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990011150600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汉到隋唐时期的选官、中枢政务制度
2.难点:多角度认识汉到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特征,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的特点、评价。
【教学过程】
一、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1.九品中正制
(1)时间:曹魏时期。
(2)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4)影响: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拓展1、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是地主阶级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士族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现象,同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国家政权对社会基层的控制力、统治方式与技术能力、文化上的向心力、市场交换的频度与交通、传播事业的发达等方面相适应。
2.科举
(1)发展历程
时间
隋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措施
分科考试
始建进士科
进士明经为主
扩大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
高官主持,提高科举地位
(2)影响
材料 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科举)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科举制的影响
(1).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
(2)选拔方式更公正,促进社会公平
(3) 提高官员素质
权操于上,加强中央集权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隋唐选官制度随社会现状而变,适应了纷乱结束之后新形势下大一统的现实需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小结 从汉至隋唐选官制度及标准变化
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方式
地方向中央举荐
中正官评定等级
考试
标准
“孝”“廉”
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才学
拓展 封建社会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31115180340
新的中央决策行政制度:三省六部
64770266700汉朝的中央决策行政制度
1.初步形成
(1)形成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
(2)概况: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确立与完善
(1)概况: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时设立政事堂,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2)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拓展3 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相同点: 古代中央基本行政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时代不同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内部结构不同
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
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相对独立,权力较大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的同时加强皇权
作用和地位不同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新的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1.租(庸)调制(魏晋到唐初)
(1)内容: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积极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两税法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意义: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小结
时期
魏晋
唐前期
唐中后期
赋税制度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材料一: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无论人数多少),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
特点:1.量出制入2.以财产为征收标准3.每年征收两次4.简化税收名目
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合作探究 师:阅读41页[问题探究]部分两则材料,小组讨论完成两税法的利弊。
材料二: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谷钱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借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生:评价:增加中央财政税收,但荒年增加百姓负担。
材料三: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减轻负担)。厥初防其淫,明敕(命令)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索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催税的差役)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拖延)……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皇帝)。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生:评价:本意减轻百姓负担和人身控制。官员巧立名目,压榨百姓。本身并非恶法,而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皇帝和官员的私欲成为损害百姓之恶法。两税法取代租庸调,适应了土地兼并之下政府无地可用的新形势。
【课堂小结】选官制度的创新:改变人们的命运,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中枢机构的完善:健全了国家的治理体系,维护了社会稳定
赋税制度的改革: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种制度的创新如同三根杠杆撬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推动了隋唐盛世的到来。
【板书设计】
476259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