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_教案2 青岛版(五四制)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数学上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_教案2 青岛版(五四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12 17:5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二)
【教学内容】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2.借助具体情境,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3.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教学准备】
衣柜挂图、花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同学们,我们已经帮妈妈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该放在哪儿呢?(学生独立回答)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的。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问题。
1.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衣服的?
2.图中还有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二)学生可能会说:妈妈的衣服最多。
你是怎么知道妈妈的衣服最多的?和谁的衣服比的?
学生可能会说:
1.本来妈妈的衣服就多;
2.我数了数妈妈的衣服多;
3.妈妈的衣服那一摞厚。爸爸和小明那一摞薄。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二、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一)教师引导提问:看看这些衣服,你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学生独立思考。(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多少,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长短)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出对多少、厚薄的比较,引出课题。
在交流过程中,讨论交流哪些物品之间可以比较,比较什么。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短……(渗透比较的相对性。)
学生能正确说出比较的结果,说清自己是怎样想的,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花瓶除了比大小,还可以比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两件物品时可以比较多个方面,比如:花瓶的粗细、轻重、高矮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拓展练习,联系实际。
1.自主练习: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补充练习:伸出各自的手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第几根手指比第几根……谁最长,谁最短?)
3.比较:除了衣服,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自由发言,交流想法。
三、巩固
(一)自主练习:先向学生介绍天平,再让学生独立做。
教师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的三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重量比一个青萝卜的重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自主练习:让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一说理由。
说一说,你还能比什么?
四、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任何两个物体都可以进行比较,想一想都可以比什么?
小组讨论,指名发言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找一找,我们周围有没有可以比较的东西,你能提出一些关于比较方面的问题吗?(小组合作,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初步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想一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较?回家说给家长听一听。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巩固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
(一)先认识都是有哪些事物?再说一说按什么标准分类?怎样分?
(二)教师说明要求:可按要求填序号。
(三)还可以按什么标准来进行分类?让学生说一说。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分法。
二、学习用品装书包(在学习用品下面画“——”)
(一)让学生说一说物品的名称。
(二)指名说一说哪些是学习用品?教师用“——”画出来。
以上两题主要是考察学生能将有关分类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三、引导学生听清楚题目要求,分清厚薄。
请将最厚的画“√”最薄的画“○”
VCD机( )笔记本电脑( )
指导学生观察这三种物体分别是什么?
判断最厚和最薄的各是什么,并说说看是怎样判断的?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