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1.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课题
光是怎样传播的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2课,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个问题对于成人是基本常识,人们很早以来就是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本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先让学生从经验的角度,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径,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第二部分——探索,猜想光是怎样传播的,并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第三部分——研讨,学生通过观察,解释“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列举出光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哪些特点,并加以比较。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有了简单初步的了解。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不够严谨,考虑问题不周全,因此,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去寻找证明自己假设的依据是本课的一大难题。本节课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4.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重点
能够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难点
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这是为什么?教师点拨:声音传播的方向不仅是四面八方的,而且能绕过遮挡物,被人的耳朵感知。我们看不见幕后的人,说明光无法绕过遮挡物,无法被眼睛感知。这也是通常说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说出个人见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光和声音的传播到底有哪些不同。
2.
科学探索
探索:探究光的传播路线实验猜想:光
沿直线传播的(填“是”或“不是”)。实验材料:四张矩形卡纸、手电筒、四个能直立的夹子。实验步骤:(1)在前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直径约为1厘米的小孔,第四张卡纸不打孔作为屏。(2)把这四张卡纸用夹子夹住并直立在桌子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左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前三张卡纸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3)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把手电筒放置在第一张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如下图所示:这时我们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在表格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4)把第二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左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这时,纸屏上有什么变化吗?同样的方法移动第三张卡纸呢?在表格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活动手册:实验现象: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斑。当移动第二张卡纸时,手电筒的光源通过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光斑落到第二张卡纸上。实验分析:(1)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斑,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移动卡纸,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光线无法同时穿过三个小孔,这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播放视频《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准备实验材料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完成活动手册绘图,并简单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猜想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让学生推测光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教科书上介绍得很清楚,且操作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阅读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操作的能力。交流实验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的观察及规范操作。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设计验证实验,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教师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进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记录要真实、完整。记录表需要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验和记录,这是培养学生记录能力和记录习惯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证明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光的路线不会随着卡纸的移动而改变方向,由此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研讨二:简单解释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介质传播,被我们听觉器官所感知。我们看不到说话的人,是因为他本人在屏幕后,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光线被屏幕挡住,所以我们看不到。研讨二: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声音是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的,可以绕过障碍物。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是能在木头、钢铁等固体中传播。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虽然无法绕过障碍物,但是传播速度快。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还可以在玻璃、塑料等透明物体中传播,但不能在木头、钢铁等不透明的固体中传播。
交流研讨交流研讨
学生交流汇报,进一步得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结论。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地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明白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后,学生能用这个道理解释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总结光的传播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也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4.拓展提高
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1.激光器是一种新型光源,具有发射方向集中、亮度高,方向性好等特点。因此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人们常常采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正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2.射击瞄准: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进行瞄准。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吗?
拓宽知识面,生活中跟光的传播的应用有很多,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光的广泛应用。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能有依据的推测光的传播路径;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1.2
光是怎样传播的
科学科教版
五年级上册
科学聚焦
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这是为什么?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声音传播的方向不仅是四面八方的,而且能绕过遮挡物,被人的耳朵感知。
我们看不见幕后的人,说明光无法绕过遮挡物,无法被眼睛感知。
科学聚焦
探索: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猜想:光
沿直线传播的(填“是”或“不是”)。
实验材料:
实验探索
实验步骤
(1)在前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直径约为1厘米的小孔,第四张卡纸不打孔作为屏。
(2)把这四张卡纸用夹子夹住并直立在桌子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左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前三张卡纸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
实验探索
实验步骤
(3)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把手电筒放置在第一张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如下图所示:
这时我们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在表格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实验探索
实验步骤
(4)把第二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左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
这时,纸屏上有什么变化吗?同样的方法移动第三张卡纸呢?在表格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实验探索
活动手册记录
光沿直线传播
实验探索
实验分析与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结论
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斑。当移动第二张卡纸时,手电筒的光源通过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光斑落到第二张卡纸上。
(1)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斑,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移动卡纸,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光线无法同时穿过三个小孔,这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探索
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观
看
视
频
科学探索
研讨一: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有光斑
无光斑
直线
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光的路线不会随着卡纸的移动而改变方向,由此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你怎样解释
这个现象?
交流研讨
研讨二:简单解释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交流研讨
研讨二:简单解释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介质传播,被我们听觉器官所感知。
我们看不到说话的人,是因为他本人在屏幕后,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光线被屏幕挡住,所以我们看不到。
交流研讨
研讨二: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的,可以绕过障碍物。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是能在木头、钢铁等固体中传播。
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虽然无法绕过障碍物,但是传播速度快。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还可以在玻璃、塑料等透明物体中传播,但不能在木头、钢铁等不透明的固体中传播。
光比声音传播的速度快,光传播速度大约为每秒30万千米。
交流研讨
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光器是一种新型光源,具有
发射方向集中、亮度高,方向
性好等特点。因此在开凿大山
隧道时,工人们常常采用激光
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正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拓展提高
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射击瞄准: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进行瞄准。
拓展提高
丁达尔效应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吗?
拓展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能有依据的推测光的传播路径;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
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完成课后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有关光的思考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这是因为光
,而声音是湘四面八方传播的。
(2)在做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时,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
时,
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二、选择题。
(1)谁也没有我跑的快!我是(
)。
A.高速奔驰的磁悬浮列车
B.高空翱翔的超音速战机
C.让万物声场的阳光
D.把“神六”送上天的“长征”运动火箭
(2)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大小的天空,原因是(
)。
A.青蛙视力不好
B.光沿直线传播
C.天空只有井口大小
(3)下列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一叶障目
B.树底下乘凉
C.先见闪电,后听雷声
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影子的变化,设计了如右下图的实验。请回答4-6题。
(4)小明利用实验模拟了一天中树木在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发现影子长度由120厘米变为60厘米,他测量的位置可能是在(
)。
A.
A→B
B.
C→D
C.
D→E
(5)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把打开的手电筒
当作光源。下列物体同属于光源的是(
)。
A.月球
B.刚升空的火箭
C.镜子
(6)照射木条会形成影子,这是由于(
)形成的。
A.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三、判断题。
(1)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
(2)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是直线传播的,在水、真空中不是直线传播的。(
)
(3)拍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伍就排直了。这可以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特点来解释。(
)
(4)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
)
(5)文艺汇演时,舞台上的彩色灯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
(6)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得多,所以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
)
(7)太阳光向四面八方传播:,每一束光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
(8)为了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可以用眼睛直接对着手电简观察。(
)
四、简答题
1、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同时发生,但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某科学小组利用空心管进行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如下图)。小明手持手电筒从空心管的一端照射,小雅在空心管的另一端进行观察。
(1)当用
(填“笔直”或“弯曲")的空心管做实验时,小雅能看到手电简发出的强光。
(2)老师阻止了他们做这个实验,并指出这个实验中有在安全隐患。这个实验中存在什么安全隐患?你能帮他们改进这个实验吗?
参考答案:
(1)沿直线传播
(2)同一条直线上
(3)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2、CBCABA
3、√×√√
×√√×
4、(1)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笔直
安全隐患:当用笔直的空心管做实验时,小雅用眼睛直接看手电筒发出的强光,这会对小雅的眼睛造成伤害。改进方法:在小雅观察的这一端附近放一
张白纸,看手电简发出的强光能不能照到白纸上。(合理即可)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