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蜀相》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05 20:08:40

文档简介

《蜀相》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本单元教给我们诗歌鉴赏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二、预学 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纠正字音。
2、读准节奏。
3、解释词义。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悲凉、伤感。
5. 掌握写作内容(知事儿):(1)叙事:点明祠堂所在地;(2)写景:描写祠堂的景物;(3)议论:写人评价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4)抒情:对他的死表示无限的哀思。
四、导学导思 涵咏字句,品出诗味(品味儿)
1、这是一首近体诗,共几句?分为几联?
明确:共八句,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以意逆志(抓关键字词、表现手法、思想感情)
2、首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一个“寻”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历代文人有不少人赞美诸葛亮,比如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写他的忠贞,好不居功自傲,谋国的一片忠心。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五、 知人论世(理趣儿)请同学们结合试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诗人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因此这首咏史诗并不是为了咏颂诸葛亮,咱们在分析一下在本首诗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颔联体现无人赏识的苦痛;颈联写刘备的知人善任,始终不渝托付之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图报之诚;作者的世无英才的慨叹,君臣相机、政治清平的向往,报国无门的忧思;尾联壮志难酬的痛悔。
六、结构方式:(1)起,引起紧扣诗题;(2)承:直承上文;(3)转:推开一层,写人;(4)合:收束全文。
七、简要说明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顿挫”即抑扬,这里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轻重、徐急。
八、比较阅读: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①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图:法度,规模。八阵图:聚细石成堆,各高五尺,纵横棋布。夏时为水隐没,冬时水退仍然出现。遗迹曾见与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相传诸葛亮所布八阵有四处,都在四川,以夔州最为有名。
②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八阵图》旨在赞颂诸葛亮辉煌的一生,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十个字,展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极端崇敬心情。后两句惋惜诸葛亮不能阻止刘备对东吴用兵,导致鼎足之势失衡,遗恨千古。全诗跌宕有致,感情深沉。
明确:1.都是咏史诗;
2.借以自抒怀抱;
3.对国家命运的期望。
课堂小结: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九、固学(巩固练习):背诵诗歌
作业布置1. 做到导学案、固学案上的练习题。
2.课外搜集诸葛亮事迹,全面客观地评价他。
板书设计
蜀相(杜甫)
首联 叙事 起 以意逆志 知事儿 八阵图
颔联 写景 承 品味儿 功盖三分国,
颈联 议论 转 理趣儿 名成八阵图。
尾联 抒情 合 知人论世 江流石不转,
悲凉、伤感 沉郁顿挫 遗恨失吞吴。  
课后反思:(共27张PPT)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屈原的艰难、屈原的伤痛,在他的艰难和伤痛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忧国忧民不朽的灵魂。
哀民生之多艰,这种忧国忧民情怀在杜甫身上展现到了极致。大家还记不记得在成都草堂杜甫的仰天长叹------
导入:
仰天长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
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
恶卧 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
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沉郁顿挫
忧国忧民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初到成都草堂,是上元元年(760)。那时,持续了
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写作此诗。
写作背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的凭吊并写作此诗,自然不仅仅是发
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更深的内涵。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
在成都期间创作的著名诗歌------《蜀相》,再次领略这位
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

相 杜

沉郁顿挫
忧国忧民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蜀 相
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7
诗歌诵读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通过自读、个别读发现问题导入
授课内容----要读出一首诗的感情,
首先要理解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结合诗句谈谈看法。
先一起来看首联。
1.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诗人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表现
出诗人对诸葛亮的
①“寻”-----
寻找
崇敬、仰慕
②还能从意象中感受到这种情感吗?
“柏”
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祠堂门前的这株古柏,相传为
诸葛亮亲手种植。
同时“柏”又衬托了
蜀相诸葛亮的形象
要读得平缓、读出仰慕之情。
-----试读
“柏”这个意象象征着高洁的品
质,用在这里也表达出诗人对
蜀相的崇敬之情。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
部到内部,
 内景
10
理解文辞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
这里指鸟鸣。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
11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欣喜愉悦的情感
13
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却无人倾听。
这句中有两个意象
碧草 黄鹂
“自”和“空” 是关键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春色无限,
可它为谁而绿?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寂寞和感伤。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乐景写悲)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
映阶碧草自 春色,
隔叶黄鹂空 好音。
朗读指导:
缓慢、伤感。 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读出惋惜的 语气,“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揣摩语言 想象意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寂寞和感伤
心境 寄寓
冷清寂寥
融情于景
以乐衬哀


——独自
——白白地
意境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
(1)释义
(2)描述﹢言外之意
(3)答手法
(4)意境/感情
炼字型诗歌鉴赏示例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生,是忠诚的楷模。大家可以举出
具体事例说明吗?
-----白帝城托孤,《出师表》都体现了诸葛亮的忠君。 七擒孟获、草船借剑等,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
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
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这两句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
应读出 的思想感情。
称颂 崇敬 仰慕
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 之情。
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
自己的事业,所以感到遗憾、惋惜。
惋惜
朗读要领:
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
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
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炼字:长 常
常:经常 长:长久 有一种沉重感,
是一种深深的遗憾、惋惜。
探讨:这里的“英雄”是指一个怎样的英雄?
------失败的英雄
项羽也一样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也还是英雄,一个
失败的英雄。
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
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
------联想到作者,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说说理由。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
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
治抱负,但杜甫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
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这苦痛是
杜甫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
实现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
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探讨:这里的“英雄”是指一个怎样的英雄?
------失败的英雄
项羽也一样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也还是英雄,一个失败的英雄。
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
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

-------联想到作者,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
老杜自己呢?说说理由。
------联想到作者,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
老杜自己呢?说说理由。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
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
政治抱负,但杜甫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
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
非常痛苦的。这苦痛是杜甫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
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这句诗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
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全诗以厚重之笔墨传递出诗人对诸葛亮的 之情,
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景仰
诗歌主旨:
统观全诗,凝重之情,景仰之情,惋惜慨叹
之怀情,层层推进。
蜀相 (七律、怀古诗 )总结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寻访祠堂 叙事(仰慕)
颔联:祠堂春色 写景(叹惋)
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
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
找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库存资料
① 山青花欲燃”,
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 ------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