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2 16:0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我爱这土地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因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的激情。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本诗是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一首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写作背景
字词识记
嘶哑(sī) 汹涌(xiōnɡ) 黎明(lí)
腐烂(fǔ) 喉咙(lónɡ) 羽毛(yǔ)
整体感知
齐诵诗歌,说说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作者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眷恋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让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做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着沉重的省略号。省略号中似乎涌动着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合作探究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
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合作探究
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诗人虚拟“我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自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传达出“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物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合作探究
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喊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语言赏析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个“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语言赏析
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的?
象征着诗人的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鸟”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语言赏析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情感探究
《我爱这土地》的诗人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课文小结
作者借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和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也抒发了在那个艰苦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文章结构
我爱这土地
第一节 鸟儿生死 眷恋土地
第二节 “我”对土地深沉的爱恋
诗意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