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常见的传动装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一)课标内容?
1.知识目标?
(1)观察常见的传动装置,了解其作用。?
(2)会计算齿轮传动的传动比。?
(3)了解齿轮传动在钟表中的使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齿轮组安装操作,掌握齿轮转速与齿数的关系。?
(2)拓展延伸多个齿轮组成的多级齿轮系能达到较大传动比。?
(3)观察分析钟表模型考虑各齿轮应满足的传动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参与探究实验,获得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体会动手实验的乐趣。?
(2)初步体会物理学的和谐美和统一美,发展对机械制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分析实际问题,关注物理与生活的相互联系,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领略科学探究对“大国智造”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了解常见齿轮的特点,形式,和应用,会计算简单的齿轮传动比。?
二、教材分析??
“常见的传动装置”是人教版物理选修2-2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常见传动装置的理解是后续的其他传动及热机的基础,所以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本节课把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规律解释生活物品的工作原理,充分发挥模型建构的重要作用,通过学生亲身设计传动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
(一)教学重点?
掌握齿轮传动的传动比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
(1)多级传动的组装要求(2)实验模型方案的设计?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转速、平动和转动的知识基础,并经历前面多个动手操作实验积累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方法,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大国重器”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机械与传动装置的技术要求也日趋精英化。?
?
二、课前作业展示?
由小组汇总课前观察结论,回答,生活中常见的传动装置有哪些??
?
三、新课教学?
(一)常见的传动装置种类????????
(二)齿轮传动(重点)
?1.什么是齿轮传动??定义:是指主动轮与从动轮的轮齿直接啮合的传?动装置。?
2.讨论回答(通过小组设计模型实验完成):(1)数一数齿轮传动模型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齿数。
?(2)摇动摇柄,观察主动轮是如何通过轮齿的啮合传递动力的。?
(3)当从动轮旋转一周时,看看主动轮转过几周,这与齿轮齿数有什么关系?
3.想一想“如何更好的达到增加齿轮传动的传动比的目的”??
4.大家谈,钟表的齿轮传动比应满足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通过周期计算钟表各表针之间的传动比,计算它的传动比;?
教师通过展示教学模具对学生的理论计算进行归纳总结。?
?
5.动手做:组装闹钟
(三)课堂小结??
1.齿轮传动:是指主动轮与从动轮的轮齿直接?啮合的传动装置。?
2.齿轮的转速与齿数的关系
?3.多级传动?
4.不同的齿轮传动类型?
(四)课后习题?
1.有一种十档变速自行车变速系统由两个大齿盘组成的齿盘组和5个齿轮组成的飞轮所构成。两个大齿盘的齿数各为50和32,而飞轮上不同齿轮的齿数分别为14、17、20、24与28。分别求出十个档位的传动比。??
2.观察学习用的修正带,说说它里面有哪些传动装置,各起到什么作用。??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对自己的表现还有哪些不满意? 通过气势恢宏的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带着爱国情怀,工匠精神自然地进入课堂教学,且可以更好地利用学生在进入学习状态前的五分钟心理适应阶段。
??课堂延伸,学
习不仅局限于课堂,生活中也处处是物理。
??提出具体问题,以图片形式触及学生视觉神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巧妙设问、多层引导、多维解读,放宽思维,引导生生间共同探讨。
教师利用师生视角互补的层面,由简入繁,开阔学生视野。???
由理论延伸到实践,认识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也有着深刻的物理规律。??
教师巡视实验过程,并指导实验目标及操作要点,化理论为实践。??
对课堂所学进行整合归纳,使知识主线更加明朗,利于知识得消化吸收。
??
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校园学习和实际生活接轨。
检查效果,诊断问题,对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做出自我判断并结合不满意效果进行改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感悟大国情怀。
?????????
从积累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出问题答案。
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开发自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通过学生讨论,充分?“利用”学生,发挥学生潜能,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互补。
动手、动脑、独立思考、有效实践。?通过小组之间,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达成学习目标。??????????????
准确判断自己学习收获。??????
与教师达成有效反馈沟通,做好课下探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