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期二单元阅读理解试题
时间45分钟 总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文言文阅读(38分)
(一)默写。(6分)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2.可汗问所欲,________________;愿驰千里足,________________。
3.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__;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段诗歌,完成1~12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户( ) (2)红妆( )
(3)著( ) (4)云鬓( )
2.翻译加横线的诗句。(4分)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诗来看,本段属于________,(A.详写 B.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归纳这段诗歌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在横线上填写课文原句。(2分)
6.给下列字注上在文中的语音 著( ) 鬓( )(2分)
7.写出下列各字在文中的含义(4分)
(1)郭( ) (2)户( ) (3)著( ) (4)火( )
8.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装时发自内心喜悦之情的词是(2分)( )
A.开 坐 脱 著 B.脱 著 理 帖
C.门 床 袍 裳 D.门 床 窗 镜
9.语段中有一个通假字是“________”,它通“________”。 (2分)
10.“同行十二年”与前文“壮士十年归”在时间上是否矛盾?为什么?请写出全诗中类似的诗句。(3分)
答
11.这段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2分)
12.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木兰代父从军,表现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广大妇女对男卑女尊的抗议。
B.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C.木兰代父从军,反映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自由的劳动生活。
D.木兰代父从军,侧面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
二、现代文阅读
最后一课(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17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文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哽住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________的思想感情。文中最能表达韩麦尔先生心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16分)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1.文中提到哪几种“趣味”,怎样才能获得这种种“趣味”?怎样理解这些“趣味”?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通篇使用比喻,其中“长江大河”比喻________;“旅途征人”比喻________;“扬子江、黄河”比喻________;使用比喻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的意思如何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艰难的国运”指的是什么?“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现实,简单说说我们今天还是否需要“雄健的精神”?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地的誓言(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19分)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下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1.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中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埋葬”一词换成“回响”或“飘荡”好不好?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结尾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称呼由前面的“她”变为了“你”,该如何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把上文划分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9分)
(1)第一层:从________到________;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层:从________到________;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层:从________到________;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纳选文的中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碗馄饨(四)(10分)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 ”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 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的内容。(3分)
2.文中加点的两个“又”字的作用各是什么 (2分)
3.文中第⑦自然段中用“疲惫不堪”、“露出了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2分)
4.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对选文第⑨段的理解。(3分)
七年级下期二单元阅读理解试题(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一)1.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2.木兰不用尚书郎 送儿还故乡 3.雌兔眼迷离 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 1. (1)门户 (2)盛妆 (3)通“着”,穿 (4)像云那样的鬓发
2. (1)父母听说从征的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到外城去迎接。 (2)同在军营里打仗许多年,竟不知道木兰还是女儿身。 3.A 详细叙述木兰回乡的情景,表现了木兰的纯朴与热爱和平生活,突出诗的主题。 4.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5、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6.zhuó bìn 7.(1)外城 (2)门 (3)穿 (4)同“伙”
8.B 9.“帖”通“贴”
10.不矛盾 因为这两处数字都是虚数,极言其多。又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1.排比 对偶 12.B
二、现代文阅读
(一)1.因为祖国被占领,自己不能教法语而极度悲痛。 2.最后一课结束。德语要代替法语。 3.动作 语言 表情 无限热爱自己的祖国 法兰西万岁 4.一是表达了对祖国土地被占领的痛苦,二是坚信法兰西必胜。 5.因为“我”感到他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更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国志士。
(二)1.“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只有经历艰难险阻之后才能获得。这种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体现了作者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的乐观主义的情怀。 2.民族生命的进程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我们民族的精神 增加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3.它让奋斗者有机会领略奇绝壮绝的景致,同时“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感到其中“壮美的趣味”的。 4.封建军阀混战,封建势力抬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华民族千疮百孔。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就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5.需要。在二十一世纪建设小康社会中,也同样会遇到“崎岖险路”,仍需“雄健的精神”去战胜一切困难。
(三)1.(1)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 (2)表达了让故乡重获自由解放的决心。 2.不好。昔日在田垄间的欢笑早已不存在,取代的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死”了,因此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情绪。 3.开始用第三人称,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她”了,于是抛开读者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4. (1)土地是 离开她层意: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 (2)在故乡 忘记她 层意: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 (3)我必定 站立 层意:发誓要为故乡战斗到底。 5.表达了作者要用全部精力使美丽的故乡获得自由光复的决心。
(四)1.记叙了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在一位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2、第一个“又”字,表明女孩与母亲发生的争吵不止一次,从而反映出女孩对母亲的误解之深。第二个“又”字,是第二次流泪的意思,表现出女孩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3、表现出母亲对女儿的担忧和见女儿回来后的欣喜,从而突出母亲爱女情深。
4、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谈理解。例: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却不注重体会这种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为别人的一句问候或收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动不已。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感激别人的时候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