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设计1.2-2设计中的人机关系(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技术与设计1.2-2设计中的人机关系(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通用技术
更新时间 2012-05-08 18:5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2-2设计中的人机关系(2课时)
撰写人:李锦玉
一、设计思想
  《设计中人机关系》讲述的是基础性知识,是后面内容的学习的基础。本节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事件进行思考分析,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该内容主要采用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内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烘托课堂气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材分析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是《通用技术》中《技术与设计(1)》苏教版第二章第二节。本节分成三个内容:(1)什么是人机关系;(2)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3)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本节教学内容是全书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和上一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都是围绕技术与设计的问题展开的。在技术世界中的的设计,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最终目的的。因此,设计时要考虑人机关系,以便能使设计的技术产品适合人的需要。这里的人机关系不是专业的设计,它更多地反映一种理念,重在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关系的视野中认识设计,为构思、评价、优化方案打下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特别是“机”的丰富内涵。并通过简单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能较好的把握人机关系的概念,体验到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较好的掌握和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机关系是比较陌生的,学习时容易对本概念产生误解。对于本节课内容不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或灵活地运用,只要求学生达到理解水平,认识理解人机关系的知识,使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分析方法。高中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情景,列举学生身边熟悉的具体实例,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和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了解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
2、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对生活中所存在的人机关系进行简单分析,掌握一些设计分析方法的知识,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机关系的分析,从中体会到在产品设计中人性化、人文关怀的设计思想,并形成认真严谨的态度,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树立起正确的设计观念。
五、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理解人机关系。
2、难点:
  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是隐含在产品的设计中,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反映的是一种理念,一种较为重要的分析方法。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1、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
  2、学生的活动,体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初步掌握人机关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3、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实物的演示及对日常事件的思考,引导学生归纳出产品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生活场景的观察、分析和讨论,结合教材内容,了解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4、教学中利用图片和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质疑,让学生领悟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应用,体会人机在人机在设计分析中是一种重要方法。
  5、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上一节课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的学习,懂得设计推动技术的发展,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技术是设计的基础,技术与设计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作用。技术世界的设计,重点是技术产品设计,在设计中,我们所设计的产品都是为满足人的需求出发,为人服务的。因此,在设计活动中,人与物(环境)关系是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一)人机关系
1、什么是人机关系
  同学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与身边的物品发生联系。当我们使用这些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就称为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中的“机”是什么呢?
2、机的含义
  除了人们通常所说的机器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工具、仪器、仪表、设备、设施、家具、交通车辆,劳动保护用具以及人所处的环境等。
  同学们坐在教室里,观察一下并说出与周围什么物品构成了人机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并回答:(身边笔、桌椅、书、衣服、教室及环境等)
马上行动p28页:找出下列活动中的“人”与“机”,体会其人机关系。
a、教师拿着粉笔板书 b、农民用锄头助地 c、渔翁在河边用钓鱼竿钓鱼 d、司机手握方向盘 e、妈妈拿着拖把拖地
通过分析学生对人机关系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那么人与产品存在有哪些方面关系?
3、人与产品存在的人机关系
案例分析(一):
以教师进门为例,讲述人与门、人与手把、人与门板、人与门框及环境构成的人机关系。说明人与产品构成多方面的关系。
案例分析(二):
讨论教材P29页人与电梯存在哪些方面的人机关系。
人乘电梯到某一楼层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人机关系:①人与电梯门;②人与电梯外按键;③人与电梯厢体之间;④人与电梯内按键;⑤人与厢体内的照明、高度、宽度等的人机关系。进一步说明多方面的人机关系。
针对教材P29页马上行动的例子,教师坐在椅子上,让学生分析,人坐在椅子上的时候,人体的哪一些部位与椅子构成哪些人机关系。
教师小结导引:通过人机关系内容的学习,同学知道,人与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我们在设计中考虑人机关系时需 要实现哪些目标呢?
(二)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引入:我们设计的产品都是从人的需求出发,为人服务的,因此,人机关系也就成为设计活动中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人与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我们在设计中考虑人机关系,需要实现哪些目标呢?
案例分析(三):
组织前后排同学互换穿鞋子,坐高低不同的椅子体验鞋子、椅子设计中的人机关系,为什么穿别人的鞋子不舒服,坐在高低不同椅子上感觉不自在?
学生讨论思考:教师总结,得出要达到高效,舒适、健康、安全等要求。
1、高效:
  在设计中,应把人和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合理或最优地分配人和机的功能,以促进二者的协调,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还应考虑人机所在的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如温度、湿度、噪声、照明、振动污染和失重等也影响人的效率和行为。
案例分析(四):
教材P30页:铁锹的作业效率。实验改进哪些具体的人机关系而使工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主要改进了铁锹的运载量与人的负荷强度的关系,装载强度、次数、与人的疲劳的关系)
2、健康:
  是指人在长期操作或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品不会对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们使用的产品如果使用不合理,就使人处于不恰当的作业姿态,长时间的操作或使用它,不仅使人感到疲劳,而且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指出教材p31页马上行动图片中设计不合理、有损人体健康的地方。
教师举例提出问题并分析
(1)互穿鞋: 问:穿不合脚的鞋,对人有害吗?
(2)教室的灯光 问:长期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对人的眼睛会造成危害吗?
3、舒适:
  是指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人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操作或使用的姿势能够在人们自然、正常的肢体活动范围之内,从而使人不致过早地产生疲劳,心理上的舒适感受也是人机关系应当考虑的目标。
案例分析(五):
教材P31页图片思考并回答:右图使用起来更舒适,理由:
(1)塑料包裹处理使抓握舒适;穿孔处理可以方便悬挂放置。 (2)把手大小较合适,使用 时,省力、舒适。
(3)手柄长度比较合适,使用时,腰不用弯太低,减轻腰部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自行车的车把上都套有塑料套;水桶的提把上套有塑料套等
4、安全:
是指人们在操作和使用产品过程中,产品对人的身体不构成生理上伤害。
例如:产品与人的接触部份不允许有尖角和锋利的边槽;容易产生危险的地方应进行安全保护设计;汽车的安全带设计;冲床的安全保护设计;儿童座椅前的护拦设计等。
教师引导:人机关系要实现的几个目标是融为一体的,而不是只实现某一个目标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将几个目标综合起来加以考虑。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在设计中除了考虑上述四个目标外,人机关系还需要实现哪些目标。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回答:(美观、实用、成本、环保)
案例讨论(六):
请指出我校运动场(操场、跑道、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人机关系设计不合理的地方。
(操场场内部分泥土、砂石祼露,高低不平;跑道是泥土、砂石填成,坑坑洼洼、雨天积水,人踩易凹陷,晴天尘土飞扬;篮球场、羽毛球场,场内为砼浇捣而成面层,运动时易造成脚、腿部伤害等)。
造成这些原因是因设计中考虑不周而产生的,设计时未能做到以人为本。
那么设计时如何考虑才比较合理呢?
(三)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前面已学过,在设计中,合理的人机关系应该达到高效、健康、舒适、安全等目标。如何实现这种合理的人机关系呢?首先应该明确设计涉及哪些人机关系;其次要考虑这些人机关系涉及哪些因素和技术指标。
例如:要实现人与门之间的合理的人机关系,就要考虑门的高度、宽度等,而要实现人与门把手之间合理的人机关系,除需考虑门把手的大小、安装的高度外,还要考虑人旋动门把手时所需要施力的大小。
在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的设计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特殊人群:是指人身体有缺陷或与常人不同的一类人。
多数产品是针对普通人群的特点和需要进行设计的。设计参照的标准是依据普通人群的数据确定的。如常见门,门高200cm,宽70—80cm,门把手高100cm。这些都是以普通人群的身高,体宽以及左右手习惯等标准设计的,适于普通人群的操作、使用。
课本P32页,马上行动中,地下通道图片中,它的设计忽略了哪些人群的需要
(忽略了特殊人群的需要:右边没有扶手,没有婴儿车、残疾车上下的通道和盲道等)
同学们都知道特殊人群也是我们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往有着独特的需要。设计时,还应该充分地考虑特殊人群的特点和需要,产品设计中不可将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完全对立起来。
那么现实产品设计中考虑特殊人群有哪些呢?
展示图片:
A、教学楼残疾人上下通道; B、人行道中设置的盲人道; C、宾馆大门的入口及感应推拉门; D、医院内病人的电梯。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
人们使用产品时处于静态和动态两种状态交替之中,因此,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
概念理解:
静态尺寸:是指人的构造尺寸。
动态尺寸:是指人的功能尺寸,包括人的动作范围,体形变化等测量数据。
案例(七)讨论:
同学们坐的座位的人机关系及课本P33页马上行动中,人与床之间的人机关系。动态与静态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是不同的,在物品摆放时,要考虑动态与静态的协调。
为了形成良好的人机关系,不仅要使产品符合人体静态尺寸,而且要人在使用它时,能够方便施力,有足够的空间等。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减少人体疲劳,提高效率,满足健康,舒适的要求。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且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例如:(1)茶座、咖啡屋的设计:以暖色调为主,将空间处理得小一点,以营造温馨、宁静的效果。
(2)办公室设计:以冷色调为主、空间处理要简洁明快,以求产生严谨、高效的工作氛围。
(3)教室设计:以冷色调为主:将空间处理得纯洁高雅,严肃认真,以营造、活泼、奋发向上的氛围。
案例讨论(八):
居室、家具的造型设计及装饰、图案等是如何考虑人的心理需求的?(小孩、成年人、老年人心理要求是不同的,在设计时应分别对待)
此外:还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都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如果能在设计中注意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就可以将人机关系处理的更好。
4、信息的交互:
人与产品的互动过程就是人与产品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即人机之间的运用信息语言交流的过程。
例如:前些年的按键式固定电话,只有按键而没有液晶显示屏,无法显示拨号信息,人们只能通过听电话按键提示音判断是否按下按键。现今出现的液晶显示屏电话,可以提供给人们视、听觉双重信息传递途径,大大地方便了用户的操作。
  教材P35页,汽车的颜色,说明开银灰色车最安全;其次是红色、黄色、蓝色的车;再次是绿色和灰色的车;最不安全的是棕色的车。
  说明人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有选择的,不恰当的信息传递,往往会导致不良的人机关系。改善信息传递的信息源或途径能够获得更好的人机关系。
课堂小结: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人机关系是满足人的需求的方法。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要注意人机关系,这是设计的重点。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事件进行思考,能够理解什么是人机关系,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了解设计中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课堂讨论:根据上面所学知识,对学校校门口、教室及教室走廊等场所或设施,还存在哪些不符合人机关系目标的问题展开讨论。
(校门口:离公路距离太近;进校门有一定陂度<内低外高>。教室:学生数多,座位间距狭窄;环境太单调;第一排桌位离黑板太近。教室走廊:护栏低;走廊宽度不够宽等)
八、知识结构:
第二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一)人机关系
1、什么是人机关系 2、机的含义 3、人与产品存在的人机关系
(二)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1、高效 2、健康 3、舒适 4、安全
(三)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的心理需求 4、信息的交互
九、作业设计
1、选择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产品,分析其在人机关系处理上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并填写下表。
产品名称
现有缺陷 改进意见
1、
2、
3、
……
2、观察研究:
回家观察分析犁的结构(犁头、犁壁、犁辕等)特点和作用?
【问题研讨】
1、球鞋鞋底为什么不设计成平底?
2、高速公路设计成无坡度和弯度时,后果会怎样?
十、教学反思:
人机工程学是比较专业的课程,深浅程度应任何把握,这是教学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不宜过于展开。人机关系作为高中学生技术设计的入门,要求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一种设计理念,知道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在设计中任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
第二节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教材版本】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设计理念】
从生活实例入手,使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人机关系的内涵并切身体会到怎样去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人机关系是人机工程学研究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技术设计活动中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本节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剖 析了人机关系的丰富内涵,指出了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产品是为人服务的,设计产品时,要力求人机关系合理,渗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学生熟悉有关 设计的分析方法方面的知识,为后续学习中关于设计方案的构思、交流、评价、优化作准备。本节分成三个内容:(1)什么是人机关系;(2)人机关系要实现的 目标;(3)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技术世界中的设计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最终目的。因此,设计时必须考虑人机关系,以便能使设计的技术产品适合人的需要。
2课时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第一章使人对技术世界有了相当的了解,第二章第一节又可以认识到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本节则涉及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各种因素,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人机关系的合理实现而展开。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本节的人机关系不属于专业设计的范畴,主要反映一种理念,学生能够在这种关系的视野中认识设计,为构思、评价、优化方案打下基础。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通过实例分析人机关系及“机”的内涵。重要的是从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到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和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学生往往是不经意地使用产品,虽然对人机关系的概念是陌生的,但对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应用是有经验的。通过简单而熟悉的 事例的分析,学生容易形成人机关系的概念,但人机关系的内涵是丰富的,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有各种不同的人机关系,使“人”与“机”之间构成复杂的联系,如 何深刻领悟人机关系的内涵,如何评价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是学习难点。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学生对技术已经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基本形成了正确对待技术的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能够理解“技术为人服务”的技术理念。在本章的第一节中也已经了解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够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了解了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3.非认知因素分析
关于设计要“以人为本”理念,虽然都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认识到要在设计中考虑,且涉及了方方面面,需要学生树立以人为 本的思想。另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形成了想要进行设计的欲望。高中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情景,列举学生 身边熟悉的具体实例,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和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让学生对“机”形成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2)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
3)了解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 使学生能够对生活中所存在的人机关系进行简单分析,掌握一些设计分析方法的知识,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充分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实际体验,获取感性经验;学会通过亲身体验、调查、访问的方式,或者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归纳总结,初步学会评价产品的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师生互动、同学间的相互协作、亲身体验等积极的学习方式中,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建立科技服务于人与社会的观念,树立产品设计要“以人为本”的理念;选择适当的案例和练习题材,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节俭的美德,强化学生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人机关系,使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教学难点
由于人机关系隐含在产品的设计中,因而对人机关系中各层面上丰富内涵的领悟。
【教学环境】
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内进行案例分析和图像视频演示。
【教学方法】
讨论法;陶冶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无时不刻不与身边的物品发生联系。当我们使用这些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的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称为人机关系。
提出谜语和成语(投影图片和文字:花园背景、曹操的戏曲形象、谜语文字)
(1)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曹操在园门上写“活”字。说明曹操心理上的感觉:对门的尺寸不满意.)
(2)一幼童家住十楼.每天都要到楼下玩耍,下楼时乘电梯,而上楼时经常是爬楼梯回家,为什么不乘电梯回家 (幼童矮小,手够不着电梯内10楼按钮.说明按钮设计的位置未考虑到幼童的需要.)
(3)成语:杀鸡焉用牛刀.
讨论:指出所说明的问题。
总结:人与机的配合关系不和谐。
第二节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什么是人机关系:
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与身边的物品发生联系。当我们使用这些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的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称为人机关系。
思考:人机关系中的“机”指的是什么?
在人机关系概念中,“机”的内涵丰富。“机”除了通常所说的机器之外还有仪表、仪器、家具、服装等等,甚至是周围的环境,简单的说,“机”是指我们身边的所有物品。
“机”是为“人”服务的,要使人机关系合理,需要考虑哪些层面的关系?要达到什么目标呢?
教师补充:首先要剖析人机关系中各个层面上的关系,即要理解人机关系的丰富内涵。
“人”有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层面,“机”有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层面。人与产品的不同部位构成不同的关系,构成不同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单一的联系, 而是复杂的联系。举例说明。填写28、29页的“马上行动”。学生讨论第29页的案例分析----“乘电梯时存在的人机关系”。
马上行动:指出下列活动中的“人”与“机”,体会其人机关系
(1)教师拿粉笔板书
手与粉笔、黑板
(2) 农民用锄头锄地
农民与锄头、地
(3)鱼翁在河边用鱼竿钓鱼
鱼翁与鱼竿、河边
(4)司机手握方向盘
司机与方向盘
(5)同学拿着拖把拖地
同学与拖把、地
(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人”与“机”的内涵是丰富的,在不同的层面上构成不同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
案例分析:人与门之间构成哪些层面的人机关系?分别加以说明。
1.开门时的人机关系:
人与门框
人与门板
手与门把手
脚与门槛
(1)人与门框:框太窄,胖人出入不便,大沙发搬不进;剧院的门太窄,造成拥塞;机场的安检门有检测功能。
(2)手与门把手:各种拉手形状、材料、质感、方便程度不尽相同。
(3)脚与门槛:寺院的门都有门槛,这是佛教文化方面的缘故。
(4)人与门板:门板的开与合,玻璃门便于采光,内外透视而又防尘隔音,防盗门可防撬,人感到安全,花门可通风,板门有装猫眼的,有的门上装有玻璃窗,保险库的门厚重防爆,古城门厚实防撞。门的材质、颜色、图案、厚度、造型也有不同。
讨论:“乘电梯” 时的人机关系
1)人与电梯门的人机关系。
2)人与电梯外按键的人机关系。
3)人与电梯箱体的人机关系。
4)人与电梯内按键的人机关系。
马上行动
分析人坐在椅子上的时候,人的一些部位与椅子构成的人机关系:
手--------------扶手
背--------------靠背
臂- -------------椅子垫
腿--------------椅子垫、高度
脚--------------高度、底座
小结:
我们设计的产品都是从人的需求出发,为人服务的,因此,人机关系也就成为设计活动中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设计中,我们所设计的产品必须以人为本。
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等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人机关系是人机工程学研究中的一部分内容。
2.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1) 高效:
设计中应把人和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全理或最优地分配人和机的功能以促进二者的协调,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看录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parent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parent )点金故事:泰勒的高效管理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parent )
阅读“铁锹的作业效率”。
阅读: 案例分析----铁锹的作业效率
思考: “铁锹作业试验”中改进了哪些具体的人机关系而使工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用装5kg、 10kg、17kg、20kg煤的四种铁锹进行试验。
得出的结论是:用10kg铁锹时每天的铲料量是最多的
他发明了一个办法,铲轻料的用大铁锹,铲重料的用小铁锹,保证每锹都在10公斤左右。
(2)健康
人机关系所追求的健康,是人在长期操作或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品对人的健康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马上行动:
指出下列图片中设计不合理、有损人体健康的地方。
a.靠背角度
b.座面倾斜
c.靠背高度
d.座面太
投影图片:
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防止近视驼背
1.这块桌板是下倾的,不必低头弯腰就能看书了
2.左右两块升降板可以把创想学习桌调节到最适合学生身高的高度。
3.学生的胳膊可以很舒服地放在这个下倾的托肘板上。
4.这个护栏可以放书、笔、杯子等物。
5.这个稍大于学生腰宽的缺口,能让学生的身体进入桌子里,学生的双臂可以舒服地靠在托肘板上。
(3)舒适
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人体能处于自然的状态,操作或使用的姿势能够在人们自然、正常的肢体活动范围之内,从而使人不致过早地产生疲劳。
投影:
医院以蓝色、白色为主,使病人产生平和的心态
电脑桌给人舒适的感觉。
环境优美的小区和学校。
Google在瑞士苏黎世的一个办公室设计它设计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鼓舞人心的工作环境。
沙发:没有扶手、底座,但你坐上去仍然很舒服,它的坐垫和靠背是一体式的设计,省去了连接构件,跟身体的接触非常贴合,并且能随着身体的扭动而自动调节,是很贴心的设计哦。省去了底座,搬动也非常方便。
思考:你觉得右边两幅图中的小工具,哪个使用起来更舒适?为什么?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看这张图片说明人机关系还应考虑什么问题?
(4)安全
在长期操作或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能对我们人的身体造成伤害。
想一想:
在我们学校有哪此地方实现了人机关系中的安全目标?
例如: 走廊的栏杆、电风扇的位置,插座的位置………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除了上面的四个目标,在设计中,人机关系还需要实现哪些目标呢?
环保、美观、经济、简便、互动性强、功能强、操控又简单……
比如:古代人采集瓜果蔬菜用的是竹篮竹筐,现在的人购物,商家提供一次性胶袋。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几个目标是融为一体的,而不是只实现某一个目标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将几个目标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小结: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高效 泰勒:铁锹实验
健康 椅子、创想学习桌
舒适 医院 、沙发、 铁锹
安全 栏杆
3.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教师明确指出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的思路:
第一要明确设计涉及哪些人机关系。
第二要考虑这些人机关系涉及到哪些因素和技术指标。
并举例说明。
在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的设计中,还应该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1)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
马上行动
(1)地下通道的对设计中忽略了什么?
如图所示的地下通道,你认为其设计忽略了哪些人群的需要
盲人(地下通道只有台阶无车道,仅一侧有扶手,无盲人道,无椅子供人休息,无果皮箱,监控摄像头…)
讨论:如图设计中考虑到了哪些特殊人群的需要?
单车\婴儿车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
图中是否考虑到了人的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
请你找出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
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也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如:茶座、咖啡厅的设计应以暖色调为主,空间要小一些,以营造温馨、宁静的效果
办公室以冷色调为主,空间要简洁明快,以求产生严谨、高效的工作氛围
医院以蓝色、白色为主,使病人产生平和的心态
4)信息的交互
人与产品的互动过程就是人与产品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
如:电话机的号码显示、手机的来电显示、带摄像头的手机、3G手机、从收音机到电视机
信息的交互
当电梯到达指定楼层时蜂鸣器会发出声音提醒乘客.
通过开门和关门键,人可以发出开门或关门的指令.
人对电梯发出指令的工具,如:去八楼,只要按8号键.
数字屏反馈电梯现在的位置
上下箭头是电梯反馈给人的一种形式,如向上箭头亮表示电梯正在向上运动.
与电脑之间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交流
思考:如果汽车的喇叭声换成闪灯会有什么后果呢?
不同的信息传递类型有着不同的特征,不恰当的信息传递类型的选取往往导致不良的人机关系,我们应根据设计的目的为人机交互选择最佳的信息传递类型。
例: 汽车驾驶员与汽车的信息交互中,往往是通过驾驶员看汽车上的仪表完成的。汽车的状态,例如,速度、档位、剩余燃油量等信息,驾驶员可以在高速行车的同时用眼睛看出来,若用声音信息的话,驾驶员不能够随时得知车辆的状况。
选定信息类型之后,还要注意设计好信息源。信息源的布置应该符合安全、明确、快速定位的要求,并且要考虑操作流程、重要性、使用频率等方面。
阅读:汽车的颜色
为什么银灰色车较安全?
哪种颜色的汽车最危险?
危险:棕色、绿色、灰色
哪种颜色的汽车最安全?
拓展:
还需要考虑什么?
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还有生活习惯、民族信仰
例如:唐朝人、清朝人、中国现代青年人、阿拉伯人的服装款式、饰品都不同
教师补充:民族文化习俗、伦理道德观、价值观、时尚追求,这些方面实际上是心理因素的不同层面。(再次指出人机关系是多层面上的复杂联系,要善于剖析)
总结提升:
产品设计的目的是要满足人和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设计中要着重考虑人机关系的各个层面,“机”为“人”服务,所以产品的设计要“以人为本。
4. 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有时人机关系的目标不能全部实现或者目标之间发生矛盾,需要做出取舍.
小结:在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中,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关系:
普通人与特殊人群、学校、地下通道
静态的人和动态的、人、坐在椅子上、人与床
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茶座、咖啡厅、办公室、医院
信息的交互(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电脑、手机、电梯 不同颜色汽车
学生活动
利用课本第43页“综合实践”第2题,观察学校设计图纸,找出其中人机关系设计不合理的地方
布置作业:
P35 2T
补充练习2、3
1. 课外小活动:穿上礼服,皮鞋,去打打篮球,跑跑步,拉几下单杠,体验一下你与衣服鞋子的人机关系有何不适?
2. 秋天到了,天气渐凉,天干少雨,学校游泳馆中的水正好可用来浇草坪。如果本班任务安排给我们班,你选择什么样的容器提水浇灌?为什么?(可供选择的有大大小小的塑料桶,胶袋,玻璃鱼缸,水壶,汤锅等)
3. 站在工作台前栽剪布料,哪一把剪刀更方便、省力、高效?
4. 坐着剪纸用哪把剪刀更方便?
5.剪刀的不同设计目的是什么?
六.教学反思
这节内容的教学中,选择了学生较为熟悉的事例——人与门间的人机关系作为案例,多层次剖析,使学生对人机关系的含义有了深刻理解,通过后面“体验小活动”的反馈,表明解决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