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社戏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2 19:3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作者介绍
目录
2.知识链接
3.词语积累
4.课文精讲
5.课堂小结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1.有关“社戏”。
  社戏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用于酬神祈福,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或野外演出。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2.题目解说:
《社戏》 “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 “社戏”就是每年所演的“年规戏”。课文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连缀全文,刻画人物; “社戏” 是叙事线索。
3.绍兴十大风情之一––水乡社戏。
鲁迅对孩提时代看过的故乡社戏始终未能忘怀,称赞备至。对社戏有过动人的描绘和精辟的论述。绍兴的水乡戏台,大都构筑在土地庙之类寺庙前的河上,故称“河台”、“万年台”。鲁迅在《社戏》中说,外国人以为中国戏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适于剧场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远远地看起来”,却“自有他的风致”。《龙虎斗》《游园吊打》是很能体现绍剧特色的戏,历来为绍兴观众所拍手叫好。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归省 行辈 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蕴藻 家眷 皎洁 漂渺 纠葛
踱 颇 宛转 撮 桕树 楫
xǐng
háng
dàn
xù dao
dài
cuān duo

chán
yùn zǎo
juàn
jiǎo
piāo miǎo
jiū gé
duó

wǎn
cuō
jiù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舞人做事。
自失: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怠慢:冷淡。怠,轻慢,不恭敬。
絮叨:翻来覆去的说。
依稀:隐隐约约
弥散:弥漫消散
第二部分
(4 — 30):
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
(4 — 9):
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
(10 — 13):
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
(14 — 21):
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
(22 — 30):
写看社成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
写看戏后的余波。
第一部分
(1 — 3):
写平桥村是“我” 的乐土。
(31—40):
课文精讲
1.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
小说本身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等要素都是虚构的,即使是第一人称的“我”也不例外。如本文就是一篇小说,其中的我虽有少年鲁迅的影子,但绝不等同于他本人。
鲁迅的外祖母住在浙江绍兴鲁镇的安桥村,课文所写的那段生活的背景也不是原原本本的安桥村,而是一个经艺术加工的平桥村。“我”虽在文中称“迅哥儿”,但也不能视为鲁迅自己。
课文精讲
2.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课文精讲
3.为什么要写乐土之乐?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同时也体现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课文精讲
4.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②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课文精讲
5. “我”盼望到赵庄看戏,过程从遇到困难到解决困难,在这个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找出表现“我”心情变化语句 ,说明其作用。
  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沮丧的心情。)——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只有我不开口。——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课文精讲
6. “在看戏”这一层中作者详写中又有略写,那么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①详写:铁头老生翻筋斗;
“我”喜欢看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
虎的表演;
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上挨打;
老旦踱来踱去的唱。
②略写:小旦、小生的表演。
课文精讲
7. “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他并不停地唱着。
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另外,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动作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课文精讲
1.第十段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对少年的开船动作进行了传神的描绘。请找出来并体会作用。
  点、磕、退后、上前、架等。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课文精讲
2.分析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并说一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①视觉:豆麦、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②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③听觉: “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④触觉: 扑面吹来。
作用:①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描绘;
②以动衬静;
③由远及近。
课文精讲
1.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作者采取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十分突出。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双喜。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对六一公公的描写,着墨很少,但仅有的几笔勾勒,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极其准确,表现了他宽厚、纯朴、好客、热情的特点。
课文精讲
2.景物描写细致传神。
  作者以写意的手法,略略几笔便把江南水乡美丽如画的景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你仿佛也看到那里美丽的景色,也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和大自然的美好声音汇在一起,也闻到了水乡田野里特有的芳香。这样的景物描写,不但表现了“我”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江南农村的极度热爱。
课文精讲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课文小结
下课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