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101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青岛)新鲜牡蛎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它所生存的海水,这是因为细胞中的( )在起作用.
A.细胞质 B.细胞膜 C.液泡 D.细胞壁
2.(2017·通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将细胞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B.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
C.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能量转换器
D.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3.(2016七下·莆田期中)幼儿经常补钙,但仍然患佝偻病,原因是体内缺乏促进小肠对钙吸收的(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D D.蛋白质
4.(2017·定安模拟)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过程中,若视野从甲调整为乙,需要先后调节显微镜结构一般是( )
A.③② B.③① C.④② D.④①
5.(2019·如东模拟)如表实验中,实验器材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使用目的
1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酒精 脱色
2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清水 保持细胞正常形态
3 探究蒸腾作用 白塑料袋 白塑料袋上有水珠
4 探究呼吸作用 澄清的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A.1 B.2 C.3 D.4
6.(2018·湛江模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此诗句中关于黄鹂和柳树描述正确的是( )
A.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B.黄鹂的细胞和柳树的叶肉细胞结构相同
C.它们的结构层次都是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
D.黄鹂体内起保护作用的组织主要是保护组织,而柳树则是上皮组织
7.(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草履虫能完成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的结构是( )
A.表膜 B.口沟 C.胞肛 D.纤毛
8.(2018·昆明)控制人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存在于( )
A.细胞膜 B.细胞核 C.细胞壁 D.叶绿体
9.(2017·临沭模拟)碘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健康成人体内的碘的总量约为30mg (20-50mg),其中70%-80%存在于甲状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带细胞中碘含量高于海水,可以说明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
B.饮食饮水中长期缺碘,会造成甲状腺补偿性增生而出现肿大现象
C.利用碘液能够使细胞核着色,是因为染色体遇到碘液被染成蓝色
D.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加碘液会变蓝,说明种子中含有较多的淀粉
10.(2019·潍坊)下列与遗传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是所有生物遗传的控制中心
B.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
C.X、Y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D.人的性别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
11.(2016七上·湛江期中)正常情况下,人的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是( )
A.46-46-46 B.46-92-92 C.92-92-46 D.46-92-46
12.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后,新细胞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 )
A.比原细胞多了一倍 B.比原细胞少了一半
C.和原细胞一样 D.和原细胞没有可比性
13.(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如图是某生物细胞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中发生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分
B.该生物的所有细胞都能进行①过程
C.A,B,C细胞的基本结构相同
D.B细胞和C细胞中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14.(2018·湛江模拟)胃在消化食物过程中不停地收缩和蠕动,这说明了构成胃的组织主要是( )
A.上皮组织 B.肌肉组织 C.结缔组织 D.神经组织
15.(2016·贺州)盆栽的绿萝,窗台外侧比窗台内侧的长势茂盛,这一现象说明生物( )
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能进行呼吸
C.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生活需要营养
16.(2016七上·永定期中)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中所有的鱼 B.池塘中的水
C.池塘中所有的植物 D.一个池塘
17.(2017八下·定陶期中)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一山不容二虎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螳螂捕食,黄雀在后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8.(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意义是( )
A.产生二氧化碳 B.产生氧气
C.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释放热能
19.(2019·如东模拟)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在植物体内却是“水往高处流”,其主要动力来自(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吸收作用 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0.(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一粒小小的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主要是因为种子中具有( )
A.胚 B.胚乳 C.胚芽 D.子叶
21.(2012·泰州)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施肥,肥料给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 )
A.有机物 B.水 C.氧气 D.无机盐
22.(2019·彭水模拟)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分解作用
23.(2019七上·丰台期末)在农业生产中,以下措施中不能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是( )
A.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B.控制光照时间
C.提高氧气浓度 D.控制环境温度
24.(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速度越快
B.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C.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大,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叶绿素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25.(2017七下·富顺期中)既能消化淀粉又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哪一组( )?
A.唾液和胃液 B.唾液和肠液 C.肠液和胆汁 D.肠液和胰液
26.(2017七下·兖州期中)DNA亲子鉴定是通过亲代与子代细胞中的DNA(位于细胞核内)比对来进行的,其准确率高达99.999 99%。若某次鉴定材料仅有血液,你认为应选用(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红蛋白
27.(2016七下·莆田期中)李大爷去医院检查,发现尿液中有蛋白质和血细胞,可能是他泌尿系统的哪个部位发生病变( )
A.肾小体 B.肾小球 C.肾小管 D.肾小囊
28.(2017·滨州)某人抱着侥幸心理酒后驾车,在十字路口遇到红灯,因刹车太慢,导致了交通事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酒驾时人反应慢、动作不协调,是因酒精影响了大脑、小脑的功能
B.红灯光线进入眼球后,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C.事故中有人伤到了脊髓,脊髓即有反射功能,又有传导功能
D.完成“红灯停”这一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
29.(2018·广东模拟)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在所有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
B.染色体由DNA和基因组成
C.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D.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包含一个基因
30.(2017·临沂)下列关于动物与其气体交换的场所,相对应的一组是( )
①草履虫﹣表膜 ②蚯蚓﹣体壁 ③缢蛏﹣鳃 ④鲫鱼﹣鳃 ⑤青蛙﹣肺和皮肤 ⑥蝗虫﹣肺 ⑦家鸽﹣肺和气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⑦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④⑥⑦
31.(2017八上·宁津竞赛)自然界中,各类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有所不同,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栖动物的幼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
B.爬行动物体温恒定,更能适应陆地生活
C.鸟飞行时在肺和气囊内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D.受精鸟卵的胚盘发育成幼小的胚胎
32.(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青霉素刚制造出来时,能杀死多种致病细菌,是治病良药,但由于人们用青霉素过多,使得有些细菌不再受青霉素的影响了.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
A.青霉素的质量下降
B.细菌对青霉素选择的结果
C.青霉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D.青霉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33.(2017·东营)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转基因工程原理进行的是( )
A.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超级水稻
B.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C.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南瓜
D.通过细胞克隆技术培育出克隆牛
34.(2017·莱芜会考)如图表示绿色植物体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只能在黑暗处进行
B.①过程不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一氧平衡
C.②过程只能在光下进行
D.①②过程不能在同一个细胞中进行
35.(2017·十堰)关于谚语、俗语所蕴涵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说明植物能涵养水分,保持水土
B.“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有重要作用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涵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36.(2017·东营)人体的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使得体内复杂多变的生理功能得以实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左心室壁最厚,心肌发达,可以将血液“泵”到全身各处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C.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各静脉内都有瓣膜,保证血液不能倒流
D.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7.(2019七上·云安期末)日常生活中,人们采取的下列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水淹后的农田要及时排涝是为了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 ,
B.准备移栽的茄子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了避免水分的散失
C.夜晚农民常把塑料大棚掀开一个小角,使冷空气进入是为了减弱农作物的呼吸作用
D.果树在开花期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减产,这与传粉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38.(2016·青岛)下列关于人体内抗原和抗体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蛋白质
B.当抗原消失后,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
C.抗体是在特定的抗原的刺激下由吞噬细胞产生的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
39.(2017·东营)曲线图可用来直观地表示生命体内的生理变化.以下对四幅曲线图(如图)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甲表示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幼苗细胞干重的变化
B.乙表示血液流经肺部时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C.丙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D.丁表示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
40.(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下有关水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带状疱疹病毒结构简单,可以在空气中独立生活
B.在传染病流行的环节中,水痘患者属于传染源
C.接种水痘疫苗属于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D.疫苗是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在免疫过程中属于抗体
二、非选择题
41.(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如图所示,请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环境温度随季节变化较大的高纬度地区,雷鸟、北美野兔等动物通过改变羽或毛的颜色来更好地伪装自己,这种体色称为 。北美野兔在冬季改变毛色,与其体内的Agouti基因有关,该基因能抑制黑色素生成从而导致毛色变白,说明毛色的变化是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Agouti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片段,它的载体是 。据图可知,该基因通常从 (填季节)开始表达。
(2)近年北美野兔群体中出现了一小群“异类”,在冬天仍然保持棕毛,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中称为 。研究发现,该现象是由于北美野兔与黑尾长耳野兔发生了杂交,使子代具有了不能正常表达的Agouti基因。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冬季少雪的情况变得愈发常见,根据自然选择理论,预期未来该地区冬季棕毛北美野兔的数量将会 。
(3)已知一个北美野兔家庭各成员的基因型和冬季毛色如图所示。据图可知表现为显性的性状为 (填白毛/棕毛),推测亲本①可能具有的基因组成为 。
42.(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短花针茅是荒漠草原区的主要牧草之一,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短花针茅属于 。下图是在不同条件下培养短花针茅后对其总生物量统计的结果。CK为月均温度,T1.5是在CK基础上增温1.5℃,以下以此类推;W0为月均降水量,W+15%为降水量增加15%的条件,以下以此类推。
实验结果表明, 影响了短花针茅的总生物量。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温度下,除了T6.0,短花针茅的总生物量总是随降水量的增加而 。
在降水充足时,一定范围的升温有利于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 作用,从而增加其生物量。
(2)草原牧鸡是指在植物生长季节里于草地上放养家鸡,使其自由活动、采食、生长和繁殖,充分利用草地系统的植物茎、叶、种子、枯落物、植食昆虫等优良的生态资源,产出优质禽产品的生产活动。
有人担心“草原牧鸡”所产生的鸡粪会改变土壤的C、N、P等元素含量和比例,进而对植物生长等造成影响。研究者选择了C、N、P作为计量土壤肥力的元素,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中结果表明,鸡粪添加量对土壤C含量影响 ,但是鸡粪添加可以通过 提高土壤肥力,对退化草地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碳磷比和鸡粪添加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碳氮比同鸡粪添加量呈极显著 关系(正相关/负相关),氮磷比同鸡粪添加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 关系(正相关/负相关)。
(3)研究者测定了鸡粪添加对草原土壤pH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这一影响是 ,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43.(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过度进食已经成为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认为进食高糖高脂食物后,要抵抗这些食物的诱惑将变得困难。为了研究高糖高脂饮食与摄食行为间的关系,研究者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1)分别饲养两组小鼠,一组小鼠喂食常规鼠粮(正常组),对另一组小鼠提供了24小时不限量的高糖高脂鼠粮,之后再替换回常规鼠粮(高糖组)。两天之后,研究人员对正常组和高糖组小鼠做了行为学测试(测试方法和结果如下):测试的区域分为两半,一半是黑暗区,另一半是光亮区——光亮区的中央放置有高糖高脂鼠粮,小鼠可以通过黑暗区和光亮区之间的通道在两区之间穿梭(注:一般情况,小鼠偏好黑暗环境)。实验结果显示: ,说明高糖组小鼠为了获得高糖高脂食物更愿意冒险进入光亮区。为了让实验更严谨,需要添加一组对照,即在 情况下,观察比较两组小鼠进入光亮区的次数。
(2)科学研究发现在小鼠的中脑有腹侧背盖区(VTA )的区域,该区域是享乐性摄食的重要相关脑区。VTA作为反射弧中的 ,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而控制摄食行为。科学家对两组小鼠进行VTA区域的电镜扫描,发现高糖组小鼠VTA区域神经细胞间的连接显著多于正常组,说明小鼠的这种摄食行为是受 系统调节的。
(3)小鼠胰岛细胞产生的胰岛素可以 (升高/降低)小鼠的血糖浓度。科学家尝试在高糖组小鼠的VTA区注入胰岛素,检测小鼠48小时内进入食物区的次数,实验结果如下:
与对照组结果相比, ,说明 。也就是说,小鼠的享乐性摄食行为还受到 的调节。
44.(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向日葵,因其常常“追随”太阳,又名朝阳花。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日葵的花盘由两种花组成。一种是没有花蕊的舌状花,在花盘边缘,像“花瓣”一样艳丽;另一种是有雌蕊和雄蕊的管状花,在花盘中央像“花心儿”,管状花小但是数量多。由此说明向日葵属于 植物,葵花子是向日葵的 器官,此器官中有向日葵的 结构。
(2)人们发现,开花之前的向日葵能“追随”太阳,即早上朝东、正午直立、晚上朝西,夜间又转回东方。这种现象称之为 现象。
(3)为了研究“追随”太阳这一特性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研究者将若干向日葵分为两组,甲组正常生长,乙组固定其朝向,使其不能“追随”太阳生长,其中 对照组, 实验组。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向日葵的生长状况明显好于乙组。此研究的结论是 。
(4)有趣的是,向日葵开花后,花盘一直朝向东方,不再“追随”太阳。研究者就这一特性对向日葵的影响再次开展实验,将开花期的向日葵分成两组,一组花盘一直朝东,另一组花盘一直朝西。观察不同朝向向日葵的花盘吸引昆虫访花的次数。结果如图2,此项研究的结论是 。于是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 有关。为检验这一假设,研究者再次实验,如下表。研究者进行下表所示的实验:
编号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处理 花盘朝东 花盘朝西 花盘朝西并
过程 统计并比较三组向日葵吸引昆虫访花的次数
结果 一段时间后,若第1组访花次数较多,第2组访花次数较少,第3组访花次数较多,且与第1组接近,则上述推测成立。
45.(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淀粉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一种有机物。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淀粉对人类生理和文明的演变起到重要作用。此前已知最早的淀粉粒化石产自于距今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裂缝中。
由于淀粉颗粒在土壤中易被分解,因此很多考古学家认为淀粉粒化石在没有石器或一些容器的保护下,保存时间很难超过 600 年。
石松类是一类古老的维管植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最为繁盛,它们具有真正的根和叶,但没有果实。2018年,我国的一支考古团队在山西省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石松类大孢子化石,该化石出自距今2.9-2.8亿年前的地层中,表面被一团圆形颗粒所覆盖,综合来自显微成像和X射线能谱等多方面证据,表明这些颗粒属于淀粉颗粒。
在现生种子中,淀粉主要储藏于子叶和胚乳中, 用来为植物幼体的发育提供营养。但经过对数千张大孢子超微结构图的观察发现,该化石的淀粉颗粒仅分布于大孢子的表面,在大孢子的内部并没出现,因此基本可以排除这些淀粉颗粒是用来支持石松类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
通过与现生一些依靠动物传播的植物种子对比,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位于大孢子近极面的淀粉团块,与现生一些种子上被称为油质体的结构非常接近。现生种子的油质体能够吸引蚂蚁、陆生软体动物或鸟类取食种子,从而实现种子的远距离传播。
类似的可食淀粉附着体在早二叠世的大孢子表面出现表明,远远早于最早的蚂蚁和鸟类出现之前,远古的某些石松类植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能够大量产生并储存淀粉,同时利用这些淀粉吸引当时陆地上的一些生物(如蜗牛、蟑螂和某些环节动物)的取食来实现自身的传播,从而在当时已经建立起动植物互利共生的现象。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淀粉在人体的 进行初步消化,在 中被彻底分解为 。根据上文可知,现存最早的淀粉粒化石出自距今 年前。
(2)石松类大孢子结构类似于现生植物的 (填器官名称),其淀粉颗粒仅分布于大孢子的 ,其作用可能为吸引动物取食,从而实现 。植物能够演化出这一适应性特征,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是 的结果。
(3)结合文章推测,现存的石松类植物与以下哪种植物的亲缘关系最近( )
A.葫芦藓 B.肾蕨 C.苏铁 D.杨树
(4)在发现石松类大孢子化石的同一地层中,不可能出现的化石是( )
A.蜗牛化石 B.蟑螂化石 C.蚂蚁化石 D.马陆化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
【解析】【解答】A、细胞质具有流动性,能加速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不符合题意;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故新鲜的牡蛎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它所生存的海水,这是因为细胞的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故正确,符合题意;
C、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不符合题意;
D、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线粒体,有的还有叶绿体.关键点: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2.【答案】B
【知识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解析】【解答】解:A、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膜将细胞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A正确;
B、并不是所以的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如根部细胞不见光,没有叶绿体,B错误;
C、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能量转换器,C正确;
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D正确.
故选:B.
【分析】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和结构的基本单位.
3.【答案】C
【知识点】维生素的作用
【解析】【解答】解:幼年缺钙会患佝偻病,维生素对人体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会得相应的缺乏症,如缺维生素D会患骨质疏松、佝偻病等,因为维生素D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缺维生素D最终会导致缺钙,使得幼年患佝偻病,中老年人和妇女患骨质疏松.因此补钙的同时一定要补充维生素D.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据此答题.
4.【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视野从甲调整为乙,物像A向下移动了,并且细胞变大了,所以应向上移动装片,然后转动③转换器调换高倍物镜,最后转动②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故选:A.
【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1)取镜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3)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4)整理实验台收镜.
5.【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及其意义;观察动物细胞;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解:A、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脱掉叶片中的叶绿素,清水没有脱色功能,A相符;
B、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组织时,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清水,是为了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如果滴加清水口腔上皮细胞会吸水涨破而影响观察,B不相符;
C、探究蒸腾作用,会发现白色塑料袋上有许多小水珠,这是由于植物见光时进行蒸腾作用释放水分形成的,C相符;
D、为了验证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相符。
故答案为:B。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2)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 在载玻片上滴的是生理盐水,是为了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3)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4)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气体。
6.【答案】A
【知识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解析】【解答】A、黄鹂和柳树都是多细胞生物,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A符合题意;
B、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所以黄鹂的细胞和柳树的叶肉细胞相比在结构上缺少了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B不符合题意;
C、柳树属于绿色开花植物,其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黄鹂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二者结构层次不相同,C不符合题意;
D、黄鹂体内起保护作用的组织主要是上皮组织,而柳树则是保护组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7.【答案】A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
【解析】【解答】A.表膜是草履虫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氧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草履虫的表膜,故A符合题意。
B.口沟是草履虫摄食的部位,细菌和微小的浮游植物等食物由口沟进入体内,故B不符合题意。
C.胞肛是草履虫排出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的部位,故C不符合题意。
D.草履虫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还可帮助口沟摄食,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动物,通过一个细胞可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下图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
8.【答案】B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
【解析】【解答】A.细胞膜是紧贴在细胞壁内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A不符合题意;
B.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控制人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B符合题意;
C.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作用,不是人体细胞的结构,C不符合题意;
D.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是人体细胞的结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据此答题。
(1)细胞核:遗传物质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所以细胞核与生物遗传有密切关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2)细胞质: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液态的,可以流动的,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
(3)细胞膜:保护细胞的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4)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保护细胞的内部结构和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5)大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带甜味、酸味的汁液--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多数植物细胞具有)。
(6)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7)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9.【答案】C
【知识点】食物中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解析】【解答】解: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
碘是甲状腺的主要组成元素,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淀粉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
【分析】A、海带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碘这种营养物质,而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则不能进入,导致海带细胞内外碘的浓度相差较大,正确;
B、饮食饮水中长期缺碘,会造成甲状腺补偿性增生而出现肿大现象,正确。
C、染色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因为染色体遇到碘液被染成黄色,错误。
D、淀粉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加碘液会变蓝,说明种子中含有较多的淀粉,正确。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细胞核的功能
【解析】【解答】解:A.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可见细胞核并不是所有生物遗传的控制中心,A不符合题意;
B.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糖核酸(RNA),B不符合题意;
C.性染色体存在于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C不符合题意;
D.人的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在Y染色体上有一段基因与雄性性别的决定有关,X染色体上也有与女性性别有关的基因,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RNA或DNA)。动物病毒有些属DNA型,如乙肝病毒、杆状病毒类、腺病毒类等;有些属RNA型,如甲肝病毒、HIV病毒、SARS病毒、流感病毒等。
2、人的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男性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组成是XY,女性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组成是XX。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
11.【答案】D
【知识点】细胞分裂
【解析】【解答】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正常情况下,人的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是46-92-46。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其分裂过程是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植物细胞)。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X→2X→X。
12.【答案】C
【知识点】细胞分裂
【解析】【解答】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而DNA就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细胞分裂实现了染色体的复制和均分,也就实现了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和均分。因此保证了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后,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后再平均分配,保证了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
13.【答案】B
【知识点】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成组织
【解析】【解答】A.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①过程中发生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分,A不符合题意;
B.只有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才能进行①过程,而不是该生物的所有细胞都能进行①过程,B符合题意;
C.A、B、C三种细胞的基本结构相同,C不符合题意;
D.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因此B细胞和C细胞中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D不符合题意。
【分析】识图:①-细胞分裂,②-细胞分化
1、细胞分裂通常是指以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结果使细胞数目增多。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新细胞,与原来的细胞的染色体在形态和数目上是一样的。
2、细胞分化: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细胞分化,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细胞的分化只是改变了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遗传物质并没有被改变,相反细胞的分化是由遗传物质控制进行的。
14.【答案】B
【知识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解析】【解答】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如皮肤的上皮,小肠腺上皮,消化道壁的内表面等;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如心肌、平滑肌等;结缔组织的种类很多,骨组织、血液等都属于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的作用;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胃的蠕动功能主要有肌肉组织的收缩、舒张完成,从而促进胃液与食物的混合,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动物细胞组织的结构、功能与分布表格如下:
名称 结构 功能 分布
上皮组织 上皮细胞,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保护、分泌 体表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
结缔组织 细胞和细胞间质,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发达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 分布最广泛,如:血液、肌腱、骨、韧带和脂肪等
肌肉组织 肌肉细胞 收缩、舒张 附着在骨骼上、心脏、胃、肠和血管等处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产生、传到兴奋 脑和脊髓中的组织
15.【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盆栽的绿萝,窗台外侧比窗台内侧的长势茂盛,是花卉对光的刺激的反应,说明生物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
故选:A
【分析】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6.【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解:A、池塘中的所有鱼,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池塘里的所有水,只包括了非生物部分的水,没有生物,也没有其它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池塘中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中的植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一个池塘,既包括了池塘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故选:D.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17.【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一山不容二虎”的大体意思是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争斗,属于攻击行为,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B、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
C、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成语“螳螂捕蝉”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因此,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8.【答案】C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意义
【解析】【解答】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因此呼吸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分析】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在生物体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ATP中。ATP中的能量用于维持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肌肉的收缩、胃肠运动、唾液分泌、植物开花、矿质元素的吸收等。
19.【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运输,动力都是来自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其次,蒸腾作用还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还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降低环境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被烤死。
故答案为:B
【分析】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促进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是运输水分的动力.
②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植物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20.【答案】A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
【解析】【解答】在一个完整种子中,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包括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具有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的作用,由此看出种子中的胚将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所以,胚是植物幼小的生命体,所以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奥秘在于种子中存在胚。故答案为:A。
【分析】种子一般包括种皮(有保护作用)和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有的还具有胚乳(储存营养物质)。种子中最重要的结构是胚,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1.【答案】D
【知识点】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解析】【解答】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粪等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其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产生水和无机盐,施肥的目的就是给植物提供生长必需的无机盐.
故选:D
【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肥料给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22.【答案】B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析】【解答】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土壤中的水以及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进入植物体内的过程叫做吸收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故答案为:B
【分析】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 .
23.【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越多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所以适度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能增产,A不符合题意;
适当增加白天的光照强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让植物合成更多的有机物,从而产量高,B不符合题意;
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增加氧气促进了呼吸作用,促进了有机物的分解,作物就减产,C符合题意;
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适当增加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D不符合题意。
【分析】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
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可见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由其原理可知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我们知道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适当增加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分析解答。
24.【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蒸.腾作用促进根部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但不能加快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速度,A不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有机物)和能量,B符合题意。
C.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干旱地区的水分少,所以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减少水分的散失,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
D.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D不符合题意。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场所:叶绿体,条件:光,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2、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蒸腾作用的意义如下:植物吸收的水分90%以上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1)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2)水分从气孔蒸腾,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将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的运输;促进根部对矿质离子的吸收。(3)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
25.【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A、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糖类进行初步的化学性消化,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化学性消化,二者都不能消化脂肪,A错误.
B、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糖类进行初步的化学性消化.B错误.
C、肝脏分泌的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没有消化分解功能,只能够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C错误.
D、小肠液和胰液的消化液里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糖类和蛋白质、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D正确.
故选:D
【分析】(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初步消化淀粉。
( 2 )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 3 )肝脏分泌胆汁并流入胆囊,胆汁不含消化酶,能将脂肪乳化成微小颗粒。
( 4 )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 5 )肠腺在小肠内,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26.【答案】B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解答】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血液的结构中只有白细胞具有细胞核。
故答案为:B
【分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为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血小板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27.【答案】B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解:肾小球的结构类似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以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通过滤过屏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被滤过掉;而肾小管对这些物质没有重吸收能力,因而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故选:B
【分析】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分析解答.
28.【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视觉的形成;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解:A、酒驾时人反应慢,主要是因为酒精麻醉了大脑的缘故,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酗酒后走路动作不协调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酒精麻醉了小脑的缘故.A正确;
B、人的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B错误.
C、事故中有人伤到了脊髓,脊髓即有反射功能,又有传导功能,C正确.
D、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所以完成“红灯停”这一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D正确;
故选:B
【分析】(1)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2)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29.【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A、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不成对,A不符合题意;
B、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B不符合题意;
C、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C符合题意;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因此染色体>DNA>基因。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
30.【答案】A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解:①草履虫靠表膜呼吸.正确;
②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正确;
③缢蛏属于软体动物,用鳃呼吸,正确;
④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正确;
⑤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正确;
⑥蝗虫生活在陆地上,用气管呼吸.错误.
⑦家鸽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而气囊中不进行气体交换.错误;
故选:A
【分析】不同动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不同的,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用肺或气管呼吸;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一般用鳃呼吸.
31.【答案】D
【知识点】爬行动物;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两栖动物的幼体用鳃呼吸,因此两栖动物的幼体只能生活在水中,而不能生活在陆地上,A不符合题意;
B、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因此爬行动物体温不恒定,而不是体温恒定,B不符合题意;
C、鸟类用肺呼吸,气囊只是暂时储存气体,因此鸟飞行时在吸气和呼气都能进行气体交换,而不是在肺和气囊内都能进行气体交换,C不符合题意;
D、胚盘内有细胞核,受精鸟卵的胚盘是已经发育的幼小胚胎,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
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32.【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增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青霉素的质量下降;
B、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增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细菌对青霉素选择的结果;
C、在青霉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可见,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青霉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D、少数细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变异是不定向的,不是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个体。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33.【答案】B
【知识点】基因工程的原理
【解析】【解答】解:A、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交水稻是利用了不同水稻的基因不同,通过有性生殖过程进行自然的随机的基因重组,然后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形成的新品种,属于杂交育种,不属于基因工程,A不符合题意;
B、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属于基因工程,B符合题意;
C、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属于改变生物的基因进行育种,C不符合题意;
D、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太空牛,属于无性生殖技术,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34.【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①糖类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在有光和无光下都在进行,故A不符合题意;①过程表示呼吸作用,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有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故B不符合题意;②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内利用光能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故C符合题意;①表示呼吸作作,②表示光合作用,对绿色植物能在同一个细胞中进行,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区 别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气 体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
部 位 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在所有活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
条 件 在有光时才能进行(白天)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白天、晚上)
原 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 物 有机物和氧 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实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 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分解的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所需的二氧化碳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5.【答案】C
【知识点】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A、“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说明植物能涵养水分,保持水土,正确;
B、“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有重要作用,正确;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涵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而不是蝉→螳螂→黄雀,错误;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正确.
故选:C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是食物之源;②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③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等.(3)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4)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改变环境.
36.【答案】C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营养物质的吸收;呼吸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解:A、左心室壁最厚,心肌发达,可以将血液“泵”到全身各处,正确;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正确;
C、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四肢的大静脉内都有瓣膜,保证血液不能倒流,但是只有四肢的大静脉内有静脉瓣而不是各静脉内都有瓣膜,错误;
D、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正确.
故选:C
【分析】(1)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瓣膜,称为房室瓣,朝向心室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在左心室和主动脉、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朝动脉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防止血液倒流.(2)肺由大量的肺泡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3)小肠长约5﹣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绒毛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也很薄也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而内表面有肠腺、有多种消化液送入小肠,含有许多消化酶,能对多种物质起消化作用.
37.【答案】B
【知识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综合)
【解析】【解答】解:备移栽的茄子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了保护茄子的根,防止根受到损伤;
故答案为:B。
【分析】A、植物根的呼吸作用需要充足的氧气,水淹后,不及时排涝会造成根部缺氧;
B、为了保护植物的根,移栽秧、苗时要带土移栽;
C、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强弱,与温度有关;温度低,则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弱;
D、开花期,如遇连续阴雨会造成传粉不足,影响结实率;
38.【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A、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蛋白质,正确;
B、当抗原消失后,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正确;
C、抗体是在特定的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而不是由吞噬细胞产生的,不正确;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正确.
故选:C
【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具有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抗原失活,抗原被消灭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体、抗原的概念和特点.
39.【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实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解:A、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而减少,后由于长出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增加;因此在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含量是先减少后增加,A正确.
B、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不是增加,B错误;
C、图丙中开始时没有光照,只进行呼吸作用;随后与横座标的交点是光补偿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接着上升过程表示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最后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C正确;
D、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的面积缩小,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的面积增大,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D正确.
故选:B.
【分析】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而减少,后由于长出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增加.
血液在流经某一器官的毛细血管时,与该器官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血液的成分会发生变化.
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
40.【答案】B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带状疱疹病毒结构简单,不能独立生活,错误。
B、在传染病流行的环节中,水痘患者属于传染源,正确。
C、接种水痘疫苗属于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错误。
D、疫苗是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在免疫过程中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属于抗原,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所以只要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41.【答案】(1)保护色;基因;环境;DNA;染色体;秋季
(2)变异;增多
(3)白毛;Aa或aa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雷鸟、北美野兔等的体色一般都是白色,是一种保护色,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其中光照的影响更强。到冬天,光照时间变短,短到一定程度之后,雷鸟受其影响开始慢慢换成白羽,以便使自己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更难被发现,光照时间变长之后便会刺激雷鸟再次换羽,春天变成有横斑的灰或褐色,以适应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所以属于一种保护色。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北美野兔在冬季改变毛色这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即基因控制北美野兔的毛色,据图可知,该基因通常从秋季开始表达。(2)亲子代之间的差异或者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为变异,北美野兔群体中出现了一小群“异类”,在冬天仍然保持棕毛,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中称为变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冬季少雪的情况下,毛色冬季棕毛北美野兔的数量将会增多。(3)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据图可知,白兔是Aa,aa是棕兔,则A控制显性性状,显性的性状为白毛,子代中的一对等位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子代基因有Aa和aa,当子代白兔的A来自父方时,①的基因组成为Aa,当子代白兔的A来自母方时,①的基因组成为Aa或者aa。推测亲本①可能具有的基因组成为Aa或者aa。
【分析】(1)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2)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42.【答案】(1)生产者;温度和水分;先增加后减少;促进
(2)不明显;提高N元素含量;负相关;正相关
(3)随着鸡粪添加量的增加,草原土壤pH值越来越高;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解析】【解答】(1)短花针茅是荒漠草原区的优势种和主要牧草之一,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短花针茅属于生产者。根据柱形图和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量共同影响了短花针茅的总生物量。在降水充足时,一定范围的升温有利于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加其生物量。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温度分别为CK、T1.5、T2.0、T4.0时,在每一个相同温度下,随着降水量的增加,短花针茅的总生物量总是先增加后减少。(2)图1、图2结果表明,鸡粪添加量对土壤C含量影响不明显,仍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鸡粪添加可以通过增加N元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对退化草地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碳磷比和鸡粪添加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碳氮比同鸡粪添加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氮磷比同鸡粪添加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根据柱形图得出,随着鸡粪添加量的增加,草原土壤pH值越来越高;当鸡粪添加从250g/m2增加到750g/m2时,草原土壤pH有明显的下降。但从750g/m2增加到1500g/m2时,草原土壤pH基本不变,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分析】(1)、从温度处理和总生物量的柱形图中可以看出,自变量为温度和降水量,温度和降水量共同影响了短花针茅的总生物量。当温度分别为CK、T1.5、T2.0、T4.0时,在每一个相同温度下,随着降水量的增加,短花针茅的总生物量总是先增加后减少。(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组分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43.【答案】(1)高糖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另设无高糖高脂食物(无食物)添加的光亮区组
(2)神经中枢;神经
(3)降低;VTA区注入胰岛素的高糖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与未注射注入胰岛素喂食高糖鼠粮小鼠差异显著);胰岛素能够削弱高糖高脂鼠粮对小鼠摄食行为的影响;激素/内分泌系统
【知识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激素调节;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该题的实验目的是:研究高糖高脂饮食与摄食行为间的关系,根据柱形图分析结果来看,高糖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高糖组小鼠为了获得高糖高脂食物更愿意冒险进入光亮区。为了让实验更严谨,需要添加一组对照,即在光亮区无高糖高脂食物(无食物)添加情况下,观察比较两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2)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小鼠的中脑有腹侧背盖区(VTA )的区域,VTA作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而控制摄食行为。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高糖组小鼠VTA区域神经细胞间的连接显著多于正常组,说明小鼠的这种摄食行为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3)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进而降低小鼠的血糖浓度。科学家尝试在高糖组小鼠的VTA区注入胰岛素,检测小鼠48小时内进入食物区的次数,分析对照组与胰岛素组可知。与对照组结果相比,VTA区注入胰岛素的高糖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说明胰岛素能够削弱高糖高脂鼠粮对小鼠摄食行为的影响,小鼠的摄食行为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但是还受到激素的调节。
【分析】1、神经中枢: 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的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些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就叫做神经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如脊髓、延髓、脑桥、中脑、上下丘脑、小脑和大脑半球等不同神经组织中,有的属于神经的低级部位,有的属于高级部位。
2、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两大重要调节系统,二者相互配合,共同调节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内分泌系统作为调节系统之一,接受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脑)的指令,分泌激素并调节和控制着激素的水平,对机体的生理变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胰岛素: 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44.【答案】(1)被子植物或者绿色开花植物;果实;种子
(2)向光性/应激性
(3)甲组;乙组;向日葵“追随”太阳是有利于其生长的/向日葵具有向光性是利于其生长的
(4)向日葵朝东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明显高于向日葵朝西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与早晨朝东的花盘温度较高;提高温度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向日葵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是绿色开花植物;葵花子是向日葵的果实,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所以葵花子果实中有向日葵的种子。(2)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开花之前的向日葵能“追随”太阳,是一种应激性。(3)探究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一组正常生长,所以另一组为:固定其朝向,使其不能“追随”太阳生长,甲组正常生长是对照组,乙组固定其朝向是实验组,实验结果是:甲组向日葵的生长状况明显好于乙组。则结论是:向日葵“追随”太阳是有利于其生长的。(4)根据图2可知:向日葵朝东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明显高于向日葵朝西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可以推测这种现象与早晨朝东的花盘温度较高有关。实验探究的是温度有可能是影响花盘更容易吸引昆虫访花的原因,第3组要与第2组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除了温度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第3组花盘朝西并提高温度。
【分析】1、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主要特征是: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种子有果皮包被;受精过程不需要水,具有双受精现象;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2、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
3、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45.【答案】(1)口腔;小肠;葡萄糖;2.9-2.8亿
(2)种子;表面;种子的远距离传播;自然选择
(3)C
(4)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食物的消化;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考古团队在山西省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石松类大孢子化石,该化石出自距今2.9-2.8亿年前的地层中,根据多方面的证据,表明这些颗粒属于淀粉颗粒。(2)石松类大孢子结构类似于现生植物的种子,分布于大孢子表面的淀粉颗粒能吸引动物取食,从而实现种子的远距离传播。植物能够演化出这一适应性特征,是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石松类植物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是裸子植物,苏铁也是裸子植物,故答案为:C。(4)由根据题干可知,石松类大孢子比蚂蚁、鸟类等出现得早,石松类大孢子化石的同一地层中,不可能出现的化石是蚂蚁化石,故答案为:C。
【分析】1、三大有机物的消化起始部位:淀粉——口腔,蛋白质——胃,脂肪——小肠。三大有机物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彻底消化的产物分别是:淀粉——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2、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发达的根、茎、叶,种子裸露,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没有花、果实这两个器官;松、杉、柏等都属于裸子植物。
3、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高等。
1 / 1北京市海淀区101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青岛)新鲜牡蛎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它所生存的海水,这是因为细胞中的( )在起作用.
A.细胞质 B.细胞膜 C.液泡 D.细胞壁
【答案】B
【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
【解析】【解答】A、细胞质具有流动性,能加速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不符合题意;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故新鲜的牡蛎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它所生存的海水,这是因为细胞的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故正确,符合题意;
C、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不符合题意;
D、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线粒体,有的还有叶绿体.关键点: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2.(2017·通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将细胞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B.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
C.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能量转换器
D.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答案】B
【知识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解析】【解答】解:A、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膜将细胞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A正确;
B、并不是所以的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如根部细胞不见光,没有叶绿体,B错误;
C、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能量转换器,C正确;
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D正确.
故选:B.
【分析】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和结构的基本单位.
3.(2016七下·莆田期中)幼儿经常补钙,但仍然患佝偻病,原因是体内缺乏促进小肠对钙吸收的(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D D.蛋白质
【答案】C
【知识点】维生素的作用
【解析】【解答】解:幼年缺钙会患佝偻病,维生素对人体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会得相应的缺乏症,如缺维生素D会患骨质疏松、佝偻病等,因为维生素D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缺维生素D最终会导致缺钙,使得幼年患佝偻病,中老年人和妇女患骨质疏松.因此补钙的同时一定要补充维生素D.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据此答题.
4.(2017·定安模拟)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过程中,若视野从甲调整为乙,需要先后调节显微镜结构一般是( )
A.③② B.③① C.④② D.④①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视野从甲调整为乙,物像A向下移动了,并且细胞变大了,所以应向上移动装片,然后转动③转换器调换高倍物镜,最后转动②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故选:A.
【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1)取镜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3)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4)整理实验台收镜.
5.(2019·如东模拟)如表实验中,实验器材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使用目的
1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酒精 脱色
2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清水 保持细胞正常形态
3 探究蒸腾作用 白塑料袋 白塑料袋上有水珠
4 探究呼吸作用 澄清的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A.1 B.2 C.3 D.4
【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及其意义;观察动物细胞;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解:A、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脱掉叶片中的叶绿素,清水没有脱色功能,A相符;
B、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组织时,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清水,是为了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如果滴加清水口腔上皮细胞会吸水涨破而影响观察,B不相符;
C、探究蒸腾作用,会发现白色塑料袋上有许多小水珠,这是由于植物见光时进行蒸腾作用释放水分形成的,C相符;
D、为了验证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相符。
故答案为:B。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2)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 在载玻片上滴的是生理盐水,是为了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3)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4)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气体。
6.(2018·湛江模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此诗句中关于黄鹂和柳树描述正确的是( )
A.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B.黄鹂的细胞和柳树的叶肉细胞结构相同
C.它们的结构层次都是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
D.黄鹂体内起保护作用的组织主要是保护组织,而柳树则是上皮组织
【答案】A
【知识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解析】【解答】A、黄鹂和柳树都是多细胞生物,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A符合题意;
B、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所以黄鹂的细胞和柳树的叶肉细胞相比在结构上缺少了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B不符合题意;
C、柳树属于绿色开花植物,其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黄鹂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二者结构层次不相同,C不符合题意;
D、黄鹂体内起保护作用的组织主要是上皮组织,而柳树则是保护组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7.(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草履虫能完成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的结构是( )
A.表膜 B.口沟 C.胞肛 D.纤毛
【答案】A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
【解析】【解答】A.表膜是草履虫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氧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草履虫的表膜,故A符合题意。
B.口沟是草履虫摄食的部位,细菌和微小的浮游植物等食物由口沟进入体内,故B不符合题意。
C.胞肛是草履虫排出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的部位,故C不符合题意。
D.草履虫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还可帮助口沟摄食,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动物,通过一个细胞可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下图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
8.(2018·昆明)控制人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存在于( )
A.细胞膜 B.细胞核 C.细胞壁 D.叶绿体
【答案】B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
【解析】【解答】A.细胞膜是紧贴在细胞壁内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A不符合题意;
B.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控制人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B符合题意;
C.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作用,不是人体细胞的结构,C不符合题意;
D.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是人体细胞的结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据此答题。
(1)细胞核:遗传物质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所以细胞核与生物遗传有密切关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2)细胞质: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液态的,可以流动的,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
(3)细胞膜:保护细胞的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4)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保护细胞的内部结构和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5)大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带甜味、酸味的汁液--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多数植物细胞具有)。
(6)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7)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9.(2017·临沭模拟)碘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健康成人体内的碘的总量约为30mg (20-50mg),其中70%-80%存在于甲状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带细胞中碘含量高于海水,可以说明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
B.饮食饮水中长期缺碘,会造成甲状腺补偿性增生而出现肿大现象
C.利用碘液能够使细胞核着色,是因为染色体遇到碘液被染成蓝色
D.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加碘液会变蓝,说明种子中含有较多的淀粉
【答案】C
【知识点】食物中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解析】【解答】解: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
碘是甲状腺的主要组成元素,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淀粉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
【分析】A、海带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碘这种营养物质,而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则不能进入,导致海带细胞内外碘的浓度相差较大,正确;
B、饮食饮水中长期缺碘,会造成甲状腺补偿性增生而出现肿大现象,正确。
C、染色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因为染色体遇到碘液被染成黄色,错误。
D、淀粉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加碘液会变蓝,说明种子中含有较多的淀粉,正确。
故选:C
10.(2019·潍坊)下列与遗传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是所有生物遗传的控制中心
B.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
C.X、Y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D.人的性别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细胞核的功能
【解析】【解答】解:A.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可见细胞核并不是所有生物遗传的控制中心,A不符合题意;
B.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糖核酸(RNA),B不符合题意;
C.性染色体存在于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C不符合题意;
D.人的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在Y染色体上有一段基因与雄性性别的决定有关,X染色体上也有与女性性别有关的基因,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RNA或DNA)。动物病毒有些属DNA型,如乙肝病毒、杆状病毒类、腺病毒类等;有些属RNA型,如甲肝病毒、HIV病毒、SARS病毒、流感病毒等。
2、人的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男性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组成是XY,女性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组成是XX。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
11.(2016七上·湛江期中)正常情况下,人的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是( )
A.46-46-46 B.46-92-92 C.92-92-46 D.46-92-46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分裂
【解析】【解答】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正常情况下,人的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是46-92-46。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其分裂过程是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植物细胞)。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X→2X→X。
12.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后,新细胞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 )
A.比原细胞多了一倍 B.比原细胞少了一半
C.和原细胞一样 D.和原细胞没有可比性
【答案】C
【知识点】细胞分裂
【解析】【解答】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而DNA就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细胞分裂实现了染色体的复制和均分,也就实现了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和均分。因此保证了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后,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后再平均分配,保证了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
13.(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如图是某生物细胞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中发生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分
B.该生物的所有细胞都能进行①过程
C.A,B,C细胞的基本结构相同
D.B细胞和C细胞中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答案】B
【知识点】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成组织
【解析】【解答】A.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①过程中发生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分,A不符合题意;
B.只有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才能进行①过程,而不是该生物的所有细胞都能进行①过程,B符合题意;
C.A、B、C三种细胞的基本结构相同,C不符合题意;
D.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因此B细胞和C细胞中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D不符合题意。
【分析】识图:①-细胞分裂,②-细胞分化
1、细胞分裂通常是指以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结果使细胞数目增多。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新细胞,与原来的细胞的染色体在形态和数目上是一样的。
2、细胞分化: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细胞分化,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细胞的分化只是改变了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遗传物质并没有被改变,相反细胞的分化是由遗传物质控制进行的。
14.(2018·湛江模拟)胃在消化食物过程中不停地收缩和蠕动,这说明了构成胃的组织主要是( )
A.上皮组织 B.肌肉组织 C.结缔组织 D.神经组织
【答案】B
【知识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解析】【解答】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如皮肤的上皮,小肠腺上皮,消化道壁的内表面等;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如心肌、平滑肌等;结缔组织的种类很多,骨组织、血液等都属于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的作用;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胃的蠕动功能主要有肌肉组织的收缩、舒张完成,从而促进胃液与食物的混合,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动物细胞组织的结构、功能与分布表格如下:
名称 结构 功能 分布
上皮组织 上皮细胞,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保护、分泌 体表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
结缔组织 细胞和细胞间质,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发达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 分布最广泛,如:血液、肌腱、骨、韧带和脂肪等
肌肉组织 肌肉细胞 收缩、舒张 附着在骨骼上、心脏、胃、肠和血管等处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产生、传到兴奋 脑和脊髓中的组织
15.(2016·贺州)盆栽的绿萝,窗台外侧比窗台内侧的长势茂盛,这一现象说明生物( )
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能进行呼吸
C.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生活需要营养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盆栽的绿萝,窗台外侧比窗台内侧的长势茂盛,是花卉对光的刺激的反应,说明生物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
故选:A
【分析】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6.(2016七上·永定期中)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中所有的鱼 B.池塘中的水
C.池塘中所有的植物 D.一个池塘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解:A、池塘中的所有鱼,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池塘里的所有水,只包括了非生物部分的水,没有生物,也没有其它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池塘中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中的植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一个池塘,既包括了池塘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故选:D.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17.(2017八下·定陶期中)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一山不容二虎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螳螂捕食,黄雀在后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一山不容二虎”的大体意思是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争斗,属于攻击行为,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B、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
C、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成语“螳螂捕蝉”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因此,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8.(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意义是( )
A.产生二氧化碳 B.产生氧气
C.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释放热能
【答案】C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意义
【解析】【解答】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因此呼吸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分析】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在生物体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ATP中。ATP中的能量用于维持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肌肉的收缩、胃肠运动、唾液分泌、植物开花、矿质元素的吸收等。
19.(2019·如东模拟)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在植物体内却是“水往高处流”,其主要动力来自(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吸收作用 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运输,动力都是来自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其次,蒸腾作用还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还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降低环境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被烤死。
故答案为:B
【分析】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促进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是运输水分的动力.
②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植物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20.(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一粒小小的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主要是因为种子中具有( )
A.胚 B.胚乳 C.胚芽 D.子叶
【答案】A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
【解析】【解答】在一个完整种子中,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包括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具有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的作用,由此看出种子中的胚将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所以,胚是植物幼小的生命体,所以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奥秘在于种子中存在胚。故答案为:A。
【分析】种子一般包括种皮(有保护作用)和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有的还具有胚乳(储存营养物质)。种子中最重要的结构是胚,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1.(2012·泰州)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施肥,肥料给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 )
A.有机物 B.水 C.氧气 D.无机盐
【答案】D
【知识点】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解析】【解答】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粪等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其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产生水和无机盐,施肥的目的就是给植物提供生长必需的无机盐.
故选:D
【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肥料给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22.(2019·彭水模拟)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分解作用
【答案】B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析】【解答】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土壤中的水以及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进入植物体内的过程叫做吸收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故答案为:B
【分析】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 .
23.(2019七上·丰台期末)在农业生产中,以下措施中不能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是( )
A.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B.控制光照时间
C.提高氧气浓度 D.控制环境温度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越多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所以适度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能增产,A不符合题意;
适当增加白天的光照强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让植物合成更多的有机物,从而产量高,B不符合题意;
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增加氧气促进了呼吸作用,促进了有机物的分解,作物就减产,C符合题意;
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适当增加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D不符合题意。
【分析】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
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可见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由其原理可知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我们知道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适当增加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分析解答。
24.(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速度越快
B.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C.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大,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叶绿素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蒸.腾作用促进根部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但不能加快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速度,A不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有机物)和能量,B符合题意。
C.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干旱地区的水分少,所以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减少水分的散失,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
D.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D不符合题意。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场所:叶绿体,条件:光,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2、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蒸腾作用的意义如下:植物吸收的水分90%以上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1)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2)水分从气孔蒸腾,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将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的运输;促进根部对矿质离子的吸收。(3)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
25.(2017七下·富顺期中)既能消化淀粉又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哪一组( )?
A.唾液和胃液 B.唾液和肠液 C.肠液和胆汁 D.肠液和胰液
【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A、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糖类进行初步的化学性消化,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化学性消化,二者都不能消化脂肪,A错误.
B、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糖类进行初步的化学性消化.B错误.
C、肝脏分泌的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没有消化分解功能,只能够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C错误.
D、小肠液和胰液的消化液里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糖类和蛋白质、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D正确.
故选:D
【分析】(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初步消化淀粉。
( 2 )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 3 )肝脏分泌胆汁并流入胆囊,胆汁不含消化酶,能将脂肪乳化成微小颗粒。
( 4 )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 5 )肠腺在小肠内,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26.(2017七下·兖州期中)DNA亲子鉴定是通过亲代与子代细胞中的DNA(位于细胞核内)比对来进行的,其准确率高达99.999 99%。若某次鉴定材料仅有血液,你认为应选用(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红蛋白
【答案】B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解答】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血液的结构中只有白细胞具有细胞核。
故答案为:B
【分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为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血小板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27.(2016七下·莆田期中)李大爷去医院检查,发现尿液中有蛋白质和血细胞,可能是他泌尿系统的哪个部位发生病变( )
A.肾小体 B.肾小球 C.肾小管 D.肾小囊
【答案】B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解:肾小球的结构类似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以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通过滤过屏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被滤过掉;而肾小管对这些物质没有重吸收能力,因而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故选:B
【分析】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分析解答.
28.(2017·滨州)某人抱着侥幸心理酒后驾车,在十字路口遇到红灯,因刹车太慢,导致了交通事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酒驾时人反应慢、动作不协调,是因酒精影响了大脑、小脑的功能
B.红灯光线进入眼球后,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C.事故中有人伤到了脊髓,脊髓即有反射功能,又有传导功能
D.完成“红灯停”这一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
【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视觉的形成;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解:A、酒驾时人反应慢,主要是因为酒精麻醉了大脑的缘故,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酗酒后走路动作不协调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酒精麻醉了小脑的缘故.A正确;
B、人的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B错误.
C、事故中有人伤到了脊髓,脊髓即有反射功能,又有传导功能,C正确.
D、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所以完成“红灯停”这一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D正确;
故选:B
【分析】(1)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2)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29.(2018·广东模拟)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在所有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
B.染色体由DNA和基因组成
C.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D.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包含一个基因
【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A、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不成对,A不符合题意;
B、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B不符合题意;
C、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C符合题意;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因此染色体>DNA>基因。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
30.(2017·临沂)下列关于动物与其气体交换的场所,相对应的一组是( )
①草履虫﹣表膜 ②蚯蚓﹣体壁 ③缢蛏﹣鳃 ④鲫鱼﹣鳃 ⑤青蛙﹣肺和皮肤 ⑥蝗虫﹣肺 ⑦家鸽﹣肺和气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⑦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④⑥⑦
【答案】A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解:①草履虫靠表膜呼吸.正确;
②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正确;
③缢蛏属于软体动物,用鳃呼吸,正确;
④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正确;
⑤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正确;
⑥蝗虫生活在陆地上,用气管呼吸.错误.
⑦家鸽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而气囊中不进行气体交换.错误;
故选:A
【分析】不同动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不同的,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用肺或气管呼吸;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一般用鳃呼吸.
31.(2017八上·宁津竞赛)自然界中,各类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有所不同,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栖动物的幼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
B.爬行动物体温恒定,更能适应陆地生活
C.鸟飞行时在肺和气囊内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D.受精鸟卵的胚盘发育成幼小的胚胎
【答案】D
【知识点】爬行动物;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两栖动物的幼体用鳃呼吸,因此两栖动物的幼体只能生活在水中,而不能生活在陆地上,A不符合题意;
B、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因此爬行动物体温不恒定,而不是体温恒定,B不符合题意;
C、鸟类用肺呼吸,气囊只是暂时储存气体,因此鸟飞行时在吸气和呼气都能进行气体交换,而不是在肺和气囊内都能进行气体交换,C不符合题意;
D、胚盘内有细胞核,受精鸟卵的胚盘是已经发育的幼小胚胎,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
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32.(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青霉素刚制造出来时,能杀死多种致病细菌,是治病良药,但由于人们用青霉素过多,使得有些细菌不再受青霉素的影响了.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
A.青霉素的质量下降
B.细菌对青霉素选择的结果
C.青霉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D.青霉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增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青霉素的质量下降;
B、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增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细菌对青霉素选择的结果;
C、在青霉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可见,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青霉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D、少数细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变异是不定向的,不是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个体。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33.(2017·东营)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转基因工程原理进行的是( )
A.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超级水稻
B.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C.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南瓜
D.通过细胞克隆技术培育出克隆牛
【答案】B
【知识点】基因工程的原理
【解析】【解答】解:A、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交水稻是利用了不同水稻的基因不同,通过有性生殖过程进行自然的随机的基因重组,然后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形成的新品种,属于杂交育种,不属于基因工程,A不符合题意;
B、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属于基因工程,B符合题意;
C、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属于改变生物的基因进行育种,C不符合题意;
D、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太空牛,属于无性生殖技术,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34.(2017·莱芜会考)如图表示绿色植物体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只能在黑暗处进行
B.①过程不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一氧平衡
C.②过程只能在光下进行
D.①②过程不能在同一个细胞中进行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①糖类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在有光和无光下都在进行,故A不符合题意;①过程表示呼吸作用,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有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故B不符合题意;②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内利用光能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故C符合题意;①表示呼吸作作,②表示光合作用,对绿色植物能在同一个细胞中进行,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区 别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气 体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
部 位 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在所有活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
条 件 在有光时才能进行(白天)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白天、晚上)
原 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 物 有机物和氧 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实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 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分解的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所需的二氧化碳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5.(2017·十堰)关于谚语、俗语所蕴涵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说明植物能涵养水分,保持水土
B.“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有重要作用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涵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答案】C
【知识点】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A、“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说明植物能涵养水分,保持水土,正确;
B、“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有重要作用,正确;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涵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而不是蝉→螳螂→黄雀,错误;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正确.
故选:C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是食物之源;②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③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等.(3)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4)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改变环境.
36.(2017·东营)人体的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使得体内复杂多变的生理功能得以实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左心室壁最厚,心肌发达,可以将血液“泵”到全身各处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C.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各静脉内都有瓣膜,保证血液不能倒流
D.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答案】C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营养物质的吸收;呼吸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解:A、左心室壁最厚,心肌发达,可以将血液“泵”到全身各处,正确;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正确;
C、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四肢的大静脉内都有瓣膜,保证血液不能倒流,但是只有四肢的大静脉内有静脉瓣而不是各静脉内都有瓣膜,错误;
D、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正确.
故选:C
【分析】(1)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瓣膜,称为房室瓣,朝向心室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在左心室和主动脉、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朝动脉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防止血液倒流.(2)肺由大量的肺泡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3)小肠长约5﹣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绒毛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也很薄也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而内表面有肠腺、有多种消化液送入小肠,含有许多消化酶,能对多种物质起消化作用.
37.(2019七上·云安期末)日常生活中,人们采取的下列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水淹后的农田要及时排涝是为了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 ,
B.准备移栽的茄子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了避免水分的散失
C.夜晚农民常把塑料大棚掀开一个小角,使冷空气进入是为了减弱农作物的呼吸作用
D.果树在开花期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减产,这与传粉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答案】B
【知识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综合)
【解析】【解答】解:备移栽的茄子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了保护茄子的根,防止根受到损伤;
故答案为:B。
【分析】A、植物根的呼吸作用需要充足的氧气,水淹后,不及时排涝会造成根部缺氧;
B、为了保护植物的根,移栽秧、苗时要带土移栽;
C、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强弱,与温度有关;温度低,则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弱;
D、开花期,如遇连续阴雨会造成传粉不足,影响结实率;
38.(2016·青岛)下列关于人体内抗原和抗体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蛋白质
B.当抗原消失后,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
C.抗体是在特定的抗原的刺激下由吞噬细胞产生的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A、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蛋白质,正确;
B、当抗原消失后,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正确;
C、抗体是在特定的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而不是由吞噬细胞产生的,不正确;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正确.
故选:C
【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具有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抗原失活,抗原被消灭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体、抗原的概念和特点.
39.(2017·东营)曲线图可用来直观地表示生命体内的生理变化.以下对四幅曲线图(如图)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甲表示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幼苗细胞干重的变化
B.乙表示血液流经肺部时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C.丙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D.丁表示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
【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实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解:A、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而减少,后由于长出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增加;因此在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含量是先减少后增加,A正确.
B、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不是增加,B错误;
C、图丙中开始时没有光照,只进行呼吸作用;随后与横座标的交点是光补偿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接着上升过程表示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最后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C正确;
D、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的面积缩小,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的面积增大,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D正确.
故选:B.
【分析】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而减少,后由于长出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增加.
血液在流经某一器官的毛细血管时,与该器官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血液的成分会发生变化.
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
40.(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下有关水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带状疱疹病毒结构简单,可以在空气中独立生活
B.在传染病流行的环节中,水痘患者属于传染源
C.接种水痘疫苗属于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D.疫苗是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在免疫过程中属于抗体
【答案】B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带状疱疹病毒结构简单,不能独立生活,错误。
B、在传染病流行的环节中,水痘患者属于传染源,正确。
C、接种水痘疫苗属于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错误。
D、疫苗是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在免疫过程中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属于抗原,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所以只要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二、非选择题
41.(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如图所示,请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环境温度随季节变化较大的高纬度地区,雷鸟、北美野兔等动物通过改变羽或毛的颜色来更好地伪装自己,这种体色称为 。北美野兔在冬季改变毛色,与其体内的Agouti基因有关,该基因能抑制黑色素生成从而导致毛色变白,说明毛色的变化是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Agouti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片段,它的载体是 。据图可知,该基因通常从 (填季节)开始表达。
(2)近年北美野兔群体中出现了一小群“异类”,在冬天仍然保持棕毛,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中称为 。研究发现,该现象是由于北美野兔与黑尾长耳野兔发生了杂交,使子代具有了不能正常表达的Agouti基因。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冬季少雪的情况变得愈发常见,根据自然选择理论,预期未来该地区冬季棕毛北美野兔的数量将会 。
(3)已知一个北美野兔家庭各成员的基因型和冬季毛色如图所示。据图可知表现为显性的性状为 (填白毛/棕毛),推测亲本①可能具有的基因组成为 。
【答案】(1)保护色;基因;环境;DNA;染色体;秋季
(2)变异;增多
(3)白毛;Aa或aa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雷鸟、北美野兔等的体色一般都是白色,是一种保护色,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其中光照的影响更强。到冬天,光照时间变短,短到一定程度之后,雷鸟受其影响开始慢慢换成白羽,以便使自己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更难被发现,光照时间变长之后便会刺激雷鸟再次换羽,春天变成有横斑的灰或褐色,以适应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所以属于一种保护色。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北美野兔在冬季改变毛色这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即基因控制北美野兔的毛色,据图可知,该基因通常从秋季开始表达。(2)亲子代之间的差异或者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为变异,北美野兔群体中出现了一小群“异类”,在冬天仍然保持棕毛,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中称为变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冬季少雪的情况下,毛色冬季棕毛北美野兔的数量将会增多。(3)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据图可知,白兔是Aa,aa是棕兔,则A控制显性性状,显性的性状为白毛,子代中的一对等位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子代基因有Aa和aa,当子代白兔的A来自父方时,①的基因组成为Aa,当子代白兔的A来自母方时,①的基因组成为Aa或者aa。推测亲本①可能具有的基因组成为Aa或者aa。
【分析】(1)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2)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42.(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短花针茅是荒漠草原区的主要牧草之一,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短花针茅属于 。下图是在不同条件下培养短花针茅后对其总生物量统计的结果。CK为月均温度,T1.5是在CK基础上增温1.5℃,以下以此类推;W0为月均降水量,W+15%为降水量增加15%的条件,以下以此类推。
实验结果表明, 影响了短花针茅的总生物量。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温度下,除了T6.0,短花针茅的总生物量总是随降水量的增加而 。
在降水充足时,一定范围的升温有利于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 作用,从而增加其生物量。
(2)草原牧鸡是指在植物生长季节里于草地上放养家鸡,使其自由活动、采食、生长和繁殖,充分利用草地系统的植物茎、叶、种子、枯落物、植食昆虫等优良的生态资源,产出优质禽产品的生产活动。
有人担心“草原牧鸡”所产生的鸡粪会改变土壤的C、N、P等元素含量和比例,进而对植物生长等造成影响。研究者选择了C、N、P作为计量土壤肥力的元素,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中结果表明,鸡粪添加量对土壤C含量影响 ,但是鸡粪添加可以通过 提高土壤肥力,对退化草地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碳磷比和鸡粪添加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碳氮比同鸡粪添加量呈极显著 关系(正相关/负相关),氮磷比同鸡粪添加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 关系(正相关/负相关)。
(3)研究者测定了鸡粪添加对草原土壤pH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这一影响是 ,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1)生产者;温度和水分;先增加后减少;促进
(2)不明显;提高N元素含量;负相关;正相关
(3)随着鸡粪添加量的增加,草原土壤pH值越来越高;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解析】【解答】(1)短花针茅是荒漠草原区的优势种和主要牧草之一,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短花针茅属于生产者。根据柱形图和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量共同影响了短花针茅的总生物量。在降水充足时,一定范围的升温有利于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加其生物量。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温度分别为CK、T1.5、T2.0、T4.0时,在每一个相同温度下,随着降水量的增加,短花针茅的总生物量总是先增加后减少。(2)图1、图2结果表明,鸡粪添加量对土壤C含量影响不明显,仍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鸡粪添加可以通过增加N元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对退化草地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碳磷比和鸡粪添加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碳氮比同鸡粪添加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氮磷比同鸡粪添加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根据柱形图得出,随着鸡粪添加量的增加,草原土壤pH值越来越高;当鸡粪添加从250g/m2增加到750g/m2时,草原土壤pH有明显的下降。但从750g/m2增加到1500g/m2时,草原土壤pH基本不变,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分析】(1)、从温度处理和总生物量的柱形图中可以看出,自变量为温度和降水量,温度和降水量共同影响了短花针茅的总生物量。当温度分别为CK、T1.5、T2.0、T4.0时,在每一个相同温度下,随着降水量的增加,短花针茅的总生物量总是先增加后减少。(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组分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43.(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过度进食已经成为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认为进食高糖高脂食物后,要抵抗这些食物的诱惑将变得困难。为了研究高糖高脂饮食与摄食行为间的关系,研究者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1)分别饲养两组小鼠,一组小鼠喂食常规鼠粮(正常组),对另一组小鼠提供了24小时不限量的高糖高脂鼠粮,之后再替换回常规鼠粮(高糖组)。两天之后,研究人员对正常组和高糖组小鼠做了行为学测试(测试方法和结果如下):测试的区域分为两半,一半是黑暗区,另一半是光亮区——光亮区的中央放置有高糖高脂鼠粮,小鼠可以通过黑暗区和光亮区之间的通道在两区之间穿梭(注:一般情况,小鼠偏好黑暗环境)。实验结果显示: ,说明高糖组小鼠为了获得高糖高脂食物更愿意冒险进入光亮区。为了让实验更严谨,需要添加一组对照,即在 情况下,观察比较两组小鼠进入光亮区的次数。
(2)科学研究发现在小鼠的中脑有腹侧背盖区(VTA )的区域,该区域是享乐性摄食的重要相关脑区。VTA作为反射弧中的 ,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而控制摄食行为。科学家对两组小鼠进行VTA区域的电镜扫描,发现高糖组小鼠VTA区域神经细胞间的连接显著多于正常组,说明小鼠的这种摄食行为是受 系统调节的。
(3)小鼠胰岛细胞产生的胰岛素可以 (升高/降低)小鼠的血糖浓度。科学家尝试在高糖组小鼠的VTA区注入胰岛素,检测小鼠48小时内进入食物区的次数,实验结果如下:
与对照组结果相比, ,说明 。也就是说,小鼠的享乐性摄食行为还受到 的调节。
【答案】(1)高糖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另设无高糖高脂食物(无食物)添加的光亮区组
(2)神经中枢;神经
(3)降低;VTA区注入胰岛素的高糖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与未注射注入胰岛素喂食高糖鼠粮小鼠差异显著);胰岛素能够削弱高糖高脂鼠粮对小鼠摄食行为的影响;激素/内分泌系统
【知识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激素调节;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该题的实验目的是:研究高糖高脂饮食与摄食行为间的关系,根据柱形图分析结果来看,高糖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高糖组小鼠为了获得高糖高脂食物更愿意冒险进入光亮区。为了让实验更严谨,需要添加一组对照,即在光亮区无高糖高脂食物(无食物)添加情况下,观察比较两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2)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小鼠的中脑有腹侧背盖区(VTA )的区域,VTA作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而控制摄食行为。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高糖组小鼠VTA区域神经细胞间的连接显著多于正常组,说明小鼠的这种摄食行为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3)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进而降低小鼠的血糖浓度。科学家尝试在高糖组小鼠的VTA区注入胰岛素,检测小鼠48小时内进入食物区的次数,分析对照组与胰岛素组可知。与对照组结果相比,VTA区注入胰岛素的高糖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说明胰岛素能够削弱高糖高脂鼠粮对小鼠摄食行为的影响,小鼠的摄食行为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但是还受到激素的调节。
【分析】1、神经中枢: 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的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些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就叫做神经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如脊髓、延髓、脑桥、中脑、上下丘脑、小脑和大脑半球等不同神经组织中,有的属于神经的低级部位,有的属于高级部位。
2、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两大重要调节系统,二者相互配合,共同调节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内分泌系统作为调节系统之一,接受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脑)的指令,分泌激素并调节和控制着激素的水平,对机体的生理变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胰岛素: 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44.(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向日葵,因其常常“追随”太阳,又名朝阳花。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日葵的花盘由两种花组成。一种是没有花蕊的舌状花,在花盘边缘,像“花瓣”一样艳丽;另一种是有雌蕊和雄蕊的管状花,在花盘中央像“花心儿”,管状花小但是数量多。由此说明向日葵属于 植物,葵花子是向日葵的 器官,此器官中有向日葵的 结构。
(2)人们发现,开花之前的向日葵能“追随”太阳,即早上朝东、正午直立、晚上朝西,夜间又转回东方。这种现象称之为 现象。
(3)为了研究“追随”太阳这一特性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研究者将若干向日葵分为两组,甲组正常生长,乙组固定其朝向,使其不能“追随”太阳生长,其中 对照组, 实验组。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向日葵的生长状况明显好于乙组。此研究的结论是 。
(4)有趣的是,向日葵开花后,花盘一直朝向东方,不再“追随”太阳。研究者就这一特性对向日葵的影响再次开展实验,将开花期的向日葵分成两组,一组花盘一直朝东,另一组花盘一直朝西。观察不同朝向向日葵的花盘吸引昆虫访花的次数。结果如图2,此项研究的结论是 。于是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 有关。为检验这一假设,研究者再次实验,如下表。研究者进行下表所示的实验:
编号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处理 花盘朝东 花盘朝西 花盘朝西并
过程 统计并比较三组向日葵吸引昆虫访花的次数
结果 一段时间后,若第1组访花次数较多,第2组访花次数较少,第3组访花次数较多,且与第1组接近,则上述推测成立。
【答案】(1)被子植物或者绿色开花植物;果实;种子
(2)向光性/应激性
(3)甲组;乙组;向日葵“追随”太阳是有利于其生长的/向日葵具有向光性是利于其生长的
(4)向日葵朝东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明显高于向日葵朝西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与早晨朝东的花盘温度较高;提高温度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向日葵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是绿色开花植物;葵花子是向日葵的果实,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所以葵花子果实中有向日葵的种子。(2)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开花之前的向日葵能“追随”太阳,是一种应激性。(3)探究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一组正常生长,所以另一组为:固定其朝向,使其不能“追随”太阳生长,甲组正常生长是对照组,乙组固定其朝向是实验组,实验结果是:甲组向日葵的生长状况明显好于乙组。则结论是:向日葵“追随”太阳是有利于其生长的。(4)根据图2可知:向日葵朝东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明显高于向日葵朝西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可以推测这种现象与早晨朝东的花盘温度较高有关。实验探究的是温度有可能是影响花盘更容易吸引昆虫访花的原因,第3组要与第2组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除了温度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第3组花盘朝西并提高温度。
【分析】1、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主要特征是: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种子有果皮包被;受精过程不需要水,具有双受精现象;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2、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
3、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45.(2019九上·海淀开学考)淀粉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一种有机物。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淀粉对人类生理和文明的演变起到重要作用。此前已知最早的淀粉粒化石产自于距今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裂缝中。
由于淀粉颗粒在土壤中易被分解,因此很多考古学家认为淀粉粒化石在没有石器或一些容器的保护下,保存时间很难超过 600 年。
石松类是一类古老的维管植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最为繁盛,它们具有真正的根和叶,但没有果实。2018年,我国的一支考古团队在山西省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石松类大孢子化石,该化石出自距今2.9-2.8亿年前的地层中,表面被一团圆形颗粒所覆盖,综合来自显微成像和X射线能谱等多方面证据,表明这些颗粒属于淀粉颗粒。
在现生种子中,淀粉主要储藏于子叶和胚乳中, 用来为植物幼体的发育提供营养。但经过对数千张大孢子超微结构图的观察发现,该化石的淀粉颗粒仅分布于大孢子的表面,在大孢子的内部并没出现,因此基本可以排除这些淀粉颗粒是用来支持石松类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
通过与现生一些依靠动物传播的植物种子对比,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位于大孢子近极面的淀粉团块,与现生一些种子上被称为油质体的结构非常接近。现生种子的油质体能够吸引蚂蚁、陆生软体动物或鸟类取食种子,从而实现种子的远距离传播。
类似的可食淀粉附着体在早二叠世的大孢子表面出现表明,远远早于最早的蚂蚁和鸟类出现之前,远古的某些石松类植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能够大量产生并储存淀粉,同时利用这些淀粉吸引当时陆地上的一些生物(如蜗牛、蟑螂和某些环节动物)的取食来实现自身的传播,从而在当时已经建立起动植物互利共生的现象。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淀粉在人体的 进行初步消化,在 中被彻底分解为 。根据上文可知,现存最早的淀粉粒化石出自距今 年前。
(2)石松类大孢子结构类似于现生植物的 (填器官名称),其淀粉颗粒仅分布于大孢子的 ,其作用可能为吸引动物取食,从而实现 。植物能够演化出这一适应性特征,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是 的结果。
(3)结合文章推测,现存的石松类植物与以下哪种植物的亲缘关系最近( )
A.葫芦藓 B.肾蕨 C.苏铁 D.杨树
(4)在发现石松类大孢子化石的同一地层中,不可能出现的化石是( )
A.蜗牛化石 B.蟑螂化石 C.蚂蚁化石 D.马陆化石
【答案】(1)口腔;小肠;葡萄糖;2.9-2.8亿
(2)种子;表面;种子的远距离传播;自然选择
(3)C
(4)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食物的消化;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考古团队在山西省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石松类大孢子化石,该化石出自距今2.9-2.8亿年前的地层中,根据多方面的证据,表明这些颗粒属于淀粉颗粒。(2)石松类大孢子结构类似于现生植物的种子,分布于大孢子表面的淀粉颗粒能吸引动物取食,从而实现种子的远距离传播。植物能够演化出这一适应性特征,是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石松类植物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是裸子植物,苏铁也是裸子植物,故答案为:C。(4)由根据题干可知,石松类大孢子比蚂蚁、鸟类等出现得早,石松类大孢子化石的同一地层中,不可能出现的化石是蚂蚁化石,故答案为:C。
【分析】1、三大有机物的消化起始部位:淀粉——口腔,蛋白质——胃,脂肪——小肠。三大有机物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彻底消化的产物分别是:淀粉——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2、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发达的根、茎、叶,种子裸露,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没有花、果实这两个器官;松、杉、柏等都属于裸子植物。
3、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高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