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酚。说课环节由这几个部分组成。而今天,请允许我先谈谈本堂课的设计流程。
都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苯酚,是一堂传统的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而研究性质的过程就好比一场旅行;感受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享受达到终点的成就和满足;这终点不仅仅是了解它的性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来联系生活,甚至是改变生活或许才是真正的满足;于是我设计本堂课的思路,是从一趟学习之旅中拉开序幕的!
一个完美的旅行首先要有一个梦想的地方,从情境中提出课题便是第一步;整理行囊出发前,除了了解结构和物理性质外,还得有着对课题的困惑,方可借此设计旅行路线,便是探究苯酚性质的实验设计;旅途中,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并在思想驿站里,解决过程中延生出来的问题;回味全程,收获知识,学以致用。
新课引入的灵感来自于央视的一个热门节目《大魔术师》,其实学生对一些利用科学知识的障眼法极为感兴趣。我将氯化铁溶液伪装成“神奇的茶水”,倒入三个已分别用氢氧化钠、硫氰化钾、苯酚润洗过的“空杯”里,“茶水”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从红褐色沉淀和血红色液体的特征现象中,学生猜出了那黄色的所谓的“茶水”很可能含有三价铁离子,但却猜不出那特别的“紫色”如何而来,苯酚的课题就在这揭秘魔术的过程中提出来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发了学生对本堂课极大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其显色反应埋下了伏笔。
苯酚是酚类最简单的代表物,什么是酚?我设计让学生从常见事物所涉及到的分子结构特点中,去构建酚的定义;同时,水果变色的小知识也让学生领会了酚易被氧化的特点,这便顺理成章地理解了实物或呈粉红色的原因;如此巧妙地利用生活知识拉近了学生对于酚的认知和好奇;让他们有了想要继续进行性质研究的愿望。
我们的研究对象为苯酚。首先以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分析结构及空间构型,再由微观到宏观,展示实物,让大家直观地感受物理性质中的色态味;接着,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溶解性。从苯酚溶于乙醇的现象中,大家领会了其安全处理措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提出可以利用实验现象设计成“牛奶”变“清水”的小魔术,瞬间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极大关注。显然,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比老师简单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研究化学性质前,我以苯酚的用途之一,合成阿司匹林作为情境;向学生展示了诺丁汉大学在实验室里自行合成阿司匹林的视频;这段视频除了引出课题外,更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极大热情;其中提到了合成的关键物质——水杨酸,截取文献了解到它可由苯酚在一定条件下制得,而从它的反应条件中,学生有了疑问,苯酚的酸碱性如何呢?如此,便为探究苯酚的酸碱性创设了情境。
从结构出发来预测性质,因为和乙醇有着相同的官能团羟基,两者必有共性,比如说都可与钠反应;于是,我设计了乙醇溶液,水,苯酚溶液分别和钠反应的视频,通过现象,学生却真实感受到了两者的差异性,苯酚羟基的活性要明显大于乙醇;再加上水和钠反应实验的对比,不少孩子都认为,苯酚是有酸性的。但是,如何证明呢?
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想到利用pH试纸或者石蕊试剂来验证,动手操作后,大家却从实验结果中,产生了认知冲突,引发了短暂的争论,随即便有学生提出,还可利用与加入酚酞的NaOH溶液反应来证明;我很欣喜,激烈的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探究学习的思维;当大家看到浊液变澄清的那刻,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苯酚是有酸性的,不过很弱。整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苯酚酸性弱到什么程度,和碳酸相比较呢?这个衍生问题使很多学生马上想到要利用强酸制弱酸来验证,便自然过渡到设计二氧化碳与苯酚钠反应;我让学生尝试往苯酚钠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来验证,结果很难成功,于是,我演示了装置试验,学生很困惑,我随即从吹出的浓度来解释失败的原因,让大家明白,理论设计和实际操作中的距离,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引出第二个衍生问题“反应的另一种产物是什么?”有人说是Na2CO3,也有人认为是NaHCO3,还有人认为要由二氧化碳的量来确定产物;此时,演示往苯酚浊液中加碳酸钠的实验,孩子们豁然开朗,又顺势列出了各酸的电离常数数据,给这由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坚定的理论依据。彻底解决了这一平日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从前面学到的甲苯进行知识的迁移。学生认识到苯酚的酸性是因为苯环对羟基有活化作用。那反过来,羟基会不会影响苯环的活性呢?指导学生实验,往苯酚稀溶液中逐滴加入浓溴水;实验现象很明显,但部分学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结果;于是,我引导大家讨论部分实验失败的原因,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一旦溴水不够,生成的三溴苯酚会溶于苯酚,因而看不到沉淀;这也解释了为何除去苯中的苯酚不可以加浓溴水然后过滤的问题。学生从苯与液溴的反应条件对比中得出结论,苯酚中的苯环比苯更活泼,且应该和甲苯的取代反应类似,为邻对位的三元取代。如此便验证了羟基对苯环的活化作用,强调了官能团对所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结论。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除了浓溴水,是否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更加快捷地检验苯酚的存在?我提示大家联系新课引入,并演示了显色反应,让学生对这特征反应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并以此迁移掌握了其他酚类的检验。
课堂就推动到了最后环节,整合提升、学以致用。围绕着课堂设计,指导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是从结构到预测性质并到实验,而又以实验结果来认识性质并反映结构的过程;重申了有机化学中的重要思想,采用给苯酚建化学档案的方式特色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也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堂从苯酚用途出发,来认识苯酚性质,最后自然要上升到应用性质的高度;课后练习设计实验方案分离含酚废水,巩固了学生对苯酚物理、化学性质的应用;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产联系起来。进一步培养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现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课外探究则意在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倡导绿色化学的思想。
以上就是我教学整体的流程,整个流程以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为主线,使课堂的每个环节与之有机结合。其依据则是由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共同决定的。
苯酚,是新课程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烃的衍生物知识链中的特殊环节;相对于必修二来说,它是全新的知识;但和醇又具有相同官能团羟基,所以可看成是醇类知识的延生,这就是为何所有版本的教材,都将酚设置在醇之后的原因。通过对比各自代表物苯酚和乙醇结构和性质的异同,充分体现了官能团与取代基的相互影响,这对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加了很好的注解;教材围绕着课程标准进行设计,苯酚的学习既巩固了醇的知识,又为后面烃的衍生物学习提供了方法。同时也由苯酚迁移认识了其他酚类化合物。
学生在课前已掌握了醇、苯和甲苯的结构与性质,并在其过程中初步理解了官能团对衍生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前面的学习也培养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学习醇类的时候,学生的探究激情和问题意识就已经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既然和醇有着相同的官能团,为什么不是同一类别呢,酚到底有什么性质?有什么用途呢?可以说,从学生的内心来讲对这些问题是迫切需要一个答案的。
于是,我针对性的设计就是为了达成以下的教学目标,已在教学环节中一一阐述过了。过程中,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的方式,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迁移对比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重点,即苯酚的化学性质;解决难点则是如何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的相互影响。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回味教学旅程——我有了很多反思和收获:
我的收获:
1、为了实验的严密性,在验证苯酚酸性时指导学生向等量的苯酚浊液中加入相同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比较现象,防止学生误认为变澄清了是因为溶液中的水增大了溶解。与Na2CO3溶液反应时亦同。
2、学生在这一节最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两点:
1)将苯酚钠与少量 CO2 的反应的产物认为是碳酸钠
2)将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生成的沉淀曲解为可在任意溶剂中存在的沉淀。 因此一定要将这两个方面讲清楚透澈, 并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我的困惑:
学生对实验探究课兴趣高昂,但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小组的成员的存在差异,导致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学任务可能难以完成。如果只考虑教学任务,实验探究可能不够彻底;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跟得上节奏,还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给我意见和指导,谢谢大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