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参考答案
1.D(A项,“风格是作者个性的自然流露”是从个性层面来谈的,而非道德层面。B项根据第二段“自然可能导致文如其人的现象”,选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根据原文第三段“而情感表达真实与否问题,人品的好坏问题,属于伦理学范畴,其与文不是必然性相关,是或然性相关。既是或然相关,就有‘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文、人相悖的突出表现”可知,情感表达的真实与否、作者的人品好坏,与文章是或然性相关,所以有文、人相悖的突出表现,而非选项所述,将文、人相悖视作原因。)
2.
B(文章结构形式分析错误。)
3.D(文学作品用隐晦方式表达主旨,或多或少隐蔽了真实的人性,造成了文、人相悖的结果,但并不一定会拉低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许多隐晦的文学作品,反而成就了作品的魅力和价值。)
4.C(“因此疫情期间肥胖问题已引起全球的重视”有误,原文是“疫情期间肥胖问题在中国引起新的重视”。)
5.D(“卡塔尔肥胖人口最多”错,曲解文意,原文是“卡塔尔是受肥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是超重或肥胖人口占比最多,而不是人口最多。)
6.(1)政府、社会层面:加大健康饮食的宣传与引导,继续加大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改善饮食和食物的供应环境,改善促进人们身体活动的支持环境。(2)家庭层面:保持合理平衡的家庭膳食结构,控制每日烹调用盐、用油量。(3)个人层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平衡膳食摄入,养成锻炼习惯。(共6分,每点2分)
7.B
(由文章第一段可知“他从小到大一直被父亲监督着好好洗手”有误。)
8.(1)交代了父亲坚持让儿子洗手的由来;(2)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3)刻画了父亲教子有方的形象;(4)以成年后父亲很少过问和干涉他来衬托父亲要求他洗手的坚决。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6分)
9.(1)语言描写。如“洗洗手,把手洗干净,光光鲜鲜地上班去”,用含蓄深沉的语言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教育。(2)动作描写。如“父亲的手还是硬硬的,指着脸盆和里面的清水”表现了父亲的严格。(3)神态描写。如“父亲的神情显得太正儿八经了”,表现出父亲教育儿子时的严肃。(4)侧面描写。如“在工作中谈廉洁自律这个话题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他已经爱从谈洗好手端好公家饭碗开展开话题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父亲的形象。(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3点即得6分)
10.C
11.B(“县男”为爵名。)
12.B
(“魏徵犯颜极谏”概括有误,魏徵在回答皇帝问话时直言不讳,但并没有极力规劝皇帝改正错误)
13.(1)等到杜正伦因为犯法被罢官,侯君集因为谋反被杀后,小人便指责魏徵曾徇私结党。(“黜”“坐”“阿党”各1分,大意2分。)(2)到了匈奴以后,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单于更加倨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既”“置”“所望”各1分,大意2分。)
14.
D(“红药”非此词词眼)
15.(1)反衬。“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的繁华街道,用以反衬今日荒凉的景象——尽荠麦青青;写“杜郎俊赏”是为了反衬扬州今日的残破。(2)用典。运用《诗经·王风》中的“黍离之悲”深化对国家衰亡的哀痛的主题。(3)虚实结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虚写芍药花,含蓄地抒发今昔之感慨。再如“二十四桥仍在”虚写扬州过去的盛况,实写扬州今日的萧条。(4)动静结合。“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声衬静,突出扬州的空寂凄凉。(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酌情赋分。)
16.(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肉袒负荆
(2)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17.
B
18.
D
19.
A
20.
①人若没有阳气
②耗损阳气的途径很多
③然而放纵睡到自然醒
21.①“诞辰”改为“华诞”
②“莅临参加”改为“莅临”或“参加”
③“务必”改为“请”
④“母校”改为“校园”
⑤“妙笔丹青”改为“宝贵意见”
22.审题参考:试题通过两个看似相对的说法,意在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的意义,进而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英雄、奉献祖国、砥砺拼搏,崇尚自由、凸显自我的个性与价值,材料中的这些词语暗示命题人并未否定任何一种价值观。写作时可以用求异的方法,写无我的奋斗、无我的拼搏、无我的奉献、无我的担当;或者写心中有我,凸显青春的个性,心中有我,体现人生价值;可以用取同的方法,写以有我的人生态度,担人生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付之于无我的拼搏、奋斗与奉献等,这些立意角度皆符合题意。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幼年丧父,生活穷困潦倒,他放弃资产不去经营,胸怀大志,通晓诗书术数。隐太子引荐他为太子洗马。魏征看到秦王功高,暗中劝说太子早做打算。太子事败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离间我们兄弟感情,怎么办?”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从我的话,不会遭遇今日之祸!”秦王器重他的正直,没有一丝怨恨的意思。太宗即位,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加封他钜鹿县男。这时,河北州县一向侍奉隐太子与巢剌王的人自觉不安,成群结队潜伏着想着叛乱。魏征禀告太宗说:“不示以最公正的意图,祸患就不能解除。”太宗说:“你去安抚晓谕河北人士吧。”魏征在路上遇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解进京,魏征和副使商议说:“正好皇上已经下诏,旧太子宫廷与官署旧部一律释放,现又捕送志安等人,谁能没有疑心呢?”立即放了志安等人而后奏报朝廷。魏征出使回来,太宗很高兴,一天比一天更亲近他,有时请他到卧室,询问天下之事。魏征也自认为这种赏识是不世之遇,便说尽心中想法而毫无隐讳,共上奏二百多项提议,全都切实可行合乎太宗之意。由此魏征被授予尚书右丞,兼任谏议大夫。后来太宗在丹霄楼宴饮,酒席间对长孙无忌说:“魏征侍奉隐太子、巢剌王时,的确可恨,我能抛弃旧怨,任用才士,无愧于古人。但魏征每次进谏,如果我不听从,我发话时他就总不立即回应,这是为什么呢?”魏征说:“我认为事情不妥,就进谏;如果您不听从而我马上就回应,恐怕您就会施行了。”太宗说:“只管当即答应,等待别的时机陈说,难道不行吗?”魏征说:“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顺从,过后又有话说。’如果当面服从答应,刚离开又议论起来,这就是‘事后陈说’,这不是稷用来侍奉舜的做法。”太宗大笑道:“人说魏征举止怠慢,我只看到他姿态美好!”魏征逝世后,太宗思念不止,登上凌烟阁观看功臣画像时,还赋诗痛悼魏征。听说此事的人嫉妒魏征,百般诋毁他。魏征曾经推荐杜正伦、侯君集有才干能担任宰相,等到杜正伦因为犯法被罢官,侯君集因为谋反被杀后,小人便指责魏征曾徇私结党;又说魏征曾记下前后谏诤之言,给史官褚遂良观看。太宗因此更加不高兴,便停止了叔玉的婚事,推倒了自己为魏征所立的石碑,魏征家逐渐衰落。辽东战役,高丽、靺鞨进犯(唐朝)军阵,李勣等人尽力死战方才破敌。大军返回后,太宗惆怅地说:“魏征如果健在的话,我能有这次行动吗?”立即征召其家属前往行宫,赏赐慰劳其妻子儿女,用少牢祭祀魏征之墓,重新树立石碑,恩礼更加深厚。
2
(
2
)件,节
202l年春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
文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吋,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
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如其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者的道德品质相一致,风格是道德
的外显;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者的性格、气质、才情、学识、情感等相联系。立身和为文不
可分离;言为心声,风格也应是作者个性特征的自然流露
单从个性上看,时间是性格定型的关键因素,这种通过时间积淀的性格特征产生的行为
惯性,是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改变的。再从主观上说,作品的风格就是作者在感受、体验、表
现社会生活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个人特征。文风与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生活阅历、社会实践
同一进程的产物,两者互相影响,具有相关性,自然可能导致文如其人的现象,尽管作者所
言之物可以饰伪,但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性,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
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一个人既然要为文,甚至是有些难以使其文不如其人的。在这个
意义上,“文如其人”的确是值得信任的批评戒条。
但是,“文如其人”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文如其人”是一个宽泛的命题,既包含
了知性、气性方面的问题,也包含了情性、德性方面的问题。知性、气性与情性、德性属于
不同性质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文如其人”问题上的争论中,混淆了人的气性特征与德性特
征这两个不同的层面。知性与文法的关系、气性与风格的关系,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一种必
然的对应,实然的存在,而情感表达真实与否问题,人品的好坏问题,属于伦理学范畴,其
与文不是必然性相关,而是或然性相关。既是或然相关,就有“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文
人相悖的突出表现
此外,文、人相悖还有文、人关系中的外力牵引因素,作品的形成大多出自人与人、
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不能超绝于世外。由他人、社会所形成的外力一并涌入,往往对作者构
成有形或无形的牵引。政治权力的影响在这种外力牵引场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时代的文
章,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在政治开明时期,作者的自由度相对大,没有
或者相对较少约束,这种自由自然可以反映在文章的风格上。在政治严酷时期,作者失去创
作自由,有的作者也不得不俯仰从人、随俗为言,文章中就会出现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现
象,导致言与志、文与人之间拉开距离,产生不同形式的文、人相悖的现象。一种表现是
作者屈就压力地歌功颂德,投其所好地鹦鹉学舌;另一种表现是,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作者
不敢铮铮有声,只好采取隐晦曲折的方式表达。隐晦方式尽管形式上与违心迎合不同,但在
本质上同样或多或少隐蔽了真实的人性。
(摘编自张世明《文如其人乎:人格观念与中国考据学方法》)
髙一语文第1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