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背景资料
过去,沙漠在人们的印象里是一个神秘而陌生的世界。1500年前,我国的法显和尚在书中曾把沙漠描写的非常神秘。现代科学家们进过长期艰苦的考察,终于发现,其实沙漠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等待我们去研究探索,去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
竺可桢(1890~1974)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科学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浙江上虞县东关镇人。主要著作有《台风中心的若干新事实》、《中国气候概论》、《论我国气候的若干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物候学》、《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的亚热带》等。
解词释义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
别人帮助。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
够接近,形容看似可以达到而
实际上很难达到。
文体常识
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依据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可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不管是事例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说明文的顺序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阅读说明文和写说明文可以联系起来。上面谈到的所要把握的四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写说明文也要注意,只是所提要求要注意符合学生实际。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内容上的科学性。说明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第二,结构上的条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时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其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往往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上,所以阅读说明文时,理清结构层次与把握说明顺序是一致的。
第三,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所以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无误,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说明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科普读、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都是说明文。可以说,说明文和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合作学习
小组阅读课文将课文化分成2部分:
第一部分(1段):
描述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现象。
第二部分(2~5段):
科学的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现象。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作诠释。把事物由于沙粒移动摩擦产生声音的特征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第二段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法显和玄奘所说的沙漠与科学人员所说的沙漠作比较,突出强调了沙漠并不像法显和玄奘说的那样可怕。
第三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充分的说明了古代穿过沙漠的不容易。
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 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 汽车在行走似的。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鸣沙比作远处行走的汽车,突出强调了“鸣沙”声音嘈杂这一特征。
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在“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众多人物中选取“晋僧法显”和“唐朝玄奘”两个人物,来写人们对沙漠的“可怕”、“恐惧”的观感?作者用佛书中对沙漠的记载有什么用
课文学习
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得知名人物,他们的足迹遍布万水千山,法显和尚曾从长安出发,前往新疆、印度等地,做了一次历时13年的旅行,而玄奘也曾到过新疆印度等地。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对沙漠产生的恐惧心理的心理感受,足以集中地代表了古代人对沙漠“可怕”“恐惧”的感观。
文中引用佛书中对沙漠的记载,让读者触目惊心,激起读者探求真相的欲望,很自然的引起了下文。
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 哪些奇怪现象?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离陆的现象说清楚的?
课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鸣沙”。作者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关于“魔鬼的海”,作者引用了孟奇对士兵的解说,并用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科学道理进一步说清楚了“海市蜃楼”这一奇怪现象。
关于“鸣沙”,作者既写了自己的亲身见闻,又引述了“一些专家的意见”,说明“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的道理
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层层深入的说明问题?
是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来写的。作者首先从古人的恐怖经历写起,引用沙漠里许多奇怪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然后依次解释沙漠里并没有魔鬼作怪,而是由于光线作怪,声音作怪,由于认识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才导致了古今人们对沙漠里奇怪现象的不同解释。
作者先从现象谈起,然后再说明人们对此现象的不同认识,最后作者在运用科学道理来解释,令人释疑,令人信服。
“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这一结尾有什么作用?
文章的这一结尾水到渠成的收束全文,使读者不仅懂得了沙漠中的怪异现象,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科学终将揭开一切奥秘,号召人们“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写作特点:
示疑释疑,吸引力强。
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描述现象
晋僧法显《佛国记》
唐僧玄奘《大唐西域记》
都十说分沙漠怕
解说成因
魔鬼的海:温度差 和光线的折射造成的
鸣沙:温度和外力及沙子摩擦造成的
怪异现象,科学解释
请你比较一下,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1. 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到(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2.那时即无大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连“大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幻术”与“魔术”同义,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律感。“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戳穿”显得更准确、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