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
1.(2019六下·邓州期中)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 、 。
2.(2019六下·邓州期中)使用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苍蝇的眼是 ,蟋蟀的“耳朵”在 。
3.(2019六下·邓州期中)食盐、白糖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 。
4.(2019六下·邓州期中)大量的研究证明生命都是由 组成的。
5.(2019六下·邓州期中)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 最早发现的。
6.(2019六下·邓州期中)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 大量繁殖的结果。
7.(2019六下·邓州期中)世界是 构成的,物质是 的。
8.(2019六下·邓州期中)在白糖加热的实验中,既会发生 ,又发生 。
9.(2019六下·邓州期中)二氧化碳是 的组成成分,能使燃着的火焰 。
10.(2019六下·邓州期中)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时现象有 、 。
二、判断
11.(2019六下·邓州期中)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12.(2019六下·邓州期中)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13.(2019六下·邓州期中)青苔用肉眼看起来好像是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也是一样的。
14.(2019六下·邓州期中)在雨水、河水中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
15.(2019六下·邓州期中)食盐、白糖、玻璃、碱面都是晶体。
16.(2019六下·邓州期中)最坚硬的岩石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17.(2019六下·邓州期中)铁锈是一种红褐色的物质,它容易脱落。
18.(2019六下·邓州期中)米饭本身的味道是甜的。
19.(2019六下·邓州期中)生成沉淀物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20.(2019六下·邓州期中)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三、选择题
21.(2019六下·邓州期中)在13世纪,( )根据格罗斯泰斯特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A.列文虎克 B.伽利略 C.培根
22.(2019六下·邓州期中)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 )有关
A.凸度 B.材料 C.大小
23.(2019六下·邓州期中)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正确的方法和步骤是( )
A.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B.安放﹣﹣调焦﹣﹣上片﹣﹣对光﹣﹣观察
C.安放﹣﹣对光﹣﹣调焦﹣﹣上片﹣﹣观察
24.(2019六下·邓州期中)下列显微镜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光学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扫描隧道显微镜
25.(2019六下·邓州期中)物体必须制成( )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A.草木 B.玻片 C.树叶
26.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
A.没有明显变化 B.变成了其他物质 C.豆子发芽了
27.(2019六下·邓州期中)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熔化成蜡烛油,这种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28.(2019六下·邓州期中)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白醋的特点的是( )
A.具有酸味 B.白色液体 C.无色液体
29.(2019六下·邓州期中)含淀粉的物质遇碘酒会变( )
A.蓝色 B.黑色 C.棕色
30.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发生的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颜色变化
四、解答题
31.(2019六下·邓州期中)连线题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标本时,请将下列材料与相应作用连线
镊子 盛放多余的洋葱片
培养皿 夹取实验材料
滴管 吸取少量液体
载玻片 染色
碘酒 放置切片标本
烧杯 吸取多余水分
裁纸刀 盛放液体
吸水纸 切割洋葱
五、实践与探究
32.(2019六下·邓州期中)列举三例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33.(2019六下·邓州期中)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研究的问题: 。
实验方法: 。
观察到的现象: 。
实验结论:
通过对铁钉生锈的探究,请写出三种常见的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A B C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根据对放大镜的了解可知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故答案为: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2.【答案】复眼;足的内侧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用放大镜可以看到昆虫特殊的身体构造。苍蝇的眼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故答案为:复眼;足的内侧。
3.【答案】晶体
【知识点】晶体
【解析】【分析】食盐、白糖、味精、碱面这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食盐、白糖都是晶体。故答案为:晶体。
4.【答案】细胞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提法是: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故答案为:细胞。
5.【答案】列文虎克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尼 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开始的,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故答案为:列文虎克。
6.【答案】微生物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噬菌体、病毒、原生动物、藻类等。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鱼的排泄物和粪便使得鱼缸中养料增加,导致水中有机质积累过多,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微生物也就是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从而使水变成绿色。故答案为:微生物。
7.【答案】物质;变化
【知识点】观察、比较物体的特征
【解析】【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故答案为:物质:变化。
8.【答案】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固体的 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状的白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是物理变化。白糖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冒气泡,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产生了不同与原来的新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故答案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9.【答案】空气;熄灭
【知识点】认识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这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特性。故答案为:空气;熄灭。
10.【答案】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时,产生新的物质。我们可以观察到:铁钉附近溶液颜色变浅,有红色物质出现并附着在铁钉上面。故答案为: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所有的昆虫都没有长鼻子,但它们的嗅觉都异常敏锐,因为昆虫的头部都长有一对触角,它们就起了鼻子的作用。这对触角上布满了嗅觉器。通常昆虫总是在左右上下停地摆动触角,好像两根天线或雷达时刻在接受电波和追踪目标。因为触角上有许多感觉器和嗅觉器,与触角窝内的许多感觉神经末梢相连,又直接与中枢神经连网,非常灵敏,既能感触物体、感觉气流,又能嗅到各种气味,甚至是远距离散发出来的。故答案为:√。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故答案为:√。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肉眼观察方法是人们运用眼睛直接获取研究对象信息的一种科学观察方法。这是一种初级的观察方法,眼看手记是基本的手段,既难严格地区分质,又不能实现精确的定量化,受主观因素影响太大。对于那些肉眼不能识别的现象,就必须通过仪器去检测,目前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尽量提高放大倍数,使人能亲眼所见研究事物。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仪器,用它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显微镜可以把观察的物质放大好几万倍,清晰的看到动植物细胞、结构等,显微镜的作用使得人类可以看见更加清晰的世界,所以青苔用肉眼看起来好像是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像参天大树。故答案为:×。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各种水域中有无数的微生物,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噬菌体、病毒、原生动物、藻类等。用显微镜观察雨水滴中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小生物在蠕动,而且数量惊人,这些就是微生物。故答案为:正确。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晶体
【解析】【分析】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碱面、雪花、大多数矿物。玻璃不是晶体。故答案为:错误。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并变化着。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地表的岩石在慢慢地不断地变化着。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破坏的现象叫风化,岩石的风化现象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故答案为:错误。
17.【答案】正确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铁锈是一种红褐色的物质,生锈后铁锈的体积膨胀,和铁分离容易脱落。故答案为:正确。
18.【答案】错误
【知识点】口腔中的初步消化
【解析】【分析】口腔周围的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它具有润滑口腔粘膜、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其中还含有淀粉酶和溶菌酶,能帮助消化和具有部分杀菌作用,主要的作用还是消化和味觉的作用以及清洁作用,对局部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功能。米饭会变甜,是由于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当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该酶能够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口腔内经过充分咀嚼米饭后会觉得有甜味,这是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的结果。故答案为:错误。
19.【答案】错误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生成沉淀物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把沙子放进水中,水和沙子分离开来,虽然有沉淀物生成,但是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故答案为:错误。
20.【答案】正确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解析】【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并变化着。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故答案为:正确。
21.【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象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故答案为:C。
22.【答案】A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的增加与放大镜的镜面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故答案为:A。
23.【答案】A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使用显微镜时,移动玻片的方向和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步骤是: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故答案为:A。
24.【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合在一起制成的,可以把物体图象放得更大。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较小,电子显微镜可放大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可放大3亿倍。
故答案为:C。
25.【答案】B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前,要将物体制成玻片标本。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使用。
故答案为:B。
26.【答案】A
【解析】【解答】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分离后它们只有一点点变化,并不明显。
【分析】本题考查沙和豆子混合实验。
27.【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蜡烛燃烧融化成液态,从这一方面来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A。
28.【答案】B
【知识点】观察、比较物体的特征
【解析】【分析】白醋是烹调的酸味辅料,色泽透亮、酸味醇正。主要原料有水、大米、食用酒精、食用盐等。能改善和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作为饮食调料,需求量是很大的。白醋是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选项B白色液体不属于白醋的特点。
故答案为:B。
29.【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含淀粉的物质遇到碘酒会变蓝色,生成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A。
30.【答案】B
【解析】【解答】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铁钉表面会附着一层红色的铜,属于化学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
31.【答案】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标本: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在洋葱内表面轻轻划一个“#”字,取下洋葱表皮;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注意不要有气泡;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吸掉多余的水。根据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的操作步骤,理解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比如碘酒是用来给细胞染色,使得更易于观察。故答案为:
32.【答案】克隆羊、处理污水、生产食物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涉及了医药、食品、农业、生物工程等各个方面。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有克隆羊、处理污水、生产食物、治疗疾病等等。故答案为:克隆羊、处理污水、生产食物。
33.【答案】铁钉生锈与水有关吗?;1、用同样大小的三个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食用油。2、把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中,另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还有一枚完全浸没在食用油中。3、每天观察记录一次。4、根据观察记录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一半放在水中的铁钉生锈明显、量大,放在空盘子中的铁钉有点生锈,浸没在食用油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铁钉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电镀;涂油;喷漆
【知识点】化学变化;生锈
【解析】【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研究的问题:铁钉生锈与水有关吗?
实验方法:1、用同样大小的三个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食用油。2、把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中,另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还有一枚完全浸没在食用油中。3、每天观察记录一次。4、根据观察记录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观察到的现象:一半放在水中的铁钉生锈明显、量大,放在空盘子中的铁钉有点生锈,浸没在食用油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铁钉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铁钉生锈的探究,常见的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电镀、涂油、喷漆、制成合金等把铁与空气、水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1 / 1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
1.(2019六下·邓州期中)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 、 。
【答案】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根据对放大镜的了解可知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故答案为: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2.(2019六下·邓州期中)使用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苍蝇的眼是 ,蟋蟀的“耳朵”在 。
【答案】复眼;足的内侧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用放大镜可以看到昆虫特殊的身体构造。苍蝇的眼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故答案为:复眼;足的内侧。
3.(2019六下·邓州期中)食盐、白糖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 。
【答案】晶体
【知识点】晶体
【解析】【分析】食盐、白糖、味精、碱面这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食盐、白糖都是晶体。故答案为:晶体。
4.(2019六下·邓州期中)大量的研究证明生命都是由 组成的。
【答案】细胞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提法是: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故答案为:细胞。
5.(2019六下·邓州期中)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 最早发现的。
【答案】列文虎克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尼 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开始的,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故答案为:列文虎克。
6.(2019六下·邓州期中)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 大量繁殖的结果。
【答案】微生物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噬菌体、病毒、原生动物、藻类等。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鱼的排泄物和粪便使得鱼缸中养料增加,导致水中有机质积累过多,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微生物也就是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从而使水变成绿色。故答案为:微生物。
7.(2019六下·邓州期中)世界是 构成的,物质是 的。
【答案】物质;变化
【知识点】观察、比较物体的特征
【解析】【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故答案为:物质:变化。
8.(2019六下·邓州期中)在白糖加热的实验中,既会发生 ,又发生 。
【答案】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固体的 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状的白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是物理变化。白糖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冒气泡,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产生了不同与原来的新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故答案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9.(2019六下·邓州期中)二氧化碳是 的组成成分,能使燃着的火焰 。
【答案】空气;熄灭
【知识点】认识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这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特性。故答案为:空气;熄灭。
10.(2019六下·邓州期中)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时现象有 、 。
【答案】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时,产生新的物质。我们可以观察到:铁钉附近溶液颜色变浅,有红色物质出现并附着在铁钉上面。故答案为: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二、判断
11.(2019六下·邓州期中)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答案】正确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所有的昆虫都没有长鼻子,但它们的嗅觉都异常敏锐,因为昆虫的头部都长有一对触角,它们就起了鼻子的作用。这对触角上布满了嗅觉器。通常昆虫总是在左右上下停地摆动触角,好像两根天线或雷达时刻在接受电波和追踪目标。因为触角上有许多感觉器和嗅觉器,与触角窝内的许多感觉神经末梢相连,又直接与中枢神经连网,非常灵敏,既能感触物体、感觉气流,又能嗅到各种气味,甚至是远距离散发出来的。故答案为:√。
12.(2019六下·邓州期中)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故答案为:√。
13.(2019六下·邓州期中)青苔用肉眼看起来好像是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也是一样的。
【答案】错误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肉眼观察方法是人们运用眼睛直接获取研究对象信息的一种科学观察方法。这是一种初级的观察方法,眼看手记是基本的手段,既难严格地区分质,又不能实现精确的定量化,受主观因素影响太大。对于那些肉眼不能识别的现象,就必须通过仪器去检测,目前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尽量提高放大倍数,使人能亲眼所见研究事物。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仪器,用它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显微镜可以把观察的物质放大好几万倍,清晰的看到动植物细胞、结构等,显微镜的作用使得人类可以看见更加清晰的世界,所以青苔用肉眼看起来好像是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像参天大树。故答案为:×。
14.(2019六下·邓州期中)在雨水、河水中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各种水域中有无数的微生物,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噬菌体、病毒、原生动物、藻类等。用显微镜观察雨水滴中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小生物在蠕动,而且数量惊人,这些就是微生物。故答案为:正确。
15.(2019六下·邓州期中)食盐、白糖、玻璃、碱面都是晶体。
【答案】错误
【知识点】晶体
【解析】【分析】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碱面、雪花、大多数矿物。玻璃不是晶体。故答案为:错误。
16.(2019六下·邓州期中)最坚硬的岩石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答案】错误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并变化着。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地表的岩石在慢慢地不断地变化着。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破坏的现象叫风化,岩石的风化现象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故答案为:错误。
17.(2019六下·邓州期中)铁锈是一种红褐色的物质,它容易脱落。
【答案】正确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铁锈是一种红褐色的物质,生锈后铁锈的体积膨胀,和铁分离容易脱落。故答案为:正确。
18.(2019六下·邓州期中)米饭本身的味道是甜的。
【答案】错误
【知识点】口腔中的初步消化
【解析】【分析】口腔周围的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它具有润滑口腔粘膜、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其中还含有淀粉酶和溶菌酶,能帮助消化和具有部分杀菌作用,主要的作用还是消化和味觉的作用以及清洁作用,对局部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功能。米饭会变甜,是由于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当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该酶能够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口腔内经过充分咀嚼米饭后会觉得有甜味,这是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的结果。故答案为:错误。
19.(2019六下·邓州期中)生成沉淀物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错误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生成沉淀物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把沙子放进水中,水和沙子分离开来,虽然有沉淀物生成,但是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故答案为:错误。
20.(2019六下·邓州期中)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答案】正确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解析】【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并变化着。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故答案为:正确。
三、选择题
21.(2019六下·邓州期中)在13世纪,( )根据格罗斯泰斯特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A.列文虎克 B.伽利略 C.培根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象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故答案为:C。
22.(2019六下·邓州期中)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 )有关
A.凸度 B.材料 C.大小
【答案】A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的增加与放大镜的镜面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故答案为:A。
23.(2019六下·邓州期中)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正确的方法和步骤是( )
A.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B.安放﹣﹣调焦﹣﹣上片﹣﹣对光﹣﹣观察
C.安放﹣﹣对光﹣﹣调焦﹣﹣上片﹣﹣观察
【答案】A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使用显微镜时,移动玻片的方向和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步骤是: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故答案为:A。
24.(2019六下·邓州期中)下列显微镜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光学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扫描隧道显微镜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合在一起制成的,可以把物体图象放得更大。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较小,电子显微镜可放大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可放大3亿倍。
故答案为:C。
25.(2019六下·邓州期中)物体必须制成( )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A.草木 B.玻片 C.树叶
【答案】B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前,要将物体制成玻片标本。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使用。
故答案为:B。
26.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
A.没有明显变化 B.变成了其他物质 C.豆子发芽了
【答案】A
【解析】【解答】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分离后它们只有一点点变化,并不明显。
【分析】本题考查沙和豆子混合实验。
27.(2019六下·邓州期中)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熔化成蜡烛油,这种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蜡烛燃烧融化成液态,从这一方面来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A。
28.(2019六下·邓州期中)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白醋的特点的是( )
A.具有酸味 B.白色液体 C.无色液体
【答案】B
【知识点】观察、比较物体的特征
【解析】【分析】白醋是烹调的酸味辅料,色泽透亮、酸味醇正。主要原料有水、大米、食用酒精、食用盐等。能改善和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作为饮食调料,需求量是很大的。白醋是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选项B白色液体不属于白醋的特点。
故答案为:B。
29.(2019六下·邓州期中)含淀粉的物质遇碘酒会变( )
A.蓝色 B.黑色 C.棕色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含淀粉的物质遇到碘酒会变蓝色,生成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A。
30.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发生的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颜色变化
【答案】B
【解析】【解答】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铁钉表面会附着一层红色的铜,属于化学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
四、解答题
31.(2019六下·邓州期中)连线题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标本时,请将下列材料与相应作用连线
镊子 盛放多余的洋葱片
培养皿 夹取实验材料
滴管 吸取少量液体
载玻片 染色
碘酒 放置切片标本
烧杯 吸取多余水分
裁纸刀 盛放液体
吸水纸 切割洋葱
【答案】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标本: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在洋葱内表面轻轻划一个“#”字,取下洋葱表皮;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注意不要有气泡;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吸掉多余的水。根据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的操作步骤,理解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比如碘酒是用来给细胞染色,使得更易于观察。故答案为:
五、实践与探究
32.(2019六下·邓州期中)列举三例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答案】克隆羊、处理污水、生产食物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涉及了医药、食品、农业、生物工程等各个方面。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有克隆羊、处理污水、生产食物、治疗疾病等等。故答案为:克隆羊、处理污水、生产食物。
33.(2019六下·邓州期中)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研究的问题: 。
实验方法: 。
观察到的现象: 。
实验结论:
通过对铁钉生锈的探究,请写出三种常见的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A B C
【答案】铁钉生锈与水有关吗?;1、用同样大小的三个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食用油。2、把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中,另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还有一枚完全浸没在食用油中。3、每天观察记录一次。4、根据观察记录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一半放在水中的铁钉生锈明显、量大,放在空盘子中的铁钉有点生锈,浸没在食用油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铁钉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电镀;涂油;喷漆
【知识点】化学变化;生锈
【解析】【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研究的问题:铁钉生锈与水有关吗?
实验方法:1、用同样大小的三个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食用油。2、把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中,另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还有一枚完全浸没在食用油中。3、每天观察记录一次。4、根据观察记录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观察到的现象:一半放在水中的铁钉生锈明显、量大,放在空盘子中的铁钉有点生锈,浸没在食用油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铁钉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铁钉生锈的探究,常见的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电镀、涂油、喷漆、制成合金等把铁与空气、水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