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听听那冷雨》(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06 09:19:29

文档简介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读课文,紧扣文字,体会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2.感受文章的情感美,把握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
2、 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 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1、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3、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四、小组讨论交流。
五、 明确
(一) 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
(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六、小结与作业
《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落矶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文章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课下继续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家国之思。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导入余光中散文语言的欣赏。
2、展示目标
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1、自学成果交流
要求学生将上节课作业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2、同学代表发言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在同学发言时教师板书其发言要点并做适当点拨)
3、共同欣赏文章第四段
A、学生齐读
B、学生自主赏析
C、教师讲解
三、提问:通过学习本文有何收获?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本文语言特点:
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四、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高速的联想,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一、交流写“雨”诗句。
先让学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内交流。如果学生找的不全,教师可以补充。学生找出后也可适当讲解。
《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 听雨》 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自主欣赏6-10节。
三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讨论交流)
明确:学生将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四、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 (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五、总结归纳: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共28张PPT)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雨”思     
  想雨     
  嗅雨     
观雨     
听雨     
伞下听雨     
  回归现实     
  故国之痛     
大陆听雨
古屋听雨
无雨可听  
 回归现实
(前后照应)     
  脉络整理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作者化用大量古诗词
强烈的感觉
独特的角度

文字
图象
杏花、烟雨、江南
(灵感不灭的美丽形象)
向心力、寄托
美国落矶山难睹的景象
中国山水画的韵味
须回来中国看的境界
商略黄昏雨
荡胸生层云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9
10

王禹稱《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日式房屋中
的听雨感受
少年
中年
老年
年少时的欢乐无忧
中年在异乡的惆怅
老年的思乡无奈
失官不失意——离乡不忘乡
化用: 疏雨滴梧桐
声声慢 (宋)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化用: 少年听雨
虞美人 · 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 听雨》 南宋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听雨”作者回味意气风发的少年生活,是为下文表现的人生乐少恨多,表现老境孤寂凄凉作反衬;
“中年听雨”作者回味壮年听雨的苍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美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白头听雨”表现了作者看破红尘、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情绪,,回顾了作者的一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处境与蒋捷相识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
余光中
少年——大陆
老年——美国
中年——台湾
听听那冷雨
割舍不断的 乡愁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
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这地方遇到夏天下急雨,听起来像有瀑布声;遇到冬天下大雪,听起来像玉石碎裂声。
古老的音乐
回忆的音乐
深切的思 乡之情
雨网斜织
满纸离愁
难遣的家园之思
难舍的文化恋慕
冷:春寒料峭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月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苏东坡《定风波》
气质心境决定作品风格
形散而神不散
开头
(第1段)
结尾
(第12段)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
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
不能扑进她怀里
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
前尘隔海
古屋不再
久违:作者的离乡经历,台湾的分离 。
气候:相同地区的特征,不能分离的证据。
她:母亲的形象,亲切的感觉。
祝福:深刻地眷恋故乡
隔海:地理上,政治上
古屋:怀旧,念根
走入霏霏,
想入非非
佛教的说法,指一般的识力达不到的地方。后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
非 非
意趣
境界
情调
意境
幻化无定
自闲神秘
虚无缥缈
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雨是女性,美丽而感性;
嗅嗅她吧,雨空蒙而迷幻,清清爽爽新新;
或者舔舔,还有薄荷的香味和淡淡的土腥气。
走入霏霏
它还让作者看见了千变万化的古神州的天颜;
让作者关于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蠢蠢而蠕;
让作者感受着黑白片子的台湾,并由此感受着黑白片一样的中国的整部历史。
想入非非
这是儿子对母亲的思恋,是游子对故乡的依恋。
《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意蕴:
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
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
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诗化的语言
密集的意象
诗词的化用
时空的变换
凄丽迷蒙
苍凉感伤
作者为什么选择“冷雨”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乡愁?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本文为什么以《听听那冷雨》为题?“听听那冷雨”实则是在听什么?
听听那冷雨”其实是听听那凄凄切切的诉说
诉说中有乡愁难搁的苦楚。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鲜);
诉说中有中国古典文明失落的惆怅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何等的黯然伤神与悲愤);
诉说中也带着“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的欣然。
(虽然只剩下一种回忆,但有回忆,就有希望,听听那冷雨,中国是一个温暖的家,台湾是一个离散的儿啊,听听那冷雨,思归思归,盼望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