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表》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光纤通信所使用的光缆,其主要部件为光导纤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是CaCO3 ②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是SiO2 ③光导纤维传递光信号的基本物理原理是光的全反射 ④光导纤维传递光信号的基本物理原理是光的折射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以下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
A.
玻璃
B.
铝合金
C.
水泥
D.
陶瓷
3.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关于元素X、Y、Z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X的气态氢化物与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发生反应生成盐
②Y、Z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性:Y③Z的单质在常温下是液体,可与铁粉反应
④Z的原子序数比Y大19
⑤Z所在的周期中含有32种元素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只有③
D.
只有①④
4.下列元素不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是
( )
A.
铝
B.
氯
C.
铁
D.
硫
5.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元素原子质量的递增,量变引起质变
B.
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6.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T原子的M层电子数比K层多2个,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氢化物的稳定性:R<Q<T
B.
T的单质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C.
Q、R的简单氢化物分子所含质子数、电子数与氖原子相同
D.
T、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W强于T
7.已知元素R有某种同位素的氯化物RClX,该氯化物中R微粒核内中子数为Y,核外电子数为Z,该同位素的符号为( )
A.R
B.R
C.R
D.R
8.在研究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反应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与金属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A.
钠的熔点低
B.
钠的密度小
C.
钠的硬度小
D.
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
9.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18个族
B.
同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C.
同周期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
D.
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碱金属元素开始,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10.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和核电荷数为4的元素的原子相比较,前者下列数据是后者4倍的是( )
①电子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 ③电子层数 ④次外层电子数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1.元素X的原子有3个电子层,最外电子层上有4个电子。则X元素位于周期表的( )
A.
第4周期ⅢA族
B.
第4周期ⅦA族
C.
第3周期ⅣB族
D.
第3周期ⅣA族
12.在钠元素焰色反应的实验中,不需要的仪器或药品是( )
A.
铂丝棒
B.
酒精灯
C.
蓝色钴玻璃
D.
稀盐酸
13.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作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成为化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下列对现行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
B.
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7个副族
C.
氧元素位于第2周期ⅥA族
D.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周期元素核电荷数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多
B.
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
C.
从11~17号元素原子的半径逐渐增大
D.
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15.下列所述变化规律正确的是( )
A.
Na、Mg、Al还原性依次增强
B.
HCl、PH3、H2S稳定性依次减弱
C.
Al(OH)3、Mg(OH)2、NaOH碱性依次减弱
D.
S2-、Cl-、K+、Ca2+的离子半径依次减小
二、实验题(共3小题)
16.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可比较HNO3、H2CO3、H2SiO3的酸性强弱,进而比较氮、碳、硅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供选择的试剂:稀硝酸、稀硫酸、碳酸钙固体、碳酸钠固体、硅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1)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锥形瓶中装有某可溶性正盐,a中所盛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所盛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C所盛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实验证明碳、氮、硅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某学生为比较镁、铝的金属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
(1)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
mL同浓度的稀盐酸,再将两块大小相同且纯净的镁片和铝片分别加入试管中,反应完全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试管b内加入的金属为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2)若加入的两块金属的物质的量相等,且试管中稀盐酸足量,充分反应后,气球状态也如上图所示,则试管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判断,实验________[填“(1)”或“(2)”]能证明镁的金属性强于铝。
18.比较硅、磷、硫、氯四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1)写出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并说明酸性的强弱顺序)
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它们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并说明稳定性的强弱顺序)
____________。
(3)请总结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用原子结构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实验室制取氯气,将多余的氯气用100
mL
1.7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对吸收后的溶液进行分析化验,测知c(OH-)=0.1
mol·L-1(不考虑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变化)
。ClO-和ClO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5∶1。
(1)吸收氯气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2)被氧化氯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被还原氯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3)若采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的方法制氯气,制备尾气中的氯气所消耗的二氧化锰的质量为________。
20.已知普通玻璃的成分为Na2O∶13%,CaO∶11.7%,SiO2∶75.3%。某玻璃厂现有石灰石500
t,纯碱2
400
t。计算上述原料能生产普通玻璃多少吨?
21.钾玻璃中含有18.4%的K2O,11.0%的CaO,70.6%的SiO2。
(1)计算三种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2)若需制造5.1
t
钾玻璃,需用碳酸钾、石灰石、石英各多少吨?
(3)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多少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四、填空题(共3小题)
22.回答下列问题:
(1)向溴化钠和碘化钾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的氯气后,将溶液蒸干并灼烧,最后蒸发皿中剩余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碘化钾溶液中滴入淀粉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滴入氯水,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回答下列问题:
(1)有下列微粒或物质:
①O、O、O ②H2O、D2O ③石墨、金刚石 ④H2、D2、T2 ⑤H、D、T ⑥K、Ca、Ar,回答下列问题:
a.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
b.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
(2)H8O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相同质量的H8O与H8O所含质子数之比为________,中子数之比为________。
(3)电解相同质量的H8O和H8O时产生的氢气在同温同压下体积之比为________,质量之比为______。
24.氰[(CN)2]、硫氰[(SCN)2]的化学性质与卤素X2很相似,化学上称之为拟卤素[如:(SCN)2+H2OHSCN+HSCNO]。已知还原性Cl-<Br-<CN-<SCN-<I-,请回答:
(1)(CN)2与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Br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通入(CN)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光导纤维主要原料是SiO2;光导纤维传递光信号的基本物理原理是光的全反射。②③正确。
2.【答案】B
【解析】玻璃、水泥、陶瓷是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合金为金属材料,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3.【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可知R为氦,X为氮,Y为硫,Z为溴。氨气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盐硫酸铵;氢硫酸的酸性比氢溴酸弱;单质溴在常温下是液体,能与铁粉反应;溴的原子序数为35,硫的原子序数为16,二者之差为19;溴处于第四周期,该周期包括18种元素。
4.【答案】C
【解析】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二、三周期的元素为短周期元素。铝、氯、硫都是短周期元素(都是第三周期元素);铁是第四周期元素,属于长周期元素。
5.【答案】C
【解析】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6.【答案】A
【解析】T元素为Si,Q、R、W分别为N、O、Cl,氢化物稳定性:H2O>NH3>SiH4,A错误;NH3与H2O和Ne均有10个质子和10个电子,C项正确;T、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HClO4>H2SiO3,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该氯化物中R微粒核外电子数为Z,又由于该氯化物化学式为RClX,所以该同位素的质子数为X+Z,又该同位素的中子数为Y,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所以该同位素的符号为R,故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钠与水反应时,能够浮在水面,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能使钠熔化,说明钠的熔点较低;常温下钠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说明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
9.【答案】C
【解析】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其中第Ⅷ族包括第8、9、10三个纵行,A项错误;对于0族元素、副族元素及第Ⅷ族元素来说,同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相同,B项错误;同周期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C项正确;第1周期的元素从氢元素开始,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和核电荷数为4的元素的原子的电子数分别是16和4,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6和2,电子层数分别是3和2,次外层电子数分别为8和2,A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根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知D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焰色反应中需用铂丝蘸取溶液,用酒精灯进行灼烧,铂丝用盐酸进行洗涤,观察钾元素紫色火焰时需要蓝色钴玻璃。
13.【答案】D
【解析】元素周期表现有7个横行,每个横行各为一个周期,则有7个周期,A正确;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列,包含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ⅧA族,共16个族,B正确;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位于第2周期ⅥA族,C正确;H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D错误。
14.【答案】A
【解析】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不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其原子半径不一定越小,如r(Cl)>r(O);元素的核电荷数越大,其原子半径不一定越小,如r(Na)>r(F)。
15.【答案】D
【解析】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A项错误;HCl、H2S、PH3稳定性依次减弱,B项错误;Al(OH)3、Mg(OH)2、NaOH碱性依次增强,C项错误;S2-、Cl-、K+、Ca2+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随原子序数递增离子半径逐渐减小,D项正确。
16.【答案】(1)分液漏斗 (2)稀硝酸 (3)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吸收气体中的硝酸蒸气 (4)硅酸钠溶液 +CO2+H2O===H2SiO3↓+ (5)N>C>Si
【解析】因为硝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应通过B装置除去HNO3蒸气,否则无法确定H2SiO3沉淀是由CO2与Na2SiO3反应生成的,还是HNO3与Na2SiO3反应生成的。
17.【答案】(1)Al (2)Mg+2H+Mg2++H2↑ (3)(1)
【解析】大小相同的镁片、铝片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时,二者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可说明镁、铝金属性强弱的不同,但产生气体的多少不能说明镁、铝金属性的强弱,如实验(2)。
18.【答案】(1)
HClO4>H2SO4>H3PO4>H2SiO3
(2)
HCl>H2S>PH3>SiH4
(3)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 同周期元素(如硅、磷、硫、氯),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在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能力增强,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解析】硅、磷、硫、氯等非金属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19.【答案】(1)0.16
mol (2)0.03
mol 0.05
mol (3)6.96
g
【解析】(1)反应前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0.1
L×1.7
mol·L-1=
0.17
mol,
反应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0.1
L×0.1
mol·L-1=
0.01
mol,
反应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0.17
mol-0.01
mol=0.16
mol。
(2)由8Cl2+16NaOH5NaClO+NaClO3+10NaCl+8H2O可知,
反应消耗氯气的物质的量=0.16
mol÷16×8=0.08
mol,
被氧化氯气的物质的量=0.08
mol÷8×6÷2=0.03
mol,
被还原氯气的物质的量=0.08
mol-0.03
mol
=0.05
mol。
(3)由(2)可知,尾气中的氯气为0.08
mol
,
由MnO2+4HCl(浓)MnCl2+
Cl2↑+2H2O可知,
反应消耗二氧化锰的质量=0.08
mol×87
g·mol-1=6.96
g。
20.【答案】2
393.16
t
【解析】普通玻璃中n(Na2O)∶n(CaO)∶n(SiO2)=∶∶≈1∶1∶6,因为Na2O~Na2CO3,CaO~CaCO3,所以三种原料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a2CO3∶CaCO3∶SiO2=1∶1∶6。题中所给原料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2.6
=
1∶4.52,显然Na2CO3有剩余。设500吨石灰石折合氧化钙xtCaO~CaCO356
t 100
txt 500
t56∶x=100∶500x=280
t280
t÷11.7%≈2
393.16
t。
21.【答案】(1)1∶1∶6 (2)1.38
t、1.00
t、3.6
t(3)0.88
t
【解析】(1)n(K2O)∶n(CaO)∶n(SiO2)=∶∶≈1∶1∶6。(2)化学式为K2O·CaO·6SiO2,其摩尔质量M=510
g·mol-1,钾玻璃物质的量n==104mol由原子守恒计算可知:m(K2CO3)=n(K2CO3)×138
g·mol-1=104mol×138
g·mol-1=1.38
t,m(CaCO3)=n(CaCO3)×100
g·mol-1=104mol×100
g·mol-1=1.00
t,m(SiO2)=n(SiO2)×360
g·mol-1=104mol×360
g·mol-1=3.6
t。(3)在玻璃熔炉中发生反应:CaCO3+SiO2CaSiO3+CO2↑,K2CO3+SiO2K2SiO3+CO2↑,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与参加反应二氧化硅的物质的量相等,m(CO2)=n(CO2)×44
g·mol-1=2×104mol×44
g·mol-1=0.88
t。
22.【答案】(1)氯化钠和氯化钾 2NaBr+Cl22NaCl+Br2,2KI+Cl22KCl+I2
(2)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蓝色 Cl2+2I-2Cl-+I2
【解析】溴化钠和碘化钾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的氯气后,氯气与溴化钠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单质溴,氯气与碘化钾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钾和单质碘。单质碘可使淀粉溶液变蓝色。
23.【答案】(1)a.①⑤ b.③
(2)20
g·mol-1 11∶10 11∶12
(3)10∶9 5∶9
【解析】(1)a.互为同位素的应该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所以答案为①⑤;b.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应该是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所以答案为③;(2)H8O的摩尔质量为20
g·mol-1,H8O的摩尔质量为22
g·mol-1,因此相同质量的H8O与H8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0,即分子个数之比为11∶10,而相同数目的H8O与H8O
所含质子数之比为1∶1,中子数之比为10∶12,因此相同质量的H8O与H8O所含质子数之比为11∶10,中子数之比为11∶12。(3)H8O和H8O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9∶10,相同质量的H8O和H8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0∶9,由1
molH2O(或H2O)~1
molH2(或H2),H2和H2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2,可知电解相同质量的HO和HO,生成的氢气体积比为10∶9,质量之比为×=5∶9。
24.【答案】(1)
(CN)2+2KOHKCN+KCNO+H2O
(2)
2KSCN+(CN)2(SCN)2+2KCN
【解析】(1)由Cl2+2KOHKCl+KClO+H2O可知,(CN)2的化学性质和卤素很相似,则
(CN)2+2KOHKCN+KCNO+H2O。
(2)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为Cl-<Br-<CN-<SCN-<I-,NaBr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通入(CN)2反应,只发生KSCN与(CN)2的反应,反应为2KSCN+(CN)2(SCN)2+2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