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定风波》课件(17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5《定风波》课件(17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1 23:5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淋/躲
定 风 波
苏 轼

“乌台诗案”
唐宋八大家
“苏辛” 豪放派
书法:“苏黄米蔡”(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初步感知?
本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事:东坡遇雨 (小序中交代)
上片:冒雨徐行的心境
下片: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情: ? (稍后作答)
赏析诗词 解读小序
时间:元丰五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狼狈 (同行) 不觉(余)
7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雨大
不妨
轻松
欢快
神态
自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轻胜马”。最生动是哪个字?
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
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
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
“轻”字亦同。
2.“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洒脱?
“任”有听凭之意,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说即使一生顶笠披蓑出没于风雨之中,也任它去,这里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
那么苏轼词中的“雨”有哪些含义呢?
知人论事: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1082)的春天。
雨的含义:词人一方面写自己遭遇自然之风雨;也暗含自己所遭遇的政治之风雨。
雨的作用: 既是贯穿全词的“线索” ,也是作者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与旷达超越之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
手法揭示
以 “小” 事: 苏轼遇雨(实)
一“雨”双关(象征)
对 竹杖芒鞋轻胜马 (虚)
比 同行皆狼狈
见 “大” 情: 旷达超越

寓情于景
东坡印象 “风风雨雨都接受”,那么词中东坡面对风风雨雨的态度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沉着镇静 闲适从容 豪迈乐观
处之泰然 成熟厚重 豁达超越
文人笔下
“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灭寂之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东破突围》
情感体验 谪居黄州期间是东坡人生真正走向成熟阶段,可见成熟并不简单的年龄的增长,请大家结合自身谈谈对成熟的理解?(可以互相讨论)
我们眼中的成熟:
懂得珍惜,学会尊重别人
有一颗宽容的心
不过于依赖别人,独立自主
不炫耀,不自卑,不嫉妒,不冲动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勇敢承担责任,不逃避现实。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通过努力争取,不盲目攀比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东破突围》




总结全词
这首词虽篇幅短小,但手法多样,意境深邃,内蕴丰富,值得玩味。细细品读,觉得它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精神境界。它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最后一起朗诵全词,体会其中意境。
课后作业
1.阅读有关写苏轼的作品。
推荐篇目:余秋雨《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2.学习作者借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抒发人生哲理的方法。 完成一篇随笔,题目为《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