分析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从材料反映的军机处权力范围不断扩大,以及所掌握权力的重要性来看,乾隆时期的军机处已成为全国的政事中枢。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反映军机处与内阁六部的关系,排除B项;
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根据题干中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西南至.........,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说明军机处权力扩大,掌管军国事务。
5.【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19世纪70年代,且 “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洋务运动创办的 新式企业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故选D项;
广州被列为通商口 岸是在1842年,排除A项;
这一时期外国经济入侵手段仍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B项;
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 后,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的影响。
6.【答案】B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国人对洋货倾销经历了“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到“利源”(消费市场)的变化,进而提出“商战”,这一变化说明了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A项错误;
材料也无法体现出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和近代商办企业兴起,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中国人先认为这是“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后认为是“利源”(消费市场)的变化,则说明了国人近代经济思想观念出现的变化。
7.【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外实行“一边倒”政策,到1952年底这一外交政策并没有改变,A项错误;
计划经济体制与学习俄语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
文化教育改革不一定就是要学习俄语,广泛学习某种特定语言应是受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1952年。设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以及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信息可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战略。
8.【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分析】“不结盟”外交方针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排除A;1955年周恩来在参加万隆会议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这一方针不仅推动了会议的进程,还在会后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故选B;材料并未涉及到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互补性,排除C;国际外交准则具体是指从事外交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各国所公认的、构成外交基础的、作为自身行动依据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今世界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而不是各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可以看出中国与亚非国家进行外贸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会议上 “求同存异” 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后,中国与亚非国家出现建交热潮。
9.【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说明柏拉图主张精英治国,反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轮番而治等做法,A不对;
C不对,柏拉图主张按照人的素质和职业来确定社会分工,而不是根据其出身;
D不对,柏拉图的主张刚好相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可知考查了柏拉图主张精英治国。
10.【答案】A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A. 从材料可以看出关于美国革命战争的性质,有的认为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有的认为是一场纯粹的政治格局。还有的则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注入到革命之中。可以看出对于历史的解释可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B. 多元化的解释并不能一定保证越来越呈现历史真实面目。
C. 从材料可以看出研究的视角应该是清晰的,不是模糊不清。只是视角比较多。
D. 材料看不出美国革命的历史地位下降。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考查了学生根据史料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但是。后世史家则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元素注入美国革命之中,把它变成一场包罗广泛、主题多样、内容驳杂的事变。"分析即可。
11.【答案】A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在农业领域实行包工奖励制,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集体农庄所有制变化的信息,B、D两项错误;
包工小组的奖惩依据计划完成情况,不能起到冲击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C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吗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惩制度进行分析即可。
12.【答案】A
【知识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依据“1914年”并结合“赫斯林遇见德皇时诚惶诚恐”“他在工厂、家庭的表现又俨然是一个暴君”可知. A 项正确;
此时德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
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作品属于现实主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1914年,主人公崇拜权力和金钱。遇见德皇时诚惶诚恐的情景最能体现他的性格;同时,他在工厂、家庭的表现又俨然是一个暴君进行分析即可。
13.【答案】(1)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产生一定效果;推动了宋代专营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宋代律法的发展;只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等。
(2)原因:政府导向下的国家干预:独立新闻媒体掀起的黑幕揭发运动;公共参与下的社会进步运动推动,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制体制等。
(3)同:都采用了法律的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安全的管理。异:美国是独立的民主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美国是联邦政府积极干预,中国是地方性质的;美国是各阶层共同参与,中国主要是外部力量的推动;美国制定了全国性质的法律,效果更为显著,中国则是局部性的,效果不佳等。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产生一定效果”“配合禁榷品专管制度”“为了规范商品经济的发展”“《宋刑统》全文照录唐律条文,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概括积极影响;可从只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等分析其局限性。
(2)原因:根据“积极干预食品药品中存在的问题”得出政府导向下的国家干预;根据“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得出独立新闻媒体掀起的黑幕揭发运动;根据“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得出公共参与下的社会进步运动推动,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制体制等。
(3)同:根据“(美)《纯净食品法》”“(中)逐步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卫生法规”得出都采用了法律的形式;根据“开启了是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进行了专门性的食品卫生管理”得出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安全的管理。异:可从国家的社会性质、干预的力度、参与的阶层广泛程度、食品安全管理的效果等角度分析总结。
故答案为:(1)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产生一定效果;推动了宋代专营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宋代律法的发展;只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等。
(2)原因:政府导向下的国家干预:独立新闻媒体掀起的黑幕揭发运动;公共参与下的社会进步运动推动,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制体制等。
(3)同:都采用了法律的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安全的管理。异:美国是独立的民主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美国是联邦政府积极干预,中国是地方性质的;美国是各阶层共同参与,中国主要是外部力量的推动;美国制定了全国性质的法律,效果更为显著,中国则是局部性的,效果不佳等。
【点评】本题主要为绕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考查了学生依据史料从中或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材料之间对比分析能力。
14.【答案】示例:论题:社会发展与历史解释。
阐述: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身近代化因素薄弱,近代化深受西方影响,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西方冲击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开辟了独立发展道路,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进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西方学者逐步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对传统解释给予修正。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越是富有自身特色,史学解释才会更加关注该民族的内在因素,有利于消除历史误解。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是发现材料的矛盾点,即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两本书里表达了对中国的不同认识。以此,可从社会发展与历史解释、费正清史学观念变迁、西方对中国发展道路认识的深化等角度拟定主题。阐述时注意紧扣主题展开论证或分析,表述上注意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示例:论题:社会发展与历史解释。
阐述: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身近代化因素薄弱,近代化深受西方影响,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西方冲击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开辟了独立发展道路,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进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西方学者逐步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对传统解释给予修正。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越是富有自身特色,史学解释才会更加关注该民族的内在因素,有利于消除历史误解。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根据题意要求首先围绕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一个论题。然后运用中国近现代史史实围绕论题进行阐述即可。
15.【答案】(1)战乱频繁,赋役繁重,民生凋敝;反乱思治、渴望统一成为民心所向;周世宗深知民间疾苦,立志要有所作为。
(2)从对当时经济和政治所起的推动作用角度分析。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1)结合五代的社会状况、该状况对百姓的影响及材料中的“把中原无主荒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和改革的目的组织答案。
(2)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增强了后周的经济实力;为后来北宋的局部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战乱频繁,赋役繁重,民生凋敝;反乱思治、渴望统一成为民心所向;周世宗深知民间疾苦,立志要有所作为。
(2)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增强了后周的经济实力;为后来北宋的局部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周世宗改革的相关知识,背景需从材料中最大限度提取信息并进行归纳即可,影响需要依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
16.【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联合国的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成为国际共识;二战后,美国企图建立世界霸权。
(2)原因:进展迟缓,挫伤了国际社会的信心;冷战的爆发,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各主要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分歧及矛盾。
【知识点】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杜鲁门政府一度打算促请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结束、联合国建立、世界和平与安全、美国霸权等方面简析联合国军队构想产生的背景。
(2)原因,根据材料“战后安理会创建联合国军队进展迟缓的残酷现实,严重挫伤了国际社会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热切期待和信心……英、法两国的反应均表现消极,中国出于稳定中苏关系及协调大国关系等考虑,也不愿在此事上过分刺激苏联,加之此举不符合宪章有关条文的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进展迟缓、冷战爆发、国家利益分歧等方面说明联合国军队创建失败的原因。
故答案为:(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联合国的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成为国际共识;二战后,美国企图建立世界霸权。
(2)原因:进展迟缓,挫伤了国际社会的信心;冷战的爆发,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各主要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分歧及矛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战后有关联合国军队创建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概括有效信息以及运用调动二战后的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7.【答案】(1)主要事迹:重视农业的发展;健全科举制度,延揽汉族文士,加快满族文化发展步伐,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西北平定蒙古噶尔丹部叛乱:西南平定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东北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2)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宽容和学习吸收的态度。影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中华文明。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事迹,旨在考查材料信息提取、概括归纳与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材料“在康熙帝统治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健全科举取士,笼络汉族地主阶级”、“重视蒙、藏地区事务”、“1681年,平定三藩,统一南方;1683年,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85年、1689年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1698年,平定噶尔丹叛乱”等信息概括归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康熙帝的主要事迹,注意答题的角度要围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分析做答:重视农业的发展;健全科举制度,延揽汉族文士,加快满族文化发展步伐,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西北平定蒙古噶尔丹部叛乱;西南平定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东北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2)本题考查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对中国的影响,旨在考查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第一小问的态度,紧扣材料“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等分析可知,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宽容和学习吸收的。关于影响,结合第一小问康熙皇帝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分析做答,这种宽容和吸收的态度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中华文明。故答案为:(1)主要事迹:重视农业的发展;健全科举制度,延揽汉族文士,加快满族文化发展步伐,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西北平定蒙古噶尔丹部叛乱:西南平定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东北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2)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宽容和学习吸收的态度。影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中华文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大人物--康熙。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康熙时期的政绩,即主要功绩及影响来分析史料的能力。
1 / 1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五
一、单选题
1.县大约产生于春秋中叶的楚国,当时楚灭其北邻若干小国后置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由贵族担任,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官僚政治体制正式确立 B.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C.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D.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取缔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后置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由贵族担任,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等信息反映了春秋中叶,传统的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郡县制开始出现,因此说明传统统治秩序遭到破坏,C正确;
A错误,官僚政治取代 贵族政治是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B错误,材料无法看出社会结构的变化;
D错误,“已被取缔”说法绝对化,与“县尹、县公,由贵族担任”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分析可知这一制度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2.《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而遭废黜,直至被贬为海昏侯。但近年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根据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可知( )
A.出土的文物是唯一可靠的 B.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不足
C.《汉书》的记载更为可信 D.考古发现和文献有所差异
【答案】D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项,说法过于绝对,出土的文物不是唯一可靠的证据。故A项错误。
B、D项,结合“《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而遭废黜,直至被贬为海昏侯”“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可知在对海昏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有所差异,故而考古无法起到佐证补充文献记载的作用。故B项错误,D项正确。
C项,考古文物提出了与《汉书》结论相反的证据,说明《汉书》的记载并不完全可信。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根据材料汉书记载与近年来考古挖掘发现结论相悖,说明考古发现和文献有所差异。
3.宋末元初时人周密在追忆南宋都城杭州时说:“都民素骄,非惟风俗所致,盖生长辇下,势使之然……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验者则有漏泽园。民生何其幸欤。”这表明宋朝( )
A. 朝廷采取多种手段缓和社会矛盾
B. 城乡普遍建立社会救济保障体系
C. 地主阶级剥削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D. 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彻底的改变
【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南宋都城杭州的市民“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验者则有漏泽园”,这说明南宋重视都城民众的民生问题,采取多种手段来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的是南宋都城的社会救济保障体系,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贫富分化严重,故C项错误;
两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验者则有漏泽园。民生何其幸欤。”分析即可。
4.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的军机处( )
A. 成为全国政事中枢 B. 囊括内阁六部机构
C.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D. 各项制度趋于健全
【答案】A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从材料反映的军机处权力范围不断扩大,以及所掌握权力的重要性来看,乾隆时期的军机处已成为全国的政事中枢。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反映军机处与内阁六部的关系,排除B项;
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根据题干中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西南至.........,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说明军机处权力扩大,掌管军国事务。
5.据《南海县志》记载,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19世纪70年代,“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 与此情形直接相关的是( )
A.广州被列为通商口岸 B.外国资本输入的刺激
C.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D.新式企业的引领作用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19世纪70年代,且 “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洋务运动创办的 新式企业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故选D项;
广州被列为通商口 岸是在1842年,排除A项;
这一时期外国经济入侵手段仍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B项;
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 后,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的影响。
6.鸦片战争后,洋货倾销,白银外流。国人先认为这是“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后认为是“利源”(消费市场),亦可从洋商手中夺回这一“利源”。随后,呼呼仿制洋货,以夺回“利源”的“商战”主张提出。以上变化说明( )
A. 洋货倾销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
C. 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
D. 洋务运动诱导近代商办企业兴起
【答案】B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国人对洋货倾销经历了“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到“利源”(消费市场)的变化,进而提出“商战”,这一变化说明了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A项错误;
材料也无法体现出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和近代商办企业兴起,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中国人先认为这是“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后认为是“利源”(消费市场)的变化,则说明了国人近代经济思想观念出现的变化。
7.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外实行“一边倒”政策,到1952年底这一外交政策并没有改变,A项错误;
计划经济体制与学习俄语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
文化教育改革不一定就是要学习俄语,广泛学习某种特定语言应是受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1952年。设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以及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信息可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战略。
8.(2019高二下·辽阳期中)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C.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分析】“不结盟”外交方针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排除A;1955年周恩来在参加万隆会议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这一方针不仅推动了会议的进程,还在会后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故选B;材料并未涉及到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互补性,排除C;国际外交准则具体是指从事外交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各国所公认的、构成外交基础的、作为自身行动依据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今世界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而不是各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可以看出中国与亚非国家进行外贸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会议上 “求同存异” 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后,中国与亚非国家出现建交热潮。
9.柏拉图认为:在理想的社会中,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柏拉图这一认识体现了其( )
A.对雅典民主政治持肯定态度
B.对抽签选举持反对态度
C.主张按照人的出身来确定社会分工
D.主张民众的直接民主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说明柏拉图主张精英治国,反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轮番而治等做法,A不对;
C不对,柏拉图主张按照人的素质和职业来确定社会分工,而不是根据其出身;
D不对,柏拉图的主张刚好相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可知考查了柏拉图主张精英治国。
10.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人通常把美国革命和独立战争等同起来,将美国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粹的政治革命。但是。后世史家则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元素注入美国革命之中,把它变成一场包罗广泛、主题多样、内容驳杂的事变。据此可知,关于美国革命性质的认识( )
A. 说明历史解释呈现出多元化
B. 越来越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
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模糊不清
D. 导致美国革命的历史地位下降
【答案】A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A. 从材料可以看出关于美国革命战争的性质,有的认为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有的认为是一场纯粹的政治格局。还有的则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注入到革命之中。可以看出对于历史的解释可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B. 多元化的解释并不能一定保证越来越呈现历史真实面目。
C. 从材料可以看出研究的视角应该是清晰的,不是模糊不清。只是视角比较多。
D. 材料看不出美国革命的历史地位下降。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考查了学生根据史料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但是。后世史家则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元素注入美国革命之中,把它变成一场包罗广泛、主题多样、内容驳杂的事变。"分析即可。
11.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
A.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 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
C. 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 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
【答案】A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在农业领域实行包工奖励制,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集体农庄所有制变化的信息,B、D两项错误;
包工小组的奖惩依据计划完成情况,不能起到冲击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C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吗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惩制度进行分析即可。
12.1914年,德国作家亨利希·曼发表了小说《臣仆》,主人公赫斯林是小工厂老板的儿子,自小就欺软怕硬,崇拜权力和金钱。作品描写赫斯林遇见德皇时诚惶诚恐的情景最能体现他的性格;同时,他在工厂、家庭的表现又俨然是一个暴君。该作品( )
A.揭示了专制主义的弊端 B.批判了德国封建制度的落后
C.抨击了贫富悬殊的现象 D.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风格
【答案】A
【知识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依据“1914年”并结合“赫斯林遇见德皇时诚惶诚恐”“他在工厂、家庭的表现又俨然是一个暴君”可知. A 项正确;
此时德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
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作品属于现实主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1914年,主人公崇拜权力和金钱。遇见德皇时诚惶诚恐的情景最能体现他的性格;同时,他在工厂、家庭的表现又俨然是一个暴君进行分析即可。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经济相当发达,餐饮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饮食业的繁荣呼唤监管政策同步发展,为此,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首先,《宋刑统》全文照录唐律条文,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其次,配合禁榷品专管制度,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再次,为了规范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明文规定,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产生一定效果。
——摘编自潘荣华、杨芳《我国古代食品卫生监管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19世纪束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掺假尤为严重。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他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运动不仅给罗斯福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且唤醒了广大的民众,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法》的出台,开启了是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关国食品法律法规研究》
材料三:19世纪后期,一些疾病随海外貿易传入中国。为防止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20世纪20—30年代,主要商埠开展了一定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例如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仿照英国,成立公共卫生处,逐步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卫生法规,并建立了公众投诉制度。但只是在少数城市,如上海、广州、汉口等,才进行了专门性的食品卫生管理。
——摘编自陆文雪《上海工部局食品卫生管理研究《1898—194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食品安全管理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纯净食品法》成功出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20世纪初中、美食品安全管理的异同。
【答案】(1)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产生一定效果;推动了宋代专营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宋代律法的发展;只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等。
(2)原因:政府导向下的国家干预:独立新闻媒体掀起的黑幕揭发运动;公共参与下的社会进步运动推动,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制体制等。
(3)同:都采用了法律的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安全的管理。异:美国是独立的民主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美国是联邦政府积极干预,中国是地方性质的;美国是各阶层共同参与,中国主要是外部力量的推动;美国制定了全国性质的法律,效果更为显著,中国则是局部性的,效果不佳等。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产生一定效果”“配合禁榷品专管制度”“为了规范商品经济的发展”“《宋刑统》全文照录唐律条文,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概括积极影响;可从只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等分析其局限性。
(2)原因:根据“积极干预食品药品中存在的问题”得出政府导向下的国家干预;根据“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得出独立新闻媒体掀起的黑幕揭发运动;根据“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得出公共参与下的社会进步运动推动,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制体制等。
(3)同:根据“(美)《纯净食品法》”“(中)逐步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卫生法规”得出都采用了法律的形式;根据“开启了是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进行了专门性的食品卫生管理”得出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安全的管理。异:可从国家的社会性质、干预的力度、参与的阶层广泛程度、食品安全管理的效果等角度分析总结。
故答案为:(1)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产生一定效果;推动了宋代专营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宋代律法的发展;只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等。
(2)原因:政府导向下的国家干预:独立新闻媒体掀起的黑幕揭发运动;公共参与下的社会进步运动推动,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制体制等。
(3)同:都采用了法律的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安全的管理。异:美国是独立的民主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美国是联邦政府积极干预,中国是地方性质的;美国是各阶层共同参与,中国主要是外部力量的推动;美国制定了全国性质的法律,效果更为显著,中国则是局部性的,效果不佳等。
【点评】本题主要为绕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考查了学生依据史料从中或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材料之间对比分析能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年前,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出版了《美国与中国》,费正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最基本的特征是中国决定放弃自己国家所有的传统和制度,然后把西方所有的文明和制度包括语言作为一个对应体,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西方不断冲击中国、中国不断作出反应的过程,这就是“冲击—反应模式”。可是,在1991年,费正清在出版的《中国新史》一书中说:“经过50年的阅历和观察,我发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很可能不是一个冲击—反应的结果,而是一个自身内在基因变革和内在发展冲动的结果”。
——摘自袁振国《双优先:教育现代化 的中国模式》
围绕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社会发展与历史解释。
阐述: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身近代化因素薄弱,近代化深受西方影响,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西方冲击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开辟了独立发展道路,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进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西方学者逐步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对传统解释给予修正。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越是富有自身特色,史学解释才会更加关注该民族的内在因素,有利于消除历史误解。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是发现材料的矛盾点,即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两本书里表达了对中国的不同认识。以此,可从社会发展与历史解释、费正清史学观念变迁、西方对中国发展道路认识的深化等角度拟定主题。阐述时注意紧扣主题展开论证或分析,表述上注意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示例:论题:社会发展与历史解释。
阐述: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身近代化因素薄弱,近代化深受西方影响,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西方冲击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开辟了独立发展道路,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进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西方学者逐步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对传统解释给予修正。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越是富有自身特色,史学解释才会更加关注该民族的内在因素,有利于消除历史误解。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根据题意要求首先围绕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一个论题。然后运用中国近现代史史实围绕论题进行阐述即可。
15.材料:五代十国是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关卡林立,役税横加,人民流离失所,生产凋敝。反乱思治、渴望统一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周世宗柴荣出身微贱,深知民间疾苦。继位后以盛世先贤为榜样,要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对国家经济进行整顿和改革。首先鼓励开垦荒田,把中原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优待从辽朝返回的逃户;减轻租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抑制寺院经济,使后周控制的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增加。周世宗在位虽不到六年,但他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赵宋之世”的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而是后周世宗柴荣。
——摘编自刘铁男、赵辉《周世宗柴荣的经济改革策略考证》等
(1)根据材料,指出周世宗经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影响。
【答案】(1)战乱频繁,赋役繁重,民生凋敝;反乱思治、渴望统一成为民心所向;周世宗深知民间疾苦,立志要有所作为。
(2)从对当时经济和政治所起的推动作用角度分析。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1)结合五代的社会状况、该状况对百姓的影响及材料中的“把中原无主荒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和改革的目的组织答案。
(2)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增强了后周的经济实力;为后来北宋的局部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战乱频繁,赋役繁重,民生凋敝;反乱思治、渴望统一成为民心所向;周世宗深知民间疾苦,立志要有所作为。
(2)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增强了后周的经济实力;为后来北宋的局部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周世宗改革的相关知识,背景需从材料中最大限度提取信息并进行归纳即可,影响需要依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联合国各会员国依据《联合国宪章》第43条等条款的规定提供军队供安理会支配,这是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关键环节。战后安理会创建联合国军队进展迟缓的残酷现实,严重挫伤了国际社会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热切期待和信心。面对这一困局,杜鲁门政府一度打算促请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有关各方设法加连宪章第43条的实施,“以促此项军队早日实现,至少使苏联之孤立态度暴露于举世各国之前”。由于英、法两国的反应均表现消极,中国出于稳定中苏关系及协调大国关系等考虑,也不愿在此事上过分刺激苏联,加之此举不符合宪章有关条文的规定,还有可能导致国内外来论对美国的联合国政策产生负面评判,杜鲁门政府最终频置了这一设想。联合国军队需终没有建立起来。
——摘编自韩长青(联合国军队构想的缘起及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军队构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军队创建失败的原因。
【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联合国的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成为国际共识;二战后,美国企图建立世界霸权。
(2)原因:进展迟缓,挫伤了国际社会的信心;冷战的爆发,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各主要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分歧及矛盾。
【知识点】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杜鲁门政府一度打算促请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结束、联合国建立、世界和平与安全、美国霸权等方面简析联合国军队构想产生的背景。
(2)原因,根据材料“战后安理会创建联合国军队进展迟缓的残酷现实,严重挫伤了国际社会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热切期待和信心……英、法两国的反应均表现消极,中国出于稳定中苏关系及协调大国关系等考虑,也不愿在此事上过分刺激苏联,加之此举不符合宪章有关条文的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进展迟缓、冷战爆发、国家利益分歧等方面说明联合国军队创建失败的原因。
故答案为:(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联合国的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成为国际共识;二战后,美国企图建立世界霸权。
(2)原因:进展迟缓,挫伤了国际社会的信心;冷战的爆发,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各主要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分歧及矛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战后有关联合国军队创建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概括有效信息以及运用调动二战后的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7.材料一:在康熙帝统治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健全科举取士,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组织编撰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Ⅸ康熙字典>等书籍;重视蒙、藏地区事务,同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1681年,平定三藩,统一南方;1683年,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85年、1689年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1698年,平定噶尔丹叛乱。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康熙于1692年3月22日发布敕令,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敕令指出:天主教的教义大致与中国礼教相符。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康熙帝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主要事迹:重视农业的发展;健全科举制度,延揽汉族文士,加快满族文化发展步伐,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西北平定蒙古噶尔丹部叛乱:西南平定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东北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2)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宽容和学习吸收的态度。影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中华文明。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事迹,旨在考查材料信息提取、概括归纳与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材料“在康熙帝统治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健全科举取士,笼络汉族地主阶级”、“重视蒙、藏地区事务”、“1681年,平定三藩,统一南方;1683年,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85年、1689年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1698年,平定噶尔丹叛乱”等信息概括归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康熙帝的主要事迹,注意答题的角度要围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分析做答:重视农业的发展;健全科举制度,延揽汉族文士,加快满族文化发展步伐,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西北平定蒙古噶尔丹部叛乱;西南平定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东北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2)本题考查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对中国的影响,旨在考查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第一小问的态度,紧扣材料“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等分析可知,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宽容和学习吸收的。关于影响,结合第一小问康熙皇帝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分析做答,这种宽容和吸收的态度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中华文明。故答案为:(1)主要事迹:重视农业的发展;健全科举制度,延揽汉族文士,加快满族文化发展步伐,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西北平定蒙古噶尔丹部叛乱:西南平定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东北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2)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宽容和学习吸收的态度。影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中华文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大人物--康熙。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康熙时期的政绩,即主要功绩及影响来分析史料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