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岳麓版必修一教材中使用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新统编版教材中使用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圣颜真假难辨,且听你来评说。
阅读课本前言部分内容,结合初中所学知识以及你自己的见识,你心目中的明太祖朱元璋应该是怎样的形象,说出你的理由。为什么朱元璋会有截然不同的画像呢?
怪异之长脸丑像:
额头、下巴突出,立眉深目,拱嘴如猪,脸上布满麻点。
端庄之圆脸俊像:
着龙袍,紫脸膛,黑短须,面庞丰圆,英俊沉稳。
丑像俊像皆有因,历史解释是关键。
以“天赋神权”、“天人合一”为中心,突出大明王朝的“神权政治”,突出天帝之子朱元璋的威严,于是以图像的形式进行诠释就有了端庄之圆脸俊像。
长脸丑像为朱元璋低微身世进行神话、装饰,以后又掺杂、刻画了朱元璋称帝后恩威莫测、多疑嗜杀的性格从而以画面语言的形式,产生了朱元璋的那种神与人、权势与残暴杂交后所孕育而出的怪胎。 ——夏玉润《漫谈朱元璋画像之谜》
长脸丑像是民间、野史的想象
圆脸俊像是官方、正史的化身
历史事实
历史解释
历史结论
明太祖
明成祖
清圣祖(康熙)
清高宗(乾隆)
古代官方帝王的画像都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褒奖他们在位期间创下丰功伟绩。明清两代帝王们在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丰功伟绩?
明清两代部分帝王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版图的奠定
?
?
明朝
清朝
边防
东北
?
蒙古
新疆
西藏
西南
派遣三十万大军平定云南,后设立土司制度,任命当地部落酋长为土司,隶属于云南布政使司管辖。
改土归流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明清两代中央对边疆管辖的措施并思考其一致之处?
海防
沿海地区
郑和下西洋;
倭寇侵扰东部沿海,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
?
明朝
清朝
边防
东北
黑龙江设立奴儿干都司;
对东北地区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雅克萨之战;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 ?
蒙古
多次大规模征讨北元;重新修筑长城;
与蒙古鞑靼和议,对其册封。
平定噶尔丹叛乱;
设立盟、旗进行管理。
新疆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西藏
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称号;
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事务。
册封达赖班禅;
派遣驻藏大臣。
西南
派遣三十万大军平定云南,后设立土司制度,任命当地部落酋长为土司,隶属于云南布政使司管辖。
改土归流
海防
沿海地区
郑和下西洋;
倭寇侵扰东部沿海,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
?
明朝
清朝
边防
东北
黑龙江设立奴儿干都司;
对东北地区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雅克萨之战;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 ?
蒙古
多次大规模征讨北元;重新修筑长城;
与蒙古鞑靼和议,对其册封。
平定噶尔丹叛乱;
设立盟、旗进行管理。
新疆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西藏
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称号;
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事务。
册封达赖班禅;
派遣驻藏大臣。
西南
派遣三十万大军平定云南,后设立土司制度,任命当地部落酋长为土司,隶属于云南布政使司管辖。
改土归流
根据表格内容,归类、概括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有何相同?
设置行政机构、军府机构管理
册封、修好
武力征讨
修长城抵御
平定叛乱
中央官员直接管理
海防
沿海地区
郑和下西洋;
倭寇侵扰东部沿海,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明
蒙古
史料实证
明长城
奴儿干都司
明代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南海
西藏
清
史料实证
台湾
新疆
西藏
清代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Designer·孙小美
01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南包南海诸岛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勒喀什池
喜马拉雅山脉
阅读教材79页最后一段,说出当时疆域四至
探究问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材料二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
朝贡贸易与明蒙关系
中国古代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朝贡贸易,即少数民族进贡土产,朝廷回赐对方需要的礼物。明朝前中期,与蒙古的朝贡贸易规模有限,时开时停,无法满足蒙古对农业、手工业产品的迫切需要。俺答汗与明朝达成和议后,不但恢复了定期朝贡关系,还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大市每年一次,小市每月一次,长城内外的农牧民可以前来自由贸易。这项和议大大推动了蒙古、汉两族和平友好关系的发展。
材料三
维护了国家统一;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奠定了现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有清一代的最大贡献,厥为对边疆的经营,使得近代中国的广大版图得以真正巩固而确定。虽清季衰世,列强交侵……但至民国元年(1912)二月清帝退位之日,其遗留给中华民国的领土,仍广达1120余万平方公里。此一对我民族的丰功伟业,即以汉唐盛世版图相况,亦不能与之比拟。——吕士朋
明清两代对边疆的治理,“不仅是王朝实施的管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新策略”,也是“地区开发、贸易需求和人口流动等新形势的反应”。
——赵世瑜:《改革开放40年来的明清史研究》
(监察)
(军政)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地方
三司分权
权归中央
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内阁辅政
(行政)
皇帝
中央
内阁
中书省
丞相
设
撤
撤
行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二、君主(封建)专制的强化
1、明朝
废丞相
材料:(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xié háng,相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明初开国功臣。洪武皇帝在位期间任宰相一职,擅自决定官员的升降,而且呈给皇帝的奏章要经过他的审查,凡对他不利的,一律不予上呈。1380年,胡惟庸被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罪诛杀,牵连被杀的官员贵族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进而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太祖废宰相的理由是什么?有何影响?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国榷》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明史》卷72《职官志》
内阁制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秘书)机构,并无决策权。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领六部,对皇权也无约束力。
内阁制等同于宰相制吗?
设内阁
奏折制
文字狱
军机处
2、清朝
皇帝
官员
单独呈送密封报告
亲手批阅奏折返回
结合材料分析奏折制的特点及作用?
康熙要求上奏折的臣子:“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
“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
奏折制度
材料一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撰写),而不能稍有赞画(表达意见)于其间也。 ——《清史稿》
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影响: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及影响?
设军机处
皇帝
内阁
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
六部
吏部
军国大事
过程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皇权受限
皇权加强
皇权发展到顶峰
材料二 清中枢机构示意图
南书房
礼部
户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文字狱
文字狱:是指旧时统治者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状所造成的冤狱。
阅读教材,思考其实质及影响?
明月有请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
(斩首)
(开棺戮尸、 株连家人、学生)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明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影响
材料一:中华帝国之所以长存数千年而不衰,和世界六大古文明中心或“中断”或“中衰”不一样,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文明”有一个“那样巩固的大统一体”。 ——庞卓恒
材料二:清政府在已有水利基础上,大规模兴修堤闸、涵洞、引河等工程……在永定河与南运河之间修了一条绵亘千里的堤堰……沿河绕淀为数十州县生民之保障。
——李诚《从“千里长堤”兴修看清代社会权力的转移?》
材料三:清帝国建立一个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元代除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十七世纪清帝国建立之时正是英国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开端。从那时开始就注定了中国的落后。 ——袁伟时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消极: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三、危机初显
1644
1640
1689
1729
1748
1757
1776
1789
1793
清军入关
1644
《尼布楚条约》
1689
1729
1748
1757
1776
设立军机处
“一口通商”
删销焚毁书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
《权利法案》
出版《论法的精神》
发表《独立宣言》万能蒸汽机应用
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 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明朝开始的海禁政策 。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 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
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间开始到明末海禁的废弛经历了一个多变的 过程。从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永乐后(洪熙—弘治)海禁政策的再强化,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开放和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明末海禁的废弛。这些政策对明朝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海禁
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政策(≠完全禁绝对外交流)
表现: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迁海令”
康熙时期:四口通商
粤闽浙江
乾隆时期:一口通商
广州十三行
影响:
积极: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知识与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