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问题导读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2.过程与方法: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课前导读】
(一)衣食往行的变迁:
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 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 社会。
2. 改革以前人们衣着色彩和样式 ,而且 有限,需要凭 来购买,只有
装和 装。
3.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凭 供应,营养不足,许多人温饱不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 ,讲究 , 。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4. 就业制度的变化:从前的“ ”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 自主选择职业。 、 、 等新事物层出不穷。
5.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 和 工作普遍得到加强,城镇居民 制度进一步健全,
制度改革也迈出了步伐。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导读 —评价单答案:
1. 改革开放 小康。
2. 单调 数量 布票 中山 解放。
3. 粮票 好 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
4. 铁饭碗 人才市场 持证上岗 就业培训 公开招聘。
5. 基本生活保障 再就业 最低生活保障 医疗保险。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问题训练 —评价单
班 级 姓 名
一、选择题
1. 我国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是在( )
A.20世纪初 B.新中国成立后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2. 下图中反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的是( )
A B C D
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衣柜中不会出现的是( )
A.蓝布褂 B.黄军装 C.牛仔裤 D.连衣裙
4.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观念进步 B.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C.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 D.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5. 在以下几种关于“绿色食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食品外观颜色为绿色的食品 B.天然、安全、无污染的食品
C. 食品的外包装为绿色的食品 D.各种肉类均不是绿色食品
6. 1972年,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那么他不可能看见的是( )
A.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跑 B.人们用来招待他的主食是玉米饭
C.大街上人们的服装只有灰色和蓝色两种 D.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
7. 下列词语中哪一项不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 )
A.炒鱿鱼 B.跳槽 C.公开招聘 D.铁饭碗
8.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
A. 实行“公交优先” B. 加强交通管理
C. 减少汽车数量 D. 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9.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具体表现为( )
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加强 ②再就业工作普遍得到加强
③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迈出了步伐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10.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其中对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D.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材料解析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某君来看病,挥手点药名:“最近皮肤干, 请开蜜两瓶。有时胃不好,夜里怪梦多,急需山里红。腰间痛难忍,电振有作用。浑身都是病,一时说不清。医道我不懂,大夫你酌情。熏醋能杀菌,木耳益肝功。反正是公费,何必太心疼。”
读过上面的一段医疗歌谣,请问:
(1)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被称为什么?
(2)今天还有这种现象吗,为什么?
三、简答题
12. 请你从衣、食、住、行中任举一例说明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述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训练 —评价单答案:
1.C 2.D 3.C 4.D 5.B 6.A 7.D 8.D 9.A 10.C
11.⑴是由于以前的医疗制度在体制上和管理上的存在的许多弊端而出现的医疗费用上的浪费;“公费医疗”。⑵今天这种现象正初逐步取消,因为现在国家正在建立和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现在城镇职工的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承担。
12.例如:交通方面的变化:过去我国被称为“自行车大国”,到今天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如自行车、公交车、摩托车、出租车、私家车、飞机等。或各种票证的变化:过去人们要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要凭各种各样的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等等,而现在这些票证已经完全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人们现在外出购物携带的往往是各种银行卡、消费卡、会员证等等。
变化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交通工具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问题生成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一、合作探究题:
1.列表说出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食
住
行
用
2.现在城市里为什么常出现“塞车”现象?你认为如何解决为好?
3.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4.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二、我的生成问题:
1.
2.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 —评价单答案:
1.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数量有限凭布票供应,色彩样式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 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展示风度和个性。
食 食物匮乏、单调,凭粮票供应,营养不足,许多人温饱不能解决。 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 居住条件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 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行 步行、自行车、公交车。 开摩托车、乘出租车、开私家车出行,乘飞机旅游。
用 旧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是高档消费品。 新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2.出现“塞车”现象的原因:机动车辆猛增,道路却依然狭窄等。解决办法:尽量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既可锻炼身体,也可减轻环境污染。尽量兴建、改扩建城乡道路,加强交通管理。加紧研制“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工具”,发展新的交通方式等。
3.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等。
4.实行“铁饭碗”就业制度时,从表面上看,好象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样,有饭大家一起吃。其实是保护了懒汉、低能儿,挫伤了勤奋、聪明人。现在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是通过人才竞争来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当社会财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对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这样两全其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2.过程与方法: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列表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四大件”的演变,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1.阅读109页“导入框”内容,思考: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
2.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着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3.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食上有何变化?
4.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住上有何变化?
5.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行上有何变化?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人们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
1.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新的“四大件”原先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正朝着电脑、手机、住房、汽车发展。
2. ①改革以前人们衣着的特点是: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②改革以后人们衣着的特点是:丰富多彩,服饰展示风度和个性,而且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①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凭粮票供应,营养不足,许多人温饱不能解决。
②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4. ①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②改革开放后: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5. ①改革开放前:农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②改革开放后: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坐飞机不再是件稀罕事,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越来越多。
6. 就业制度的变化:(1)变化: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事物层出不穷。(2)变化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就业制度的改革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问题:
1.列表说出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
2.现在城市里为什么常出现“塞车”现象?你认为如何解决为好?
3.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4.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
1.粮票和布票:
粮票和布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继各省市地方粮票逐步取消之后,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2.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3.解放后人民服饰结构变化表:
项目时期 衣着用料 衣料标准 衣着款式 衣着色彩 制作方式
建国以后 国产棉布为主(极少量毛呢、丝绸) 耐穿、价廉 朴实、简单、趋向多样化 深沉、淡雅 自己或请人缝制
文革时期 国产棉布少量化纤产品 耐穿、价廉 传统、单一 求同趋势明显 同上
改革开放时期 精制棉麻、化纤用品、呢绒、丝绸等 时尚、舒适、满足精神和心理需要 多样化、新潮化、个性化 绚丽多彩 购买成衣、注重品牌
4.什么是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它涉及粮油类、蔬菜类、果品类、饮料类、畜禽蛋奶类、水产类、酒类和其他—些食品。
绿色食品分AA级和A级,AA级指食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A级指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
绿色食品标志由特定的图形表示。由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蓓蕾组成。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下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因此,什么是绿色食品呢?一句话,绿色食品就是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
六、归纳概括,感悟提高: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
【达标测试】 见问题训练 —评价单。
【板书设计】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衣: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丰富多彩
2.食:匮乏、单调、营养不足→从“吃饱”到“吃好”
3.住:居住条件差→居住面积扩大、环境改善
4.行:交通条件较差→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