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5210011417300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章节训练 1.4 常见的碱
一、单选题
1.(2020九上·西湖期末)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干燥氧气
B
氢氧化钠呈碱性
改良酸性土壤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除铁锈
D
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吸收一氧化碳
2.(2020九上·拱墅期末)下列关于Ca(OH)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微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B.?能与酸反应,可用于降低土壤的酸性
C.?可与CuSO4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波尔多液,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其澄清溶液可用来检验CO2 , 与CO2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
3.(2020九上·越城期中)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OH和NaCl?????B.?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Na+、Cl﹣
C.?c点表示NaOH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D.?b点所示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4.(2020九上·余杭期中)化合物A、B、C都含三种元素,其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均为1∶2,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在图示的三个化学反应中(“→”表示转化关系):一个反应有沉淀生成,另一个反应有气体产生,还有一个反应既有沉淀又有水生成。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A是H2SO4 , 则B是可溶性硫酸盐??????????????????B.?若A是NaOH,则B是可溶性碳酸盐
C.?若A是H2SO4 , 则产生的气体是氧气?????????????????D.?C是碳酸钙
5.(2020九上·拱墅期中)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但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B.?浓硫酸?????????????????????????????C.?熟石灰?????????????????????????????D.?浓盐酸
6.(2020九上·台州期中)将20克10%的盐酸与2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下列物质中能跟该混合溶液发生反应的是(? ??)
A.?氯化钡??????????????????????????????B.?氯化铁??????????????????????????????C.?二氧化碳??????????????????????????????D.?氢氧化钾
7.(2020九上·新昌期中)在许多实验中能看到明显的现象,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铁锈与稀盐酸反应溶液变成浅绿色
B.?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C.?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烟
D.?将氧化铜加入稀硫酸中,产生气泡同时溶液变蓝色
8.(2020九上·新昌期中)如图所示,广口瓶中盛有气体X胶头滴管中盛有液体Y,若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滴入瓶中,振荡,一段时间后可见小气球a膨胀鼓起.下表中各组物质不出现上述现象的是( ??)
?
X
Y
A
CO
Ca(OH)2
B
CO2
NaOH
C
HCl
Ba(OH)2
D
SO2
NaOH
A.?A???????????????????????????????????????????B.?B???????????????????????????????????????????C.?C???????????????????????????????????????????D.?D
9.(2020九上·下城期中)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向盛有50g稀硫酸的小烧杯中,慢慢滴加Ba(OH)2溶液至过量,并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电导率(表示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稀硫酸能导电,是因为其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H+、SO42-
C.?当加入质量为m1g的Ba(OH)2溶液时,溶液电导率最大
D.?最终溶液电导率小于开始时稀硫酸的电导率
10.(2020九上·吴兴月考)氢氧化钾性质与氢氧化钠相似,下列有关氢氧化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氢氧化钾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B.?氢氧化钾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C.?氢氧化钾溶液与碳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D.?112 克氢氧化钾溶液与 98 克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11.(2020九上·宁波期中)小科完成了图示实验①②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①中石灰水有剩余???????????????????????????????????????B.?实验②中有气泡产生
C.?实验③中没有明显现象???????????????????????????????????????D.?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 CaCl2和 NaCl
12.(2020九上·江北期中)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 )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都是催化剂
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13.(2020九上·杭州月考)科学知识中有许多的“一定”和“不一定”,下列关于酸和碱叙述正确的是(?? )
A.?酸不一定能与所有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碱一定能与所有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B.?酸与碱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C.?酸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酸不一定能使所有酸碱指示剂变色
D.?碱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碱一定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14.(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下列关于酸、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苛性钠、烧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B.?氢氧化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C.?稀盐酸能够使酚酞溶液变红????????????????????????????????D.?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质(如柠檬、柑橘)中含有酸
15.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在N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B.?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
C.?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
D.?在Ca(OH)2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二、填空题(共5题;共16分)
16.(2020九上·浙江期末)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科同学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甲,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科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________色。
(2)依据反应②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变质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3)小科用微观示意图(图乙)来说明反应③的发生,从该图可以看出,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有________。
(4)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____(填字母)。
A.Na2CO3
B.HCl
C.CuSO4
D.NaCl
17.(2020九上·绍兴月考)阅读下列短文:氢氧化钾(化学式KOH)的性质与氢氧化钠的性质相似。①纯净的氢氧化钾是白色固体;②它极易溶解于水;③氢氧化钾固体露置于空气中易吸水而潮解;④氢氧化钾固体能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⑤氢氧化钾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可以制得氢氧化铜。根据上面短文的内容,运用你学过的有关知识填空:
(1)从上面的短文中得知,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为 ________(填序号)。
(2)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根据氢氧化钾的性质,你认为氢氧化钾固体的保存方法应是________。
18.(2020九上·温州期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实验室常见的两种碱,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电离时都产生了________。(填微粒符号)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休。为鉴别它们,小明设计了如图三种方案(每种方案的两支试管中事先分别加入等量的上述两种碱)。其中可行的是方案________。
19.(2020九上·苍南期末)如图装置可以制造非常有趣的“化学喷泉”,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挤入烧瓶内,在导管的尖嘴处就会形成美丽的“喷泉”。
(1)该现象的出现,原因是瓶内发生化学反应而使瓶内气压减小,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若将烧瓶中的CO2换成下面的四种气体,仍可产生“喷泉”现象的瓶是??????? 。
A.SO2???
B.H2
C.O2
D.HCl
20.(2019九上·温州月考)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先关闭止水夹,将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后,再打开止水夹.
(1)锥形瓶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根据上述现象,能否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反应”的结论?为什么?答: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9分)
21.(2020九上·镇海月考)为研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溶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1)A、D中酚酞均变红色,说明两种溶液都呈________性。
(2)写出F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四支试管内的物质在G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其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试剂酚酞除外)
22.(2020九上·浙江期末)为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小思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一瓶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钙固体进行如下探究活动,测定样品中含有的变质固体(以下用R表示)的质量分数。取3g氢氧化钙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气体不溶于植物油),从而计算出样品中R的质量,便可求出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如图甲所示。
(1)将稀盐酸滴入样品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当观察到________(填实验现象),停止滴加稀盐酸。
(2)实验中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量筒内进入水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已知在该实验条件下,生成气体的密度为2g·L-1 , 通过计算,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3.(2020九上·新昌月考)某化学实验小组欲探究盐酸、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取8支试管分别用A﹣H编号后,做如下实验:
(1)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出现的试管是________,有沉淀生成的试管是________;
(2)写出实验中无明显现象产生的试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四、解答题
24.(2021·江北模拟)实验员在检查药品时,发现有一瓶装有烧碱的试剂瓶的瓶塞没塞紧,实验兴趣小组想测定该瓶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小科取一定量的烧碱样品加水稀释,倒入放在电子秤上的烧杯内,然后将100g稀盐酸分5次加入烧杯中,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质量/g
20
20
20
20
20
充分反应后电子秤的读数/g
220
240
258.9
276.7
295.6
(1)在加入盐酸的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取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该瓶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不考虑氢氧化钠吸水潮解,结果保留到 0.1%)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A、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分析;
C、根据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不能与一氧化碳不分析。
【解答】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碱性过强,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
C、稀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可用于除铁锈,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不能与一氧化碳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分析,其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总质量增加,但溶液质量减小。
【解答】A、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呈碱性, 能与酸反应,可用于降低土壤的酸性 ,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能与硫酸铜反应,是波尔多液的成分之一 ,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质量减小 ,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 B
【解析】【分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呈酸性,那么溶质为HCl和反应产物NaCl,故A错误;
B.无论二者完全反应,还是哪一种物质有剩余,反应产物氯化钠始终存在溶液中,既不会变成气体溢出,也不会变成沉淀析出,故B正确;
C.b点时溶液的pH=7,此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故C错误;
D.b点时溶液的pH=7,溶液呈中性,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 A
【解析】【分析】A、B、C都含有三种元素,其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均为1:2,说明都含有相同的原子团硫酸根离子,再根据图示反应中的产物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B、C都含有三种元素,其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均为1:2,说明都含有相同的原子团硫酸根离子。
若A是硫酸,A→B可以是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B→C可以是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A→C可以是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那么B是可溶性的硫酸钠,C是不溶性的硫酸钡,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合理,故A正确;
氢氧化钠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但是其中的任意两种元素均不满足1:2的要求,故B错误;
若A是硫酸,它与其他物质反应不可能生成氧气,故C错误;
碳酸钙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但是其中的任意两种元素均不满足1:2的要求,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选项中各种物质的性质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固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然后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质量增大发生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水后被稀释但是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质量减小发生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质量会减小,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
6.【答案】 D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并判断二者充分反应后剩余的物质,再根据酸或碱的化学通性判断即可。
【解答】设与20g盐酸完全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x,
HCl? ? ? ? ?+? ? ? ? ? NaOH? ? =NaCl+H2O
36.5? ? ? ? ? ? ? ? ? ? ? ?40
20g×10%=2g? ? ?10%x
36.52g=4010%x;
解得:x≈22g;
可见,稀盐酸有剩余,
那么反应后溶液最中含有反应产物氯化钠和剩余的稀盐酸。
在四种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钾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 B
【解析】【分析】A、根据铁离子溶液呈黄色分析;
B、根据氢氧化铜为蓝色沉淀分析;
C、根据浓盐酸打开瓶盖出现白雾分析;
D、根据氧化铜与硫酸反应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黄色分析。
【解答】A、铁锈与稀盐酸反应溶液变成黄色 ,不符合题意;
B、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二者反应产生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符合题意;
C、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不符合题意;
D、 将氧化铜加入稀硫酸中,黑色固体溶解同时溶液变蓝色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气球变大需装置内压强变小,由各气体是否与溶液反应判断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分析。
【解答】 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滴入瓶中,一段时间后可见小气球a膨胀鼓起,说明瓶内压强减小;
A、CO与氢氧化钙不反应,装置内压强无明显变化,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不符合题意;
C、氯化氢与氢氧化钡能发生反应,可使装置内压强减小,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能反应,可使装置内压强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及图示中温度和电导率的变化趋势分析。
【解答】A、由温度的变化趋势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分析,不符合题意;
B、 稀硫酸能导电,是因为其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H+、SO42- ,符合题意;
C、 当加入质量为m1g的Ba(OH)2溶液时,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电导率最小 ,不符合题意;
D、 由图示可知,最终溶液电导率大于开始时稀硫酸的电导率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钾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钾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因此露置在空气中会变质,故A正确;
B.氢氧化钾溶液呈减小,会使石蕊试液呈蓝色,故B错误;
C.碳酸铜不溶于水,因此不能与氢氧化钾反应,故C错误;
D.设与112g氢氧化钾完全反应的硫酸质量为x,
KOH+H2SO4=K2SO4+H2O;
? 56? ? ? ? ? 98
? 112g? ? ? x
56112g=98x;
解得:x=196g,
故D错误。
故选A。
?
11.【答案】 D
【解析】【分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据此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A.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是因为①中的稀盐酸过量,过量的稀盐酸和②中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实验①中石灰水没有剩余,故A错误;
B.实验②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不产生气泡,故B错误;
C.1号试管中剩余的盐酸与2号试管中的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过程中固体溶解,产生气泡,故C错误;
D.实验③中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说明1号试管中的盐酸过量,和2号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l2和NaCl,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 C
【解析】【分析】A、根据催化剂定义与特点分析;
B、根据能量的转化可能是物理变化可能是化学变化分析;
C、根据单质定义分析;
D、根据碳酸钠属于盐,溶液呈碱性分析。
【解答】A、 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没有参与反应 ,不符合题意;
B、 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如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不符合题意;
D、 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溶液为盐,呈碱性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酸和碱的通性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不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故A错误;
B.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肯定是相互交换成分,为复分解反应;但是碳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溶液呈碱性,故B正确;
C.稀盐酸的化学式HCl就没有氧元素,酸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故C错误;
D.碱中肯定含有氢氧根离子,因此肯定存在氢元素和氧元素,可溶性的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 C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的俗名判断;
(2)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3)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
(4)根据食物的成分分析。
【解答】A.苛性钠、烧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氢氧化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稀盐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质(如柠檬、柑橘)中含有酸,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5.【答案】 B
【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分析;
B、根据NaOH与CO2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钙溶液的碱性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发生,不符合题意;
B、 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二者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发生,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 ,不符合题意;
D、 在Ca(OH)2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二者会发生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所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6.【答案】 (1)红
(2)2NaOH+CO2=Na2CO3+H2O
(3)Na+和 SO42-
(4)C
【解析】【分析】(1)无色酚酞试液遇酸或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2)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乙图分析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
(4)如果有沉淀、气体,颜色等明显的现象变化,那么可以说明反应可以发生。
【解答】(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科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红色。
(2)反应②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
变质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3)反应④为盐和碱的反应,而HCl为酸,故B错误;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故A错误;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C正确;
氯化钠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7.【答案】 (1)④、⑤
(2)2KOH + SO2 = K2SO3 + H2O
(3)密封保存
【解析】【分析】(1)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2)根据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钾和水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钾的性质确定需密封保存分析。
【解答】(1) ①纯净的氢氧化钾是白色固体、②它极易溶解于水、③氢氧化钾固体露置于空气中易吸水而潮解属于物理性质;④氢氧化钾固体能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⑤氢氧化钾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可以制得氢氧化铜 属于化学性质;
(2)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钾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2KOH + SO2 = K2SO3 + H2O ;
(3) 因氢氧化钾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且易潮解,所以氢氧化钾固体的保存方法应是密封保存;
故答案为:(1) ④、⑤ ;(2) 2KOH + SO2 = K2SO3 + H2O ;(3)密封保存。
18.【答案】 (1)OH-
(2)一、二
【解析】【分析】(1)根据两种物质电离后出现的离子分析即可;
(2)加入试剂后,哪一组实验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哪一组方案就是可行的。
【解答】(1)氢氧化钠电离产生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氢氧化钙电离产生氢氧根离子和钙离子,因此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电离时都产生了OH+;
(2)方案一: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没有明显现象;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方案可行;
方案二: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不反应;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方案可行;
方案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都呈碱性,加入酚酞试液后都变成红色,无法分辨,故方案不可行。
因此可行的方案是:一、二。
19.【答案】 (1)CO2+2NaOH=Na2CO3+H2O
(2)A,D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能与酸性氧化物和酸发生反应分析。
【解答】(1)瓶内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
(2) 产生“喷泉” 是瓶内气体与氢氧化钠反应压强减少,二氧化硫和氯化氢也能氢氧化钠反应,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
故答案为:(1) CO2+2NaOH=Na2CO3+H2O ;(2)AD。
20.【答案】 (1)溶液变浑浊(或出现白色沉淀)
(2)不能,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也会出现上述现象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然后碳酸钠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
(2)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而碳酸与氢氧化钙反应也能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解答】(1)锥形瓶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浑浊(或出现白色沉淀) ;
(2)根据上述现象,不能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反应”的结论,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也会出现上述现象。
三、实验探究题
21.【答案】 (1)碱
(2)Ca(OH)2+K2CO3=CaCO3↓+2KOH
(3)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
【解析】【分析】(1)根据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分析;
(2)根据碳酸钾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钾分析;
(3)根据混合后溶液呈无色,说明不含呈碱性物质,由此确定物质间反应的最终产物是一定含有的溶质分析。
【解答】(1)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2)F中为碳酸钾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为 Ca(OH)2+K2CO3=CaCO3↓+2KOH ;
(3) 支试管内的物质在G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不含呈碱性的物质,即所有呈碱性物质都与盐酸发生了反应,所以反应后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 ;
故答案为:(1)碱;(2) Ca(OH)2+K2CO3=CaCO3↓+2KOH ;(3) 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 。
22.【答案】 (1)无气泡产生
(2)根据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合理即可)
(3)25%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钙变质生成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会不断有气泡生成。当无气泡生成时,说明样品中的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
(2)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集气瓶,使集气瓶中的气压增大,于是集气瓶中的水在气压的作用下流入量筒。当集气瓶中的气压会大气压强相同时,水就停止流动,因此量筒中水的体积等于生成气体的体积;
(3)首先根据乙图读出二氧化碳的气体,然后根据密度公式m=ρV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根据碳酸钙质量样品质量×100%计算即可。
【解答】(1)将稀盐酸滴入样品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当观察到无气泡产生,停止滴加稀盐酸。
(2)实验中量筒的作用是:根据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
(3)由题意可知,R为CaCO3 , 读图乙可知,反应生成CO2的体积V=165mL,
其质量m=ρV=2g/L×165mL=0.33g,
设样品R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0.33g
100x = 440.33g ,
解得:x=0.75g;
所以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 0.75g3g ×100%=25%。
23.【答案】 (1)BD;GH
(2)Ca(OH)2+2HCl═CaCl2+2H2O
【解析】【分析】(1)根据酸与金属、碳酸盐可反应产生气体、钙和碳酸根可结合成碳酸钙沉淀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分析。
【解答】(1)铁与稀盐酸反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可产生气体,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会产生沉淀;
(2)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反应方程式为 Ca(OH)2+2HCl═CaCl2+2H2O ;
故答案为:(1)BD;GH;(2) Ca(OH)2+2HCl═CaCl2+2H2O 。
四、解答题
24.【答案】 (1)一开始无明显现象,后有气体产生
(2)在第4次实验时,加入20g稀盐酸,
完全反应生成而氧化碳的质量:258.9g+20g-276.7g=2.2g;
设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 ? ? ? ? ? ? ? ?73? ? ? ? ? ? ? ? ? ? ? ? 44
? ? ? ? ? ? ? ? ?20gx? ? ? ? ? ? ? ? ? ? 2.2g
7320gx=442.2g;
解得:x=18.25%。
(3)实验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20g+20g×4-295.6g=4.4g。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 ?106? ? ? ? ? ? ? ? ? ? ? ? ? ? ? ? ? ? ?44
? ? y ? ? ? ? ? ? ? ? ? ? ? ? ? ? ? ? ? ? ?4.4g
106y=444.4g;
解得:y=10.6g;
在第三次实验中,加入20g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240g+20g-258.9g=1.1g;
如果20g稀盐酸完成反应,那么应该生成二氧化碳2.2g;
根据二氧化碳质量与稀盐酸质量成正比可知,
与碳酸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20g×1.1g2.2g=10g;
那么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20g-10g=10g;
则与全部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20g+20g+10g=50g;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NaOH+HCl=NaCl+H2O;
? 40? ? ? ?36.5g
? ?z? ? ? ? ?50g×18.25%=9.125g
40z=36.5g9.125g;
解得:z=10g;
那么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10g10g+10.6g×100%=48.5%。
【解析】【分析】(1)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据此描述反应现象。
(2)比较第3、4两组数据,得到与20g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再根据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3)根据第5组数据计算出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析第三组数据,得到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再与前面加入的40g相加得到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总质量,接下来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最后根据氢氧化氢钠氢氧化钠+碳酸钠×100%计算出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
【解答】(1)在加入盐酸的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一开始无明显现象,后有气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