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5.1阿Q正传学案-高二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5.1阿Q正传学案-高二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2 11: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导学案 创编人:语文组 审核人:王丽红 审批人: 使用时间:第 周 第1--3课时 编号:44
第二单元第5课 导学案
阿Q正传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预习案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阿Q正传》。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小说基本情节。
2、探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重点难点】
探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情景导学】
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XX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二)写作背景:
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辛亥革命失败。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所以,革命遭到失败。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得以窃取政权。辛亥革命流产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他们仍然“想做奴隶而不得”。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
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精妙的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华盖集·通讯》)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阿Q。从更远的思想根源来说,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陈陈相因,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二、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三、阿Q人物形象分析:(结合作品分析)
一个贫苦的农民;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 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农民;精神胜利法。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品味人物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2、认识作品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社会根源。
【重点难点】
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情景导学】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让我们走进《边城》之美吧!
【学习活动】
活动一:思考探究:
1、结合作品,找出阿Q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分析阿Q的心态:
2、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①对复古心理的否定;②对空想主义的否定;③对“羊与凶兽”的双重性格的批判。
3、结合作品,分析漫画式的夸张手法:
活动二:思考探究:
从《阿Q正传》发表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评论界一般认为阿Q 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 正传》正是对国民性弱点的自我批判。但近年来,评论界开始重新解读“精神胜利法”,有观点认为是人处于一切生存困境时追寻思想安慰的合理反应。只不过这种选择根本不会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的生存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你怎么看?
训练案
【学习目标】
完成一篇作文
【学习活动】
1、以《阿Q的“精神胜利法”之我见》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300





2、自评互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