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神人兽面像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
典型器物——玉琮
中华文明起源情况?
早期国家如何产生?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何谓“文明”?
从广义上看,人类由史前社会向文明社会的演进,既包括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进步,也包括人所创造的精神文化、社会组织及管理机构的演进等。一般认为当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发展成国家这种形态时,便是进入到文明社会。——《中国古代史》
*文明是较高的文化发展阶段。
*狭义的来说,国家产生即文明产生。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代表遗存
生产工具
生活方式
社会组织形式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打制石器
①渔猎和采集;
②群居生活;
③学会用火。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旧晚)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早期: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晚期: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石刮削器
石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仰韶文化中的粟遗存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结合教材p3-4,概括新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
◎仰韶文化
彩陶
◎龙山文化
黑陶
①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②大量使用陶器
(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中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是各家庭使用。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Q1:材料反映的新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
Q2:村落成员地位平等吗?
③生活稳定,修建村落
★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社会组织形式:
Ⅱ
母系氏族社会
云南摩梭人的传统婚姻习俗
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通过男到女家走婚,维持感情与生养下一代的方式。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归母家生养,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
特征:
生产力低下,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代表遗存
生产工具
生活方式
社会组织形式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打制石器
①渔猎和采集;
②群居生活;
③学会用火。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旧晚)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①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②生活稳定,修建村落;
③大量使用陶器。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新晚)
早期: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晚期: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公社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
野店遗址第4段墓葬随葬品统计表(大汶口文化中期)
野店墓47
(大汶口文化中期)
女
男
变化1:私有制、贫富分化出现
变化2:男性地位上升(父系氏族社会)。
思考:父系社会与母系社会的最大区别?
私有制、贫富分化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探究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结合p8“学习拓展”,归纳其特点。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北方草原文化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西辽河流域
珠江流域
多元一体
、中原核心
时期
文化遗存
主要考古发现
新石器时代早期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粟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养蚕缫丝
稻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黑陶
红山文化
玉器
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玉器
祭坛和神庙
早期国家的产生
二
(新石器时代晚期——夏朝)
二、早期国家的产生
1.新石器时代晚期=五帝后期=“万邦”时代
特征?
①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明显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彩绘蟠龙纹陶盆
②神权与世俗权力形成
二、早期国家的产生
探究二:为什么说“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建立。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国家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
Q1:根据材料,分析国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①阶级分化的出现
②公共权力的设立
Q2:请用教材中的考古材料印证“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Q3: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早期国家的产生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权贵阶层出现
(早期奴隶主)
国家产生
战俘和犯罪平民(早期奴隶)
(阶级分化)
二、早期国家的产生
2.“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材料一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燕策一》
Q2:结合作者时代背景,分析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有不同说法?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斗争,并非一帆风顺。
Q1:根据材料一,指出夏朝继位制度的变化。
Q3:对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你有什么看法?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18
三
早期国家的特征
(夏、商、西周)
三、早期国家的特征
1.“史书中关于商朝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
思考:为什么说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甲骨文的出土及1928年殷墟的发掘为商朝的存在提供了确切的证明。甲骨文里出现的王的名字按序排列,与《史记?殷本纪》上叙述的几乎一模一样。
考古材料一:甲骨文
三、早期国家的特征
思考:为什么说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1976年出土)
《尚书?牧誓》
利簋铭文
铭文对照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人……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考古材料二:金文
★史料实证的方法:考古发掘与传世文献互相印证
三、早期国家的特征
2.夏、商、西周的政治体制
中央机构
地方管理
夏
世袭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设行政、军事、司法、宗教机构和职官
聚族而居
直接统治+间接统治
商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内外服制
西周
宗法制
分封制
三、早期国家的特征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影响: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②互相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三、早期国家的特征
中央机构
地方管理
夏
世袭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设行政、军事、司法、宗教机构和职官
聚族而居
直接统治+间接统治
商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内外服制
西周
宗法制
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西周
探究三: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特征二: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特征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特征三:神权与王权结合
课堂小结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早期国家的产生
三、早期国家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