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黄河颂》 同步练习 (3套)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黄河颂》 同步练习 (3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08 09:51:16

文档简介

6* 黄河颂
一、积累与运用
1.请试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高山之巅( ) 狂澜( ) 屏( )障 哺( )育
2.试着解释下列词语。
巅:
狂澜:
发源:
屏障:
3.请根据原文填空。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________!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________;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________!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________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________
筑成我们民族的________。
4.请你试着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魄__________浦__________磁__________扮________
魂__________哺__________滋__________纷________
5.用词的引申意义造句。
例: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澎湃——
扮演——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黄河颂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6.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段诗歌的大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8.“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
9.这首诗歌写道:“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请简述其事迹。
10.“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二)
A B
生命诚可贵, 砍头不要紧,
爱情价更高。 只要主义真。
若为自由故, 杀了夏明翰,
二者皆可抛。 还有后来人。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生命诚可贵( )
②若为自由故( )
12.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A诗的哪两句与B诗的前两句意思相同?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B诗的前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革命精神?
三、写作
13.题目:我心中的楷模
要求:①六要素要交代清楚明白;
②不少于300字;
③写出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
课文优化测控
6* 黄河颂
一、1.diān lán pínɡ bǔ
2.巅:山顶。狂澜: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发源:开始流出;起源。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3.略 4.略 5.略
二、(一)6.第一段:点明黄河具有英雄的气魄,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第二段:从不同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第三段:抒发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7.坚毅执著的流向,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百折不回的韧性,横断南北的气概……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感情:为拥有黄河而骄傲,为自己是黄河哺育下的中华儿女而自豪。
8.坚韧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大意正确即可)。
9.能举出古今炎黄子孙饮黄河之水、生息繁衍、借黄河之屏障抵御外侮的例子即可。
10.指黄河向左右两岸延伸出千万条支流。
11.①的确、实在 ②死亡
12.①后两句。自由高于一切,为自由献身,死得其所。 ②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者前赴后继,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13.思路指导:要抓住写作对象的典型事迹来写,同时要注意多种手法的运用。6.黄河颂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气魄___ 山巅___ 澎湃___ 狂澜___
浊流___ 构筑___ 流泻___ 哺育___
二.形似字注音组词
魄( )____巅( )____宛( )____障( )____
魂( )____颠( )____婉( )____嶂( )____
三.词语填空
不屈不___ 惊涛___浪 一___千里 浊流___转
九曲连___ 万丈___澜 文明___国 奔腾不___
四.熟读课文后填充诗句
1.我站在高山之巅,_______,奔向东南。惊涛澎湃,_______
2.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_______;多少英雄的故事,_______!
3. 你是伟大坚强,_______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_______
4. 你一泻万丈,_______,_______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 . 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3 .为什么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4 .今天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体验·探究】
六.阅读课文歌词部分,回答问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婉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概括歌词的主要内容
2.“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
3.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5.把选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层意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7.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8.从赏析的角度,任选一句诗进行赏析
七.“黄河”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句,在民间流传的俗语中也有许多与黄河有关,请写出几条。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看谁积累得多。
【实践·拓展】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咯拉山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fán yǎn____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hòu yì____,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称之为“中华”。现在“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湎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看见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美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A)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B)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C)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根据拼音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
2.将“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一句,还原于“A”、“B”、“C”三处中最恰当的是___处。
3.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4.请概括第四段、第五段的段落大意。
第四段:
第五段:
5.文中加点词语“相传”“之一”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请简要说明。
①“相传”:
②“之一”:
6.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7.黄河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原因是什么?
九.请以“如何保护母亲河”为题组织一次课外活动,然后把心得在班上交流。
6.黄河颂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1.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2.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3.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制胜法宝。 4.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六.1.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2.三次反复出现,将歌词部分清楚地分为三个层次:黄河养育、保卫、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比喻,拟人等。 4.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的距离较近,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 5.望黄河,颂黄河。 6.伟大坚强 7.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朗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激越的感情。 8.略。
七.开放题。答案略。
八.1.繁衍,后裔。 2.C 3.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4.介绍黄河的古代文明, 介绍黄河文化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影响。 5.“相传”表明材料来源于传说,并不十分可靠。“之一”表示并非唯一,还有其他。 6.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7.黄河流域环境优越,有利于人类生存。
九.略。6 黄河颂
1.测一测你的注音速度。
巅( ) 澎湃( )( ) 狂澜( )
屏障( ) 哺育( ) 九曲连环( )
2.你了解作者吗?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3.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4.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
5.如何理解黄河是“屏障”?
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7.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8.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9.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10.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11.写出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
12.搜集有关黄河的诗词歌谣。
13.“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这句话是哪位伟人说的?
14.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几处吗?
15.你能列举出沿黄各省区一些著名的石窟吗?
16.你对保护母亲河——黄河有什么建议或措施请写在下边空白处,你们有什么行动吗?
附参考答案
6 黄河颂
1.diān pénɡ pài lán zhànɡ bǔ huán
2.略
3.反复出现,将全诗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5.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6.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7.略
8.首先应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注意: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9.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10.略
11.姜太公钓鱼
12.略 13.毛泽东
14.牧野古战场;崤山古战场;巨鹿古战场;昆阳古战场;官渡古战场。
15.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须弥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其中云冈、龙门、麦积山、敦煌号称我国四大石窟。
1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