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礼记》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
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C.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D.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2.(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家族文化的礼俗性是指家族共同体依照世代相传的习俗习惯来维持秩序。礼俗实际上外化了家族共同体的秩序,调节着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关系,家族成员也根据礼俗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可见,家族礼俗( )
A.协调了宗族内部的矛盾 B.有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
C.束缚了宗族成员的个性 D.具备了国家法律的权威
3.(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这些行为( )
A.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 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
C.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D.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4.(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A.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B.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5.(2019高二下·玉田期中)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 )
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6.(2018·天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7.(2018高一上·湛江月考)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8.(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诸如亲王摄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等纯属皇家事务,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置喙。这表明( )
A.清朝承袭了明朝制度 B.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
C.礼法制度已不合时宜 D.传统家天下体制瓦解
9.(2019高二下·内蒙古期中)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10.(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古代雅典经常举办戏剧公演,舞台对所有城邦公民开放。在戏剧公演前,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等到比赛结束,由他们评出3位获奖者。古代雅典戏剧公演( )
A.扩大了城邦公民的权利 B.照搬了公民大会议事程序
C.避免了民主政治的缺陷 D.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政治化
11.(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雅典公职人员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监视下,如果被公民大会认为失职,都依法受到惩处。伯里克利也曾受到公民大会责罚。材料表明雅典政治( )
A.开始走向衰落 B.可能存在权力滥用
C.坚持人民主权 D.已经实现人人平等
12.(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罗马法规定如果丈夫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在外背负了债务,则在婚姻关系解除时,妻子享有的嫁资返还请求权优于债权请求权,但丈夫在向妻子返还嫁资时,即使要以其全部财产承担,也要留下一部分财产用以维持生活。这说明古代罗马( )
A.注重保护家庭的私有财产 B.允许债权人采取债务转移
C.法律规定具有公平正义性 D.契约贸易导致了债务频繁
13.(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希腊培养雄辩家的学校教育代替了罗马王政时期以培养农夫和军人为目的家庭教育。产生这一现象说明( )
A.对外扩张导致罗马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B.共和国对雅典民主的追随和向往
C.奴隶制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公民法对罗马教育体制的干预
14.(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第一次议会改革前英国内阁集体辞职的典型先例发生在1782年,但它毕竟是一次例外。从1783年小皮特第一次组阁到1830年格雷上台之间,没有一届内阁是因在下院中就立法或征税等重大问题遭到挫折而集体辞职的。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前( )
A.工业资产阶级还未崛起 B.责任制内阁仍不太成熟
C.内阁专横现象比较突出 D.政府工作得到社会承认
15.(2018·眉山模拟)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的确立( )
A.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限 B.打破了权力的制衡机制
C.保证了总统的依法行政 D.维护了宪法的至上权威
16.(2018高一下·新疆期末)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
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17.(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至1906年,中国自产鸦片584800担,产量达同年外国进口鸦片的11倍,种植鸦片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2%。1928年甘肃部分地区鸦片种植竟占农田面积的75%,产值占农作物的90%。这一现象造成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B.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加剧
C.清政府禁烟政策的失败 D.西方列强的鸦片在中国滞销
18.(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导致“国体”涵义转变的原因是( )
A.社会矛盾的变迁 B.国家政权的更迭
C.西学东渐的影响 D.近代外交观形成
19.(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由此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对有识之士的影响是( )
A.开始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 B.开始寻找自强的道路
C.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D.开始研究政治改革
20.(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杨奎松在《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中认为:“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主要是因为抗战胜( )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增强了民族意识
C.促进了民族平等 D.建立了民族国家
21.(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 )
A.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
C.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
22.(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下面历史表为近代中国各民主党派成立的情况。据此可知( )
名称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中国致公党 1925年10月 美国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1930年8月 上海
中国民盟 1941年3月 重庆
中国民建 1945年12月 重庆
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5年12月 上海
九三学社 1946年5月 重庆
中国民革 1948年1月 香港
A.抗日战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历程
B.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治受到挫折
C.重庆的民主程度要高于其他地方
D.知识分子是民主发展的主要力量
23.(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1959年,美国在制定的国家安全基本政策文件中指出:“对于那些奉行中立主义对外政策的不发达国家,只要他们不受共产党的控制而保持独立……美国就应支持这些中立的不发达国家。”这说明( )
A.美国缩小了冷战的范围 B.美苏加紧对世界的争夺
C.美国争霸重心发生变化 D.世界局势日益趋向稳定
24.(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二、非选择题(52分)
25.(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也是美国人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一种敌对方式的表现。”“俄国保证要实现的纲领旨在使美国社会遭到损害,这种损害,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甚至比单纯在军事上惨败于传统的战争可能带来的种种苦难还要可怕。”因此“苏维埃共产主义被看作是一种应当加以隔离的瘟疫。”当然,在以上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带有决定的意义。美国自认为是私有制立国的“天定命运”与“天然优越”的国家,具有世界上最优越的制度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越来越感到负有“领导世界”的使命。
——《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越来越感到负有‘领导世界’的使命”的原因,指出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外交策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26.(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概述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钱穆的观点,并指出其“本原精神”是什么。
27.(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1957年世界大事年表
1945年 旧金山会议上建立联合国
1947年 国务卿马歇尔宣布美国对欧洲重建予以援助的计划;中国内战正在进行
1948- 1949年 美国在苏联封锁西柏林期间对该城市空运给养
1949年 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1949年 美国和西欧建立北约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1953年 朝鲜战争显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新政策;中国参战
1953年 斯大林之死开启苏联和东欧历史的新时代;中国的工业建设
1956年 匈牙利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起义并以失败告终
1957年 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进行探讨。(说明:可以任意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加以阐述;也可以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提出评价、修改、补充或否定意见;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宗法分封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B材料体现的是周朝建立后的 “礼”文化,排除;
C根据材料“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可以看出君主代表天意治理百姓,目的是为强化王权提供理论依据,正确;
D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礼”的实质和作用。
2.【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只体现了家族礼俗协调宗族矛盾,没有包含外化了家族共同体的秩序 ,排除;
B根据材料“家族文化的礼俗性是指家族共同体依照世代相传的习俗习惯来维持秩序”结合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可知家族礼俗有利于家族的稳固,从而有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正确;
C束缚宗族成员的个性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D国家法律的权威的说法不符合礼俗性,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家族礼俗作为宗族文化的一部分,缓和了宗族成员内部的矛盾,调节着各个成员的关系,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
3.【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行文化渗透”可以看出对少数民族的融合起到促进作用,正确;
B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C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的实质,排除;
D 彻底瓦解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影响。
4.【答案】A
【知识点】察举制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权门请托”“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可以看出,在察举制的实行过程中,世家大族已逐步控制被举荐为官的途径,符合题意;
B说法材料没有映,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朝廷的态度,排除;
D“无法维系”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表格反映的共同问题。
5.【答案】A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可知,国家事务与皇帝联系在一起,故A项正确。
材料“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与政治是否成熟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不代表所有内外朝官的职能完全一样,故C项错误。
在家国一体的体制下,皇室本身就是政治权力的中枢,不是因唐代内外省的设置而形成,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南北朝时,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而唐朝时,被移到宫外,官员分为内朝和外朝官员,说明负责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提高了,难度适中。
6.【答案】A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A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
B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
C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
D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行省拥有地方上的许多方面的权力,而材料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反映了行省的权力是在中央的控制下,是皇权之下的一定的权力,受着中央的领导到和约束,因此其权力是有限的。难度中等。
7.【答案】C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
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以看出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和管理,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8.【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A材料未提及清承明制,排除;
B根据材料“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置喙”,表明清朝统治者进一步排除外部力量对皇权的制约,即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正确;
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D说法与事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明清的阶段特征。
9.【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选项符合题意。
清朝内阁权力受到军机处的压制,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选项排除。
明以后,丞相制度退出中国历史舞台,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军机处的准确把握,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0.【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A扩大城邦公民的权利无关与材料无关,排除;
B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雅典戏剧公演无法避免民主政治的缺陷,排除;
D“戏剧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反映了雅典政治制度中抽签选举的做法,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政治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结合所学知识从戏剧模仿抽签选举的做法入手,分析出作用即可。
11.【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A说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B根据材料“若被公民大会认为失职,皆依法受到惩处”“伯里克利也曾受到公民大会责罚”说明雅典政治具有一定的弊端,可能存在权力滥用的现象,正确。
C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人人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伯里克利也曾受到公民大会责罚”结合雅典民主的实质和局限回答即可。
12.【答案】C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说法与材料内容不吻合,排除;
B是说法与材料意思矛盾,排除;
C根据材料“也要留下一部分财产用以维持生活”可以看出罗马法注重公平注重正义即古代罗马法律规定具有公平正文性,符合题意;
D说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 丈夫在向妻子返还嫁资时,即使要以其全部财产承担,也要留下一部分财产用以维持生活 ”的含义,体现的公平与正义精神。
13.【答案】A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3世纪,罗马开始大肆向外扩张,罗马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奴隶制大大地发展了,经济空前繁荣,罗马的文化、科学、教育,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符合题意;
B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C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
D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罗马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14.【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A议会改革的背景就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排除;
B根据材料“1783年小皮特第一次组闹到1830年格雷上台之间,没有一届内阁是因在下院中就立法或征税等重大问题遭玛控析而集体辞职的”可以说明当时英国议会对政府的监督乏力,责任内阁制仍不太成熟,符合题意;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社会承认不符合材料内涵,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5.【答案】D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材料“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可以看出,最高法院行使1787年宪法的权力,维护宪法的权威,维护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正确,B项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最高大法院的职能,没有体现出总统职能,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 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可以看出联邦宪法的作用,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6.【答案】C
【知识点】法国议会共和制
【解析】【分析】C依据材料“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并结合《1875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知反对者的认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符合题意;
AB均与史实不符;
D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把握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对总统权力的规定。
17.【答案】B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A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而鸦片的种植使小农破产,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但不是最主要影响,排除;
B材料表明中国鸦片种植面积大,产值高,结合所学,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基, 鸦片的广泛种植严重地浪费大批农村劳动力,挤占了耕地, 加剧了近代中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正确;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已经合法化,表明清政府禁烟政策已经失败,种植鸦片也无法体现清政府不推行禁烟政策,排除;
D是大面积种植鸦片的影响,不是最主要影响,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8.【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国体”从国家体制到国家体面,说明“国体”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有关,正确;
B鸦片战争前后政权没有更换,排除;
C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材料与外交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19.【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开始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B开始寻找自强的道路是洋务运动,排除;
C 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维新派开始改良中国政治,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掌握西学东渐的过程和侧重点。
20.【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A 实现了民族独立是新中国的诞生,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最大限度实现了统一(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增强了民族意识(或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提高了国民参加国家事务的积极性(或对国家发展的关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符合题意;
C促进了民族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
D建立了民族国家是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1.【答案】A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 “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 可知依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才可能促使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而当时的俄国却不具备这种条件,符合题意;
B材料中没有提及“四月提纲”和平夺权的问题,排除;
C四月提纲发表是十月革命胜利之前, 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D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的内涵是无产阶级的强大。
22.【答案】A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A 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民主党派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这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历程,符合题意;
B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民主政治受到挫折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C表格信息无法推断重庆的民主程度要高于其他地方,排除;
D表格信息中没有涉及各民主党派成员的来源,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系列政策的目的和作用,如:“三三制原则”,“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等。
23.【答案】B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A说法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B根据材料可知冷战时期,美国坚决反对不发达国家受共产党的控制,说明美苏都加紧对世界的争夺,符合题意;
C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加紧对世界的争夺,世界局势日趋紧张,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冷战”的含义、方式和影响。
24.【答案】A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 A根据材料“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发展”到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发展权”概念,20 世纪 80 年代通过“发展权利宣言””可知发展和发展权的提出,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从材料反映的联合国采取的措施来看,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壮大、地位上升,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多极化趋势下各国开始注重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确。
B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趋势,排除 ;
C材料没有涉及“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排除;
D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发展”到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发展权”概念,20 世纪 80 年代通过“发展权利宣言””蕴含的实质变化。
25.【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总体实力不断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主要国家衰落,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想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称霸世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影响力空前增强。东欧与苏联团结在一起,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并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
(2)意义: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在改善中国国际形象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一战”的影响;“二战”的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 经济因素带有决定的意义 ”分析出一战和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欧洲势力的下降,根据材料 “这也是美国人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一种敌对方式的表现。”“俄国保证要实现的纲领旨在使美国社会遭到损害,这种损害,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甚至比单纯在军事上惨败于传统的战争可能带来的种种苦难还要可怕。” 分析出苏联的威胁,影响:结合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得出一边倒等。
(2)根据材料“ 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得出国家、区域集团、世界等方面的意义如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在改善中国国际形象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
故答案为:
(1)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总体实力不断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主要国家衰落,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想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称霸世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影响力空前增强。东欧与苏联团结在一起,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并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
(2) 意义: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在改善中国国际形象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答题的关键掌握二战后的实力变化和意图;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外交的政策和方针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共同体”的含义,进而分析出意义。
26.【答案】(1)现象: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原因:西周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来凝聚政治关系,巩固统治,当时是有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疏远,加上诸侯势力的日益发展,王室逐渐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2)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容易导致集权与专制皇权。但顾炎武也反对分封制。
(3)观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但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的膨胀; 其“本原精神”是加强皇权,抑制相权。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1)现象:根据材料“ 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 ,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 周天子弗能禁止 ”得出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原因:主要从分封的依据,分封的局限性分析,尤其是血缘纽带的变化。
(2)根据材料“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得出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弊端,根据材料“ 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不能 ”得出反对分封制。
(3)根据材料“ 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皇权专制是根本,是不变的,分析出 观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但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的膨胀; 其“本原精神”是加强皇权,抑制相权。
故答案为:
(1) 现象: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原因:西周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来凝聚政治关系,巩固统治,当时是有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疏远,加上诸侯势力的日益发展,王室逐渐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2) 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容易导致集权与专制皇权。但顾炎武也反对分封制。
(3) 观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但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的膨胀; 其“本原精神”是加强皇权,抑制相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结合分封制的含义和影响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并分析出反对分封制的态度。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专制猪样集权制度下的矛盾和趋势,分析出“变”与“不变”的变现。
27.【答案】论题:朝鲜战争使冷战扩大到亚洲。
阐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两极格局,美国为争夺霸权采取了冷战政策。朝鲜战争是美国为保持在东亚的反共优势而介入的战争,显示了美国在亚洲对共产主义进行遏制的新政策。新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抗美援朝。新中国的参战迫使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新中国、朝鲜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遏制行动,包括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使得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示例2
论题:该年表忽略了一些重大事件。
理由:1950-1953年应增加“西欧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一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煤钢共同体条约,成立煤钢共同体并实现煤钢联营,这是当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推动了之后西欧六国为建立新的共同贸易市场而建立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因此,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与大事年表中1957年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有重要的历史关联,是欧洲一体化的开端,故应在大事年表中增加这一事件。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如由中国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概括得出主题: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快速发展。结合所学,以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史实分析阐释。也可以选取其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加以阐述,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
论题:朝鲜战争使冷战扩大到亚洲。
阐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两极格局,美国为争夺霸权采取了冷战政策。朝鲜战争是美国为保持在东亚的反共优势而介入的战争,显示了美国在亚洲对共产主义进行遏制的新政策。新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抗美援朝。新中国的参战迫使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新中国、朝鲜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遏制行动,包括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使得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示例2
论题:该年表忽略了一些重大事件。
理由:1950-1953年应增加“西欧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一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煤钢共同体条约,成立煤钢共同体并实现煤钢联营,这是当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推动了之后西欧六国为建立新的共同贸易市场而建立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因此,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与大事年表中1957年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有重要的历史关联,是欧洲一体化的开端,故应在大事年表中增加这一事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论证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答题的基本模式:
拟定论题:考生能依据材料拟定一个合适的论题得2分。若论题合适且包含明确观点可将观点分合并相加。
提出观点:能结合材料提出合适的观点,或对世界大事年表提出看法,且观点明确,符合史实。
结合材料:考生能结合年表筛选中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或结合材料举两个以上示例进行分析说明。
运用史实:考生引用史实准确,选取运用恰当,能建立中外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论证逻辑:考生举例典型,分析准确,有证据力,能紧扣观点展开论述。
1 / 1安徽省合肥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礼记》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
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C.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D.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宗法分封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B材料体现的是周朝建立后的 “礼”文化,排除;
C根据材料“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可以看出君主代表天意治理百姓,目的是为强化王权提供理论依据,正确;
D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礼”的实质和作用。
2.(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家族文化的礼俗性是指家族共同体依照世代相传的习俗习惯来维持秩序。礼俗实际上外化了家族共同体的秩序,调节着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关系,家族成员也根据礼俗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可见,家族礼俗( )
A.协调了宗族内部的矛盾 B.有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
C.束缚了宗族成员的个性 D.具备了国家法律的权威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只体现了家族礼俗协调宗族矛盾,没有包含外化了家族共同体的秩序 ,排除;
B根据材料“家族文化的礼俗性是指家族共同体依照世代相传的习俗习惯来维持秩序”结合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可知家族礼俗有利于家族的稳固,从而有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正确;
C束缚宗族成员的个性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D国家法律的权威的说法不符合礼俗性,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家族礼俗作为宗族文化的一部分,缓和了宗族成员内部的矛盾,调节着各个成员的关系,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
3.(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这些行为( )
A.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 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
C.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D.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行文化渗透”可以看出对少数民族的融合起到促进作用,正确;
B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C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的实质,排除;
D 彻底瓦解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影响。
4.(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A.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B.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答案】A
【知识点】察举制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权门请托”“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可以看出,在察举制的实行过程中,世家大族已逐步控制被举荐为官的途径,符合题意;
B说法材料没有映,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朝廷的态度,排除;
D“无法维系”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表格反映的共同问题。
5.(2019高二下·玉田期中)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 )
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答案】A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可知,国家事务与皇帝联系在一起,故A项正确。
材料“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与政治是否成熟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不代表所有内外朝官的职能完全一样,故C项错误。
在家国一体的体制下,皇室本身就是政治权力的中枢,不是因唐代内外省的设置而形成,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南北朝时,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而唐朝时,被移到宫外,官员分为内朝和外朝官员,说明负责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提高了,难度适中。
6.(2018·天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A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
B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
C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
D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行省拥有地方上的许多方面的权力,而材料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反映了行省的权力是在中央的控制下,是皇权之下的一定的权力,受着中央的领导到和约束,因此其权力是有限的。难度中等。
7.(2018高一上·湛江月考)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
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以看出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和管理,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8.(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诸如亲王摄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等纯属皇家事务,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置喙。这表明( )
A.清朝承袭了明朝制度 B.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
C.礼法制度已不合时宜 D.传统家天下体制瓦解
【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A材料未提及清承明制,排除;
B根据材料“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置喙”,表明清朝统治者进一步排除外部力量对皇权的制约,即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正确;
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D说法与事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明清的阶段特征。
9.(2019高二下·内蒙古期中)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选项符合题意。
清朝内阁权力受到军机处的压制,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选项排除。
明以后,丞相制度退出中国历史舞台,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军机处的准确把握,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0.(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古代雅典经常举办戏剧公演,舞台对所有城邦公民开放。在戏剧公演前,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等到比赛结束,由他们评出3位获奖者。古代雅典戏剧公演( )
A.扩大了城邦公民的权利 B.照搬了公民大会议事程序
C.避免了民主政治的缺陷 D.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政治化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A扩大城邦公民的权利无关与材料无关,排除;
B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雅典戏剧公演无法避免民主政治的缺陷,排除;
D“戏剧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反映了雅典政治制度中抽签选举的做法,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政治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结合所学知识从戏剧模仿抽签选举的做法入手,分析出作用即可。
11.(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雅典公职人员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监视下,如果被公民大会认为失职,都依法受到惩处。伯里克利也曾受到公民大会责罚。材料表明雅典政治( )
A.开始走向衰落 B.可能存在权力滥用
C.坚持人民主权 D.已经实现人人平等
【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A说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B根据材料“若被公民大会认为失职,皆依法受到惩处”“伯里克利也曾受到公民大会责罚”说明雅典政治具有一定的弊端,可能存在权力滥用的现象,正确。
C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人人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伯里克利也曾受到公民大会责罚”结合雅典民主的实质和局限回答即可。
12.(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罗马法规定如果丈夫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在外背负了债务,则在婚姻关系解除时,妻子享有的嫁资返还请求权优于债权请求权,但丈夫在向妻子返还嫁资时,即使要以其全部财产承担,也要留下一部分财产用以维持生活。这说明古代罗马( )
A.注重保护家庭的私有财产 B.允许债权人采取债务转移
C.法律规定具有公平正义性 D.契约贸易导致了债务频繁
【答案】C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说法与材料内容不吻合,排除;
B是说法与材料意思矛盾,排除;
C根据材料“也要留下一部分财产用以维持生活”可以看出罗马法注重公平注重正义即古代罗马法律规定具有公平正文性,符合题意;
D说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 丈夫在向妻子返还嫁资时,即使要以其全部财产承担,也要留下一部分财产用以维持生活 ”的含义,体现的公平与正义精神。
13.(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希腊培养雄辩家的学校教育代替了罗马王政时期以培养农夫和军人为目的家庭教育。产生这一现象说明( )
A.对外扩张导致罗马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B.共和国对雅典民主的追随和向往
C.奴隶制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公民法对罗马教育体制的干预
【答案】A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3世纪,罗马开始大肆向外扩张,罗马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奴隶制大大地发展了,经济空前繁荣,罗马的文化、科学、教育,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符合题意;
B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C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
D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罗马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14.(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第一次议会改革前英国内阁集体辞职的典型先例发生在1782年,但它毕竟是一次例外。从1783年小皮特第一次组阁到1830年格雷上台之间,没有一届内阁是因在下院中就立法或征税等重大问题遭到挫折而集体辞职的。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前( )
A.工业资产阶级还未崛起 B.责任制内阁仍不太成熟
C.内阁专横现象比较突出 D.政府工作得到社会承认
【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A议会改革的背景就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排除;
B根据材料“1783年小皮特第一次组闹到1830年格雷上台之间,没有一届内阁是因在下院中就立法或征税等重大问题遭玛控析而集体辞职的”可以说明当时英国议会对政府的监督乏力,责任内阁制仍不太成熟,符合题意;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社会承认不符合材料内涵,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5.(2018·眉山模拟)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的确立( )
A.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限 B.打破了权力的制衡机制
C.保证了总统的依法行政 D.维护了宪法的至上权威
【答案】D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材料“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可以看出,最高法院行使1787年宪法的权力,维护宪法的权威,维护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正确,B项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最高大法院的职能,没有体现出总统职能,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 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可以看出联邦宪法的作用,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6.(2018高一下·新疆期末)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
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答案】C
【知识点】法国议会共和制
【解析】【分析】C依据材料“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并结合《1875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知反对者的认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符合题意;
AB均与史实不符;
D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把握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对总统权力的规定。
17.(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至1906年,中国自产鸦片584800担,产量达同年外国进口鸦片的11倍,种植鸦片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2%。1928年甘肃部分地区鸦片种植竟占农田面积的75%,产值占农作物的90%。这一现象造成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B.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加剧
C.清政府禁烟政策的失败 D.西方列强的鸦片在中国滞销
【答案】B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A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而鸦片的种植使小农破产,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但不是最主要影响,排除;
B材料表明中国鸦片种植面积大,产值高,结合所学,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基, 鸦片的广泛种植严重地浪费大批农村劳动力,挤占了耕地, 加剧了近代中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正确;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已经合法化,表明清政府禁烟政策已经失败,种植鸦片也无法体现清政府不推行禁烟政策,排除;
D是大面积种植鸦片的影响,不是最主要影响,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8.(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导致“国体”涵义转变的原因是( )
A.社会矛盾的变迁 B.国家政权的更迭
C.西学东渐的影响 D.近代外交观形成
【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国体”从国家体制到国家体面,说明“国体”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有关,正确;
B鸦片战争前后政权没有更换,排除;
C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材料与外交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19.(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由此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对有识之士的影响是( )
A.开始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 B.开始寻找自强的道路
C.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D.开始研究政治改革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开始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B开始寻找自强的道路是洋务运动,排除;
C 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维新派开始改良中国政治,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掌握西学东渐的过程和侧重点。
20.(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杨奎松在《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中认为:“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主要是因为抗战胜( )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增强了民族意识
C.促进了民族平等 D.建立了民族国家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A 实现了民族独立是新中国的诞生,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最大限度实现了统一(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增强了民族意识(或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提高了国民参加国家事务的积极性(或对国家发展的关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符合题意;
C促进了民族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
D建立了民族国家是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1.(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 )
A.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
C.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
【答案】A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 “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 可知依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才可能促使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而当时的俄国却不具备这种条件,符合题意;
B材料中没有提及“四月提纲”和平夺权的问题,排除;
C四月提纲发表是十月革命胜利之前, 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D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的内涵是无产阶级的强大。
22.(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下面历史表为近代中国各民主党派成立的情况。据此可知( )
名称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中国致公党 1925年10月 美国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1930年8月 上海
中国民盟 1941年3月 重庆
中国民建 1945年12月 重庆
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5年12月 上海
九三学社 1946年5月 重庆
中国民革 1948年1月 香港
A.抗日战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历程
B.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治受到挫折
C.重庆的民主程度要高于其他地方
D.知识分子是民主发展的主要力量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A 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民主党派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这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历程,符合题意;
B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民主政治受到挫折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C表格信息无法推断重庆的民主程度要高于其他地方,排除;
D表格信息中没有涉及各民主党派成员的来源,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系列政策的目的和作用,如:“三三制原则”,“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等。
23.(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1959年,美国在制定的国家安全基本政策文件中指出:“对于那些奉行中立主义对外政策的不发达国家,只要他们不受共产党的控制而保持独立……美国就应支持这些中立的不发达国家。”这说明( )
A.美国缩小了冷战的范围 B.美苏加紧对世界的争夺
C.美国争霸重心发生变化 D.世界局势日益趋向稳定
【答案】B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A说法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B根据材料可知冷战时期,美国坚决反对不发达国家受共产党的控制,说明美苏都加紧对世界的争夺,符合题意;
C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加紧对世界的争夺,世界局势日趋紧张,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冷战”的含义、方式和影响。
24.(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答案】A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 A根据材料“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发展”到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发展权”概念,20 世纪 80 年代通过“发展权利宣言””可知发展和发展权的提出,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从材料反映的联合国采取的措施来看,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壮大、地位上升,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多极化趋势下各国开始注重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确。
B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趋势,排除 ;
C材料没有涉及“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排除;
D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发展”到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发展权”概念,20 世纪 80 年代通过“发展权利宣言””蕴含的实质变化。
二、非选择题(52分)
25.(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也是美国人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一种敌对方式的表现。”“俄国保证要实现的纲领旨在使美国社会遭到损害,这种损害,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甚至比单纯在军事上惨败于传统的战争可能带来的种种苦难还要可怕。”因此“苏维埃共产主义被看作是一种应当加以隔离的瘟疫。”当然,在以上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带有决定的意义。美国自认为是私有制立国的“天定命运”与“天然优越”的国家,具有世界上最优越的制度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越来越感到负有“领导世界”的使命。
——《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越来越感到负有‘领导世界’的使命”的原因,指出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外交策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总体实力不断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主要国家衰落,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想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称霸世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影响力空前增强。东欧与苏联团结在一起,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并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
(2)意义: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在改善中国国际形象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一战”的影响;“二战”的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 经济因素带有决定的意义 ”分析出一战和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欧洲势力的下降,根据材料 “这也是美国人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一种敌对方式的表现。”“俄国保证要实现的纲领旨在使美国社会遭到损害,这种损害,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甚至比单纯在军事上惨败于传统的战争可能带来的种种苦难还要可怕。” 分析出苏联的威胁,影响:结合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得出一边倒等。
(2)根据材料“ 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得出国家、区域集团、世界等方面的意义如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在改善中国国际形象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
故答案为:
(1)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总体实力不断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主要国家衰落,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想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称霸世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影响力空前增强。东欧与苏联团结在一起,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并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
(2) 意义: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在改善中国国际形象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答题的关键掌握二战后的实力变化和意图;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外交的政策和方针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共同体”的含义,进而分析出意义。
26.(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概述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钱穆的观点,并指出其“本原精神”是什么。
【答案】(1)现象: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原因:西周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来凝聚政治关系,巩固统治,当时是有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疏远,加上诸侯势力的日益发展,王室逐渐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2)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容易导致集权与专制皇权。但顾炎武也反对分封制。
(3)观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但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的膨胀; 其“本原精神”是加强皇权,抑制相权。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1)现象:根据材料“ 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 ,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 周天子弗能禁止 ”得出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原因:主要从分封的依据,分封的局限性分析,尤其是血缘纽带的变化。
(2)根据材料“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得出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弊端,根据材料“ 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不能 ”得出反对分封制。
(3)根据材料“ 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皇权专制是根本,是不变的,分析出 观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但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的膨胀; 其“本原精神”是加强皇权,抑制相权。
故答案为:
(1) 现象: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原因:西周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来凝聚政治关系,巩固统治,当时是有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疏远,加上诸侯势力的日益发展,王室逐渐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2) 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容易导致集权与专制皇权。但顾炎武也反对分封制。
(3) 观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但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的膨胀; 其“本原精神”是加强皇权,抑制相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结合分封制的含义和影响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并分析出反对分封制的态度。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专制猪样集权制度下的矛盾和趋势,分析出“变”与“不变”的变现。
27.(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1957年世界大事年表
1945年 旧金山会议上建立联合国
1947年 国务卿马歇尔宣布美国对欧洲重建予以援助的计划;中国内战正在进行
1948- 1949年 美国在苏联封锁西柏林期间对该城市空运给养
1949年 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1949年 美国和西欧建立北约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1953年 朝鲜战争显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新政策;中国参战
1953年 斯大林之死开启苏联和东欧历史的新时代;中国的工业建设
1956年 匈牙利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起义并以失败告终
1957年 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进行探讨。(说明:可以任意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加以阐述;也可以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提出评价、修改、补充或否定意见;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论题:朝鲜战争使冷战扩大到亚洲。
阐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两极格局,美国为争夺霸权采取了冷战政策。朝鲜战争是美国为保持在东亚的反共优势而介入的战争,显示了美国在亚洲对共产主义进行遏制的新政策。新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抗美援朝。新中国的参战迫使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新中国、朝鲜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遏制行动,包括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使得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示例2
论题:该年表忽略了一些重大事件。
理由:1950-1953年应增加“西欧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一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煤钢共同体条约,成立煤钢共同体并实现煤钢联营,这是当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推动了之后西欧六国为建立新的共同贸易市场而建立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因此,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与大事年表中1957年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有重要的历史关联,是欧洲一体化的开端,故应在大事年表中增加这一事件。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如由中国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概括得出主题: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快速发展。结合所学,以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史实分析阐释。也可以选取其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加以阐述,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
论题:朝鲜战争使冷战扩大到亚洲。
阐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两极格局,美国为争夺霸权采取了冷战政策。朝鲜战争是美国为保持在东亚的反共优势而介入的战争,显示了美国在亚洲对共产主义进行遏制的新政策。新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抗美援朝。新中国的参战迫使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新中国、朝鲜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遏制行动,包括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使得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示例2
论题:该年表忽略了一些重大事件。
理由:1950-1953年应增加“西欧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一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煤钢共同体条约,成立煤钢共同体并实现煤钢联营,这是当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推动了之后西欧六国为建立新的共同贸易市场而建立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因此,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与大事年表中1957年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有重要的历史关联,是欧洲一体化的开端,故应在大事年表中增加这一事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论证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答题的基本模式:
拟定论题:考生能依据材料拟定一个合适的论题得2分。若论题合适且包含明确观点可将观点分合并相加。
提出观点:能结合材料提出合适的观点,或对世界大事年表提出看法,且观点明确,符合史实。
结合材料:考生能结合年表筛选中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或结合材料举两个以上示例进行分析说明。
运用史实:考生引用史实准确,选取运用恰当,能建立中外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论证逻辑:考生举例典型,分析准确,有证据力,能紧扣观点展开论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