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0 16:01:09

文档简介

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
1.《新唐书》记载:“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秋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拊(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由此看出,促使武则天“感悟”的主要因素是(  )
A. 宗法制 B. 等级制 C. 分封制 D. 君主制
2.(2019高三上·黑龙江期中)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据此可知当时(  )
A.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 B.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
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 D.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3.罗仲辉在《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 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4.明弘治四年,邱浚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此前他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邱浚入阁,开了六部尚书入阁的先例。这说明(  )
A.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B.六部尚书的权力大为削弱
C.内阁地位已经高于六部 D.六部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5.(2019·河西模拟)1904年,钱穆进新式小学——无锡荡口镇的国语学校,受到的一大观念冲击就是老师钱伯圭告诉他:《三国演义》等书可勿再读,因为此书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说明当时(  )
A.传统大一统观念已经瓦解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 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中国
6.(2019·枣庄模拟)1904年清政府批准设立户部银行,实行股份有限公司制,将资本银分为4万股,由户部认购2万股,其余2万股“无论官民人等,均准购买”,银行的负责人均由户部委派。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新政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 B.中国金融机构逐渐向近代转型
C.中国民族企业首次采用股份制 D.西方列强垄断户部银行管理权
7.(2019高三上·连云期末)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 B.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C.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 D.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8.随着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在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下列事实能说明此观点的有(  )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成功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③建立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④施行“一国两制”实现港澳回归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古代罗马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引申指户籍中的“家长”,因为起初只有家长具有权力能力。后来又改称personA原意为演员的假面具,表示剧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这表明罗马法(  )
A. 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B. 平等理念得以落实
C. 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D. 私法精神得到重视
10.达·伽马的《航海笔记》写道:“(1498年)4月7日,我们到达蒙巴萨城(非洲东部城市)……我们忽然想到要和这里的基督徒见见面,并希望能在翌日和他们同去做弥撒。”这说明(  )
A. 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B. 西班牙国王支持其航海
C. 基督教此前已传入非洲 D. 船队的目的地是地中海
11.(2019高三上·蚌埠期中)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具体包括: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这些政策(  )
A.维护了凯恩斯主义 B.缓和了经济“滞胀”
C.加强了“福利制度” D.壮大了“知识经济”
12.(2019高三上·连云期末)与以往反对全球化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府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不同,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了国际社会高度警觉。由此可见(  )
A.全球化发展受保护主义掣肘
B.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逆全球化更加符合公众利益
D.世界发展潮流逐渐变为逆全球化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俭、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犹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煌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黷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摩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变化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03-1911年中国制定的部分法律一览表
时间 出台律法 备注
1903年 《重订铁路简明章程》 规范铁路修建管理,对外资筑路提出某些限制。
1904年 《商会简明章程》 大力劝办商会,中国第一部关于商会的法律文件。
《学堂章程》 规定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制、任务和管理细则。
1906年 《破产律》 规范企业破产行为,加强管理和保护。
《奖给商勋章程》 奖励工商业发展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 参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其中限制君权的条款。主要内容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
1909年 《法院编制法》 规定了法院司法审判权的独立
1910年 《大清新刑律》 废除“凌迟、枭首”等苛刑,中国第一部刑法典。
《大清矿务章程》 参照外国法律制定的较为完整的矿业法规。
《大清著作权律》 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
1911年 《大清民律草案》 民法与刑法分离并独立出来,中国第一部民法典。
——据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66年,英国保守党一上台,就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面,农业款收引起物价上涨,激起了下层民众的愤怒。在改革同盟的号召下,工人们在海德公园聚集,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议会改革迫在眉睫。1867年,迪斯雷利(英国首相)决定将第二次议会改革进行到底。议会法案最终于7月15日通过,由议会上院和女王批准生效。此款法令共有61款,主要内容规定:所有的男性房主和每年支付10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房客,以及在那县那些每年支付12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都将拥有选举权。选区的调整:取消四个城市选区的议席,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和曼彻斯特各设三个议席(但选民只能投两票)。
——摘编自营萍《迪斯雷利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及其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
16.材料: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三个特点对世界历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的地位。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三个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和会的历史作用,并指出凡尔赛体系不能长久的主要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卓别林,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幼年丧父,曾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卖艺或打杂。1913 年,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演出,被美国导演M. 塞纳特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1914年2月28 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手杖、足蹬大皮鞋、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阵雨之间》中. 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3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卓别林戴着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从1919 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摘编自《卓别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卓别林电影的艺术风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卓别林电影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 根据材料“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符(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等信息可知,感悟武则天的是宗法制,故A项正确;
B. 材料没有涉及身份地位的等级区别,而是强调宗法制的影响,排除B;
C. 材料没有涉及分封的信息,而是强调宗法制的影响,排除C;
D. 材料没有君主集权制的信息,而是强调宗法制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宗法制的理解,从本题中“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秋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结合宗法制的概念分析即可。
2.【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材料体现的正是天人感应对执政的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该表述过于绝对;
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灾人祸对君主执政的影响,并非是当时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
D选项表述错误,中国古代社会并未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掌握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结合天人感应中关于上天与君主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
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说明 是受商业和市场的驱使,因此C项正确;
翻刻属于雕版印刷,排除A项;
B、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说法也不准确. 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导致日期有误差. 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分析即可。
4.【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有明一代,内阁始终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A项表述有误;
材料主要说的是内阁的相关事宜,未介绍六部尚书权力的变化情况,故排除B项;
邱濬(浚)以尚书的身份入阁,品阶相应提高,表明C项正确;
题干未提及内阁与六部的关系。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此前他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邱浚入阁,开了六部尚书入阁的先例"进行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钱伯圭认为《三国演义》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形成中国历史上一治一乱的观念的重要原因,不利于中国国家的强大和发展,体现出希望国家振兴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故D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钱伯圭的个人观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传统大一统观念已经瓦解,排除A;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
材料只是反映钱伯圭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无法体现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中国。
6.【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末新政,A选项表述不准确,材料只是涉及新政中的部分知识,但是据史实新政涉及到官制、法律等政治内容,故错误;
B选项,根据材料银行设置可以募股经营,股份公司是近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之一,故正确;
C选项,根据“银行的负责人均由户部委派”可以推知这不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企业,同时首次使用股份制表述太多绝对,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故错误;
D选项,根据“清政府批准设立户部银行”和“银行的负责人均由户部委派”可以推知是由清政府主持的,而无法得出列强主导,故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904年清政府批准设立户部银行,实行股份有限公司制可以看出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发展经济的方向,进而得出极乐混,难度中等。
7.【答案】B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数据图中小型联合收割机数量从1981年-1986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大型联合收割机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1981年之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户联合经营方式,B正确;
A是一五计划时期;C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D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注意变化趋势以及关键性节点,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8.【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只是为新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并不是明显,故排除①。
②③④均是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故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属于单选组合题,解答本题需根据题干“在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结合备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古代罗马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可知,罗马法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排除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平等理念得以落实”,排除B;
材料信息与私法精神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到后来又改称personA原意为演员的假面具,表示剧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进行分析即可。
10.【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A.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B.题干所给材料没有反映出西班牙囯王支持其航海。
C.题干所给材料中“我们忽然想到要和这里基督徒见见面”说明基督教在达 伽马到达非洲之前已传入非洲。
D.题干所给材料也无法体现船队的目的地是地中海。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依据材料“……我们忽然想到要和这里的基督徒见见面.....”分析即可。
11.【答案】B
【知识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缓和了经济“滞胀”。故答案为B项;
材料信息是背离而非维护了凯恩斯主义,排除A项;
材料是削减福利开支,排除C项;
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结合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改革的原因和措施可以得出结论。
12.【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英国脱欧、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显然是与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背道而驰,说明全球化发展受保护主义掣肘,A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B错误;
材料并不是说明逆全球化的作用以及与世界发展趋势,C和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结合全球化的问题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3.【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
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制和传统观念习俗;推动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思想的出现。但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统治集团的腐败。
(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
主要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消费奢靡”。考生可根据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对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方面来分析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评价,考生主要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来回答。
(2)从材料二中的“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可以看出,东西方相同之处是由尚俭到奢靡。根据东西方历史的发展可知,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是对社会转型的推动;原因,考生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
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制和传统观念习俗;推动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思想的出现。但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统治集团的腐败。
(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
主要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变化的原因,影响。考查了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15--16世纪西方国家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变化及事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示例一: 20世纪初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0世纪初,在世界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晚清政府制定了多部法律,其中不少法律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形成了包括民法、刑法在内的初步的近代法律体系;开始重视经济立法;立法逐渐和国际接轨。(学生答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法律建设成就亦可。)
示例二: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过程中西学的不断传播为中国法律近代化提供了参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政府日益重视经济方面的立法;不断高涨的革命运动也迫使晚清政府改革法制以挽救统治危机。
示例三: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经济领域的一系列立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法与刑法分离有利于中国政治进步;仿效西方立法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吸纳和参照国际惯例制定法律也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淸时期中国的法制化建设。本题可以依据材料论述晚淸政府推动近代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也可以从背景角度,论述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也可从影响的角度,论述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 20世纪初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0世纪初,在世界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晚清政府制定了多部法律,其中不少法律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形成了包括民法、刑法在内的初步的近代法律体系;开始重视经济立法;立法逐渐和国际接轨。(学生答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法律建设成就亦可。)
示例二: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过程中西学的不断传播为中国法律近代化提供了参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政府日益重视经济方面的立法;不断高涨的革命运动也迫使晚清政府改革法制以挽救统治危机。
示例三: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经济领域的一系列立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法与刑法分离有利于中国政治进步;仿效西方立法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吸纳和参照国际惯例制定法律也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本题需认真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近代史史实提出自己一个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加以论述即可。注意近代史时间段:1840---1949.
15.【答案】(1)背景:第一次议会改革存在不足;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有更多的政治要求;农业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
内容: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限制;调整选区;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席位。
(2)影响:扩大了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保障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面,农业款收引起物价上涨,激起了下层民众的愤怒。在改革同盟的号召下,工人们在海德公园聚集,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前次议会改革的不足、工业资产阶级要求、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壮大等方面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据材料“所有的男性房主和每年支付10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房客……取消四个城市选区的议席,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民财产资格、调整选区、议席席位等方面回答其内容。
(2)影响,根据材料“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和曼彻斯特各设三个议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主体、新兴工业城市利益、缓和矛盾、完善民主政治等方面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
故答案为:(1)背景:第一次议会改革存在不足;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有更多的政治要求;农业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
内容: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限制;调整选区;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席位。
(2)影响:扩大了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保障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16.【答案】(1)特点:建立国际联盟维护和平;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划分领土;对战败国殖民地采取“委任统治”形式。
(2)历史作用: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有利于国际局势的暂时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原因: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之上,体系内隐含了许多矛盾。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的构建;国际联盟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可以得出建立国际联盟维护和平;“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 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可以得出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划分领土;“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可以得出对战败国殖民地采取“委任统治”形式。
(2)第一小问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有利于国际局势的暂时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凡尔赛体系的局限性可知,原因是凡尔赛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之上,体系内隐含了许多矛盾。
故答案为:(1)特点:建立国际联盟维护和平;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划分领土;对战败国殖民地采取“委任统治”形式。
(2)历史作用: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有利于国际局势的暂时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原因: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之上,体系内隐含了许多矛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巴黎和会的背景,经过及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儒巴黎和会影响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独特的遂剧表演艺术;辛辣讽剌的语言;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
(2)工业化带来的诸多弊端;法西斯势力威胁世界和平;无声电影的发展;卓别林出身低微,经历曲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的经济危机;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材枓中信息“现代喜剧”“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进行概括即可
(2)从工业化的弊端、法西斯势力的发展、电影的发展以及卓别林的个人素养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独特的遂剧表演艺术;辛辣讽剌的语言;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
(2)工业化带来的诸多弊端;法西斯势力威胁世界和平;无声电影的发展;卓别林出身低微,经历曲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卓别林电影艺术的相关知识,考查了19世纪以来影视事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从材料中火去有效信息,并结合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来分析解答问题。
1 / 1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
1.《新唐书》记载:“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秋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拊(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由此看出,促使武则天“感悟”的主要因素是(  )
A. 宗法制 B. 等级制 C. 分封制 D. 君主制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 根据材料“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符(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等信息可知,感悟武则天的是宗法制,故A项正确;
B. 材料没有涉及身份地位的等级区别,而是强调宗法制的影响,排除B;
C. 材料没有涉及分封的信息,而是强调宗法制的影响,排除C;
D. 材料没有君主集权制的信息,而是强调宗法制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宗法制的理解,从本题中“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秋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结合宗法制的概念分析即可。
2.(2019高三上·黑龙江期中)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据此可知当时(  )
A.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 B.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
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 D.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材料体现的正是天人感应对执政的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该表述过于绝对;
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灾人祸对君主执政的影响,并非是当时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
D选项表述错误,中国古代社会并未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掌握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结合天人感应中关于上天与君主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
3.罗仲辉在《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 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说明 是受商业和市场的驱使,因此C项正确;
翻刻属于雕版印刷,排除A项;
B、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说法也不准确. 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导致日期有误差. 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分析即可。
4.明弘治四年,邱浚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此前他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邱浚入阁,开了六部尚书入阁的先例。这说明(  )
A.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B.六部尚书的权力大为削弱
C.内阁地位已经高于六部 D.六部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有明一代,内阁始终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A项表述有误;
材料主要说的是内阁的相关事宜,未介绍六部尚书权力的变化情况,故排除B项;
邱濬(浚)以尚书的身份入阁,品阶相应提高,表明C项正确;
题干未提及内阁与六部的关系。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此前他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邱浚入阁,开了六部尚书入阁的先例"进行分析。
5.(2019·河西模拟)1904年,钱穆进新式小学——无锡荡口镇的国语学校,受到的一大观念冲击就是老师钱伯圭告诉他:《三国演义》等书可勿再读,因为此书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说明当时(  )
A.传统大一统观念已经瓦解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 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钱伯圭认为《三国演义》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形成中国历史上一治一乱的观念的重要原因,不利于中国国家的强大和发展,体现出希望国家振兴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故D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钱伯圭的个人观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传统大一统观念已经瓦解,排除A;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
材料只是反映钱伯圭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无法体现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中国。
6.(2019·枣庄模拟)1904年清政府批准设立户部银行,实行股份有限公司制,将资本银分为4万股,由户部认购2万股,其余2万股“无论官民人等,均准购买”,银行的负责人均由户部委派。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新政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 B.中国金融机构逐渐向近代转型
C.中国民族企业首次采用股份制 D.西方列强垄断户部银行管理权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末新政,A选项表述不准确,材料只是涉及新政中的部分知识,但是据史实新政涉及到官制、法律等政治内容,故错误;
B选项,根据材料银行设置可以募股经营,股份公司是近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之一,故正确;
C选项,根据“银行的负责人均由户部委派”可以推知这不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企业,同时首次使用股份制表述太多绝对,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故错误;
D选项,根据“清政府批准设立户部银行”和“银行的负责人均由户部委派”可以推知是由清政府主持的,而无法得出列强主导,故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904年清政府批准设立户部银行,实行股份有限公司制可以看出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发展经济的方向,进而得出极乐混,难度中等。
7.(2019高三上·连云期末)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 B.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C.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 D.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数据图中小型联合收割机数量从1981年-1986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大型联合收割机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1981年之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户联合经营方式,B正确;
A是一五计划时期;C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D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注意变化趋势以及关键性节点,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8.随着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在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下列事实能说明此观点的有(  )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成功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③建立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④施行“一国两制”实现港澳回归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只是为新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并不是明显,故排除①。
②③④均是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故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属于单选组合题,解答本题需根据题干“在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结合备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9.古代罗马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引申指户籍中的“家长”,因为起初只有家长具有权力能力。后来又改称personA原意为演员的假面具,表示剧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这表明罗马法(  )
A. 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B. 平等理念得以落实
C. 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D. 私法精神得到重视
【答案】C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古代罗马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可知,罗马法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排除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平等理念得以落实”,排除B;
材料信息与私法精神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到后来又改称personA原意为演员的假面具,表示剧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进行分析即可。
10.达·伽马的《航海笔记》写道:“(1498年)4月7日,我们到达蒙巴萨城(非洲东部城市)……我们忽然想到要和这里的基督徒见见面,并希望能在翌日和他们同去做弥撒。”这说明(  )
A. 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B. 西班牙国王支持其航海
C. 基督教此前已传入非洲 D. 船队的目的地是地中海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A.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B.题干所给材料没有反映出西班牙囯王支持其航海。
C.题干所给材料中“我们忽然想到要和这里基督徒见见面”说明基督教在达 伽马到达非洲之前已传入非洲。
D.题干所给材料也无法体现船队的目的地是地中海。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依据材料“……我们忽然想到要和这里的基督徒见见面.....”分析即可。
11.(2019高三上·蚌埠期中)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具体包括: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这些政策(  )
A.维护了凯恩斯主义 B.缓和了经济“滞胀”
C.加强了“福利制度” D.壮大了“知识经济”
【答案】B
【知识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缓和了经济“滞胀”。故答案为B项;
材料信息是背离而非维护了凯恩斯主义,排除A项;
材料是削减福利开支,排除C项;
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结合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改革的原因和措施可以得出结论。
12.(2019高三上·连云期末)与以往反对全球化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府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不同,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了国际社会高度警觉。由此可见(  )
A.全球化发展受保护主义掣肘
B.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逆全球化更加符合公众利益
D.世界发展潮流逐渐变为逆全球化
【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英国脱欧、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显然是与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背道而驰,说明全球化发展受保护主义掣肘,A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B错误;
材料并不是说明逆全球化的作用以及与世界发展趋势,C和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结合全球化的问题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俭、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犹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煌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黷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摩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变化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
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制和传统观念习俗;推动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思想的出现。但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统治集团的腐败。
(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
主要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消费奢靡”。考生可根据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对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方面来分析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评价,考生主要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来回答。
(2)从材料二中的“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可以看出,东西方相同之处是由尚俭到奢靡。根据东西方历史的发展可知,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是对社会转型的推动;原因,考生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
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制和传统观念习俗;推动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思想的出现。但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统治集团的腐败。
(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
主要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变化的原因,影响。考查了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15--16世纪西方国家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变化及事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03-1911年中国制定的部分法律一览表
时间 出台律法 备注
1903年 《重订铁路简明章程》 规范铁路修建管理,对外资筑路提出某些限制。
1904年 《商会简明章程》 大力劝办商会,中国第一部关于商会的法律文件。
《学堂章程》 规定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制、任务和管理细则。
1906年 《破产律》 规范企业破产行为,加强管理和保护。
《奖给商勋章程》 奖励工商业发展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 参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其中限制君权的条款。主要内容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
1909年 《法院编制法》 规定了法院司法审判权的独立
1910年 《大清新刑律》 废除“凌迟、枭首”等苛刑,中国第一部刑法典。
《大清矿务章程》 参照外国法律制定的较为完整的矿业法规。
《大清著作权律》 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
1911年 《大清民律草案》 民法与刑法分离并独立出来,中国第一部民法典。
——据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示例一: 20世纪初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0世纪初,在世界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晚清政府制定了多部法律,其中不少法律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形成了包括民法、刑法在内的初步的近代法律体系;开始重视经济立法;立法逐渐和国际接轨。(学生答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法律建设成就亦可。)
示例二: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过程中西学的不断传播为中国法律近代化提供了参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政府日益重视经济方面的立法;不断高涨的革命运动也迫使晚清政府改革法制以挽救统治危机。
示例三: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经济领域的一系列立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法与刑法分离有利于中国政治进步;仿效西方立法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吸纳和参照国际惯例制定法律也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淸时期中国的法制化建设。本题可以依据材料论述晚淸政府推动近代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也可以从背景角度,论述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也可从影响的角度,论述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 20世纪初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0世纪初,在世界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晚清政府制定了多部法律,其中不少法律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形成了包括民法、刑法在内的初步的近代法律体系;开始重视经济立法;立法逐渐和国际接轨。(学生答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法律建设成就亦可。)
示例二: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过程中西学的不断传播为中国法律近代化提供了参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政府日益重视经济方面的立法;不断高涨的革命运动也迫使晚清政府改革法制以挽救统治危机。
示例三: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经济领域的一系列立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法与刑法分离有利于中国政治进步;仿效西方立法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吸纳和参照国际惯例制定法律也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本题需认真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近代史史实提出自己一个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加以论述即可。注意近代史时间段:1840---1949.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66年,英国保守党一上台,就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面,农业款收引起物价上涨,激起了下层民众的愤怒。在改革同盟的号召下,工人们在海德公园聚集,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议会改革迫在眉睫。1867年,迪斯雷利(英国首相)决定将第二次议会改革进行到底。议会法案最终于7月15日通过,由议会上院和女王批准生效。此款法令共有61款,主要内容规定:所有的男性房主和每年支付10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房客,以及在那县那些每年支付12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都将拥有选举权。选区的调整:取消四个城市选区的议席,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和曼彻斯特各设三个议席(但选民只能投两票)。
——摘编自营萍《迪斯雷利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及其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1)背景:第一次议会改革存在不足;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有更多的政治要求;农业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
内容: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限制;调整选区;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席位。
(2)影响:扩大了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保障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面,农业款收引起物价上涨,激起了下层民众的愤怒。在改革同盟的号召下,工人们在海德公园聚集,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前次议会改革的不足、工业资产阶级要求、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壮大等方面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据材料“所有的男性房主和每年支付10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房客……取消四个城市选区的议席,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民财产资格、调整选区、议席席位等方面回答其内容。
(2)影响,根据材料“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和曼彻斯特各设三个议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主体、新兴工业城市利益、缓和矛盾、完善民主政治等方面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
故答案为:(1)背景:第一次议会改革存在不足;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有更多的政治要求;农业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
内容: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限制;调整选区;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席位。
(2)影响:扩大了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保障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16.材料: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三个特点对世界历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的地位。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三个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和会的历史作用,并指出凡尔赛体系不能长久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建立国际联盟维护和平;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划分领土;对战败国殖民地采取“委任统治”形式。
(2)历史作用: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有利于国际局势的暂时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原因: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之上,体系内隐含了许多矛盾。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的构建;国际联盟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可以得出建立国际联盟维护和平;“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 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可以得出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划分领土;“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可以得出对战败国殖民地采取“委任统治”形式。
(2)第一小问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有利于国际局势的暂时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凡尔赛体系的局限性可知,原因是凡尔赛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之上,体系内隐含了许多矛盾。
故答案为:(1)特点:建立国际联盟维护和平;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划分领土;对战败国殖民地采取“委任统治”形式。
(2)历史作用: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有利于国际局势的暂时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原因: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之上,体系内隐含了许多矛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巴黎和会的背景,经过及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儒巴黎和会影响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卓别林,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幼年丧父,曾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卖艺或打杂。1913 年,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演出,被美国导演M. 塞纳特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1914年2月28 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手杖、足蹬大皮鞋、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阵雨之间》中. 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3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卓别林戴着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从1919 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摘编自《卓别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卓别林电影的艺术风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卓别林电影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答案】(1)独特的遂剧表演艺术;辛辣讽剌的语言;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
(2)工业化带来的诸多弊端;法西斯势力威胁世界和平;无声电影的发展;卓别林出身低微,经历曲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的经济危机;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材枓中信息“现代喜剧”“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进行概括即可
(2)从工业化的弊端、法西斯势力的发展、电影的发展以及卓别林的个人素养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独特的遂剧表演艺术;辛辣讽剌的语言;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
(2)工业化带来的诸多弊端;法西斯势力威胁世界和平;无声电影的发展;卓别林出身低微,经历曲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卓别林电影艺术的相关知识,考查了19世纪以来影视事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从材料中火去有效信息,并结合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来分析解答问题。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