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课件(19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6《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课件(19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1 23:4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众里寻他千百度,
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青山遮不住,
旧时茅店社林边,
七八个星天外,
毕竟东流去
路转溪桥忽见。
两三点雨山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莫随鸿雁南飞
美芹悲黍冀南宋
登建康赏心亭
水 龙 吟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二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时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
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题目解说: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岑 供恨
玉簪螺髻 鲈鱼
脍 求田问舍
倩 揾
cén
gōng
zān


kuài
shè
qiàn
wèn
字音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玉做的簪子和海螺形状的发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日落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断鸿
江天
山景
落日
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
思考:
上片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
的身世和悲苦孤寂的心情。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
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凉悲壮
意境宏大壮阔,水天相接,无边无际。
比喻,清丽秀美。移情入景,
满怀愁恨。
这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游子”指的是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词人自喻,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思考
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
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 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看、拍
会、登
“无人会、登临意”,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知音。
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时光流逝
—乡思、愤懑
—为国为民
—控诉当朝
—哀叹虚掷年华
北伐无期
反例
正例
(贬)
(褒)
要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用典
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自己不愿弃官归隐,不愿追求享乐,要
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思考: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三句表达了辛弃疾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慰藉的孤寂与痛苦。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伎在旁唱歌劝酒。

★归纳总结: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
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
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
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
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
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
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
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