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叫咯咯》教学设计
【年级】一年级
【课型】歌表演
【教学内容】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第二册第四课《母鸡叫咯咯》
【教学理念】结合我校雅乐竖笛校本课程的开发,将竖笛与教材紧密结合,打破传统音乐课堂结构。本课以魔法为线索,以角色扮演为引导,围绕歌曲“母亲叫咯咯”展开,让学生运用竖笛学唱歌曲,通过听、唱、编等多种体验,感受歌曲的音乐要素,由浅入深,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唤起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音乐体验中,一改以往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激发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潜能。
【教材分析】《母鸡叫咯咯》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农场的早晨》中的歌曲。《母鸡叫咯咯》一首活泼有趣,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的德国儿歌。歌曲为一段体,四二拍,大调式乐句,采用同音反复和进级手法模仿母鸡叫咯咯的叫声,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第三乐句曲调起伏加大给人以舒展开阔的感觉,表现了母鸡下蛋后伸脖子,扑翅膀的情景,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地完全重复,整首歌曲欢乐跳跃,是一首趣味性很浓的便于表演的儿童歌曲。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学习,玩在中创造,结合竖笛校本课程将六孔竖笛引入教学,帮助学生稳定音高,极大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跳跃、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母鸡叫咯咯》,培养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 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在聆听、模唱、表演、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歌曲。
3.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体验速度,力度的音乐要素,增强音乐兴趣,提高对音乐的探索欲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歌曲中“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叫人报喜天快乐”这一句的节奏、音高情绪的学习。
【教学用具】
电子琴、课件、竖笛、 响板、节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律动体验:老师以农场管理员的身份做自我介绍,并改编《母鸡叫咯咯》的歌词,介绍农场带学生律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歌曲。
二、新歌教学部分
(一)找母鸡。
1.老师介绍魔法棒——竖笛。
2.“变魔法”、“ 用咒语”的方式介绍竖笛吹奏姿势。
3.听辨、模唱“咒语旋律” 33 33 | 35 5|。
4.整体感受歌曲,猜猜母鸡去干什么了?
5.听辨咒语旋律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
6.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竖笛,通过聆听,模唱,律动等活动,熟悉歌曲旋律,培养学生感受旋律重复与变化的音乐辨别能力。
(二)扮母鸡。
1.出示歌曲主要节奏型学生用“咯”朗读。
XX? X | XX?X|
XX XX | XX X|
XX XX | X -|
2.随老师打响板读节奏。
3.齐声读节奏,熟悉节奏。
4.随音乐模唱整曲。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扮演角色感受歌曲,学习歌曲主要结构类型,为学生学唱歌曲以及创编环节做铺垫。
(三)唱母鸡。
1.播放歌曲,学生聆听并感受找出表现母鸡报喜动作的乐句。
2.引导学生编创动作,学唱第三乐句解决歌曲难点。
3.师生合作演唱,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鼓励学生编创动作,主动探索体验歌曲第三乐句的情绪。
(四)演母鸡。
1.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速度与情绪。
2.通过母鸡啄米和母鸡散步进行比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用弹性轻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感受并理解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3.引导学生体验并模仿母鸡下蛋,处理歌曲的力度变化,进一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歌唱与表现,并体验歌曲的音乐要素。
三、合唱念白部分
(一)取鸡蛋。
1.出示取鸡蛋节奏:“咯咯哒,咯咯哒”,指名读。
2.齐读念白,熟悉节奏。
(二)唱鸡蛋。
1.出示合唱念白谱,师生、生生合作随乐反复演唱。
2.将学生组织演唱,完整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念白,融入简单的二声部伴唱,培养孩子们与他人合作以及二声部合唱意识。
四、拓展部分
创编歌词:唱一唱 。
(小猫小猫叫喵喵,叫喵喵,叫喵喵,小猫小猫叫喵喵,老鼠已捉住。绒毛抖抖尾巴翘翘向人报喜添快乐!小猫小猫叫喵喵,老鼠已捉住!)
(小鸭小鸭叫嘎嘎,叫嘎嘎,叫嘎嘎,小鸭小鸭叫嘎嘎,河边来玩耍,身子摆摆,脑袋晃晃,快乐无比忘回家,小鸭小鸭叫嘎嘎,河边来玩耍。)
【设计意图】通过唱一唱小猫、小鸭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再度体验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编意识。
五、总结与评价
同学说说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在我的农场大家玩的开心快乐吗?那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天快乐的音乐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