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石油分局沧州学校----徐秀玲
新课指南
1.知识和能力:学习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复沓形式
,回环往复,情思悠长的写法:体会散文诗中
丰富、奇特的想象;体会散文诗的特点;理解
诗的内容。
2.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体会诗的意境和写法;通过朗读加强语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首散文诗表达了人热
爱故乡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要仔细体味。
课前预习
1.易读错写错的字
肺腑( )
明媚( )
花冠( )
醇酒( )
fèifǔ
mèi
guān
chún
chán( )
shàn( )
dān ( )
jiàng( )
qiǎng( )
qiáng( )
guàn( )
课前预习
2.多音多义字
倔强
冠
冠军
单
单薄
单姓
单于
guān( )
强
强大
勉强
熟
shú ( )
shóu( )
花冠
成熟
熟了
课前预习
醇( ):
4.本课生字词典
媚( ):
腑( ):
脏腑,中医对人体胸、腹内部器官的总称。心肝、脾、肺、肾叫“脏”,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叫“腑”。
① 有意讨人喜欢;巴结。如:献媚。
chún
mèi
fǔ
③有机化合物的一大类,是烃分子(不包括苯 环)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
②美好;可爱。如:妩媚。
①<书>含酒精多的酒。
②<书>纯粹。
课前预习
形容对人或事物一直有深厚的感情。
5.重要词语释义
(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比喻内心。
(景物)鲜明可爱
眷恋:
肺腑:
明媚纨绔:
一往情深:
礼赞:
激越:
形容情绪激烈昂扬。
赞颂。
郭风,1918年出生,福建莆田人,回族,当代作家。
郭风于193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1945年出版第一部童话诗集《木偶戏》以来,已出版散文集、散文诗集、儿童文学集等50多部。1988年俄文版《郭风作品选》在苏联出版,另有一些作品被译为日、法、英等文字。童话集《孙悟空在我们村子里》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郭风散文选集》分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首届鲁迅文学奖荣誉奖;散文集《黄苍集》获1995年台湾金鼎奖;散文集《汗颜斋文札》获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郭风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系全国首批百名优秀编辑之一。
走近作者
郭风的《叶笛(二章)》选自《叶笛集》,1959年出版。在《叶笛》中,作者鲜明地描绘了一幅闽南乡间的民俗图:乡民用两片自然界的绿叶,吹奏出心底的歌。礼赞生活、大自然、劳动和光明,抒发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深沉眷恋和对祖国的深情。《麦笛》是一支悠扬动听的丰收曲,传达出丰收了的农民的喜悦和欢欣。
创作背景
文题阐释
文章主旨
《叶笛》这首散文诗,描述了故乡的叶笛吹出的优美、动听、迷人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乡土、劳动、光明、自由的礼赞。
《麦笛》这首散文诗描绘了麦笛在四月的故乡吹出花一般、阳光一般的音乐。作者借麦笛唱出了对故土的眷恋,对故乡景色的赞美和对祖国的喜爱,传达出丰收的农民的喜悦和欢欣。
叶 笛
整体感知
丰收曲
深沉眷恋
激越的赞美
生活的爱
自由的歌
光明的歌
幸福的歌
乡土的厚爱
祖国的深情
……
麦笛
阳光
花瓣
这种反复是中国古诗中复沓的手法,它使文章构成了线索清晰而又层层递进的结构,并使得文章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重难点探究
1.在《麦笛》中,作者反复说麦笛“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阳光一般的音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叶笛》抒写对乡土的厚爱和对祖国的深情,既有牧歌的风味又有颂歌的色彩。全篇对生活、自然的情感抒发采用直接抒情的形式,而对祖国、对给予祖国新生的共产党的歌颂则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使情感显得深沉而含蓄。《麦笛》中,作者以饱满的笔,调动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着故乡的四月:它的天空,它的果园,它的麦田,以及吹奏麦笛的故乡的歌手。
重难点探究
2.有人这样说:“《叶笛》是‘无声的音乐’,《麦笛》是‘白描的绘画”’,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重难点探究
不完全是这样的。小小的两片绿叶,细细的一支麦管,能吹得响,也能吹得清脆.吹得悠扬。但要吹出作者所描绘的:“对于乡土的深沉眷恋,吹出了对于故乡景色的激越的赞美”,吹出“对于生活的爱”“自由的歌,劳动的歌”“青春的歌”,这就有难度了。因为作者心中有爱、有梦想、有追求,对家乡的土地十分眷恋热爱,所以在他听叶笛、麦笛的声音时,内涵才这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作者描绘叶笛、麦笛吹出的音乐,内涵这样丰富多彩,其实是作者自己内心世界的折射。
3.小小的两片绿叶,细细的一支麦管,真的能吹出这样有丰富内涵的音乐吗
重难点探究
4.“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作者把听觉形象化成嗅觉形象,让人仿佛看到了故乡的风物,从而联想到故乡的美好。
重难点探究
5.“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和“故乡的歌手”有什么象征意义
“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象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故乡的歌手”象征的是生活在新时代里对故乡充满热爱和眷恋的人们。第一个象征意义能从《叶笛》的其他语句中看到,这里面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礼赞,而且鲜红的旗帜的意象也可以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
“故乡的歌手”,行文中作者写到歌手吹出的是“劳动的欢情”,而且“我走到哪里,我都听见麦笛在吹着”,这样就可以理解其象征意义了。
这两首散文诗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间隔反复的节奏感。叶笛能吹得响,也能吹得清脆,吹得悠扬,可在郭风的笔下就不同凡响了,他不仅吹出了节奏,吹出了旋律,而且更吹出了故乡的景象,乃至吹出了故乡的豪迈……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不仅将这种神奇的笛声付诸于听觉,而且付诸于人的视觉和触觉。在这里,声音似乎有了形象,有了色彩,有了温度,有了气味,从而调动起读者的多种感官功能,尽情领略笛声中蕴涵的丰富内容,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1.语言风格
《叶笛》这首散文诗,运用了间隔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和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复沓形式,创造出了回环往复,情思悠长的效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第一部分中的第二小节“那只是两片绿叶。把它放在嘴唇上”,第二部分开头也是这两句。第一部分“吹出了对于……赞美,吹出了对于生活的爱,吹出自由的歌,劳动的歌……”;第二部分“吹出了劳动的胜利的激情,吹出了万人的喜悦和对于太阳的赞歌,吹出了对于人民的权力的礼赞,吹出光明的歌,幸福的歌……”一组组排比句唱出了作者心中的歌。
2.写作技法
《麦笛》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作者故乡四月的图景,把我们带到了闽南乡间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乡土特色的生活情景中。如:“迎着四月的天空,明媚得像成熟的麦穗的天空” “麦田像一座天空,里面注满阳光和流动的风”“故乡的歌手,我听见麦笛在吹着,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阳光一般的音乐。”这种奇特的想象,使本文的绘画美与音乐美熔于一炉。
2.写作技法
鉴赏与写作
《叶笛》中多次出现了“对于太阳的赞歌”“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的歌”以及“太阳的光明”,这便是通过象征的手法,以“太阳”象征光明的社会、时势和人民的喜悦的心情。这种象征的手法在诗歌创作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3.借鉴应用
E-mail:xxl539@《叶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
2. 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叶笛》的写作技巧
2.《花的世界》中选取的花的不同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90多年的历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混血儿”,它的形式是散文,灵魂是诗。散文诗没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来了的一种文体
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散文诗的特征:“散文形的诗”
介绍散文诗
散文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诗和散文诗;抒情散文和散文诗的区别。当然只能大体地加以区别,绝对的区别标准是难以规定的。
a. 诗与散文诗
我们在此引用一下那家伦的观点,他以为散文诗是从诗或散文领域中分离出来,是近代文学向更精细的文学体裁发展的一种趋向,这一说法,值得注目。的确,在近代文学中,如报告文学、杂文都是从散文领域内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文体的
1. 散文诗与一般新诗的区别在于: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
2. 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
b. 抒情散文与散文诗
1. 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
2. 散文诗要求有浓郁的诗的意境,而抒情散文虽然也以此为创作的追求目标,但由于篇幅稍长,意境总不那么凝聚
3. 散文诗中要隐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总结
也都是由于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扬弃诗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所谓扬弃,就是有选择地保留.舍弃并进行某种转化和提高)如诗的押韵、讲平仄之过于硬僵的约束,如散文行文之过于分散、拖沓以至没有节制等,为了吸取二者的优点,如诗的浓缩、内在的节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泼等,而试着以一种新的文体来表情达意。
诗歌讲押韵,甚至讲每节的行数,乃至每行有整齐的字数,在某种情况下,格律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诗歌生色增辉;甚至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格律,诗不成其为诗。但在另外的情况下,格律的确成为一种“拖累”,而散文诗恰恰可以冲破这种“拖累”而自成格局。从某些散文中,也不难发现某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内容过于繁杂,节奏过于迟缓等,散文诗又可以改正这些“缺憾”而同时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学特点,自成格局。
散文诗语言的内在张力,是一章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一句话一个小片段便能将思想的厚度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散文诗章里一个标点一个词的运用,都会影响到整章散文诗的表达效果,所以娴熟的语言应用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进入课文
齐读诗歌:对于散文诗要有更直观的了解,就必须进入具体的文本阅读,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一下散文诗的第一首《叶笛》
作者介绍:
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诗人何为?这是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我们本土的诗人有史以来缘于愤怒,当然也有一大批言志、载道的诗人。好诗大多出于前者,后者大多做的是添砖加瓦的事情,偶有好句,也属精神残废。直到现代诗人的出现,才似乎真正地跟个体心灵有关。3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经常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作品,还有戴望舒等等。这是郭风艺术上的幸运,这是我们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短暂的个体心灵自由书写的黄金时节,郭风有幸地在他们那受到了影响。以至郭风甚至可以在“1942年1943年,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年份,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日本侵略者更为猖狂,在中华大地,在东南亚,在太平洋……而郭风,却在礼赞他的村庄、礼赞那儿的劳作与暮归”,对此有论者认为“郭风这一时期脱离了斗争生活……”,但有人回答:苦难中的郭风,实际上是通过如许的描写,寄托了一种很强烈的对和平的渴望,对失却了的家园,对被践踏的村庄的遥想和怀念。
有人说这是郭风的懦弱,诗人本身就应是弱的天才,因为“诗歌并不教给人们任何关于现实的东西,只有科学的陈述才有经验上的可证实的意义,而诗歌是不可证实的——每一首诗,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有一个自己营造出来的‘世界’,对于现实来说,这只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解读文本
诗人在《叶笛》中营造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呢?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技巧
1. 最明显的就是“重复”
“吹出了……吹出了……”,从修辞角度说这是运用了排比。但这不仅仅是修辞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诗学的问题。这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循环往复的节奏感。叶笛没有技巧只能发出一些单调的或者刺耳的声响,可到了郭风的笔下就变得不同凡响了,他不仅吹出了节奏吹出了旋律,而且更吹出了故乡的景象,乃至吹出了故乡的豪迈……
2. 接下来我们关注象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中外各种文学作品多采用。所谓象征,即借助某种具体形象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隐喻对所爱者之思念和离情。如李贺的“可怜日暮嫣红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之一)隐喻女子容华易衰之意。这些都是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我们并且可以从中发现诗人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技巧之高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叶笛》中多次出现了“对于太阳的赞歌”,“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的歌”以及“太阳的光明”,便是想通过象征的手法,以“太阳”隐喻光明的社会、时势和人民的喜悦的心情。顺便说一句,多次出现有关“太阳”的文句,又旨在渲染一种光明的气氛,增强我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这种渲染手法,当然也是一种技巧。
3. 看一下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通感。
我国古典诗词以及国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诗歌中往往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这就是把五官的感觉视、听、味、触以及心理感觉(意感)互相沟通起来描绘。(如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就是把视觉(日光和青松)与触觉(冷)沟通起来,描绘一种清冷的景色。如杜甫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就是把视觉(所见青山)沟通听觉(泉水又转化为哭声)来烘托一种悲切的心境。)在《叶笛》中,就出现了那笛声里有青草、龙眼花的香味和太阳的光明的诗句。把叶笛给人的感觉通过嗅觉和视觉表现。青草的香味(惬意悠然,亲切轻松,乡土气味)和太阳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积极的,明亮的,温暖的)
郭风常常感到《叶笛》这篇作品,还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对故乡大自然和民俗中所蕴藏的特有的诗的现象和诗意的深刻性,没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刻的情感。其实他在诗歌中所营造的乡土世界是比较成功的,乡土的亲切与诗意皆产生于距离,远离故土的人才会产生亲切的怀恋。所以这个诗人创造的世界并不是现实的世界,是我们刚才说的可能的世界。
4. 下面,要谈的是《叶笛》中有关“结构”的技巧。
所谓结构,可否说是一种使作品成形的技巧 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安排一篇作品的内容,合理取舍材料、合理布局,以构成一篇作品之和谐的艺术整体。以《叶笛》为例,它一共四节,一、三两节对称,二、四两节对称;每节采用若干排比的文句,句式大体匀称;但又按照思想感情的自然发展,排比句不求整齐,而追求与内在节奏相适应的排列。另外,各节又成为各自独立但又服从于全篇的小结构,各自追求自己的匀称和变化。如果允许“现身说法”,《叶笛》的结构似乎是从我国古典建筑得到某种启示,或者说,它是仿照我国古代宫殿前后照应,东西对称,基本整齐而又有一定错落的构造体系
总结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这是一首既有诗情又赋予技巧的散文诗,也具有当时的散文诗创作中难得的浓厚的泥土气息和牧歌风味。这是一首意境极光明灿烂的诗歌。表达出的对于大自然,对共产党,对国家对生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也是真诚热烈。其中的乡土风情更是表达得幸福惬意。到此我们还只是拘泥于文本本身。但是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我想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一下。也许大家都对这样的问题会忽略,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什么时候?(1959)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时期? (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少见的大饥荒时期。)这样一提出来,也许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与诗歌中所营造的欣欣向荣的世界构成了一个奇怪而强烈的讽刺。确实有人认为这是带有附和时代共名的需要创作出来的。我们不在这里对此评论做评价。因为也有人这样认为,作者是要营造一个向往的理想世界是对于现实寄予很深刻的寄托和渴望。在那样一个思想单纯的年代,没有必要去怀疑作者的热情与热爱,他们都是极真实诚恳的。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我们很难判断谁的更接近于作者的创作初衷。
我再次想提出这样的问题,只是想给大家一个概念,那就是一个作品的意义往往并不是局限于它的技巧,它的文字和文本本身。这样一首散文诗放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也许就无法让人津津乐道了。所以我们只有关注作品背后的东西,才能体味出更多的意味。
齐声朗读《花的世界》
作者介绍
1951年入伍,军队医校毕业,先任军医,后为编辑,继又调到军区政治部从事专业创作。1964年转业,到下关市文化馆工作。已提前退休,专门从事创作。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
转入课文
那家伦曾在《鲜花的灵语》中说“鲜花天然地体现出真、善、美的品性。即使是一片野地里的鲜花,也能让在与它的心灵与心灵的倾诉中,生发哲情诗韵。” “鲜花,天生地承链和传播着大地的美丽。如若大地缺少鲜花,大地将是枯荒的。如若世界缺少鲜花,世界将失去多少诗、爱和美好。那时,连阳光、空气和水都失去许多意义了。”不难感觉到诗人对花是有着极深的情感和喜爱的,
诗人还说过"鲜花天生的各不相同的象征意义,使它自然地在不同境地都合韵于人文世界。它承袭着信息,又传导着信息。它的象征意义,从花萼的形象便定位了,它像一只精致造型的杯子,它收集着天地和人间的信息。天以阳光、空气、雨露与它交流,地由根茎叶向它传导,人以欣赏与它传导。鲜花像人一样,在赞美中才更美,即使这种赞美存于心臆,仅以目光深情注视———注视是相互的。因此,倾心赏花的人很美。"我们已经从阅读中初步感受了作者的赞美,<花的世界>又是通过怎样的象征意义传达花朵中所承载的信息和赞美的呢 这首诗歌采用了标序码分章的结构形式.每一章都选取了不同的侧面,表达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选取侧面
象征意义
花的生命过程
无私奉献的可贵品格
(生,死,眠,立,孕成)
花的四季(秋)
高格调的人格追求和奉献精神
(花朵选择在人间美丽的收获季节绽开,不争春不哗众,显得情深意挚,平实成熟)
大雨中受洗礼的花
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以大自然雨,风,雷,晨光,艳阳为背景,勾画花朵旺盛的生命力)
花的颜色(红)
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礼赞
(红色-赤诚,热情)
山野小路上的小花
平凡,无私,真诚的品格
(“以不在人前炫耀”但有”无私地”用那真诚的心灵向世界倾吐一缕缕的芳香,因而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这一章的第二段是点睛之笔,既是对无私精神的赞美,又是对世界充满爱心的美好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