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题]人教新课标版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分子动理论 气体及热力学定律
热点一、分子动理论和热力学定律
典型例题(2012四平高三一轮质量检测)(1)如图所示,某种自动洗衣机进水时,洗衣机缸内水位升高,与洗衣缸相连的细管中会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管中的空气压力,从而控制进水量.当洗衣缸内水位缓慢升高时,设细管内空气温度不变,则被封闭的空气________.
A.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B.分子的热运动加剧
C.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D.体积变小,压强变大
(2)若密闭的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在上述(1)中空气体积变化的过程中,外界对空气做了0.6 J的功,则空气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了________J的热量;当洗完衣服缸内水位迅速降低时,则空气的内能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小”).
(3)若密闭的空气体积V=1 L,密度ρ=1.29 kg/m3,平均摩尔质量M=0.029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 mol-1,试估算该气体分子的总个数(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解析:(1)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变小,压强变大,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故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A、D对;被封闭的空气温度保持不变,所以B、C都错.
(2)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被封闭的空气内能保持不变,故空气放出0.6 J的热量;当洗完衣服缸内水位迅速降低时,被封闭的空气对外做功,则空气的内能减小.
(3)物质的量n=
分子总数N=nNA=NA
代入数据得N=2.68×1022≈3×1022.
答案: (1)AD (2)放出 0.6 减小 (3)3×1023
规律方法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灵活应用
(1)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时,要注意各符号正负的规定,并要充分考虑改变内能的两个因素:做功和热传递.不能认为物体吸热(或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2)若研究物体为气体,对气体做功的正负由气体的体积决定,气体体积增大,气体对外做功,W为负值;气体的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W为正值.
变式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热运动
B.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C.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势能不一定增大
D.液体表面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2)用活塞压缩气缸里的空气,对空气做了900 J的功,同时气缸向外散热210 J,气缸里空气的内能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了________J.
(3)我国陆地面积9.6×1012m2,若地面大气压p0=1.0×105 Pa,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g=10 m/s2,空气平均摩尔质量为M0=3.0×10-2 kg·mol-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1023 mol-1,估算我国陆地上空空气的总质量M和我国陆地上空空气的分子总数N.(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布郎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势能不一定增大.液体表面分子的平均距离比较大,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2)ΔU=Q+W=-210 J+900 J=690 J,故内能增加690 J.
(3)大气压可看做是由空气重量产生的,p0=
代入数据解出M=9.6×1016 kg
分子总数N总=NA=1.9×1042个.
答案: (1)BCD (2)增加 690 (3)1.9×1042
热点二、三个实验定律和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典型例题(2012海宁高三质量检测)一活塞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汽缸内,初始时气体体积为3.0×10-3 m3.用DIS实验系统测得此时气体的温度和压强分别为300 K和1.0×105 Pa.加热气体缓慢推动活塞,某时刻测得气体的温度和压强分别为320 K和1.0×105 Pa.
(1)求此时气体的体积;
(2)保持温度为320 K不变,缓慢改变作用在活塞上的力,使气体压强变为8.0×104 Pa,求此时气体的体积.
解析:(1)由气体状态方程知=,
将V0=3.0×10-3 m3,T0=300 K,p0=1.0×105 Pa,T1=320 K,p1=1.0×105 Pa代入上式,解得V1=3.2×10-3 m3.
(2)气体发生等温变化,根据玻意耳定律有p1V1=p2V2将p2=8.0×104 Pa代入可得,V2=4.0×10-3 m3.
答案: (1)3.2×10-3 m3 (2)4.0×10-3 m3
规律方法:
利用三个实验定律及气态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1)选对象——根据题意,选出所研究的某一部分气体,这部分气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其质量必须保持一定.
(2)找参量——找出作为研究对象的这部分气体发生状态变化前后的一组p、V、T数值或表达式,压强的确定往往是个关键,常需结合力学知识(如力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才能写出表达式.
(3)认过程——过程表示两个状态之间的一种变化方式,除题中条件已直接指明外,在许多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对研究对象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才能确定,认清变化过程是正确选用物理规律的前提.
(4)列方程——根据研究对象状态变化的具体方式,选用气态方程或某一实验定律,代入具体数值,最后分析讨论所得结果的合理性及其物理意义.
变式训练
(2012·邯郸第一次模拟)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再从状态B变化到状态C.已知状态A的温度为480 K,求:
(1)气体在状态C时的温度;
(2)试分析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的整个过程中,气体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
解析:(1)A、C两状态体积相等,则有=
得:TC=TA= K=160 K.
(2)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得:TB=TA= K=480 K
由此可知A、B两状态温度相同,故A、B两状态内能相等而该过程体积增大,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吸收热量.
答案: (1)160 K (2)吸收热量
热点三、气体实验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综合应用
如图所示:在水平固定的筒形绝热气缸中,用绝热的活塞封闭一部分气体,活塞与气缸之间无摩擦且不漏气.活塞的横截面积为0.2 m2,外界大气压强为105 Pa,气体温度为27 ℃时,活塞与汽缸底相距45 cm.用一个电阻丝R给气体加热,活塞将会缓慢移动,使气缸内温度升高到77 ℃.
(1)活塞移动了多大距离?
(2)已知被封闭气体的温度每升高1 ℃,其内能增加74.8 J,求电阻丝对气体提供的热量为多少?
(3)请分析说明,升温后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对器壁单位面积的碰撞次数如何变化.
解析:(1)气体发生的是等压变化,设活塞面积S,开始时V1=SL1,T1=360 K,升温后V2=SL2,T2=350 K
应有=
解得:L2==52.5 cm
活塞移动的距离x=L2-L1=7.5 cm.
(2)气体对外做功W=p0Sx=1 500 J
气体内能增加量ΔU=74.8×50=3 740 J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Q=ΔU+W=5 240 J.
答案: (1)7.5 cm (2)5 240 J
(3)温度升高后,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增加,平均每次对器壁的撞击力度增加,而压强不变,所以单位时间内对器壁单位面积的撞击次数减少.
规律方法:
理想气体内能变化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1)由体积变化分析气体做功情况:体积膨胀,气体对外做功;气体被压缩,外界对气体做功.
(2)由温度变化判断气体内能变化:温度升高,气体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气体内能减小.
(3)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判断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
变式训练: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了温度缓慢升高的变化,如图所示,p-T和V-T图各记录了其部分变化过程,试求:
(1)温度为600 K时气体的压强;
(2)在p-T图象上将温度从400 K升高到600 K的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解析:(1)取400 K和600 K两种状态,由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得=
代入数据=
得p2=1.25×105 Pa.
(2)两段直线,如图所示
答案: (1)1.25×105 Pa (2)见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