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九年级上册《蒹葭》(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大版九年级上册《蒹葭》(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08 09:52:25

文档简介

《蒹葭》教学设计
一、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 国风 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二、注释:
1、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变成霜。为,凝结成。
2、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3、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4、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方,边
5、遡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遡洄,逆流而上。遡,通“溯”,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
6、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7、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8、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9、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10、晞(xī):晒。
11、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12、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13、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14、采采:茂盛的样子。
15、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16、涘(sì):水边。
17、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
18、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19、之:代“伊人”
三、译文:
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四、诗歌赏析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3、诗歌开头前两句的艺术手法叫什么
叫做“比兴”的艺术手法,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4、诗歌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比兴手法,以对蒹葭的景色描写为起兴,引出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5、“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抒情方式是什么?
用了借事抒情的写法。
6、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7、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8、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词语:蒹葭秋风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雾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9、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①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10、这首诗选自 ,是一首典型的 (内容)诗。以 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诗经.秦风》 爱情 蒹葭 塑造了一个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青年男子形象。 
11、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所谓伊人”历来说法不一:爱情、隐士、事业、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可知而又不可知,虚幻飘渺的“伊人”是本诗的中心意象。“伊人”的形象始终是朦胧而模糊的,所以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各种各样,众说纷纭的。“伊人”可以是高洁的品质,也可以是美好的理想,可以是向往的爱情,也可以是难得的知己。它涵盖了人世间所有可遇而不可得的人生境遇。
12、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包涵了什么内容?
意境朦胧,含蕴不尽。人世间各种可望不可及的人生境遇 。
13、如果我们将这首诗作为爱情诗来解读,谈谈从诗歌中领悟到的爱情观。
反对“闪婚”“闪恋”,反对“只求一时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真挚纯真,专一执着,含蓄高洁……(共28张PPT)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 葭 凄 凄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蒹葭
《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的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只是后来舞姿与乐谱逐渐失传,仅留下歌词而成为诗。
对《蒹葭》这首怀念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文学作品具有多义性,营造出充分的想象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感悟联想,从而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相同的审美愉悦吧。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朱熹的解释
现在的解释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高地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翻译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大片的芦苇清苍苍,
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想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面河边上。
随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追寻她,
好像就站在水中沙洲上。
翻译
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芦苇凄清一大片,
清晨露水没有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就站在河的那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艰险有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
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翻译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芦苇茫茫连成片,
清晨的露水没有完。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艰险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
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蒹葭》结构内容
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蒹葭》是首情景相声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觉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每章1 、2句:以景托情。
时间:深秋清晨,凄冷
景色: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 清凉
心情:凄凉、落寞
“苍苍”、“萋萋”、“采采” :渲染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为霜”、“未稀”、“未已”:时间的推移。
每章3 、4句:追寻伊人,点明主题。
“伊人” ,深爱而思慕的对象。
“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因思念太深而生的幻境,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
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意蕴开阔。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每章后4句:追寻境况
道路:艰难曲折
追求者 :执着,坚定
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幻象迷离
“宛”字表现出苍茫的环境氛围,迷茫的内心情感,隐约飘渺的身影,把作者“欲即不能、欲罢不舍”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总结:
1、表现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
2、表达思而不得的怅惘,求而难见的遗憾。
3、涵容人生可望而不可即的境遇。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
描写艺术形象
一、蒹葭、霜露、秋水
二、伊人在水中央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
——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
——可望不可及
——执著追求
特点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深入思考: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因此说,景语即情语。本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着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其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注意起兴)
2、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