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伤仲永》练习(6套)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伤仲永》练习(6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08 09:52:25

文档简介

第5课《伤仲永》精题精练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_______ (4)泯然众人矣 ( )______
3.解释下面每组加粗词的意思。
(1)A.父利其然也( ) B.泯然众人矣( )
(2)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B.自为其名( )
(3)A.余闻之也久( ) B.不能称前时之闻( )
4.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二、阅读理解
再读课文,完成5~7题。
5.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本文语言十分简洁,试举例说明。
三、提高训练
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敬重)。朓尝宿卫(值夜班),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梁书·江革传》)
8.解释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柔之深()加赏器 (2)服阕与观俱( )诣太学
(3)还过( )江革 (4)见革弊( )絮单席
(5)耽( )学不倦 (6)乃脱所著( )襦
9.幼年的江革与幼年的方仲永个人天赋是否相同?请简述理由。
10.长大后的江革和方仲永情况是不相同的,请具体说说不同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11.从江革和方仲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看,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1)pān 同“攀”,牵,引。 (2)yè,拜访
(3)chèn 相当 (4)mǐn 尽,消失
3.(1)A.代词,“这样”。这里代“以钱币乞之”的做法。 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A.从 B.自己
(3)A.听说 B.传闻
4.不仅仅是。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5.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6.(1)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中心思想。
(2)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
(3)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7.提示:本文的语言十分简洁,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如“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8.(1)很,十分 (2)都,一起 (3)看望
(4)破旧 (5)入迷、专注 (6)穿
9.不完全相同。都是年少有才,有较高的文学天赋,这是相同的;但相比之下,仲永的天资比江革更高一些,未识书具即能诗。
10.不同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境不同;第二,江革与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而仲永却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不学习;第三,江革后学有所成,而仲永却“泯然众人”。
11.“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辛劳一分才。” 《伤仲永 》练习题


第一部分:
1.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     、     、     、     。(4分)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      ,“乐天”就是      。(2分)
3.《夜雨寄北》作者 是 朝诗人。(2分)
4.原文填空。(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 。
数声风笛离亭晚,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5、《伤仲永》中文题包含的感情是(  )(3分)
A、痛心忱惜  B、哀怜惋惜  C、哀怜痛心  D、痛苦惋惜
6、方仲永为什么“泯然众人矣”?(  )(3分)
A、十二三岁  B、或以钱币乞之
C、父利其然也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10分)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日: )
⑵忽啼求之(啼: )
⑶父利其然也(利: )
⑷稍稍客宾其父(宾客: )
⑸或以钱币乞之(或: )
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任: )
⑺城阙辅三秦(辅: )
⑻小廊回合曲阑斜(回合: )
⑼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 )
⑽病树前头万木春(春: )
8、解释下列多义词:(3分)
⑴自:并自为其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⑵书:即书诗四句( )
   未尝识书具( )
⑶然:父利其然也( )
   泯然众人矣( )
9、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泯然众人矣
D、余闻之也久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1、对《伤仲永》一文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3分)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了,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做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两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也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伤仲永》的作者是 时的王安石,他是杰出的 家、 家,是 之一。(4分)
13、第一段“余闻之也久”在文章中的作用是 。(3分)
14、点明方仲永结局的一句是 。(3分)
15、第二段中点明方仲永成人“众人”原因的一句是 。(3分)
16、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什么?(3分)

17、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用原文回答)。(2分)
1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比喻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19.“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2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的是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说说它们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3分)

21.《寄人》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第二部分:
(一)
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2、本诗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3分)
23、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 ;虚写景物的诗句是 。(3分)
24、“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3分)

25、“天涯若比邻”中“比邻”的意思是 。(3分)
26、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3分)
A、悲伤流泪  B、离愁别绪  C、深厚情谊  D、黯然伤别
27、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3分)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二)
读《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8、诗的一、二句写 ,三、四句写 。(2分)
29、“问归期”是 问 ,表达了 的感情。(3分)
30、“巴山夜雨”四字的重复,实际上是意境的深化,第一次是表现诗人 ,第二次是表现诗人 ,体现了诗人切盼回归的心情。(2分)
31、全诗短短四句,由眼前写到对未来欢聚的向往,又用未来剪烛夜话的温馨和欢乐,反衬今夜的 和 ,造成一种回肠荡气的情致,给人一种回环反复之美。(2分)
32、最后两句的大意是什么?(3分)

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刘禹锡;白居易 3.李商隐;唐 4.略 5、B 6、D 7、⑴每天⑵哭着⑶以……为利⑷以……为宾客⑸有的人⑹去上任⑺保卫⑻四面环绕⑼什么时候⑽动词,争春 8、⑴自己;从⑵写;用来书写⑶作诗;……的样子 9、B 10、略 11、C 12、北宋;政治;文学;唐宋八大家 13、承上启下 14、泯然众人也 15、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6、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7、“受于人”或“受之人” 18.比喻诗人自己。这两句诗的运用,使整首诗的格调为之高昂,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境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虽遭遇不公,却依然豁达开朗的胸襟。 19.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 20.略 21.略 22、津、人、邻、巾;in 2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4、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25、邻居 26、C 27、D 28、思归的情怀;想象异日北归与友人重聚的情景。 29、友人;李商隐;友人对李的殷切思念。 30、对现实的感受;它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 21、孤寂;凄苦 32、略《伤仲永》课时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 )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④从先人还家( )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①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②不能称( )前时之闻
  ③泯( )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④稍稍宾客其父( )
  ⑤父利其然也( )
  4.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1)邑人:
  (2)利其然:
  (3)扳:
  (4)环谒: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1)称( )_________
  (2)泯然( )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 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①曾经 ②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③文采和道理 ④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①pān yè ②chèn ③mǐn
  3.①自己的 ②他的 ③他的 ④他的 ⑤这种
  4.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二、阅读测试题
  1.(1)同乡的人(2)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3)同“攀”,牵、拉(4)四处拜访
  2.(1)chèn相当(2)mǐn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练习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①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②“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③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④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2.朗读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逮捕、拘押)
②或以钱币丐之(把他当乞丐)
③卒之为众人(卒,死亡;为,介词,为了)
④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方仲永)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词不属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①父异焉
②邑人奇之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父利其然也
(二)阅读理解
王于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王子,即_________自谓,_________代人,政治家、思想家、________家。
2.下列句子中,对“之”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仲永之通悟(结构助词,的)
②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③受之天也(代词,它,指“通悟”)
3.对“且为众人”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①尚且为了大家
②尚且变成一般人
③将要成为一般人
④尚且是一般人
习题答案提示
(一)1.④2.①3.④4.③
(二)1.王安石 北宋  文学
2.③  3.②一、《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若干条。
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 泯〔min〕然 称〔chen〕 夫〔fu〕
B. 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全局表判断。)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备注:文章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积累·感知】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___ 扳___ 环谒___ 泯然___
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传( )___ 还( )___ 识( )___ 为(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三.给形似字注音组词
谒( )___ 泯( )___ 悟( )___ 稍( )___
葛( )___ 岷( )___ 晤( )___ 俏( )___
揭( )___ 抿( )___ 捂( )___ 销( )___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世隶耕______
2.未尝识书具______
3.即书诗四句______
4.收族为意______
5.宾客其父______
6.余闻之______
7.令作诗______
8.称前时之闻______
9.泯然众人矣______
10.固众人______
五.翻译系列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并自为自名。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父利其然也。
5.贤于材人远矣。
6.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找出文段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2.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
②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
④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5.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6.开头介绍方仲永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7.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8.仲永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9.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
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
1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在叙述故事后还有一段议论,以往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课文删去了这一段,我们今天所读的教材没有删,你认为删了好还是没删好?为什么?

2.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请你思考:成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关键究竟是什么?伤仲永练习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4、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5、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6、了解本文的作者王安石。
【课文学习指导】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 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今夫不受之天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父异焉 即书诗四句 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还自扬州
复到舅家问焉 卒之为众人 固众人
4、初步阅读课文,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这篇课文一共三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请根据下面的划分,归纳出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
第二部分( 3 自然段)议论:
2、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 ”到“ ”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 ”到“ ”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 ”到“ ”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二十岁就“ ”。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4、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
5、请用“‖”在教材上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6、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⑴传一乡秀才观之 答:( )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传一/乡秀才/观之
C、传一/乡秀/才观之 D、传/一乡秀/才观之
⑵余闻之也久 答:( )
A、余/闻之/也久 B、余闻/之也久
C、余闻/之也/久 D、余闻之也/久
7、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忽啼求之 之:
借旁近与之 之:
之 余闻之也久 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之:
卒之为众人 之:
环谒于邑人 于:
于舅家见之 于:
贤于材人远矣 于:
受于人者不至 于:
8、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并自为其名 贤于材人远矣
还自扬州 如此其贤也
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相同。
9、下面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B、明道年间,我从父亲那里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C、明道年间,我随死了的父亲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D、明道年间,我从死了的父亲那里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10、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答案
2、⑴仲永生五年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十二三矣 泯然众人矣 ⑶父利其然 不使学 3、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⑴C ⑵D 4、B 5、分层:……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 层意: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6、⑴A ⑵D 7、之:它,指书具,代词。 他,指仲永,代词。 这,指仲永聪慧过人这事,代词。 的,助词。 舒缓语气,无实意,不译,助词。 于:到,介词。 在,介词。 比,介词。 从,介词。 8、D 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