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2 10:04:16

文档简介

2021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终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中到计,产2.0
第I卷(选择题60分)
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说:“经数百年之蓄积滋长,而我族文化,乃从各地方为
多元的平均发展。至春秋战国间,遂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壮观,皆封建之赐也。”该观
点认为
A.西周疆域扩张传播了先进文化
B.分封制推动了区域特色发展
C民族融合促进大一统意识形成
D:宗法制不断强化了血缘纽带
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
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
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维系了分封制度的存在
:B.等级墓葬凸显了周王室权力专制
东方六国地区严格遵行分封制度
D.秦国墓葬体现出集权政治的痕迹
3.观察右图,图片主要说明
A.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B.分割宰相权力并趋于完善

C.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
D.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
吕挾窘机鸨
九三卿
4.唐高宗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占三分之一,武则天时期占二分之一,唐玄宗时期占三分
之二。两宋共有宰相134位,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这反映出
A.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B.唐朝政局比宋朝稳定
C.重文轻武的风气逐步形成
D.选官用人越来越开放
5.元行省负责“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禀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但其行使权力时又
处处受到中央节制,如其人员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
批准。这说明元朝
A.皇帝的人事权力旁落
B.行省长官集中专断
C.中书省垄断中枢权力
D.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高二历史第1页(共8页)
6.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
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
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二府三司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7.;官像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在官僚政治下,“尽管政治权力已经不能世
裟了,但身份地位却往往可以成为一种“世泽’而传诸儿孙。”于是而有地方上的豪绅和望
族。材料意在说明
A.官僚政治不利于阶层流动
B.官僚政治存在贵族政治的变形物
C.官僚政治威胁中央集权
D.世卿世禄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8.如图所示为山东沂南北寨出土的汉代画像砖(部分),砖像描绘的是酿酒作坊的生产场景,
与丰收图同属一个画面,厨房外边的灶前有一人正在添柴,灶左边放置两个大陶壶,右
上方放置一缸,左侧一人正捧物准备将其放于面前长几陶缸的框架上。这反映出汉代
法歌卖题添
A.雇佣劳动是手工业主要用工方式
B.政府放宽对酿酒业的限制
C.重农观念因追求财富而发生改变
D.手工业生产有一定的规模
9.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
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这一历史现象
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
C.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
10.北宋初年,全国釆矿业有201处,英宗时,增至271处,煤矿尚不算在内。铜、铁、铅、
锡的产量都远远超过唐代。炼铁、炼铜主要在江西,其次是两广,采煤主要在江西。据
此推知,当时
A.手工业的生产结构发生变化B.采煤业的社会地位显著下降
C.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基本完成
D.矿冶业的地域特色比较明显
1·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真宗“以
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
这一做法
A.体现了南北粮食日趋融合的趋势
B.促使外来农作物成为种植的主体
C.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D.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高二历史第2页(共8页)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5:BDCDD
6—10:CBDCD
11—15:DACDA
16—20:CDCAB
21—25:CBDDB
26—30:BBBCD
31—35:CACBA
36—40:DACBB
41、(1)特点:①爱国与爱家相结合;②具有浓厚的忠君色彩;③强调“大一统”;④报效国家与获取功名相联系。(任答三点3分)
原因:①受“家国同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受宗法观念的影响);②小农经济发展;③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士大夫的价值取向。(3分)
(2)不同之处:①将救亡图存与学习西方相结合;②将爱国与兴民权相结合;③建立近代民族国家。(3分)
意义:①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②超越了“忠君”的传统,具有近代爱国意义;③有助于启迪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④丰富和深化了爱国主义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任答三点6分)
42、展厅名称示例:
1921年—1927年:探索革命之路;
1927年—1937年:艰难求生之路;
1937年—1945年:共御外敌之路;
1945年—1949年:追求民主之路;
1949年—1956年:踏上过渡之路;
1956年—1966年:探索建设之路;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之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历史上的大事件划分历史阶段,可命制展厅名称如下:1921年—1927年:探索革命之路,运用中共一大、二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等史实论述革命力量的壮大;1927年—1937年:艰难求生之路,运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长征、遵义会议等史实论述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937年—1945年:共御外敌之路,运用全面抗日时期的四大会战、百团大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等史实论述中华民族的英勇抗辱;1945年—1949年:追求民主之路,运用重庆谈判、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淮海、平津、渡江战役、七届二中全会等史实论述中国共产党坚定建设民主的新中国;1949年—1956年:踏上过渡之路,运用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史实论述新中国从新民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1966年:探索建设之路,运用中共八大、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八字方针等史实论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之路,运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史实论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巨大变化。言之成理即可。(注意:展厅名称2分,阐述6分,结论2分)
43、(1)表现:政治上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经济上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军事上派遣舰队阻扰新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在中国周边建立军事基地包围中国。(6分)
(2)背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影响力扩大;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国内经济处于“滞胀”状态;陷入越南战争泥潭;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3)启示:坚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一点2分,两点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