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杀技]高考生物专项突破: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必杀技]高考生物专项突破: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5-08 14:0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必杀技]高考生物专项突破: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考纲速递:
考纲展示 考纲解读
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Ⅱ) 说出酶的化学本质、酶的特性、影响因素及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阐明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细胞呼吸 (Ⅱ) 描述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及细胞呼吸的原理,探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说出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描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人类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说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阐明其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举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考纲展示 考纲解读
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Ⅱ) 说出酶的化学本质、酶的特性、影响因素及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阐明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细胞呼吸 (Ⅱ) 描述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及细胞呼吸的原理,探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说出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描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人类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说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阐明其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举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方向解读:
1.考查角度:(1)考查酶的化学本质、催化特性等探究实验及相关实验设计、影响酶活性的曲线及图表分析;(2)结合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考查ATP与能量代谢的关系;(3)考查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速率的制约因素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物质转变及相互关系,光合色素的种类、颜色、生理作用及实验;(4)考查细胞呼吸的类型、有氧呼吸过程、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分析及相关实验设计以及粮食、果蔬贮存的原理与应用。
2.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中综合题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非选择题几率会增加。
3.高考预测:(1)以图表形式概括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以酶的实验为背景考查实验探究能力;(2)围绕ATP联系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能量代谢等,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及理解能力;(3)将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代谢等代谢过程联系在一起,并与生产实践结合考查粮食、果蔬的贮存问题,以影响细胞呼吸强度的因素为背景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4)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科的命题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试题综合性大、灵活性强、开放度大、命题形式灵活多变,其中主要集中在: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对光合作用的产物、中间产物含量的影响;②光合作用的过程(重点是光反应、暗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③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互影响。
学习指导:
1.线索导引,强化联系
(1)以能量来源、储存、释放为主线,辐射酶、ATP、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相关知识;
(2)以物质合成与分解为纽带,系统复习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等内容。
2.归纳、比较,深化理解
(1)通过与无机催化剂对比,理解酶的特性。以曲线形式表示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对比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物质、能量变化。
(2)归纳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实验设计的规律方法,注重实验过程中实验变量的确定与控制,以及实验预测、推断及相关结论分析。
3.图文结合
(1)运用图文结合法使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场所、物质变化的关系形象化、直观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2)以图表、曲线形式表示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影响,强化坐标曲线的分析,关注曲线特殊点和线段的意义,掌握分析曲线的规律方法。
4.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原理及意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加深知识的内在联系。
考点分析:
一、酶的本质、作用及实验验证
1.酶的本质及生理功能
2.酶催化作用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能力远远超过无机催化剂。
(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底物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底物,促使底物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高温、过酸、过碱都可使酶失
活,其原因是引起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低温一般不会使酶失活,只是催化活性受到影响。
(4)多样性:酶的多样性是由酶的专一性决定的。
3.酶是蛋白质的验证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
(2)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照,实验组若出现紫色,证明待测酶液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出现紫色,则该酶液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
(3)实验变量:自变量是待测酶液和已知蛋白液,因变量是是否有紫色反应。
4.酶的催化作用验证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
(2)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底物性质利用相应试剂检测底物是否被分解,而对照组底物不被分解则证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3)实验变量:自变量是相应酶液的有无,因变量是底物是否被分解。
5.酶的种类
酶种类很多,分类标准非常复杂,仅就经常涉及的几种进行简介:
(2)按功能
二、酶的特性及相关实验分析
1.酶的专一性
(1)实验原理
①淀粉 非还原糖 ――→酶麦芽糖 还原糖 蔗糖 非还原糖 ――→酶葡萄糖 还原糖 +果糖
②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来判断淀粉酶是否对二者都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
(2)实验操作程序
试管编号分组并进行单一变量处理
 
分别加入等量唾液淀粉酶溶液,并37 ℃保温5 min
 
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在60 ℃热水中保温2 min
观察现象: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2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结论: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2.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
(1)实验原理

 淀粉麦芽糖
 ,碘液    ,碘液
蓝色   无蓝色出现
②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2)实验流程
序号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加等量可溶性淀粉溶液 2 mL 2 mL 2 mL
2 控制不同温度条件 60 ℃热水(5分钟) 沸水(5分钟) 冰块(5分钟)
3 加等量新鲜淀粉酶溶液 1 mL(5分钟) 1 mL(5分钟) 1 mL(5分钟)
4 加等量碘液 1滴 1滴 1滴
序号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5 观察实验现象 不出现蓝色(呈现碘液颜色) 蓝色 蓝色
结论 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
3.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
①H2O2H2O+O2↑
②pH可影响酶活性,从而影响O2的产生量,据O2产生量的多少可判断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实验程序
序号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注入等量过氧化氢酶溶液 2滴 2滴 2滴
2 注入等量不同pH的溶液 1 mL蒸馏水 1 mL盐酸 1 mLNaOH溶液
3 注入等量的H2O2溶液 2 mL 2 mL 2 mL
4 观察现象 有大量气泡产生 无气泡产生 无气泡产生
三、影响酶促反应的曲线
1.表示酶高效性的曲线
(1)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2.表示酶专一性的曲线
(1)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明显加快,说明酶A催化底物A参加反应。
(2)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不催化底物A参加反应。
3.影响酶活性的曲线
(1)在一定温度(pH)范围内,随温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2)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
(3)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4.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如图甲。
(2)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典例解析:
【例1】关于酶的性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B.淀粉酶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
C.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D.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解析:根据酶的定义可知A正确,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B正确,根据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可知C正确,而酶离开活细胞后,只要外界条件适宜,仍然发挥催化作用,如唾液淀粉酶,故D项错误。
答案:D。
【例2】下表是某同学为验证酶的专一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a~d代表试管,①~⑦代表实验步骤。对该实验方案的有关评价,错误的是(  )
A.淀粉酶的用量属于自变量
B.②和④会影响酶的活性
C.②、④和⑥的温度设置有一处错误
D.④和⑤的顺序有误
解析:整个实验中唯一的自变量是底物不同(淀粉和蔗糖),因此A错。B正确,因为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C正确,该实验中②、④的温度应是37 ℃,⑥要求在沸水浴中进行。D正确,检测还原糖时要求先加入斐林试剂,后加热。
答案:A。
【例3】如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或生成物量)变化情况。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1能用来表示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②图2虚线表示增大酶浓度后,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关系的变化情况
③若图2中的实线表示过氧化氢酶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率,则虚线表示Fe3+的催化效率
④图2也可以用来表示不同温度下,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酶促反应的曲线分析。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物浓度随反应的进行而逐渐降低,因此图1可表示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增大酶浓度,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而不会改变生成物的量,因此图2可表示增大酶浓度后,生成物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过氧化氢酶催化效率比Fe3+高,图2中若实线表示Fe3+的催化效率,虚线可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在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酶催化活性下降,因此图2不能表示不同温度下,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