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2 09:4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03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02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01
世界经济的发展
目录
01
世界经济的发展
20C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3
2
1
4
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世界经济的发展——一战前: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的发展——一战后:社会主义经济
——余粮收集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苏俄)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措施:
(2)特点:
(3)影响:
3.斯大林模式
(1)建立:
(2)表现:
经济:
政治:
固定粮食税,工农联盟,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恢复自由贸易,按劳分配。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得到工农的支持,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巩固
苏维埃政权。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权力高度集中
4、评价
(1)积极方面:
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经济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2)消极方面:
①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④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⑤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原因:
表现:
应对:
民主的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了危机
法西斯方式: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世界经济的发展——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
二、罗斯福新政
国家干预
1.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
(2)调整工业生产:①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防盲目竞争;
②规定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等标准;
(3)调整农业生产:减耕减产,国家收购和补贴;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社会保障法》、公共工程;
二、罗斯福新政
3.评价
(1)局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
(2)意义:
对美国:走出经济危机;保障民主,遏制法西斯;
对世界:美国成为反法西斯大后方;
三、凯恩斯主义
国家干预经济
看得见的手
自由放任主义
看不见的手
与罗斯福新政相互印证,非指导关系;二战后广泛推广。
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1.黄金时期:
时间:
经济主张:
措施:
影响: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
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快速增长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滞胀:
时间:20世纪70年代
概况: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和通货膨胀
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调整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混合经济”
二战前后
3.复苏:
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积极:
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消极:
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
4.现代科技进步:(技术条件)
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20世纪70年代
{284E427A-3D55-4303-BF80-6455036E1DE7}?
1950-1973
1974-198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GDP
6%
2.4%
通货膨胀率
3.4%
9.9%
{775DCB02-9BB8-47FD-8907-85C794F793BA}项目
期间(年)
年均生产率增长
消费品价格提高
美国
1963-1973
1974-1979
1.9
-0.1
3.6
8.6
英国
1963-1973
1974-1979
3.0
0.8
5.3
15.7
法国
1963-1973
1974-1979
4.6
2.7
4.7
10.7
“滞胀”
滞胀: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1.企业私有化
2.控制货币
3.削减公共开支
4.减少政府干预
撒切尔夫人改革
里根改革
1.减少政府开支
2.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刺激投资
3.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3)80年代——
缓慢复苏
到1983年初,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自由放任
重商主义
新自由主义
大规模干预经济
盛行于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重商主义主张政府管制生产和商业活动、垄断外贸、提高关税。
典型表现:
政府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海盗式劫掠
减少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国富论》
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代表: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缩减福利开支
代表学派:
供应学派;货币学派
拓展提升: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 P108
柯立芝繁荣
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期
80年代恢复
90年代发展
经济危机
政策调整
政策调整
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2.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
1.苏联改革:
(1)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2)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发生根本方向性错误
(3)1991年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两德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南斯拉夫解体
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的根本性改变,即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历史原因:
主要原因:
内部原因:
苏联:
实质:
外因:
受制于苏联
改革未打破苏联模式的弊端,导致政治、经济危机
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鼓励东欧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西方“和平演变”
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
1.曲折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化三改”等奠定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改革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1992年“十四大”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世界经济的发展——新独立的国家
二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首要目标:
措施:
意义:
挑战:
经济独立
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1)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
(2)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四、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角度
亚洲
拉丁美洲
非洲
主要挑战
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
发展最不平衡,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应对策略
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通过改革,克服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
成立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⑴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下,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⑵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⑶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世界经济的发展——21世纪下的世界经济与中国
1.当代特征:
2.表现:
3.挑战:
4.中国对策: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世界经济的发展
思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1)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3)全球化趋势明显,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4)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02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国际贸易体系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段
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

1870—1900
3.2
3.7
1900—1913
3.7
4.2
1913—1929
0.7
2.7
1929—1938
-1.2
2.0
1938—1948
0.0
4.1
19世纪70年代至1948年世界贸易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影响世界贸易发生变化的事件。
变化:1870年至1929年世界贸易速度降低;1929年至1938年世界贸易呈现出负增长;1938年至1948年世界贸易没有增长
事件: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影响
材料一:(面对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他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经济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原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193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800多种商品的关税。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经济危机
②各国实行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等贸易保护措施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2.建立:
3.宗旨:
4.作用:
5.发展: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二战后,由美国主导,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1995年,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材料:在关贸总协定的努力下,到1988年止,发达国家工业品的平均关税已从40年前的40%下降至4%-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也降至13%-15%。
1950年至1973年,国际贸易额平均增长率为10.3%,国际贸易量年均增长7.2%
6.影响:
积极:(1)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2)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消极: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成为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7.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①1997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全球基础电信协定》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
②世贸组织扩大服务贸易,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时间: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意义: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策性开放到制度性开放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1.原因:
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
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2.表现:
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3.影响:
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2018年世界贸易报告》重点强调了科技与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着眼于数字技术如何改变全球……数字技术还将促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催生新的服务业态……阿泽维多同时提醒数字技术导致了市场集中、隐私损失、安全威胁等问题,还将引发关于数字技术是否真的提高生产率的讨论。
—《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20日
“比如蚂蚁金服,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结合风险控制策略对金融的各个阶段进行风险控制,是金融风控智能化的典型案例。” ……金融与技术融合还面临诸多挑战与现实鸿沟。对金融从业者来说,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仍像个未打开的黑盒,影响金融与科技二者融合。”
—《让技术“可信可控可解释”,推动金融科技新深度融合》
【史料研习】技术深刻影响了金融与贸易的发展,阿里巴巴渗透我们的生活就是生动的例子。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参考要点:
总论点:
技术是把双刃剑,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一些隐患
益处:结合生活体验,比如:方便购买全球的商品;贸易便利化,催生了新的产业体系;方便获得金融服务,有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等等
隐患:数据隐私泄露;金融电信诈骗等等
03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内容
确定国际货币制度
(双挂钩一固定)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1盎司黄金=35美元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黄金
美元
其他会员国货币
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美元取得等同于黄金的地位 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短期贷款,
稳定汇率。
------长期贷款,
经济发展,
技术援助。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战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战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93296810-A885-4BE3-A3E7-6D5BEEA58F35}机构
宗旨
业务活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界银行)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成立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2、瓦解
时间:20世纪70年代
积极:(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金融货币秩序的稳定;
(2)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3)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3、评价
原因:
1)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2)西欧、日本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3)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耗费资金,实力相对下降
消极:巩固美国经济霸权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战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问题深化——IMF与WB
3.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1、某国爆发金融危机,该国货币贬值一半以上,该国政府不得不向某国际组织申请紧急贷款来稳定货币。
2、某国发生重大地震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该国政府除了政府拨款外,还可以向哪个组织申请贷款援助。
IMF
WB
A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世界银行
WB
关贸总协定
GATT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三大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世界银行 WB
关贸总协定
标志
时间


宗旨
作用
性质
1945
1945
1947
调整国际收支,提供短期贷款
恢复发展经济,提供长期贷款
降低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
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多边贸易协定
稳定世界金融和经济秩序
恢复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扩大世界贸易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异同点
{69CF1AB2-1976-4502-BF36-3FF5EA218861}项目
类别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原因
目的
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异同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训;
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
稳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
适应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1)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2)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3)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4)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上升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问题深化——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上升
右图是关于2015年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SDR(特别提款权)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A.美国经济衰落,美元不断贬值
B.贸易壁垒打破,促进自由贸易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得以改正
D.国币货币体系逐渐趋向合理
人民币加入SDR对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治理结构有深远影响:
一方面,人民币加入SDR有助于提高SDR篮子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而大幅增强SDR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人民币加入SDR将有助于降低SDR汇率的波动性,从而提高其作为储备资产的吸引力,减少储备货币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当前对SDR讨论较少的时候进入,将来SDR进一步发挥作用时我国就能更多地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规则制定。
D
电子金融、网络金融与人类生活的改变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