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皇帝
九卿
左、右丞相
“百官之首”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太尉
军务
(虚有其位)
2.中央官制的建立
有何特色?
三权分立
位高权重
内外兼管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过程
意义
建立中央官僚机构
二、秦朝专制主义 确立地方郡县制
中央集权的建立 “焚书坑儒”、颁布“挟书律”
(二)汉承秦制
齐
秦
楚
燕
赵
魏
前228
秦灭六国形势图
秦灭六国形势图
齐
楚
燕
魏
秦
前225
秦灭六国形势图
齐
楚
燕
秦
前223
秦灭六国形势图
齐
燕
秦
齐
燕
秦
前222
秦灭六国形势图
齐
秦
前221
秦
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秦灭六国形势图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
2.开拓疆土,巩固边防
(1)北击匈奴筑长城
秦朝直道
灵渠
湘水
漓水
(2)南征岭南修灵渠
北方:击匈奴、夺河套、修长
城、筑直道
南方: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
西南:开“五尺道”、任官吏
一.秦第一次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
2.开拓疆土,巩固边防
东到大海
北至长城
南到南海
西到陇西
人口达2000万
想一想:
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域,该如何来巩固呢?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
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
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功赋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
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1)指出材料一、二的主张分别是什么,理由又是什么?
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
材料三: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创建
1.地方建立郡县制
郡
县
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郡守。负责对上受命中央,对下督责属县。
郡的下级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县制和 分封制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标准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影响
特点
世袭;独立性大
皇帝任免;受监督
天子权威削弱,地方容易出现割据
中央集权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皇)权的统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2.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
①皇帝制度的确立
皇权至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帝独尊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称“玺”。
皇位世袭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皇帝
九卿
左、右丞相
“百官之首”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太尉
军务
(虚有其位)
②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中央行政体制)
郡县制
(地方行政体制)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影响: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的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后世所沿用。
2、 消极作用:秦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但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秦的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共51张PPT)
李贽:
“始皇出世,……,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晋朝人:
“无道”,“视杀人为狗彘”
秦朝人:
“……自上古以来不尝有,五帝所不及”
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皇帝, 他的功过到现今尚未能盖棺定论。
大多数儒家都攻击诽谤秦始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的焚书。他们指责他是暴君,骂他是私生子,说他崇拜迷信,心狠手辣,才能平庸。
西方作家偶尔把秦始皇与拿破仑相提并论
嬴政(前259—前210)
秦第34代君主
13岁即位(前247年)
21岁亲政(前239年)
软禁太后
逼死吕不韦
统一全国
秦始皇
战 国 七 雄
咸阳
秦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
一、秦统一
1.进程:
1)先灭弱韩:前230年
2)离间灭赵:
3)北灭燕国:
4)水灌灭魏:
5)王翦灭楚:
6)完胜灭齐:前221年
10年
一、秦统一六国
2.原因:
1)国力因素:
2)民心因素:
3)个人因素:
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任用贤能
正确的战略战术
远交近攻,先弱后强
连横破合枞,分化瓦解
李斯(楚国)
尉缭(魏国)
——广纳贤士
一、秦统一六国:
2.原因:
1)国力因素:
2)民心因素:
3)个人因素:
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人民渴望统一
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广纳贤士
修建郑国渠
修水渠计划是韩国的“疲秦计” ,秦国组织10万人修建郑国渠。连通了泾河、洛水,灌溉关中大片良田。后嬴政识破了韩的阴谋,下达“逐客令”。李斯规劝后,秦王幡然醒悟,撤销“逐客令”。而“疲秦之计”也成了强秦之策
郑国渠示意图
——知错就改
一、秦统一六国:
2.原因:
1)国力因素:
2)民心因素:
3)个人因素:
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人民渴望统一
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广纳贤士 知错就改
先灭弱韩
离间灭赵
水灌灭魏
王翦灭楚
北灭燕国
完胜灭齐
秦灭六国
弱
两翼
齐
——策略得当
一、秦统一六国:
2.原因:
1)国力因素:
2)民心因素:
3)个人因素:
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人民渴望统一
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任用贤能
正确的战略战术
远交近攻,先弱后强
连横破合枞,分化瓦解
想一想:
我国从战国割据走向统一的根本原因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 施 影 响
政治 中央:皇权至尊、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思想文化
经济
交通
军事
皇权至尊
皇帝至上
皇位世袭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郡
郡守、郡丞、郡尉
县
乡
里
县令、县丞、县尉
三老、啬夫、游徼
里典
地方机构
皇权至尊
中央三公
地方郡县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特征
——“三权分立”
(行政、军事、监察)
三权分立 分工协作
皇帝任命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 皇帝集权
评价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
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有利于民族融合
2.消极:
建立地主阶级对人民的专制统治
3 .被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奠定中国二千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 施 影 响
政治 中央:皇权至尊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促进文化发展
经济
交通
军事
小
篆
焚书坑儒
思想控制,文化摧残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 施 影 响
政治 中央:皇权至尊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 促进文化发展
思想控制,摧残文化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促进经济发展
交通
军事
圆形方孔钱
度:长度单位
量:容积单位
衡:重量单位
统一度量衡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 施 影 响
政治 中央:皇权至尊、三公九卿
地方:郡县制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 促进文化发展
控制思想,摧残文化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促进经济发展
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 促进交通发展
军事
驰道与直道
被遗忘的直道
云南“五尺道”
秦驰道
开通水系
灵渠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 施 影 响
政治 中央:皇权至尊、三公九卿、
地方:郡县制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 促进文化发展
思想控制,摧残文化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促进经济发展
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 促进交通发展
军事
始皇出游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 施 影 响
政治 中央:皇权至尊、三公九卿
地方:郡县制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 促进文化发展
思想控制,经济发展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促进经济发展
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 促进交通发展
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 奠定基本疆域
桂林郡
南海郡
象 郡
东海
长城
咸阳
秦
南海
临洮
陇西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 施 影 响
政治 中央:皇权至尊、三公九卿
地方:郡县制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 促进文化发展
思想控制,摧残文化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促进经济发展
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 促进交通发展
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 奠定基本疆域
1.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破坏了文化
三、秦始皇的暴政:
三、秦始皇的暴政:
2.急建长城:
伟大建筑
暴政见证
五年
40多万民工
辽东
临洮
全长一万多华里
三、秦始皇的暴政:
3.大兴土木:
阿房宫、骊山陵
140多万人/年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
2.急建长城:
3.大兴土木:
4.刑法严酷:
5.赋税沉重:
暴政
嬴政(前259—前210)
秦第34代君主
13岁即位(前247年)
21岁亲政(前239年)
软禁太后
逼死吕不韦
统一全国
第四次巡游病死(前210年)
秦始皇
三、秦始皇的暴政:
暴政
前209年 秦末农民战争
前207年 秦亡
前221年统一 ——
评价秦始皇
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 :
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
史实——
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
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
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
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
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
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⑴功:
国家统一:结束诸侯割据,统一全国
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
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⑵过:
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
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
B.公元前228年某月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
C.公元前218年某月,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皇帝所赐的一块封地。
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
C
创建制度——智慧的君主
全面统一——远见的君主
知错就改——理智的君主
焚书酷刑——残暴的君主
大兴土木——贪婪的君主
儿时历难 少年成帝王。 励精图治 十年灭六国。 政治改革 建立大秦国。 焚书坑儒 苛政猛于虎。 向东求仙 寿终却归西。
评价: 一.是杰出的政治家,他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巩固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建设交通网道,大力开拓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他高瞻远瞩\雄才伟略,对缔造和巩固大一统帝国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毕生精力.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所以被誉为“千古一帝”.
二.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1.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2.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古代材料辩析
1.杜仪《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 ….
2.司马迁《史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唐.李白:《古风》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你认为这些材料可信吗
存疑与分析
后人评价秦始皇时,多以暴君之名责之,其最主要的理由是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其次是说秦始皇修长城筑宫殿,攻匈奴,给老百姓造成繁重的兵役徭役赋税.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提示: 1.结合秦始皇所处的时代背景;
2.结合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3.结合历代评价者的特殊身份)
秦始皇是个好同志
伟大的秦始皇并非完人,小毛病不多大毛病不少,比如他不顾保健医反对天天吃毛氏红烧肉,就是肥肉多辣子多那种,结果死于心力衰竭。再比如他经常不按司法程序处理问题,导致中国此后两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仍习惯于有法不依。爱吃红烧肉是我考证出来的,相关证据待获得诺贝尔后再公布,不依法办事是比秦始皇小一百岁的司马迁用事实阐述的。比如秦灭赵国以后,嬴政亲率咸阳军区官兵未经地方公检法许可,把他小时候在外公家避难时结怨的仇人全部活埋。
司马迁还记录了几起秦始皇得上更年期综合症后发生的不光彩的行为,比如他埋怨丞相李斯过于奢侈的言论被身边的服务生泄密后,就把当时在场的服务生全杀了。再比如有一回他视察新农村,赶上大风天没法过河耽误了工作,他就迁怒于湘山的树木,派了三千名农民工把湘山剃成了葛优。“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司马迁没说湘山多大范围,也没说砍下多少立方米木材。我估计湘山一定比崇祯皇帝上吊的煤山小,否则三千人即便是用电锯也难以砍秃的。当然,这件事怎么说也是始皇帝不对,这些树木要是长到现在能做多少双一次性筷子呀?
有人会说你怎么净说小事,像焚书坑儒那么大的罪行为啥不说。这个呢,我有不同看法,第一,焚书不假,不过始皇帝焚烧的都是盗版甚至黄色、反动书刊。今天的非法出版物一旦被收缴除了留下少数供执法人员及家属研究之用外,不也是一律销毁吗?再说始皇帝并没有把所有人收藏的反动书籍全部烧毁,大学教授的藏书就没事,再反动也不要紧,为啥?第一去伪存真供学者研究用;第二大学教授有识别能力,不用担心被潜移默化。所以始皇帝焚书非但不是罪恶,反而是根据当时人口多、底子薄,素质差的国情而采取的净化文化市场、凝聚民众意志、建设封建社会精神文明的有力措施。
再说坑儒,司马迁的记录中没有一个字明确说被坑杀的是儒生,根据其前后文,被坑杀的四百多位应该是一群算卦的方士。司马迁借秦始皇的口,指出这些人是因为装神弄鬼妖言惑众坑蒙拐骗才招致杀身之祸的。由此可见,这群方士至少在秦始皇眼中是一群反对伟大王朝反对皇帝主义甚至反人民的邪教徒。这样的人能不镇压吗?何况才杀掉四百多人。有谁知道斯大林肃反杀了多少人,上世纪中叶的反右斗争、镇压反革命、文化大革命又杀了多少人?
至于说始皇帝建长城、修驿道、开水渠等基础建设是不体恤民力的暴虐行为的言论就不值得一驳了,说这话的人不过是妇人之仁的睁眼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钢铁般意志错了吗?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错了吗?眼前不用说,比如三峡工程耗费了多大的人力物力,就说建国初期的重点工程,哪一项不是从老百姓的嘴里省出来的?
有人说这些姑且不论,难道修秦陵建阿房也正确?当然正确。这些要是错了,你说我们现在各个城市正在建的已经建的那些耗资巨大的形象工程、标志性建筑、市府大楼还能千秋万代吗?
判断一件事情对与错、利与弊,一个人好与坏、善与恶,不能只用现代人即所谓民生的狭隘眼光去判断,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当时的意识形态角度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去审时度势。按这个方法分析历史,主观上,秦始皇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为民皇帝,客观上,他的所作所为结束了五百年来绵延不息的战火,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进步
所以,秦始皇是个好同志。(共25张PPT)
高考要求
考点:秦的统一 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的郡县制 秦朝的中央官制 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始
皇
帝
的
来
历
和
郡
县
制
的
建
立 始
皇
帝
的
来
历 背景 ①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②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内容 秦王嬴政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
影响 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
郡
县
制
的
建
立 背景 ①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状况 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
职能 ①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②县的长官叫县令或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知识网络
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4、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5、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3、法家学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前230
统一过程1、灭六国
齐
秦
前221
秦统一中国
前221年
临洮
辽东
2、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修筑直道
灵渠
湘水
漓水
3、南征越族
今日灵渠之风采
秦朝的疆域
南到南海
东到东海
北到长城一带
西到陇西
4、西南夷
二、海内为郡县
~在分封制瓦解基础上,适应地主阶级需要于春秋后期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体制更加完善
~秦以后各朝沿用
2、特点: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
3、影响: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改革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1、形成与演变
三、“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取于上”
1、皇帝制
皇权至高无上
赢政自称“始皇帝”意图?
2、三公九卿制
3、朝议制度
焚书坑 (唐)章竭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竭为什么称焚书为“竹帛烟销”?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
无纸,写在丝帛竹简上
四、“焚书令”、“挟书律”
焚书坑儒并没有巩固其统
治,暴政加速了它灭亡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有敢偶语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世諸生,諸生傅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如何评价“挟书律”?
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建立中央政府制度:三公九卿制
建立地方政府制度:郡 县 制
思想专政:挟书律
——秦的灭亡
2、秦巩固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
1、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
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
——农民起义
1、秦完成统一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1、萌芽于战国
2、建立于秦朝
3、巩固于西汉
4、完善于隋唐
5、加强于北宋
6、发展于元朝
7、强化于明清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兴衰过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1、中央集权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有何启发?
坚持中央集权领导 ,但必须发扬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独裁专断。
充分发挥中央集体领导的政府效能,加大改革开发的力度和经济的发展。
发扬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以法治国、体恤民情、人文关怀。
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1)秦始皇是怎样“掀翻一个世界”的?
(2)李贽认为秦始皇“未可轻议”,反映了秦始皇人物的什么特点?李贽是针对汉代以来的什么倾向而发表上述见解的?
学习延伸
结束诸侯割据,实现统一,
废除旧制度,建立了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有过有过
汉代以来强调其残暴统治,
而不去肯定他的贡献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首先要梳理出历史人物各方面的有关史实,然后对史实加以归类,归类后,从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中,作出综合评价。评价时, 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要坚持辩证的方法,要坚持两点论的原则。
李白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司马迁曰“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秦取天下多暴,世异变,成功大”。结合史实,评论李白和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评价。
秦始皇完成统一,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当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应予以肯定。但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严酷刑法,残暴统治给人民带来灾难。故李白和司马迁的分析都不全面。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朝议
【重难点突破】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共18张PPT)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 、“六王毕,四海一”——实现统一
1、过程
灭六国
北方:击匈奴、夺河套、修长
城、筑直道
南方: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
西南:开“五尺道”、任官吏
2、意义: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前221年定都咸阳
秦
楚
齐
燕
赵
魏
韩
秦
秦
秦
秦
秦
秦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问题:
1、秦王在灭六国,结束割据局面后,为扩大疆域,又进行了哪些活动?
2、这些活动有何意义?
辽东
临洮
湘水
离水
东到大海
北至长城
南到南海
西到陇西
人口达2000万
想一想:
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域,该如何来巩固呢?
二、巩固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
2.地方:郡县制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3、挟书律
朝
议
?
是推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
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
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功赋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
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内容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安宁之术”主要指什么?
秦朝政府地方组织系统表
中央
郡
县
乡
亭
里
道
郡守
郡尉
监御史
议
一
议
?
什么是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它有哪些进步性?
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以地域为划分基础
以血缘为基础
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地方容易出现割据
官员皇帝任命、派遣
诸侯官位、封土世袭
郡县制
分封制
皇帝
九卿
左、右丞相
“百官之首”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太尉
军务
(虚有其位)
2.中央官制的建立
有何特色?
三权分立
位高权重
内外兼管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过程
意义
建立中央官僚机构
二、秦朝专制主义 确立地方郡县制
中央集权的建立 “焚书坑儒”、颁布“挟书律”
(二)汉承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