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3 07:4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861800114935001101090010579100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案】
【教学目的】
紧紧抓住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突出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两汉帝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来
2.通过学习两汉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3. 让学生熟练掌握文景之治、王国问题、郡国并行制、推恩令、算缗告缗令、均输平准、光武中兴等历史概念。
【教学重难点】
1.本课所学的很多内容在初中阶段基本都有涉及。高中学习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掌握更多的史实,而是要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理清基本史实的内在历史逻辑关系,这也是本专题学习的难点所在。
2.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两汉帝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熟练掌握文景之治、王国问题、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朝外朝制、刺史制度、算缗告缗令、均输平准、光武中兴等历史概念。
【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定要紧抓一个特点:巩固。
本课两大问题,一是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两汉帝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二是通过文景之治、王国问题、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朝外朝制、刺史制度、算缗告缗令、均输平准、光武中兴等历史概念的学习,充分认识到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并非一帆风顺的。
二、以文景之治为例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
(1)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初经济凋敝、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等长期的战争使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安定、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借鉴等等。
表现为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恢复;社会稳定。但教材上的这些分析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通过史料进行深挖,以达到以文景之治为例能够触类傍通、举一反三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的目的。
(2)史料展示并进行史料解读
从材料可以看出治世时代的汉文帝采取的措施也是存在着政策失误和社会弊端的,会导致王国问题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温馨提示】文景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史料记载的第一个治世,是相对于其他天下动乱、朝政腐败的动乱的社会而言,并非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理想社会,也存在着政策失误和社会弊端,推而广之,东汉的光武中兴、清朝的康乾盛世等同样也是这样一种情况,所以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既不能认为天下大治就是社会完美无瑕,毕竟这些治世是出现在存在不少弊端的封建社会,但是也不能因为社会上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就否认它是治世。
三、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两汉帝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针对训练】
(2020·湘赣皖·长郡十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西汉立国时的行政区划为郡(国)、县两级,汉武帝设立的“州”原本是监察区。随着历史发展,“州”从监察区变成新一级行政区,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这种变化(  )
A.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 B.有利于君主专制
C.适应了版图和经济的发展 D.强化了中央集权
解析:选C 据材料西汉时期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变为三级,这种变化适应了版图和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魏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项;材料是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B项;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更多的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后扩张的版图和发展的经济,排除D项。
【温馨提示】一定要以汉武帝面临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以及措施产生的作用,推而广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去理解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两汉帝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只有不断地这样思考问题方能提高历史的认知水平。

重视历史概念的学习
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汉代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分封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朝最大的不同之处。汉初封建诸侯,广其疆域,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无疑是导致地方分裂的一个因素。但不能因此否定在汉初特定历史环境中,这一政治体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推恩令本质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的改进。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中朝外朝制: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汉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武帝为了加强君权而削弱相权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刺史制度的每次变化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原因,而且有根本原因。考察刺史制度对于探讨两汉行政权与监察权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针对训练】
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  )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选B 根据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知秦汉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项;根据材料“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与材料所述时间“秦汉”不符,排除C项;秦朝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材料所述时间“秦汉”不符,排除D项。
【温馨提示】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通过高考试题看历史学习,毕竟高考才是历史教学的指挥棒,现在的高考试题特别喜欢从历史概念上做文章,当然这是属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设计了历史概念学习这一个环节。
五、西汉与东汉的对比
(1)相同点
不同点
【温馨提示】本课学习的是西汉与东汉,所以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西汉与东汉的对比,意在提高学生对比历史事物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西汉与东汉相同时代特征和不同时代特征的学习。例如,不论西汉还是东汉,皇室的母族势力都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易误辨析】 均输 平准 算缗 告缗
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由大农令孔仅和桑弘羊提出。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从而使物价稳定。
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
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把大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从农民身上剥削来的财物收归国有,是历史上大规模的抑商运动。增加了国家收入,打击了奴隶制残余,缓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但是也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为汉武帝的内外功业提供了物质保证,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但西汉后期,商人与官僚、地主逐渐合流,加剧了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这两项法令,实际上都是秦和汉初以来抑商政策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素质拓展】
汉朝官僚体制的特点
布衣将相
西汉开国功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重视母族
亲属关系
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儒士受
到重用
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后,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地方势
力强大
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解题技巧指导】

技巧体验:
1.(2020·湘赣皖·长郡十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西汉立国时的行政区划为郡(国)、县两级,汉武帝设立的“州”原本是监察区。随着历史发展,“州”从监察区变成新一级行政区,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这种变化(  )
A.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 B.有利于君主专制
C.适应了版图和经济的发展 D.强化了中央集权
解析:选C 据材料西汉时期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变为三级,这种变化适应了版图和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魏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项;材料是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B项;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更多的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后扩张的版图和发展的经济,排除D项。
2.(2017·海南高考)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解析:选B 西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局面已经出现,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对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更有利,阻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B项正确;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使得世家大族能够控制人才选拔的主动权,进而形成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基础上的,材料没有反映出皇帝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弱化,因此不能推断郡县制的基础动摇,故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