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回溯: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有何弊端?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改革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
二、苏联的解体
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结果:……
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
结果:……
立陶宛宣布独立
“八一九”事件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权力高端的博弈,
谁是最后的赢家?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从苏联到独联体(共32张PPT)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汕头潮南龙岭中英文学校:叶道辉
复习旧课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政治:个人独裁专权,个人崇拜盛行。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斯大林逝世,苏联高层送葬,包括赫鲁晓夫和中国总理周恩来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背景: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政治)日甚一日,而且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经济已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赫鲁晓夫改革
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政治领域:主要是批判斯大林和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等。
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的作用、失败原因和后果?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后果: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失败原因: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
勃列日涅夫
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
三、苏联解体
1、经济改革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结果:没有取得成果。
苏联食品短缺,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
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
“新思维的核心观点:一是认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高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利益;二是认为社会主义的“新的品质”应是“民主和人道主义”,进而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趋于接近”的论点。这样,戈尔巴乔夫便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
三、苏联解体
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结果(影响):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三、苏联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1、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2、“新思维”引起了人们思想混乱和社会剧烈动荡;
3、对西方国家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和其他几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通过电视台和电台向全国宣布苏联进入“紧急状态”,企图夺取苏联最高权力,但在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及其支持者和西方国家的反对下,政变不到三天即宣告失败,此次事变之后,叶利钦迅速掌握了俄罗斯境内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
俄罗斯国旗
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爱沙尼亚
格鲁吉亚
哈萨克
吉尔吉斯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达维亚
俄罗斯
塔吉克
土库曼
乌克兰
乌兹别克
白俄罗斯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请同学们想一想: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苏联解体的原因
1、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原因
3、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外部原因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
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西方国家凭借着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
他们的基本策略有以下手段:1、把意识形态的渗透放在首位。利用新闻媒介造谣,破坏社会主义声誉,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2、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的条件;3、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东欧各国的内政,支持和扶植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4、利用宗教势力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和煽动群众不满情绪。
解读“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世界:标志着以两极格局和集团对抗为基本特征的旧的国际格局的终结,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与打击,同时也说明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客观上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历史启迪
苏联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应不断进行改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改革应以本国国情为基础,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3、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改革必须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思考:
为什么中国和苏联的改革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中、苏改革不同的结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从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反而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①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②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③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④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共14张PPT)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背景
内容
结果
赫鲁晓夫巩固领导地位
苏共“二十大”批判个人崇拜
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政治上
经济上
破除个人迷信 强调集体领导
农业,加大投入,提高收购价格
工业,改革管理体制,精简机构
失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内容
结果
政治上
经济上
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扩大党内外民主
推行“改进工业管理、完善工作
计划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
激新体制”
失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调整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内容
影响
危机(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经济
政治
经济体制改革 未取得预期成果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苏联人大修改宪法,删除共产党
领导作用条文
苏共二十八大决议
苏联解体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初次在日内瓦会晤
叶利钦夫妇
村里就交给我们了
生产就是战斗
苏联永远的骄傲:人类世界第一个太空人-尤里.加加林(共24张PPT)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背景
内容
结果
赫鲁晓夫巩固领导地位
苏共“二十大”批判个人崇拜
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政治上
经济上
破除个人迷信 强调集体领导
农业,加大投入,提高收购价格
工业,改革管理体制,精简机构
失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内容
结果
政治上
经济上
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扩大党内外民主
推行“改进工业管理、完善工作
计划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
激新体制”
失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调整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内容
影响
危机(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经济
政治
经济体制改革 未取得预期成果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苏联人大修改宪法,删除共产党
领导作用条文
苏共二十八大决议
苏联解体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初次在日内瓦会晤
叶利钦夫妇
村里就交给我们了
生产就是战斗
苏联永远的骄傲:人类世界第一个太空人-尤里.加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