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本溪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7 11:31:0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本溪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5x2=50分)
1.(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  )
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 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
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 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2.(2016高三上·浙江模拟)“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3.(2019高二下·五莲期中)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4.(2019·上饶模拟)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  )
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 B.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
C.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 D.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
5.(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古希腊学者伊索克拉底说:“我们甚至在同一天对同一件事都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在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
A.公民大会不能体现民意 B.民众决策具有情绪化特征
C.公民决策缺乏制度保障 D.公民的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6.(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如表是近代中国大”铁矿生产经营情况表,该表反映出清季清季大冶铁矿的铁砂产量及出口量统计表(  )
年份 铁砂产量 出口量
光绪二十四年(1898) 37500  
光绪二十八年(1902) 75496 48921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光绪三 149840 95357
十四年(1908) 171934 133401
宣统二年(1910) 343076 132503
A.民族重工业普遍获得发展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政府新政改革有一定成效 D.民主政治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7.(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B.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
C.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D.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8.(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吉尔伯特 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 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  )
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反映了中国注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D.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9.(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唐宋时期,江浙所产粮食,通过运河,大量运往北方。到了明末清初,江浙地区每年要从湖广、四川等地调运大量粮食。这一变化表明江浙地区(  )
A.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B.农业生产衰退
C.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D.战争破坏严重
10.(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和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黍、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租等优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 B.提高粮食产量
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D.维护国家统一
11.(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华商的这种行为(  )
A.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2.(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根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至1940年止,分布在湘西辰沅区的工厂达69家,其中机械厂49家,冶炼厂3家,电器厂3家,化工厂7家,纺织厂5家,其它厂2家。拥有厂矿之多,在当时大后方各重要工业区内,仅次于四川的重庆区、川中区,和云南的昆明区,排列于第四位。这表明当时(  )
A.中国的工业布局有所改变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快
C.官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湘西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13.(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B.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C.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D.反映出苏联以重工业为改革重点
14.(2019·武汉模拟)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
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C.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15.(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周礼规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廉操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B.确立儒学主导地位
C.礼制下移教化百姓 D.以德为主礼法并重
16.(2019·山东模拟)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17.(2019·沈阳模拟)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
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18.(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美国学者特林考斯在其著作《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人性与神性》中,对早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思想中的宗教取向做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得出重要结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该观点主要(  )
A.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信仰虔诚的时代
B.反映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融合共同性
C.表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源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D.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比中世纪思想更为“人性”
19.(2017高二上·如东月考)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B.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
C.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 D.启蒙思想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
20.(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19世纪末,《时务报》“译欧美报纸,载瓜分之说,以激厉人心,海内为之振动”。材料表明《时务报》的宣传(  )
A.推动向西方学习进入新阶段 B.有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C.意在倡导思想革命以救亡图存 D.担负起开民智育人才的重任
21.(2019·朝阳模拟)《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22.(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这一主张的贯彻(  )
A.巩固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社会基础
B.有益于内战向抗日战争的转变
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需要
23.(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制定了对苏联的新政策,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主旨是加强美苏合作,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这一政策(  )
A.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B.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C.使美苏实现战略和解 D.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
24.(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1979年,联邦德国上映了电影《玛丽亚 布劳恩的婚姻》。影片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抛弃了过去的历史,投入到全民性的赚钱行列,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姻却被丈夫出卖。影片意在(  )
A.剖析冷战态势下人的矛盾心理 B.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深层反思
C.揭示经济繁荣背后的道德危机 D.反映民族分裂的痛苦现实
25.(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汉武帝时由大将军、大司马、侍中、常侍、给事中、诸吏等官组成的中朝,逐渐成为决策机关 君权和相权矛盾的结果
B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反映了“君权神授”思想
C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的法律条文 罗马法已经发展到一个完备的阶段
D 1919年6月初上海等城市工人进行罢工斗争 五四运动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A.A B.B C.C D.D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4分)
26.(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设立內阁后,阁臣选拔有特简和廷推两种方式。由皇帝直接任命,不通过吏部为特简。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为廷推。内阁建立初期,阁臣均由皇帝亲自选任。正统时,曹鼎、马愉等均由推举入阁。宣德时期,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嘉靖以来,内阁规模扩大,还设立内阁首辅。在朝位座次上,内阁首辅已经超过尚书。特别是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总揽朝政,权倾朝野,势力漫布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崇祯时期,阁臣选任继续釆用特简方式外,在廷推的过程中引入了“校卜”的方法,又采用了考试的方式来选拔。
﹣﹣摘自冯宪军《明代内阁阁臣的选任》
材料二:1714年,新任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懂英语,内阁会议由指定一名大臣来主持。1721年,罗伯特 沃尔波尔任首席财政大臣,他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首相。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1832年 议会改革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1841年,罗伯特 皮尔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王命其组阁。 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两党制形成后,执政党可以利用其议会多数的优势改变和操纵议会工作议程。1887﹣1897年,政府议案 占下院工作时间由83%增加到84.5%.1905年,经国王爱德华七世批准,内阁长官正式被授予“首 相”称号,在法律上明确了首相与其他阁员的主次关系。
﹣﹣摘自阎照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内阁大臣产生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27.(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棉花品种主要是亚洲棉,来自印度。秦汉时期,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到达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在古代先民的辛勤培育下,亚洲棉逐渐适应中国环境,棉花产量和品质逐渐提高。南宋时期,棉布虽未撼动桑麻织品在衣被市场的重要地位,但棉花种植已深入到长江流域。元朝统一后,随着南方棉纺织技术向北方迅速推广,棉花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江南地区“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明清时期,“松江织造之精,誉满全国,产布之盛,衣被天下”。
﹣﹣摘编自宋鑫秀《元代植棉研究》
材料二:陆地棉原产美洲危地马拉和墨西哥高原地带,纤维长,韧度强,适合机器纺织。19世纪80 年代初,李鸿章在上海筹办机器织布局,传统棉花绒短而缺乏弹性,加之产量较低,难以满足机器纺织的需要。1892年清政府第一次正式、有规模地引种陆地棉,输入湖北种植。但引种初期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棉种退化迅速,引种效果差强人意。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央农业实验所成立,陆地棉的科学引种与驯化改良才取得了较大突破,并逐步取代我国传统棉种。
﹣﹣摘编自羌建《美洲陆地棉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棉花广泛种植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棉花种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8.(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典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布门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秋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衬商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商代附属国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诸侯王对天子有规定的义务;据此可知,西周继承商代内服制基础上,加强了对直辖区以外的控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
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错误。
西周诸侯国世袭统治、可再行分封,天子间接控制诸侯,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紧扣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的内涵,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西周分封制是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
2.【答案】B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天下共主说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所以能够被分封的都是贵族,而天下独主是指皇权独尊,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的任命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而分封制下,各诸侯国还可以自己再分封。所以这体现的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故选B项。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海内为郡县。
3.【答案】A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结合题干可知,东汉时期察举制成为地方乡闾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由官家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乡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B项,察举制的弊端在于民众不得参与,权操于上,题干现象并未改变此弊病,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加强德行的考查,排除。
D项,从题干中无法得出中正官的设立不利于选拔人才的结论,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九品中正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由中央设置中正官选拔人才,体现出它的设置是想加强中央集权。
4.【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议事程序”中“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可以看出,这一做法对“行省”长官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有监督、制约作用。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是“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不是“朝政”;而且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的权力制约,与制约中央无关,排除;
B项,材料中“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并不一定就能够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排除;
D项,行省议事程序加强了行省官员间的制约,不利于提高行省议事的效率,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元朝行省重大事务要经过集体议论,集体决策,联名签字等程序,反映出行省长官之间权力制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难度不大。
5.【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们甚至在同一天对同一件事都会持有不同的态…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可知,当时雅典民众决策具有主观随意性,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故选B项;
公民大会是雅典全体公民参加的大会,代表的民意最广泛,排除A项;
公民在公民大会上的决策是具有法律效益的,有制度保障,排除C项;
材料与公民参政能力的提高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我们甚至在同一天对同一件事都会持有不同的态”“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的分析理解。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从表中可知,清季清季大冶铁矿的铁砂产量及出口量均呈上升趋势,表明政府新政改革有一定成效,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
7.【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表明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故B正确;
日本侵华范围、经济危机扩散材料未体现,故AD错误;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35年,故C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国民革命军所到之处,军阀的反动统治被推翻,民众有了集会、结社、罢工、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革命群众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声势蓬勃发展起来。
8.【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材料“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不能体现中国的革命道路问题,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可知,反映的是中国注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故B项正确。
“20世纪中外交往”既有半殖半封建社会与外国的交往,也包含建国外交政策的诸多变化,故材料中的这一种做法只是一段时间的内容,不能反应全部,故C项错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外交成熟的表现,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需要掌握新中国的外交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的分析理解。
9.【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浙地区调运粮食与当地人口增加无必然的联系。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粮食产量较稳定,材料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衰退。
C.根据材料“明末清初,江浙地区每年要从湖广、四川等地调运大量粮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江浙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江浙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压缩了粮食种植面积。
D.根据材料江浙每年能正常从湖广、四川调运粮食,说明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不能说明战争破坏严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唐宋时期,江浙所产粮食,通过运河,大量运往北方。到了明末清初,江浙地区每年要从湖广、四川等地调运大量粮食”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影响
10.【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中国古代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材料体现北宋前期政府促进农业发展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A符合题意;
B是结果不是主要目的;
北宋中期才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所以C错误;
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北宋前期”“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黍、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租等优惠政策”。
11.【答案】A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表明华商的这种行为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
12.【答案】A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迁都重庆,在中国的西南方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据此可知,国民政府的工业布局有所变化,故A正确;
题干仅是对拥有厂矿的地区进行了排序,并没有论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速度的比较,排除B项;
题干没有论及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速度的比较,排除C项;
题干中论及机械厂有49家,说明重工业的发展比重较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至1940年止,分布在湘西辰沅区的工厂达69家,其中机械厂49家,冶炼厂3家,电器厂3家,化工厂7家,纺织厂5家,其它厂2家。拥有厂矿之多,在当时大后方各重要工业区内,仅次于四川的重庆区、川中区,和云南的昆明区,排列于第四位”。
13.【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965年,苏联由勃列日涅夫执政,改革也称为勃列日涅夫改革,其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材料中体现的是改革扩大了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客观上却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故C项正确;
但这一切都是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并不可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也不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故排除AB。
材料没有体现勃列日涅夫改革是以重工业为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信息是“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结合勃列日涅夫改革进行分析即可。
14.【答案】B
【知识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分析】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削弱材料体现不出来。
B.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有意识的削弱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福利国家制度。
C.福利国家制度建立是在二战以后,不是70年代。
D.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是国家干预的削弱而不是加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的福利政策的相关问题,根据材料所表达的主旨可分析出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有意识的削弱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5.【答案】C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孔子的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表明孔子主张礼制下移教化百姓,故C正确;
A材料未体现,排除;
B是汉武帝时期,排除;
D是荀子的思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廉操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16.【答案】D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将传统婚礼中的六礼简化为三礼,即纳彩,纳征,迎亲,是因为朱熹认为这些礼俗中包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这与儒家的三纲五常观点相符合,所以朱熹此举是为了宣扬三纲五常,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D正确;
AB是朱熹这种做法产生的效果,不是目的;
C错误,朱熹继承和发扬了历来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并不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重塑;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明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理解“名分之守”“爱敬之实”结合朱熹主张的三纲五常观点即可回答问题。
17.【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D“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表明王学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正确。
A材料思想维护了封建伦理道德,因此说法错误,排除。
B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排除。
C明清的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明理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心学的广泛传播表明个体意识开始觉醒。
18.【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早期人文主义依附于基督教,两者有许多融合的共性,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
19.【答案】A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A由“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可以看出彻底启蒙,过分否定权威是会带来灾难的;
B项中“教会报复”材料中没有体现;
C项中的“理性”材料中没有体现;
D项说法与“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可以看出启蒙运动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20.【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以激厉人心,海内为之振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的宣传有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19世纪末期,主要是宣传变法思想,故C错误。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大众传媒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以激厉人心,海内为之振动。
21.【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天工开物》虽收载了自国外传来的技术,但没有推动我国近代科学产生,排除A。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展开,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外传,不符合“世界文明交流”,排除C。
材料中体现了《天工开物》中收录了日本、朝鲜等国的技术,表明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准确把握。材料中体现了《天工开物》中收录了日本、朝鲜等国的技术,表明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22.【答案】C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解析】【分析】“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这一主张的贯彻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C正确;
土地革命战争、民族解放战争材料未体现,故AD错误;
内战发生在抗日战争之后,故B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3.【答案】B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20世纪末期苏联的全方位的危机,美国加紧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支持,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许多方面,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东欧加入西方体系,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故B正确。
C说法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C。
D明显错误,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设立解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
24.【答案】B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材料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中爬起来开始赚钱,变得玩世不恭;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却背叛了婚姻,说明战争对民众的负面影响不仅包括生命和财产,还有更深层次的道德观念,故B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冷战和民族分裂,故排除A、D。
材料没有提到“经济繁荣”,排除C。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姻却被丈夫出卖”。
25.【答案】A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汉武帝时由大将军、大司马、侍中、常侍、给事中、诸吏等官组成的中朝,逐渐成为决策机关”限制了相权,故A正确;
“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故B错误;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故C错误;
五四运动并不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6.【答案】(1)产生方式:明朝:阁臣选拔有特简、廷推、皇帝选定、校卜、考试。英国:议会选举产生首相、首相提名,议会投票、国王任命。
(2)特点:内阁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内阁权力不断加强;首相地位不断攀升。意义: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欧美等过的民主政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1)产生方式:明朝:根据材料“明朝设立內阁后,阁臣选拔有特简和廷推两种方式。由皇帝直接任命,不通过吏部为特简”进行归纳即可;英国:根据材料“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进行归纳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国的责任内阁制在1832年 议会改革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可归纳出内阁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执政党可以利用其议会多数的优势改变和操纵议会工作议程”可归纳出内阁权力不断加强;根据材料“罗伯特 皮尔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王命其组阁”可归纳出首相地位不断攀升。意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意义可从民主政治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对欧美政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产生方式:明朝:阁臣选拔有特简、廷推、皇帝选定、校卜、考试。英国:议会选举产生首相、首相提名,议会投票、国王任命。
(2)特点:内阁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内阁权力不断加强;首相地位不断攀升。意义: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欧美等过的民主政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朝的内阁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第1小问结合明朝的内阁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及材料进行分析即可,第2小问结合材料和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进行分析即可。
27.【答案】(1)原因: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推动;古代先民的勤奋与智慧;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国家统一,政府政策的影响。
影响: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棉布逐渐取代桑麻,成为中国人的衣被原料;推动了国家税收政策的转型。
(2)变化:棉花品种发生变化;政府直接推动棉花的种植;科技在棉花种植中发挥更大作用。
原因: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列强侵华,与西方国家联系紧密;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分析中国古代棉花广泛种植的原因,材料一中“印度棉花通过东南亚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得出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推动;材料中“古代先民的辛勤培育下,亚洲棉逐渐适应中国环境,棉花产量和品质逐渐提高”,得出古代先民辛勤努力,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材料中“元朝统一后,随着南方棉纺织技术向北方迅速推广”,得出国家统一、政府政策的影响。第二小问分析古代棉花广泛种植影响,通过材料中“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松江织造之精,誉满全国,产布之盛,衣被天下”,可以从税收政策、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人民生活等几个方面来回答。
(2)第一小问概括中国近代棉花种植的变化,通过材料中“19世纪90年代引种到20世纪30年代逐渐推广,并取代传统棉种”,说明新品棉花推广速度更快;材料中“清政府第一次正式、有规模地引种陆地棉”,“成立中央农业实验所”,说明政府在新品棉花推广过程中发挥直接作用,且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棉花的种植。第二小问分析近代棉花种植变化的原因,可以通过材料中“陆地棉适合机器纺织”,“李鸿章在上海筹办机器织布局”,“陆地棉的科学引种与驯化改良才取得了较大突破”,可以从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科技发展、中外联系等方面得出这一变化的原因。
故答案为:(1)原因: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推动;古代先民的勤奋与智慧;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国家统一,政府政策的影响。影响: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棉布逐渐取代桑麻,成为中国人的衣被原料;推动了国家税收政策的转型。
(2)变化:棉花品种发生变化;政府直接推动棉花的种植;科技在棉花种植中发挥更大作用。原因: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列强侵华,与西方国家联系紧密;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农业发展与对外经济联系。
(1)中国古代棉花广泛种植的原因,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回答;棉花广泛种植的影响,可根据材料一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中国近代棉花种植的变化及其原因,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28.【答案】(1)不同之处:
中国 西方
适用于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 适用于“陌生人”之间
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 是社会正义的体现
侧重于社会伦理道德义务 侧重于社会经济活动
以榜样、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进行保障 以制度和法律进行保障
(2)背景:
中国:农业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西方:商品经济的发达;罗马法的影响;契约精神影响广泛。
历史价值: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稳定;净化经济活动的运行环境;是东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知识点】罗马法;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比较即可。(2)第一小问的背景,结合古代中国和西方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的价值,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和罗马法的影响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概括。(2)第一小问,结合古代中国和西方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和罗马法的影响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本溪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5x2=50分)
1.(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  )
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 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
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 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商代附属国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诸侯王对天子有规定的义务;据此可知,西周继承商代内服制基础上,加强了对直辖区以外的控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
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错误。
西周诸侯国世袭统治、可再行分封,天子间接控制诸侯,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紧扣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的内涵,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西周分封制是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
2.(2016高三上·浙江模拟)“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B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天下共主说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所以能够被分封的都是贵族,而天下独主是指皇权独尊,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的任命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而分封制下,各诸侯国还可以自己再分封。所以这体现的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故选B项。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海内为郡县。
3.(2019高二下·五莲期中)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答案】A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结合题干可知,东汉时期察举制成为地方乡闾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由官家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乡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B项,察举制的弊端在于民众不得参与,权操于上,题干现象并未改变此弊病,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加强德行的考查,排除。
D项,从题干中无法得出中正官的设立不利于选拔人才的结论,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九品中正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由中央设置中正官选拔人才,体现出它的设置是想加强中央集权。
4.(2019·上饶模拟)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  )
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 B.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
C.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 D.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
【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议事程序”中“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可以看出,这一做法对“行省”长官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有监督、制约作用。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是“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不是“朝政”;而且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的权力制约,与制约中央无关,排除;
B项,材料中“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并不一定就能够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排除;
D项,行省议事程序加强了行省官员间的制约,不利于提高行省议事的效率,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元朝行省重大事务要经过集体议论,集体决策,联名签字等程序,反映出行省长官之间权力制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难度不大。
5.(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古希腊学者伊索克拉底说:“我们甚至在同一天对同一件事都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在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
A.公民大会不能体现民意 B.民众决策具有情绪化特征
C.公民决策缺乏制度保障 D.公民的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们甚至在同一天对同一件事都会持有不同的态…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可知,当时雅典民众决策具有主观随意性,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故选B项;
公民大会是雅典全体公民参加的大会,代表的民意最广泛,排除A项;
公民在公民大会上的决策是具有法律效益的,有制度保障,排除C项;
材料与公民参政能力的提高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我们甚至在同一天对同一件事都会持有不同的态”“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的分析理解。
6.(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如表是近代中国大”铁矿生产经营情况表,该表反映出清季清季大冶铁矿的铁砂产量及出口量统计表(  )
年份 铁砂产量 出口量
光绪二十四年(1898) 37500  
光绪二十八年(1902) 75496 48921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光绪三 149840 95357
十四年(1908) 171934 133401
宣统二年(1910) 343076 132503
A.民族重工业普遍获得发展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政府新政改革有一定成效 D.民主政治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从表中可知,清季清季大冶铁矿的铁砂产量及出口量均呈上升趋势,表明政府新政改革有一定成效,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
7.(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B.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
C.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D.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表明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故B正确;
日本侵华范围、经济危机扩散材料未体现,故AD错误;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35年,故C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国民革命军所到之处,军阀的反动统治被推翻,民众有了集会、结社、罢工、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革命群众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声势蓬勃发展起来。
8.(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吉尔伯特 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 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  )
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反映了中国注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D.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材料“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不能体现中国的革命道路问题,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可知,反映的是中国注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故B项正确。
“20世纪中外交往”既有半殖半封建社会与外国的交往,也包含建国外交政策的诸多变化,故材料中的这一种做法只是一段时间的内容,不能反应全部,故C项错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外交成熟的表现,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需要掌握新中国的外交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的分析理解。
9.(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唐宋时期,江浙所产粮食,通过运河,大量运往北方。到了明末清初,江浙地区每年要从湖广、四川等地调运大量粮食。这一变化表明江浙地区(  )
A.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B.农业生产衰退
C.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D.战争破坏严重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浙地区调运粮食与当地人口增加无必然的联系。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粮食产量较稳定,材料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衰退。
C.根据材料“明末清初,江浙地区每年要从湖广、四川等地调运大量粮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江浙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江浙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压缩了粮食种植面积。
D.根据材料江浙每年能正常从湖广、四川调运粮食,说明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不能说明战争破坏严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唐宋时期,江浙所产粮食,通过运河,大量运往北方。到了明末清初,江浙地区每年要从湖广、四川等地调运大量粮食”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影响
10.(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和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黍、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租等优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 B.提高粮食产量
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D.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中国古代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材料体现北宋前期政府促进农业发展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A符合题意;
B是结果不是主要目的;
北宋中期才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所以C错误;
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北宋前期”“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黍、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租等优惠政策”。
11.(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华商的这种行为(  )
A.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表明华商的这种行为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
12.(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根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至1940年止,分布在湘西辰沅区的工厂达69家,其中机械厂49家,冶炼厂3家,电器厂3家,化工厂7家,纺织厂5家,其它厂2家。拥有厂矿之多,在当时大后方各重要工业区内,仅次于四川的重庆区、川中区,和云南的昆明区,排列于第四位。这表明当时(  )
A.中国的工业布局有所改变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快
C.官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湘西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答案】A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迁都重庆,在中国的西南方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据此可知,国民政府的工业布局有所变化,故A正确;
题干仅是对拥有厂矿的地区进行了排序,并没有论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速度的比较,排除B项;
题干没有论及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速度的比较,排除C项;
题干中论及机械厂有49家,说明重工业的发展比重较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至1940年止,分布在湘西辰沅区的工厂达69家,其中机械厂49家,冶炼厂3家,电器厂3家,化工厂7家,纺织厂5家,其它厂2家。拥有厂矿之多,在当时大后方各重要工业区内,仅次于四川的重庆区、川中区,和云南的昆明区,排列于第四位”。
13.(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B.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C.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D.反映出苏联以重工业为改革重点
【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965年,苏联由勃列日涅夫执政,改革也称为勃列日涅夫改革,其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材料中体现的是改革扩大了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客观上却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故C项正确;
但这一切都是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并不可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也不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故排除AB。
材料没有体现勃列日涅夫改革是以重工业为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信息是“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结合勃列日涅夫改革进行分析即可。
14.(2019·武汉模拟)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
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C.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答案】B
【知识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分析】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削弱材料体现不出来。
B.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有意识的削弱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福利国家制度。
C.福利国家制度建立是在二战以后,不是70年代。
D.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是国家干预的削弱而不是加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的福利政策的相关问题,根据材料所表达的主旨可分析出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有意识的削弱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5.(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周礼规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廉操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B.确立儒学主导地位
C.礼制下移教化百姓 D.以德为主礼法并重
【答案】C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孔子的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表明孔子主张礼制下移教化百姓,故C正确;
A材料未体现,排除;
B是汉武帝时期,排除;
D是荀子的思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廉操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16.(2019·山东模拟)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答案】D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将传统婚礼中的六礼简化为三礼,即纳彩,纳征,迎亲,是因为朱熹认为这些礼俗中包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这与儒家的三纲五常观点相符合,所以朱熹此举是为了宣扬三纲五常,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D正确;
AB是朱熹这种做法产生的效果,不是目的;
C错误,朱熹继承和发扬了历来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并不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重塑;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明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理解“名分之守”“爱敬之实”结合朱熹主张的三纲五常观点即可回答问题。
17.(2019·沈阳模拟)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
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D“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表明王学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正确。
A材料思想维护了封建伦理道德,因此说法错误,排除。
B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排除。
C明清的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明理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心学的广泛传播表明个体意识开始觉醒。
18.(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美国学者特林考斯在其著作《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人性与神性》中,对早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思想中的宗教取向做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得出重要结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该观点主要(  )
A.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信仰虔诚的时代
B.反映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融合共同性
C.表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源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D.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比中世纪思想更为“人性”
【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早期人文主义依附于基督教,两者有许多融合的共性,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
19.(2017高二上·如东月考)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B.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
C.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 D.启蒙思想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
【答案】A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A由“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可以看出彻底启蒙,过分否定权威是会带来灾难的;
B项中“教会报复”材料中没有体现;
C项中的“理性”材料中没有体现;
D项说法与“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可以看出启蒙运动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20.(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19世纪末,《时务报》“译欧美报纸,载瓜分之说,以激厉人心,海内为之振动”。材料表明《时务报》的宣传(  )
A.推动向西方学习进入新阶段 B.有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C.意在倡导思想革命以救亡图存 D.担负起开民智育人才的重任
【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以激厉人心,海内为之振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的宣传有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19世纪末期,主要是宣传变法思想,故C错误。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大众传媒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以激厉人心,海内为之振动。
21.(2019·朝阳模拟)《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天工开物》虽收载了自国外传来的技术,但没有推动我国近代科学产生,排除A。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展开,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外传,不符合“世界文明交流”,排除C。
材料中体现了《天工开物》中收录了日本、朝鲜等国的技术,表明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准确把握。材料中体现了《天工开物》中收录了日本、朝鲜等国的技术,表明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22.(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这一主张的贯彻(  )
A.巩固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社会基础
B.有益于内战向抗日战争的转变
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需要
【答案】C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解析】【分析】“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这一主张的贯彻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C正确;
土地革命战争、民族解放战争材料未体现,故AD错误;
内战发生在抗日战争之后,故B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3.(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制定了对苏联的新政策,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主旨是加强美苏合作,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这一政策(  )
A.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B.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C.使美苏实现战略和解 D.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20世纪末期苏联的全方位的危机,美国加紧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支持,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许多方面,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东欧加入西方体系,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故B正确。
C说法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C。
D明显错误,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设立解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
24.(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1979年,联邦德国上映了电影《玛丽亚 布劳恩的婚姻》。影片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抛弃了过去的历史,投入到全民性的赚钱行列,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姻却被丈夫出卖。影片意在(  )
A.剖析冷战态势下人的矛盾心理 B.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深层反思
C.揭示经济繁荣背后的道德危机 D.反映民族分裂的痛苦现实
【答案】B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材料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中爬起来开始赚钱,变得玩世不恭;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却背叛了婚姻,说明战争对民众的负面影响不仅包括生命和财产,还有更深层次的道德观念,故B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冷战和民族分裂,故排除A、D。
材料没有提到“经济繁荣”,排除C。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姻却被丈夫出卖”。
25.(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汉武帝时由大将军、大司马、侍中、常侍、给事中、诸吏等官组成的中朝,逐渐成为决策机关 君权和相权矛盾的结果
B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反映了“君权神授”思想
C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的法律条文 罗马法已经发展到一个完备的阶段
D 1919年6月初上海等城市工人进行罢工斗争 五四运动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汉武帝时由大将军、大司马、侍中、常侍、给事中、诸吏等官组成的中朝,逐渐成为决策机关”限制了相权,故A正确;
“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故B错误;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故C错误;
五四运动并不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4分)
26.(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设立內阁后,阁臣选拔有特简和廷推两种方式。由皇帝直接任命,不通过吏部为特简。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为廷推。内阁建立初期,阁臣均由皇帝亲自选任。正统时,曹鼎、马愉等均由推举入阁。宣德时期,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嘉靖以来,内阁规模扩大,还设立内阁首辅。在朝位座次上,内阁首辅已经超过尚书。特别是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总揽朝政,权倾朝野,势力漫布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崇祯时期,阁臣选任继续釆用特简方式外,在廷推的过程中引入了“校卜”的方法,又采用了考试的方式来选拔。
﹣﹣摘自冯宪军《明代内阁阁臣的选任》
材料二:1714年,新任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懂英语,内阁会议由指定一名大臣来主持。1721年,罗伯特 沃尔波尔任首席财政大臣,他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首相。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1832年 议会改革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1841年,罗伯特 皮尔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王命其组阁。 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两党制形成后,执政党可以利用其议会多数的优势改变和操纵议会工作议程。1887﹣1897年,政府议案 占下院工作时间由83%增加到84.5%.1905年,经国王爱德华七世批准,内阁长官正式被授予“首 相”称号,在法律上明确了首相与其他阁员的主次关系。
﹣﹣摘自阎照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内阁大臣产生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答案】(1)产生方式:明朝:阁臣选拔有特简、廷推、皇帝选定、校卜、考试。英国:议会选举产生首相、首相提名,议会投票、国王任命。
(2)特点:内阁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内阁权力不断加强;首相地位不断攀升。意义: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欧美等过的民主政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1)产生方式:明朝:根据材料“明朝设立內阁后,阁臣选拔有特简和廷推两种方式。由皇帝直接任命,不通过吏部为特简”进行归纳即可;英国:根据材料“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进行归纳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国的责任内阁制在1832年 议会改革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可归纳出内阁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执政党可以利用其议会多数的优势改变和操纵议会工作议程”可归纳出内阁权力不断加强;根据材料“罗伯特 皮尔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王命其组阁”可归纳出首相地位不断攀升。意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意义可从民主政治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对欧美政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产生方式:明朝:阁臣选拔有特简、廷推、皇帝选定、校卜、考试。英国:议会选举产生首相、首相提名,议会投票、国王任命。
(2)特点:内阁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内阁权力不断加强;首相地位不断攀升。意义: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欧美等过的民主政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朝的内阁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第1小问结合明朝的内阁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及材料进行分析即可,第2小问结合材料和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进行分析即可。
27.(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棉花品种主要是亚洲棉,来自印度。秦汉时期,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到达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在古代先民的辛勤培育下,亚洲棉逐渐适应中国环境,棉花产量和品质逐渐提高。南宋时期,棉布虽未撼动桑麻织品在衣被市场的重要地位,但棉花种植已深入到长江流域。元朝统一后,随着南方棉纺织技术向北方迅速推广,棉花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江南地区“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明清时期,“松江织造之精,誉满全国,产布之盛,衣被天下”。
﹣﹣摘编自宋鑫秀《元代植棉研究》
材料二:陆地棉原产美洲危地马拉和墨西哥高原地带,纤维长,韧度强,适合机器纺织。19世纪80 年代初,李鸿章在上海筹办机器织布局,传统棉花绒短而缺乏弹性,加之产量较低,难以满足机器纺织的需要。1892年清政府第一次正式、有规模地引种陆地棉,输入湖北种植。但引种初期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棉种退化迅速,引种效果差强人意。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央农业实验所成立,陆地棉的科学引种与驯化改良才取得了较大突破,并逐步取代我国传统棉种。
﹣﹣摘编自羌建《美洲陆地棉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棉花广泛种植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棉花种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原因: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推动;古代先民的勤奋与智慧;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国家统一,政府政策的影响。
影响: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棉布逐渐取代桑麻,成为中国人的衣被原料;推动了国家税收政策的转型。
(2)变化:棉花品种发生变化;政府直接推动棉花的种植;科技在棉花种植中发挥更大作用。
原因: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列强侵华,与西方国家联系紧密;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分析中国古代棉花广泛种植的原因,材料一中“印度棉花通过东南亚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得出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推动;材料中“古代先民的辛勤培育下,亚洲棉逐渐适应中国环境,棉花产量和品质逐渐提高”,得出古代先民辛勤努力,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材料中“元朝统一后,随着南方棉纺织技术向北方迅速推广”,得出国家统一、政府政策的影响。第二小问分析古代棉花广泛种植影响,通过材料中“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松江织造之精,誉满全国,产布之盛,衣被天下”,可以从税收政策、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人民生活等几个方面来回答。
(2)第一小问概括中国近代棉花种植的变化,通过材料中“19世纪90年代引种到20世纪30年代逐渐推广,并取代传统棉种”,说明新品棉花推广速度更快;材料中“清政府第一次正式、有规模地引种陆地棉”,“成立中央农业实验所”,说明政府在新品棉花推广过程中发挥直接作用,且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棉花的种植。第二小问分析近代棉花种植变化的原因,可以通过材料中“陆地棉适合机器纺织”,“李鸿章在上海筹办机器织布局”,“陆地棉的科学引种与驯化改良才取得了较大突破”,可以从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科技发展、中外联系等方面得出这一变化的原因。
故答案为:(1)原因: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推动;古代先民的勤奋与智慧;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国家统一,政府政策的影响。影响: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棉布逐渐取代桑麻,成为中国人的衣被原料;推动了国家税收政策的转型。
(2)变化:棉花品种发生变化;政府直接推动棉花的种植;科技在棉花种植中发挥更大作用。原因: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列强侵华,与西方国家联系紧密;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农业发展与对外经济联系。
(1)中国古代棉花广泛种植的原因,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回答;棉花广泛种植的影响,可根据材料一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中国近代棉花种植的变化及其原因,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28.(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典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布门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秋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衬商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1)不同之处:
中国 西方
适用于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 适用于“陌生人”之间
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 是社会正义的体现
侧重于社会伦理道德义务 侧重于社会经济活动
以榜样、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进行保障 以制度和法律进行保障
(2)背景:
中国:农业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西方:商品经济的发达;罗马法的影响;契约精神影响广泛。
历史价值: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稳定;净化经济活动的运行环境;是东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知识点】罗马法;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比较即可。(2)第一小问的背景,结合古代中国和西方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的价值,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和罗马法的影响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概括。(2)第一小问,结合古代中国和西方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和罗马法的影响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