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阅读理解测试(A)
姓名 分数
阅读分析:
(一)
(甲文)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A]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乙文)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B]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10.画线句A在描写角度上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它的作用是什么?
11.画线句B在描写角度上是什么描写,它的作用是什么?
12.乙文中听不见的“回音”指什么?既然听不见怎么能“淹没”掌声?
13. 试从甲文或乙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加以赏析。
(二)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4. 解释加点的词:(4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虽人有百手:
不能名其一处: 两股战战:
15.“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毕业典礼 B.话尤未毕 C.丑态毕露
16.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种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7. 文章结尾呼应全文的开头,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3分)
18.把下面的句子写成现代汉语:(4分)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三)(7分)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子之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是教子欺也 是:这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0.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1.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18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罢?又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掉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选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作者回忆________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 (6分 )
2.本选文主要运用________(描写)法表现人物性格。 (2分)
3.六一公公性格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六一公公送给我家吃的没有我们“偷”的好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5.文章结尾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 (4分)
(二)音乐——无处不在(15分)
①音乐是人类最美的声音。没有它,生活将变得平淡;正因为有音乐的存在,才使我们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②自从婴儿刚刚降临,音乐就已进入到他们的耳朵里。伴随着柔美动听的《摇篮曲》,宝宝进入了甜蜜的梦乡里。而此时,大街小巷中,到处飘荡着那柔美的乐曲。
③我真正接触音乐,是在5岁学电子琴时。从那时起,音乐就在我身边旋转。无论走到哪里,总会听到一些流行歌曲,它们总是那么美好。长大后,一个人常常静静地听着流行音乐,或者是交响曲,这些都会让我心情舒畅,轻松无比。在家中,也许会听到叮叮的声音,即是“锅碗瓢盆”交响曲,虽然它不是那么悦耳,但也是生活中的音乐。
④音乐也能陶冶情操。音乐,无论是抒情,还是热情奔放的,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示。从《从头再来》中,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挫折,面对失败;从《生命交响曲》中,我领略到生命的雄壮。正是这些音乐,时时在我们身旁,才使我们的心灵逐渐走向成熟。
⑤音乐不仅要听,更要领略它作曲的意图,表达的感情。音乐能够净化心灵。若用心去听音乐,享受到的不仅是这首曲子怎样的优美,怎样好,它使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⑥音乐——无处不在。从小到大,从早到晚,在大街小巷里,在家中,到处都能欣赏到美妙音乐,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充满幸福。
1.修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使之成为15字以内的通顺、连贯、精练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在第①段后拟写一个扣题的语句,并使之与上段衔接得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3.指出第③段中游离文意的一句,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第④段写到了“音乐也能陶冶情操”,第⑤段写到了“音乐不仅要听,更要领略它作曲的意图,表达的情感”。从全文看,写这些内容是否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5.第⑥段“音乐——无处不在”一句中,破折号是否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括。
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检测
参 考 答 案
二、阅读分析:
(一)10.正面描写,表现演员不但舞技娴熟,而且全身心投入
11.侧面描写,写出了演员极受观众欢迎,衬托演员演技的高超
12.指观众内心的共鸣。掌声是外在的,耳内心的共鸣是心灵的震撼,是内在的。回音淹没掌声,表明观众对演员艺术的赞赏完全出自内心,发自心底。
13.赏析必须言之有物,要有引文,并有对引文或思想或语言的分析
(二)14.当中夹杂;即使;说出;腿 15.C
16. 表现: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用: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反应,烘托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17.也是为了烘托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18.抓住关键词语的翻译评分,其他地方从宽处理。
(三)19.D 20.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儿子欺骗啊。
21.抓住“诚信”方面回答即可
二、(一)
1.《社戏》 鲁迅 童年
2.对话
3.热情好客、淳朴
4.因为其中没有蕴藏着“我们”昨夜看社戏时所获得的快乐。
5.儿时的宝贵经历一去不返,“我”也对他们念念不忘,非常珍惜。
(二)
1.如:有了它,生活会丰富多彩。意对,语句通顺即可。
2.本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扣题;第二,与上下文衔接得当。如:可以说,在人生的旅途中,音乐无处不在。
3.(略)
4.从主旨与材料的关系来回答,表述应清晰。答案略。
5.言之成理即可,可扣住破折号的用法回答。答案略。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