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2020年1月,世界最大太阳望远镜(简称DKIST)拍得了人类迄今分辨率最高的太阳照片,图中光球层上的暗区是( )
A. 太阳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
2.(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下列细胞结构图中表示真菌的是( )
A. B.
C. D.
3.(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化学性质稳定,热导率高,在光电子方面应用广泛,是目前5G基站建设重点材料之一。氮化镓在物质分类上属于( )
A.混合物 B.单质 C.化合物 D.氧化物
4.(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在进行试管婴儿的过程中,医生将精子与卵细胞放在同一个培养皿中进行培养,观察受精情况。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培养皿相当于人体生殖系统中的( )
A.卵巢 B.输卵管 C.子宫 D.睾丸
5.(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小温同学用两面镜子来看自己的后脑勺某点,下列光路图表达正确的是( )
A. B.
C. D.
6.(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图甲表示人缩手反射的过程,图乙是反射弧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示意图。图甲中“E"对应图乙中的( )
A.① B.② C.④ D.⑤
7.(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西瓜是夏季有名的“解暑圣品”,下列结构能发育成西瓜中“果肉”的是( )
A.子房 B.子房壁 C.胚珠 D.胚
8.(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西班牙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新型钼化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分解水,从而实现低成本制取氢气。该反应的微观结构可用下图所示,O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分解反应
B.保持氢气化学性质最小微粒是氢原子
C.产生的氢气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反应结果可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9.(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用显微镜观察时,图中甲图为倍数不同的目镜(10X、5X)与物镜(100X、40X),图乙是放大400倍所看到的图像,欲将乙图视野右下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并放大1000倍观察,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直至位于视野中央
B.将物镜换成甲图中的镜头④
C.换成高倍镜之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D.若视野较暗,可以增大光圈
10.(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小温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雾 B.白磷燃烧结束就可将试管倒扣
C.倒扣试管后试管内液面会上升 D.可以用木炭粉代替白磷实验
11.(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GPS电子锁是共享单车科技含量较高的部分(如图所示)。骑行时,后轮中一台微型发电机能为电子锁内的电池充电。下列示意图中能反映该工作原理的是( )
A. B.
C. D.
12.(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13.(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如图所示的便携式水雾灭火器,可用于固体材料、液体、电器等灭火。喷射后成水雾状,活化剂会在可燃物表面迅速形成一层水膜,达到灭火目的。同时生成的水膜使得可燃物较难复燃。下列关于该灭火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使得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B.喷射后的水雾蒸发吸收热量,降低了火场的温度
C.喷射后的水雾漫布火场降低氧气浓度,防止复燃
D.喷射后的水膜使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不再燃烧
14.(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如图所示,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封闭,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时其形状发生改变。下图中,在隔板两侧分别装入两种不同的液体,不能比较出左右两侧液体密度大小关系的是( )
A. B.
C. D.
15.(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某款感应式垃圾桶如图所示,其工作原理如下:启动开关闭合后,垃圾桶才能正常使用,此时指示灯亮起;扔垃圾时只需将手伸到感应区上方一定距离内,感应开关自动闭合,动力装置工作,垃圾桶盖缓缓打开;手离开5秒后动力装置会控制桶盖闭合,然后感应开关自动断开,下列电路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有9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学习了分类知识后,小温将几种生物依据其特征进行分类,绘制了如下检索表。
1a有根,有绿叶------2
1b无根,无绿叶-------3
2a不开花结果------A
2b开花结果------B
3a用鳃呼吸------C
3b用肺呼吸-------D
(1)A,B,C,D中表示杨梅的是 。
(2)如图中,若果农连同提着的杨梅总质量为70千克,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0.02平方米,当他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为 帕。
17.(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温同学除认真学习外,还坚持进行跳绳、篮球等项目的锻炼。
(1)小温投掷篮球,球离手后还能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因为球具有 。
(2)跳绳时,小温先从地面向上起跳,起跳时,他受到的支持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是 。
18.(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 2020年4月24日(农历四月初二),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担任首次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目标是火星。
(1)当天的月相最接近图甲中的 。
(2)图乙中表示火星的是 。(填序号)
(3)火星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19.(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温州S1轻轨的运行,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小温同学为体验轻轨的便捷,乘坐S1轻轨从灵昆站到龙霞路站。
(1)图甲为车内的应急锤,其锤柄表面凹凸相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
(2)若两站之间的距离约为30千米,小温上下车的时间如图乙所示,则S1轻轨行驶的平均速度为 千米/时。
20.(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过度使用也会影响健康。
(1)青少年若长期用手机浏览文字、视频等相关信息,会使眼球的晶状体曲度过大,造成近视,图甲中可用来解释近视的成因的是 (填序号)。
(2)光刻机是制造手机芯片的核心设备之一,其工作原理如图乙所示。当将掩膜向上移动时,此时若在晶圆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晶圆应向图乙中的 的方向移动(填字母)。
21.(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硝酸钾可作为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小温同学在配置20℃的硝酸钾溶液过程中,向硝酸钾固体中分批加水,并充分搅拌,流程如图所示:
(1)在配置硝酸钾溶液的过程中,除上图所示的器材以外,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2)下图中可能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是 。
22.(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在锂电池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吉野彰等三位科学家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进一步推动了锂电池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上应用前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锂(Li)原子转变为锂离子的过程,锂离子符号可表示为 。
(2)图乙所示为汽车转向指示灯电路模型,R0为定值电阻,左转和右转两指示灯的规格相同,当将转向开关与触点3和4接通后,指示灯的发光状况为 。(电磁铁线图及衔铁阻值忽略不计)
A.两灯均发光,且都较暗
B.两灯均发光,且都较亮
C.两灯均发光,亮暗交替
23.(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高温期间,将冰块放入到容器内,置于教室中,可适当降低室内温度。
(1)教室内体温恒定的学生,体内的产热量 散热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整个过程中除冰块的熔化外,也能起到降温作用的物态变化是 。
(3)若在绝热的密闭容器中给0℃的冰加热。刚开始冰慢慢熔化成水,但温度保持在0℃;等冰全部熔化成水后,温度逐渐升高。实验获得如下近似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冰的质量(克) 100 100 200 200
冰熔化为水的最终温度(℃) 0 4 0 X
加热时间(分钟) 5 7.5 10 20
请推测表格中的X的数据为 ℃。(注:绝热是指体系与环境不存在热量交换)
24.(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 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以纪念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明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50周年。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据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将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中,制成了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1)钔的质子数为101,中子数为157,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
(2)在1869年之前,许多化学家就对当时已知的元素进行排列。但国际上公认把发明元素周期律的桂冠戴在了门捷列夫的头上,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A.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排列元素,这也是现在元素周期表元素排列的标准
B.门捷列夫以“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同一列”原则修正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完全是他的独创,并不需要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
D.门捷列夫非常准确地预言了当时还没有发现的新元素,并最终获得证实
E.门捷列夫当时在科学界威望极高,他的发明成果更能让人信服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28(2)题6分,其余每空3分,共36分)
25.(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为探究纸飞机飞行距离与纸张厚度、飞机形状以及纸张大小的关系,小温同学将不同厚度(用克/米2表示)、不同大小的纸张叠成不同形状的纸飞机,选择无风的环境,在同一起点,以相同的发射速度和相同的发射角度进行多次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下。
表一:纸飞机飞行距离与纸张厚度的关系
纸张厚度/(克/米2) 60 70 100 115
飞行距离/cm 352 627 575 410
(注:市面上A4纸张的厚度以5克/米2递增,例如60克/米2、65克/米2、70克/米2.....)
表二:纸飞机飞行距离与飞机形状以及纸张大小的关系
形状 距离 纸张大小 ①中翅型 ②平斗型 ③尖头型 ④波浪型
平均值(cm) 平均值(cm) 平均值(cm) 平均值(cm)
大 446 272 234 539
中 334 175 201 372
小 171 146 176 188
(1)在探究“纸飞机飞行距离和纸张厚度的关系”时,将四张厚度不同、大小相同的白色A4
纸张分别叠成如图所示的四架纸飞机,在无风的环境下,在同一起点,以相同的发射速度和发射角度进行多次实验。该设计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
(2)若要寻找飞机最远飞行距离的纸张厚度,在表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应该如何设置纸张厚度进行实验? 。
(3)结合表一和表二,你认为如何制作纸飞机能飞的更远? 。
26.(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抗生素是一类药物,能够有效地抗细菌感染,在医药及畜禽养殖业等行业广泛使用。畜禽粪便中常含有不能降解的抗生素,通过施肥进入农田。研究表明,进入农田的抗生素,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科研人员为研究四种常见的抗生素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取100粒玉米种子,随机分成五组,同时放入培养皿中,在其中四组中加入20mL浓度分别为25毫克/升、50毫克/升、100毫克/升、200毫克/升的抗生素A处理液,另一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②将抗生素A处理液换成抗生素B、C、D处理液,重复步骤①中的其他操作;
③每天定时观察各组并记录种子的发芽率;
④换用其他品种的玉米种子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对步骤①中玉米种子选择有什么要求? (说出两点)。
(2)分析数据可知浓度为25毫克/升的四种抗生素处理液对玉米种子的萌发均无抑制作用,请你推测原因可能是 。
(3)不同浓度的抗生素A、B、C、D处理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均能起到促进作用的是 。
27.(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小温同学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按如图甲正确连接电路,电源电压为6伏,逐次将不同阻值的电阻R接在a、b间。且每次闭合开关前,都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端。实验步骤如下:
①接入5Ω电阻,闭合开关,记录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
②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U0时,记录电流表示数;
③ ,闭合开关,重复步骤②;
④将步骤②、③中测得的4组数据,按描点法绘制出如图丙所示曲线。
(1)步骤①中,电流表示数为 安。
(2)将步骤③补充完整 。
(3)仔细分析,老师发现小温同学绘制的图丙曲线R1-R4中有一组数据不合理,请你予以指出,并提供得出该结果的分析过程: 。
28.(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实验室常用金属氧化物作为分解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为比较MnO2、CuO和Fe2O3三种催化剂的催化能力的大小,小明利用相关药品、仪器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为达到实验目的,虚线框中的氧气收集装置应选择乙图中的 。(填字母)
(2)老师对实验的建议:每组实验氯酸钾可取3克,催化剂可取0.5g。请结合老师建议,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比较MnO2、CuO和Fe2O3三种催化剂的催化能力的大小。
四、解答题(本题有6小题,29题6分、30题7分、31题5分、32题9分、33题8分、34题9分共44分)
29.(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花生有“长生果”的美誉,其营养丰富,有降低胆固醇、延缓衰老和预防肿瘤的功效。
(1)花生开花授粉后,花管里会长出一根果针,经过五六天的伸长,使子房钻进土里,进而发育成果实,所以又名“落花生”。由上述信息可知,果针可能具有的向性运动是 。
(2)花生开花至果实成熟,是花生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阶段,此时花生根吸收的水分主要通过叶的 作用而散失。
(3)为研究-定浓度的花生根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糖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①选取大小一致、正常状态的小鼠30只,随机平均分成Ⅰ、Ⅱ、Ⅲ三组。
②如图甲,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其胰岛。
③向Ⅰ、Ⅱ组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Ⅲ组注射等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花生根水煮液。
④实验结果如图乙,由此推测,一定浓度的花生根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是 。
30.(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消毒片,该消毒片加水活化后可杀灭物体表面、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1)二氧化氯(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实验室制备二氧化氯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2+Cl2=2ClO2+2X,请写出X的化学式 。
(3)教室课桌椅、讲台等高频接触表面,可用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有效氯可定量表示消毒效果,ClO2中有效氯的计算方式为:5×消毒片中氯元素质量+溶液体积。某同学在1升水中放入5片该消毒片,并充分溶解,请通过计算说明是否符合消毒要求?(消毒片中除ClO2外其他成分不含氯元素)
31.(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如图甲所示是一种自动浮沉的装置。其制作过程如下:
①将新鲜的植物枝条插入装有湿润泥沙的烧瓶中,并放入一支盛有适量二氧化碳缓冲液的试管;
②烧瓶口紧包一个可伸缩的气球,调节泥沙的质量,使烧瓶悬浮在装有水的容器中;
③将装置置于实验室中,白天用1千勒克斯以上的光源持续照射,晚上使装置处于黑暗中。
资料1:二氧化碳缓冲液能调节烧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浓度,并使其基本保持不变。
资料2:烧瓶中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光照强度的关系如乙所示。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对自动浮沉装置白天和夜晚的浮沉状况做出判断,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
32.(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深海是尚未被人类充分利用的潜在资源,为了探索深海资源,我国深海探测载体制造材料在不断研发中,某科研小组研制了轻质高强度复合材料GFC。
(1)科研小组用GFC及钢等其它材料制成探测载体模型,用了体积为0.5米3GFC材料300千克,求新型固体材料GFC的密度。
(2)随着探测载体逐渐潜入深海,水压可高达107帕,探测载体会出现体积收缩导致排水量减少,探测载体表面材料吸水,导致自身重力增加。用新型固体材料GFC制成的深海探测载体在进入深海后,排水量和吸水情况如图乙所示。该探测器载体模型空载时自重1080千克,当探测载体下潜至深海1000米处执行探测任务时,请计算其最多可装载货物多少牛?(海水密度取1.0×103千克/米3)
33.(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某兴趣小组为测定某品牌钙片中碳酸钙含量,取某品牌钙片10克放入烧杯中,每次加入50克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并用电子天平称量,记录实验数据如下。(除碳酸钙外其他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H2O+CO2↑)
加入稀盐酸次数 0 1 2 3 4
烧杯和所称物质总质量/克 150 198.9 247.8 297.8 m
(1)表格中m的数值为 。
(2)计算出该品牌钙片中CaCO3的质量分数(要有计算过程)。
(3)经过分析讨论,同学们觉得这样测得的结果有可能偏大,原因是 (可多选)
A.水会蒸发 B.盐酸会挥发 C.钙片没有充分研磨
34.(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图甲是小温设计的一款电子距离测量仪,R1是一根长2米,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其阻值长度的变化关系如图乙。物体M只能在导轨上向左或向右做直线运动,并带动与之相连的金属划片P移动,电压表示数可反映物体M移动的距离,且整个过程中电压表的量程为0-3V。开始测量前,金属滑片P置于电阻丝中点,电源电压为6伏,电压表量程为0-3伏,滑动变阻器R2的规格为“30欧、0.3安”。
(1)某次测量时,保持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变,R1的滑片向右移动了1米,则电流表的示数将 (选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2)将金属滑片P由中点移至最左端时,此时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多少?
(3)使用一段时间后,因滑动变阻器损坏,临时用一个10欧的定值电阻替代。请在图丙中绘出替换电阻后,电压表示数值与M移动距离的关系图。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
【解答】光球层的暗区现象是太阳活动中的太阳黑子,由于局部温度不同导致的;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D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真菌,是一种具真核的、产孢的、无叶绿体的真核生物。包含霉菌、酵母、块菌以及其他人类所熟知的菌菇类。
【解答】A、动物细胞,不符合题意;
B、植物细胞,不符合题意;
C、细菌,不符合题意;
D、酵母菌属于真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叫混合物;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解答】根据描述可知,氮化镓只由一种物质组成,为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故A错误;
根据化学式GaN可知,它由两种元素组成,为化合物,而不是单质,故B错误,C正确;
根据化学式GaN可知,其中不含氧元素,肯定不是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人体生殖系统是人繁殖后代,分泌性激素维持副性征的器官的总称。
【解答】精子和卵细胞是在输卵管中完成受精作用的,因此培养皿相当于人体生殖系统中的输卵管;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能够发出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即可。
【解答】小温同学要通过镜子看的是自己的后脑勺,因此光线肯定从后脑勺发出来,这些光线先经过右侧的平面镜反射,此时反射光线向左。这些反射光线射到左边的平面镜上,经过二次反射进入小温的眼中,此时反射光线向右,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和动物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系统调节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由图可知E是肌肉,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即 ⑤ ;
故答案为:D。
7.【答案】B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花 常被称为花朵,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门植物,又称有花植物或开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是结合雄性精细胞与雌性卵细胞以产生种子。
【解答】果实的果肉部分是由子房壁发育形成的;
故答案为:B。
8.【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氧气能够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这也是检验氧气的方法;
(4)微观上,物质由分子构成,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两种,应该是分解反应,故A正确;
B.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分子,故B错误;
C.产生的氧气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C错误;
D.根据反应结果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错误。
故选A。
9.【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显微镜的使用;
【解答】A、由乙图可知,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所以向右下方移动即可让其处于视野中央;故A正确;
B、由题意可知,需要放大物像,因此要更换放大倍数更大的物镜,物镜越长放大的倍数越大,所以要更换为甲图中的镜头3;故B错误;
C、换成高倍镜后视野会模糊,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故C正确;
D、视野较暗时,可以调节反光镜或者使用大光圈即可;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0.【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根据白磷燃烧的现象分析;
(2)根据温度对气压的影响判断;
(3)根据大气压强的原理分析;
(4)根据木炭的燃烧产物分析。
【解答】A.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A错误;
B.白磷燃烧后,试管内温度很高,气压较大,将试管倒扣后,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会偏小,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故B错误;
C.倒扣后,由于试管内气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于是烧杯内的水会进入试管内,液面会上升,故C正确;
D.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试管内的气压几乎不变,倒扣后,几乎没有水进入试管内,无法测量氧气的含量,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知识点】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闭合开关后,导线中有电流经过,下面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这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故A不合题意;
B.当磁场中的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摆动,说明有感应电流产生,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故B符合题意;
C.闭合开关后,磁场中的金属棒有电流经过,会受力而运动,这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故C不合题意;
D.闭合开关后,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相同,线圈匝数多的吸引的铁屑多,说明电磁铁的磁场强度与线圈匝数有关,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这不但说明它的密度大于空气的物理性质,还说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故A错误;
B.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它能够溶于水,这是物理性质,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这是化学性质,故B错误;
C.二氧化碳溶于水,这是物理性质,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这是化学性质,故C错误;
D.原来杠杆是平衡的,向右边的容器中倒入二氧化碳后,右端下沉,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这就是它的物理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A.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喷射后的水雾蒸发吸收热量,降低了火场的温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喷射后的水雾漫布火场降低氧气浓度,防止复燃,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喷射后的水膜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但是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B
【知识点】压强大小比较
【解析】【分析】根据橡皮膜的形状判断左右两侧压强的大小,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比较液体密度的大小。
【解答】A.橡皮膜向右突出,说明左侧压强大,且左侧液体深度小,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左侧液体的密度肯定大于右侧,故A不合题意;
B.橡皮膜向左凸起,那么左侧右侧压强大,且右侧液体的深度大,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当液体的密度相同,或者右侧液体密度小于左侧时,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因此无法比较密度,故B符合题意;
C.橡皮膜向右凸起,说明左侧压强大,且两侧液体的深度相同,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左侧液体的密度肯定大于右侧,故C不合题意;
D.橡皮膜呈竖直状态,那么两侧的压强相等,且左侧液体深度小,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左侧液体的密度肯定大于右侧,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5.【答案】B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解析】【分析】并联是元件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其特点是将2个同类或不同类的元件、器件等首首相接,同时尾尾亦相连的一种连接方式。通常是用来指电路中电子元件的连接方式,即并联电路。
【解答】 启动开关闭合后,垃圾桶才能正常使用,所以启动开关是总开关,控制指示灯和动力装置;启动开关闭合,指示灯亮,而感应开关闭合,动力装置才开始工作,所以指示灯与动力装置并联,且感应开关只控制动力装置;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答案】(1)B
(2)17500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检索表分类检索表是以区分生物为目的编制的表。常用的是二歧分类检索表。这种检索表把同一类别的动植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用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解答】(1)杨梅是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即B符合题意;
(2)果农站立在地面上,其自身重力为对地面的压力,;
故答案为:(1)B;(2)17500。
17.【答案】(1)惯性
(2)支持力大于重力
【知识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解答】(1)小温投掷篮球,球离手后还能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因为球具有惯性;
(2)起跳时,小温向上加速,那么合力向上,即支持力大于重力。
18.【答案】(1)A
(2)②
(3)3:8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太阳系是质量很大的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周边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绕其运转的天体系统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解答】(1)月相与农历有关,农历初二是新月,即A符合题意;
(2)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轨道的行星,即2;
(3)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其C与O的质量比为12:16*2=3:8;
故答案为:(1)A;(2) ② ;(3)3:8.
19.【答案】(1)增大摩擦
(2)6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1)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根据乙图确定轻轨的出发和到站时间,然后将其相减得到行驶时间,最后根据公式计算速度即可。
【解答】(1)图甲为车内的应急锤,其锤柄表面凹凸相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式增大摩擦力。
(2)根据乙图可知,轻轨的出发时间为9:00,到站之间为9:30,那么轻轨的行驶时间为:t=9:30-9:00=30min=0.5h,轻轨的平均速度为:。
20.【答案】(1)②
(2)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近视眼的晶状体曲度过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较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据此分析即可;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即可。
【解答】(1)近视眼的晶状体曲度过大,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因此图甲中可以用来解释近视的成因的是②;
(2)根据乙图可知,掩膜相当于物体,晶圆相当于光屏,如果掩膜向上移动,那么相当于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像距减小,即晶圆向图乙中的a方向移动。
21.【答案】(1)量筒、玻璃棒
(2)A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配置硝酸钾溶液的过程确定所需的实验器材;
(2)在配置溶液的过程中,如果有未溶的固体存在,那么溶液肯定是饱和的;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存在,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据此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将硝酸钾固体放入烧杯后,需要用量筒量出规定体积的水,注入烧杯后,再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最终得到硝酸钾的溶液,因此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量筒和玻璃棒。
(2)根据图片可知,在烧杯中注入25g水和50g水时,始终存在硝酸钾的固体,因此这时肯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当注入75g水时,没有硝酸钾固体存在,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当注入100g水时,硝酸钾溶液肯定不饱和。
①如果前三次都是硝酸钾在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那么三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由于第四次肯定是不饱和溶液,那么它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小于前三次,故A正确;
②如果前两次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而后两次都是它的不饱和溶液,那么前两次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后两次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小于前两次。对于后两次而言,溶质的质量相同,但溶剂的质量不断增大,因此溶质质量分数越来越小,故选C。
因此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是AC。
22.【答案】(1)Li+
(2)C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电功率;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锂原子变锂离子的过程中,是失去电子还是得到电子,进而确定离子所带电荷的种类和数量,然后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加上数字和正负号表示离子即可。
(2)根据触点的结合情况确定哪个灯泡发光,再根据电磁铁的吸合作用判断灯泡两端电压的变化,进而确定灯泡的亮度变化。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锂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锂离子,因此锂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只需在锂元素的符号右上角加上数字1和“+”即可,也就是Li+;
(2)根据乙图可知,当转向开关与4和3接触时,左右两个指示灯都被接通,因此两灯都发光。电磁铁吸引衔铁,将电路中的定值电阻R0短路,此时两个灯泡的电压增大为电源电压,于是它们的亮度增大。衔铁被吸合后,电磁铁同时被短路,它的磁性消失,于是衔铁被弹簧拉回,此时灯泡与电阻R0又变成串联,它们的电压减小,亮度下降,现在又恢复到开始时的情形。由于灯泡的电压大小不断改变,因此它们的亮度忽明忽暗,故C正确,而A、B错误。
故选C。
23.【答案】(1)等于
(2)水的蒸发(或汽化)
(3)8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热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发的热量时,人的体温会上升;当产生的热量小于散发的热量时,人的体温会下降。如果产生的热量等于散失的热量,那么人的体温恒定不变。
(2)液体由液体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3)根据公式Q=cm△t可知,对于水来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m和升高的温度△t成正比。对于同一种加热方式,那么水吸收的热量与加热时间成正比。那么水的加热时间最终与水的质量m和△t成正比。分别将1和2,3和4进行比较,得到水升高的温度和对应的加热时间,然后作比计算即可。
【解答】(1)教室内体温恒定的学生,体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整个过程中除冰块的熔化外,也能起到降温作用的物态变化是水的蒸发(或汽化)。
(3)将①和②比较可知,100g的水升高4℃的加热时间为:7.5min-5min=2.5min;
将③和④比较可知,200g的水升高x℃的加热时间为:20min-10min=10min。
根据公式Q=cm△t可知,
;
即:;
解得:x=8℃。
24.【答案】(1)101
(2)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2)根据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相关的科学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钔的质子数为101,根据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可知,它的核外电子数为101。
(2)A.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也就是原子里面的质子数的大小进行排列的,故A错误;
B.门捷列夫发现了“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同一列”原则,据此对已经发现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了修正,故B正确;
C.门捷列夫得到的元素周期表并不是他独创的,而是在前面大量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之上,再加上自己的仔细研究才得到的,故C错误;
D.门捷列夫非常准确地预言了当时还没有发现的新元素,并最终获得证实,故D正确;
D.在科学界,科学家的荣誉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之上的,和他本身的威望没有多大关系,故D错误。
故选BD。
25.【答案】(1)不合理,该实验设计存在纸张厚度和飞机形状两个变量(或该实验设计没有控制飞机形状相同)
(2)选择65克/米2、75克/米2、80克/米2、85克/米2、90克/米2、95克/米2厚度的纸张折成上述相同大小形状的纸飞机进行重复实验
(3)选择70克/米2厚度的纸张折成大波浪飞机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可知,纸张的厚度、飞机的大小和形状都会影响飞机的飞行距离,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即可;
(2)根据表一可知,当纸的厚度增大时,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先增大后变小。为了尽可能准确的找到飞行最远的纸张的厚度,可以尽可能的换用不同厚度的纸张多次完成实验;
(3)根据表一和表二找到纸飞机的飞行距离与厚度和大小的关系,进而确定纸飞机的制作方法。
【解答】(1)我认为该设计不合理,理由是:该实验设计存在纸张厚度和飞机形状两个变量(或该实验设计没有控制飞机形状相同);
(2)若要寻找飞机最远飞行距离的纸张厚度,在表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应该补充下列实验:选择65克/米2、75克/米2、80克/米2、85克/米2、90克/米2、95克/米2厚度的纸张折成上述相同大小形状的纸飞机进行重复实验。
(3)根据表一可知,当厚度为70g时,纸飞机飞得最远;根据表二可知,波浪形的大飞机飞行距离最远,因此我认为这样设计纸飞机飞得最远:选择70克/米2厚度的纸张折成大波浪飞机。
26.【答案】(1)大小相同、结构完整、籽粒饱满、不处于休眠期等
(2)种皮对种子的胚有保护作用或者种皮对污染物(或抗生素)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3)抗生素D(或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解答】(1)由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抗生素,因此其他量要保持相同,玉米种子要使用大小相同,颗粒饱满,不处于休眠期,结构完好;
(2)实验中的低浓度抗生素溶液对种子均无抑制作用,可能是种子的种皮的保护作用,还有可能是种皮阻隔了抗生素导致的;
(3)对比两种玉米品种,对玉米种子萌发都起到促进作用的是抗生素处理液D;
故答案为:(1) 大小相同、结构完整、籽粒饱满、不处于休眠期等;(2) 种皮对种子的胚有保护作用或者种皮对污染物(或抗生素)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3)D。
27.【答案】(1)0.3
(2)分别接入10Ω、15Ω、30Ω的电阻(或意思表达相近)
(3)R4,由实验数据可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15Ω,U0的电压为3V。当R4接入电路时,要让U0的电压为3V,根据串联电路分压规律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需30Ω,无法实现,所以R4数据不合理。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乙图确定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根据指针位置读出示数;
(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需要保证电压相同,而多次改变电阻,并记录对应的电流,从而找出规律;
(3)首先根据第①步的数据计算出变阻器的最大阻值,然后根据丙图计算出接入电阻R4时变阻器接入的阻值,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电流表选择的量程是0~0.6A,分度值为0.02A,那么电流表的示数为0.3A;
(2)步骤③为:分别接入10Ω、15Ω、30Ω的电阻,闭合开关,重复步骤②;
(3)根据①步可知,当接入5Ω的电阻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A,
那么总电阻为:;
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变=R总-R0=20Ω-5Ω=15Ω。
根据丙图可知,当接入电阻R4=30Ω时,电流为0.1A,
此时总电阻:;
此时变阻器的阻值R变'=R总'-R0'=60Ω-30Ω=30Ω。
我认为不合理的数据是R4,理由是:由实验数据可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15Ω,U0的电压为3V。当R4接入电路时,要让U0的电压为3V,根据串联电路分压规律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需30Ω,无法实现,所以R4数据不合理。
28.【答案】(1)C
(2)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取3克KClO3和0.5克MnO2,均匀混合后加入试管中,连接好装置;
③开始加热试管,用秒表记录收集一定体积氧气的时间;或者开始加热试管,记录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氧气体积
④换用两支相同的试管,各加入3克KClO3,分别加入0.5克CuO和Fe2O3,用相同装置重复实验步骤②、③;
⑤多次重复以上实验,计算各组收集-定体积氧气时间 的平均值,或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体积的平均值;
⑥比较时间大小平均值或氧气体积平均值,得出MnO2、CuO和Fe2O3的催化能力大小。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1)使用排水法测量收集氧气的体积大小时,依靠氧气产生的压强将烧杯内的水压进量筒内,那么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就是生产氧气的体积,因此氧气必须从短管进入,让水从长管排出,据此选择即可。
(2)探究三种催化剂对氯酸钾催化作用的大小时,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必须保证氯酸钾的质量、催化剂的质量,使用的试管,加热的热源等条件相同,可以用相同时间内比较收集氧气的体积大小,或者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所用的时间比较催化作用的大小,据此设计实验即可。
【解答】(1)为达到实验目的,虚线框中的氧气收集装置中,左边的应该是通入氧气的短管,右边是排开水的长管,故选C;
(2)实验步骤为: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取3克KClO3和0.5克MnO2,均匀混合后加入试管中,连接好装置;
③开始加热试管,用秒表记录收集一定体积氧气的时间;或者开始加热试管,记录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氧气体积
④换用两支相同的试管,各加入3克KClO3,分别加入0.5克CuO和Fe2O3,用相同装置重复实验步骤②、③;
⑤多次重复以上实验,计算各组收集-定体积氧气时间 的平均值,或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体积的平均值;
⑥比较时间大小平均值或氧气体积平均值,得出MnO2、CuO和Fe2O3的催化能力大小。
29.【答案】(1)向地性
(2)蒸腾
(3)能降低血糖浓度,但无法降至正常水平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蒸腾作用;植物的感应性;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解答】(1)果针使子房钻进土里,说明果针具有向地性;
(2)任何植物吸收的水,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
(3)由步骤可知,第一组是对照组,实验组中的血糖含量都比正常值高,但注射了花生根水煮液的小鼠血糖含量要低一些;
故答案为:(1)向地性;(2)蒸腾;(3) 能降低血糖浓度,但无法降至正常水平。
30.【答案】(1)+4
(2)NaCl
(3)5×(35.5÷67.5)×100mg÷1=263(mg/L),符合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计算即可;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算X的化学式;
(3)首先用1片消毒片的质量×有效成分含量计算出二氧化氯的质量,然后再用二氧化氯的质量×氯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1片中氯元素的质量,再乘以5得到5片消毒片中氯元素的质量,最后与水的体积作比即可。
【解答】(1)在二氧化氯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得到:x+(-2)×2=0,解得:x=+4价;
(2)根据方程式2NaClO2+Cl2=2ClO2+2X,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得到:2Na+4Cl+4O=2Cl+4O+2X,那么2X=2Na+2Cl,即X=NaCl。
(3)1片消毒片上二氧化氯的质量:1g×10%=0.1g=100mg;
1片消毒片中氯元素的质量:100mg×=100mg×=52.6mg;
那么5片消毒片中氯元素的质量:52.6mg×5=263mg;
那么有效氯的含量为:263mg÷1L=263mg/L;
因为263mg/L在250~500mg/L之间,
所以该消毒液符合消毒要求。
31.【答案】白天烧瓶上浮露出水面,晚上下沉到水底。白天,光照强度在1千勒克斯以上,植物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产生氧气多于消耗的氧气,而二氧化碳基本保持不变。烧瓶内气体增多,气球膨胀,导致浮力增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烧瓶重力保持不变。而原来烧瓶悬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所以白天浮力会大于重力,烧瓶会上浮露出水面。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气体减少,气球收缩,导致浮力减小。所以晚上浮力会小于重力,烧瓶下沉到水底。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烧瓶的悬浮状态,推算出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然后根据白天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烧瓶内氧气的体积变化,进而确定气球体积的变化,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到烧瓶受到浮力的变化,进而判断白天时它的浮沉状态。夜晚时,光照减弱,根据植物的呼吸作用分析氧气体积的变化,进而得到气球体积的变化,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分析浮力的变化,根据浮沉条件判断晚上时烧瓶的状态即可。
【解答】白天烧瓶上浮露出水面,晚上下沉到水底。白天,光照强度在1千勒克斯以上,植物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产生氧气多于消耗的氧气,而二氧化碳基本保持不变。烧瓶内气体增多,气球膨胀,导致浮力增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烧瓶重力保持不变。而原来烧瓶悬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所以白天浮力会大于重力,烧瓶会上浮露出水面。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气体减少,气球收缩,导致浮力减小。所以晚上浮力会小于重力,烧瓶下沉到水底。
32.【答案】(1)ρ=m/V=300千克/0.5米3=600千克/米3
(2)当探测载体进入深海1000米时,其受到的浮力为:
F浮=ρ水gV排=1.0×103千克/米3×10牛/千克×1.4米3=1.4×104牛
吸水量m=ρV=1.0×103千克/米3×0.02米3=20千克
探测载体自身重力G=mg=(1080+20)千克×10牛/千克=1.1×104牛
还可装载货物: 1.4×104牛-1.1×104牛=0.3×104牛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密度公式计算GFC材料的密度;
(2)根据图乙,确定1000m深处时探测载体的排水体积和吸水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计算出此时它受到的浮力,根据m=ρV计算它的吸水量,将自身重力和吸水量相加得到载体的总重力,最后根据F浮=G总+G货计算可装载货物的重力即可。
33.【答案】(1)347.8
(2)解: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2.2g
x=5g
CaCO3%= ×100%=50%
(3)A;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将第2次和第3次的总质量进行比较可知,总质量的增加量:297.78g-247.8g=50g,这正好是加入稀盐酸的质量,那么在第2次时碳酸钙就已经完全反应了。因此第4次的总质量和第3次总质量的差也等于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50g,据此计算即可。
(2)第2次时碳酸钙刚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差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用计算即可;
(3)分析各个选项中的现象是否会对测量产生影响即可。
【解答】(1)表格中m的数值为:297.8g+50g=347.8g;
(2)第2次时碳酸钙刚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50g+100g-247.8g=2.2g;
设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解得:x=5g;
CaCO3%= ×100%=50%;
(3)水会蒸发,或盐酸会挥发 ,都会使测定的总质量偏小,那么根据反应前后质量之差计算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自然得到的碳酸钙的质量就会偏大,故A、B符合题意;
钙片没有充分研磨,那么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偏小,得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最终推算出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小,故C不合题意。
故选AB。
34.【答案】(1)不变
(2)解:将金属滑片P由中点移至最左端时,此时电压表示数最大,为3伏,R1=20欧。
∵R1、R2串联
∴l2=I1= =0.15A
U2=U-U1=6V-3V=3V
R2= =20Ω
(3)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可知,变阻器R2与电阻R1串联。由于滑片上连接有电压表,所以滑片的移动,不能改变R1接入电阻的阻值,即它始终全部接入电路。因为总电阻不变,所以总电流不变,据此解答。
(2)当滑片移动到最左端时,电压表并联的电阻最大,此时它的示数达到最大,也就是3V。根据乙图确定电阻R1的最大阻值,根据欧姆定律计算通过电路的电路,再根据U2=U-U1=计算出R2两端的电压,最后根据欧姆定律计算R2的阻值即可。
(3)首先根据R总=R1+R2计算总电阻,然后根据计算出总电流,再根据U1=I1R1计算出此时滑片在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因为滑片向左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大,而电压表的最大示数为3V,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此时R1的阻值。当滑片在最左端时,电压表并联的电阻为零,此时的电压表的示数也为零,最后将计算出的电阻通过乙图确定对应的长度,最后描点连线作图即可。
【解答】(1)某次测量时,保持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变,R1的滑片向右移动了1米,则电流表的示数将不变;
(2)当滑片移动到最左端时,电压表并联的电阻最大,此时它的示数达到最大,也就是3V。
根据乙图可知,此时R1的阻值为20Ω。
电阻R1、R2串联。
通过电阻R2的电流l2=I1= =0.15A;
电阻R2的电压U2=U-U1=6V-3V=3V;
此时R2的阻值R2= =20Ω。
(3)当R2=10Ω时,
总电阻R总=R1+R2=10Ω+20Ω=30Ω;
总电流;
当滑片在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1=I总R1'=0.2A×=2V,根据乙图可知,此时对应的长度为0米;
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V时最大,
此时电阻R1的阻值:;
根据乙图可知,此时对应的长度为1.5m,那么到中点的距离为:1.5m-1m=0.5m;
当滑片在最左端时,电压表并联的电阻为零,此时的电压表的示数也为零,
根据乙图可知,此时对应的长度为0cm,到中点的距离为:2m×=1m。
如下图所示:
1 / 1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2020年1月,世界最大太阳望远镜(简称DKIST)拍得了人类迄今分辨率最高的太阳照片,图中光球层上的暗区是( )
A. 太阳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
【答案】A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
【解答】光球层的暗区现象是太阳活动中的太阳黑子,由于局部温度不同导致的;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下列细胞结构图中表示真菌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真菌,是一种具真核的、产孢的、无叶绿体的真核生物。包含霉菌、酵母、块菌以及其他人类所熟知的菌菇类。
【解答】A、动物细胞,不符合题意;
B、植物细胞,不符合题意;
C、细菌,不符合题意;
D、酵母菌属于真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化学性质稳定,热导率高,在光电子方面应用广泛,是目前5G基站建设重点材料之一。氮化镓在物质分类上属于( )
A.混合物 B.单质 C.化合物 D.氧化物
【答案】C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叫混合物;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解答】根据描述可知,氮化镓只由一种物质组成,为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故A错误;
根据化学式GaN可知,它由两种元素组成,为化合物,而不是单质,故B错误,C正确;
根据化学式GaN可知,其中不含氧元素,肯定不是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4.(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在进行试管婴儿的过程中,医生将精子与卵细胞放在同一个培养皿中进行培养,观察受精情况。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培养皿相当于人体生殖系统中的( )
A.卵巢 B.输卵管 C.子宫 D.睾丸
【答案】B
【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人体生殖系统是人繁殖后代,分泌性激素维持副性征的器官的总称。
【解答】精子和卵细胞是在输卵管中完成受精作用的,因此培养皿相当于人体生殖系统中的输卵管;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小温同学用两面镜子来看自己的后脑勺某点,下列光路图表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能够发出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即可。
【解答】小温同学要通过镜子看的是自己的后脑勺,因此光线肯定从后脑勺发出来,这些光线先经过右侧的平面镜反射,此时反射光线向左。这些反射光线射到左边的平面镜上,经过二次反射进入小温的眼中,此时反射光线向右,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图甲表示人缩手反射的过程,图乙是反射弧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示意图。图甲中“E"对应图乙中的( )
A.① B.② C.④ D.⑤
【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和动物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系统调节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由图可知E是肌肉,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即 ⑤ ;
故答案为:D。
7.(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西瓜是夏季有名的“解暑圣品”,下列结构能发育成西瓜中“果肉”的是( )
A.子房 B.子房壁 C.胚珠 D.胚
【答案】B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花 常被称为花朵,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门植物,又称有花植物或开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是结合雄性精细胞与雌性卵细胞以产生种子。
【解答】果实的果肉部分是由子房壁发育形成的;
故答案为:B。
8.(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西班牙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新型钼化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分解水,从而实现低成本制取氢气。该反应的微观结构可用下图所示,O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分解反应
B.保持氢气化学性质最小微粒是氢原子
C.产生的氢气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反应结果可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氧气能够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这也是检验氧气的方法;
(4)微观上,物质由分子构成,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两种,应该是分解反应,故A正确;
B.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分子,故B错误;
C.产生的氧气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C错误;
D.根据反应结果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错误。
故选A。
9.(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用显微镜观察时,图中甲图为倍数不同的目镜(10X、5X)与物镜(100X、40X),图乙是放大400倍所看到的图像,欲将乙图视野右下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并放大1000倍观察,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直至位于视野中央
B.将物镜换成甲图中的镜头④
C.换成高倍镜之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D.若视野较暗,可以增大光圈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显微镜的使用;
【解答】A、由乙图可知,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所以向右下方移动即可让其处于视野中央;故A正确;
B、由题意可知,需要放大物像,因此要更换放大倍数更大的物镜,物镜越长放大的倍数越大,所以要更换为甲图中的镜头3;故B错误;
C、换成高倍镜后视野会模糊,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故C正确;
D、视野较暗时,可以调节反光镜或者使用大光圈即可;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0.(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小温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雾 B.白磷燃烧结束就可将试管倒扣
C.倒扣试管后试管内液面会上升 D.可以用木炭粉代替白磷实验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根据白磷燃烧的现象分析;
(2)根据温度对气压的影响判断;
(3)根据大气压强的原理分析;
(4)根据木炭的燃烧产物分析。
【解答】A.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A错误;
B.白磷燃烧后,试管内温度很高,气压较大,将试管倒扣后,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会偏小,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故B错误;
C.倒扣后,由于试管内气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于是烧杯内的水会进入试管内,液面会上升,故C正确;
D.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试管内的气压几乎不变,倒扣后,几乎没有水进入试管内,无法测量氧气的含量,故D错误。
故选C。
11.(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GPS电子锁是共享单车科技含量较高的部分(如图所示)。骑行时,后轮中一台微型发电机能为电子锁内的电池充电。下列示意图中能反映该工作原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闭合开关后,导线中有电流经过,下面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这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故A不合题意;
B.当磁场中的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摆动,说明有感应电流产生,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故B符合题意;
C.闭合开关后,磁场中的金属棒有电流经过,会受力而运动,这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故C不合题意;
D.闭合开关后,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相同,线圈匝数多的吸引的铁屑多,说明电磁铁的磁场强度与线圈匝数有关,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2.(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这不但说明它的密度大于空气的物理性质,还说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故A错误;
B.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它能够溶于水,这是物理性质,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这是化学性质,故B错误;
C.二氧化碳溶于水,这是物理性质,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这是化学性质,故C错误;
D.原来杠杆是平衡的,向右边的容器中倒入二氧化碳后,右端下沉,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这就是它的物理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13.(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如图所示的便携式水雾灭火器,可用于固体材料、液体、电器等灭火。喷射后成水雾状,活化剂会在可燃物表面迅速形成一层水膜,达到灭火目的。同时生成的水膜使得可燃物较难复燃。下列关于该灭火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使得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B.喷射后的水雾蒸发吸收热量,降低了火场的温度
C.喷射后的水雾漫布火场降低氧气浓度,防止复燃
D.喷射后的水膜使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不再燃烧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A.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喷射后的水雾蒸发吸收热量,降低了火场的温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喷射后的水雾漫布火场降低氧气浓度,防止复燃,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喷射后的水膜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但是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如图所示,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封闭,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时其形状发生改变。下图中,在隔板两侧分别装入两种不同的液体,不能比较出左右两侧液体密度大小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压强大小比较
【解析】【分析】根据橡皮膜的形状判断左右两侧压强的大小,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比较液体密度的大小。
【解答】A.橡皮膜向右突出,说明左侧压强大,且左侧液体深度小,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左侧液体的密度肯定大于右侧,故A不合题意;
B.橡皮膜向左凸起,那么左侧右侧压强大,且右侧液体的深度大,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当液体的密度相同,或者右侧液体密度小于左侧时,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因此无法比较密度,故B符合题意;
C.橡皮膜向右凸起,说明左侧压强大,且两侧液体的深度相同,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左侧液体的密度肯定大于右侧,故C不合题意;
D.橡皮膜呈竖直状态,那么两侧的压强相等,且左侧液体深度小,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左侧液体的密度肯定大于右侧,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5.(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某款感应式垃圾桶如图所示,其工作原理如下:启动开关闭合后,垃圾桶才能正常使用,此时指示灯亮起;扔垃圾时只需将手伸到感应区上方一定距离内,感应开关自动闭合,动力装置工作,垃圾桶盖缓缓打开;手离开5秒后动力装置会控制桶盖闭合,然后感应开关自动断开,下列电路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解析】【分析】并联是元件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其特点是将2个同类或不同类的元件、器件等首首相接,同时尾尾亦相连的一种连接方式。通常是用来指电路中电子元件的连接方式,即并联电路。
【解答】 启动开关闭合后,垃圾桶才能正常使用,所以启动开关是总开关,控制指示灯和动力装置;启动开关闭合,指示灯亮,而感应开关闭合,动力装置才开始工作,所以指示灯与动力装置并联,且感应开关只控制动力装置;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本题有9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学习了分类知识后,小温将几种生物依据其特征进行分类,绘制了如下检索表。
1a有根,有绿叶------2
1b无根,无绿叶-------3
2a不开花结果------A
2b开花结果------B
3a用鳃呼吸------C
3b用肺呼吸-------D
(1)A,B,C,D中表示杨梅的是 。
(2)如图中,若果农连同提着的杨梅总质量为70千克,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0.02平方米,当他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为 帕。
【答案】(1)B
(2)17500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检索表分类检索表是以区分生物为目的编制的表。常用的是二歧分类检索表。这种检索表把同一类别的动植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用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解答】(1)杨梅是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即B符合题意;
(2)果农站立在地面上,其自身重力为对地面的压力,;
故答案为:(1)B;(2)17500。
17.(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温同学除认真学习外,还坚持进行跳绳、篮球等项目的锻炼。
(1)小温投掷篮球,球离手后还能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因为球具有 。
(2)跳绳时,小温先从地面向上起跳,起跳时,他受到的支持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是 。
【答案】(1)惯性
(2)支持力大于重力
【知识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解答】(1)小温投掷篮球,球离手后还能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因为球具有惯性;
(2)起跳时,小温向上加速,那么合力向上,即支持力大于重力。
18.(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 2020年4月24日(农历四月初二),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担任首次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目标是火星。
(1)当天的月相最接近图甲中的 。
(2)图乙中表示火星的是 。(填序号)
(3)火星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答案】(1)A
(2)②
(3)3:8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太阳系是质量很大的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周边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绕其运转的天体系统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解答】(1)月相与农历有关,农历初二是新月,即A符合题意;
(2)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轨道的行星,即2;
(3)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其C与O的质量比为12:16*2=3:8;
故答案为:(1)A;(2) ② ;(3)3:8.
19.(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温州S1轻轨的运行,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小温同学为体验轻轨的便捷,乘坐S1轻轨从灵昆站到龙霞路站。
(1)图甲为车内的应急锤,其锤柄表面凹凸相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
(2)若两站之间的距离约为30千米,小温上下车的时间如图乙所示,则S1轻轨行驶的平均速度为 千米/时。
【答案】(1)增大摩擦
(2)6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1)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根据乙图确定轻轨的出发和到站时间,然后将其相减得到行驶时间,最后根据公式计算速度即可。
【解答】(1)图甲为车内的应急锤,其锤柄表面凹凸相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式增大摩擦力。
(2)根据乙图可知,轻轨的出发时间为9:00,到站之间为9:30,那么轻轨的行驶时间为:t=9:30-9:00=30min=0.5h,轻轨的平均速度为:。
20.(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过度使用也会影响健康。
(1)青少年若长期用手机浏览文字、视频等相关信息,会使眼球的晶状体曲度过大,造成近视,图甲中可用来解释近视的成因的是 (填序号)。
(2)光刻机是制造手机芯片的核心设备之一,其工作原理如图乙所示。当将掩膜向上移动时,此时若在晶圆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晶圆应向图乙中的 的方向移动(填字母)。
【答案】(1)②
(2)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近视眼的晶状体曲度过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较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据此分析即可;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即可。
【解答】(1)近视眼的晶状体曲度过大,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因此图甲中可以用来解释近视的成因的是②;
(2)根据乙图可知,掩膜相当于物体,晶圆相当于光屏,如果掩膜向上移动,那么相当于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像距减小,即晶圆向图乙中的a方向移动。
21.(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硝酸钾可作为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小温同学在配置20℃的硝酸钾溶液过程中,向硝酸钾固体中分批加水,并充分搅拌,流程如图所示:
(1)在配置硝酸钾溶液的过程中,除上图所示的器材以外,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2)下图中可能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是 。
【答案】(1)量筒、玻璃棒
(2)A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配置硝酸钾溶液的过程确定所需的实验器材;
(2)在配置溶液的过程中,如果有未溶的固体存在,那么溶液肯定是饱和的;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存在,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据此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将硝酸钾固体放入烧杯后,需要用量筒量出规定体积的水,注入烧杯后,再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最终得到硝酸钾的溶液,因此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量筒和玻璃棒。
(2)根据图片可知,在烧杯中注入25g水和50g水时,始终存在硝酸钾的固体,因此这时肯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当注入75g水时,没有硝酸钾固体存在,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当注入100g水时,硝酸钾溶液肯定不饱和。
①如果前三次都是硝酸钾在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那么三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由于第四次肯定是不饱和溶液,那么它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小于前三次,故A正确;
②如果前两次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而后两次都是它的不饱和溶液,那么前两次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后两次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小于前两次。对于后两次而言,溶质的质量相同,但溶剂的质量不断增大,因此溶质质量分数越来越小,故选C。
因此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是AC。
22.(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在锂电池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吉野彰等三位科学家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进一步推动了锂电池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上应用前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锂(Li)原子转变为锂离子的过程,锂离子符号可表示为 。
(2)图乙所示为汽车转向指示灯电路模型,R0为定值电阻,左转和右转两指示灯的规格相同,当将转向开关与触点3和4接通后,指示灯的发光状况为 。(电磁铁线图及衔铁阻值忽略不计)
A.两灯均发光,且都较暗
B.两灯均发光,且都较亮
C.两灯均发光,亮暗交替
【答案】(1)Li+
(2)C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电功率;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锂原子变锂离子的过程中,是失去电子还是得到电子,进而确定离子所带电荷的种类和数量,然后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加上数字和正负号表示离子即可。
(2)根据触点的结合情况确定哪个灯泡发光,再根据电磁铁的吸合作用判断灯泡两端电压的变化,进而确定灯泡的亮度变化。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锂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锂离子,因此锂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只需在锂元素的符号右上角加上数字1和“+”即可,也就是Li+;
(2)根据乙图可知,当转向开关与4和3接触时,左右两个指示灯都被接通,因此两灯都发光。电磁铁吸引衔铁,将电路中的定值电阻R0短路,此时两个灯泡的电压增大为电源电压,于是它们的亮度增大。衔铁被吸合后,电磁铁同时被短路,它的磁性消失,于是衔铁被弹簧拉回,此时灯泡与电阻R0又变成串联,它们的电压减小,亮度下降,现在又恢复到开始时的情形。由于灯泡的电压大小不断改变,因此它们的亮度忽明忽暗,故C正确,而A、B错误。
故选C。
23.(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高温期间,将冰块放入到容器内,置于教室中,可适当降低室内温度。
(1)教室内体温恒定的学生,体内的产热量 散热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整个过程中除冰块的熔化外,也能起到降温作用的物态变化是 。
(3)若在绝热的密闭容器中给0℃的冰加热。刚开始冰慢慢熔化成水,但温度保持在0℃;等冰全部熔化成水后,温度逐渐升高。实验获得如下近似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冰的质量(克) 100 100 200 200
冰熔化为水的最终温度(℃) 0 4 0 X
加热时间(分钟) 5 7.5 10 20
请推测表格中的X的数据为 ℃。(注:绝热是指体系与环境不存在热量交换)
【答案】(1)等于
(2)水的蒸发(或汽化)
(3)8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热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发的热量时,人的体温会上升;当产生的热量小于散发的热量时,人的体温会下降。如果产生的热量等于散失的热量,那么人的体温恒定不变。
(2)液体由液体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3)根据公式Q=cm△t可知,对于水来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m和升高的温度△t成正比。对于同一种加热方式,那么水吸收的热量与加热时间成正比。那么水的加热时间最终与水的质量m和△t成正比。分别将1和2,3和4进行比较,得到水升高的温度和对应的加热时间,然后作比计算即可。
【解答】(1)教室内体温恒定的学生,体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整个过程中除冰块的熔化外,也能起到降温作用的物态变化是水的蒸发(或汽化)。
(3)将①和②比较可知,100g的水升高4℃的加热时间为:7.5min-5min=2.5min;
将③和④比较可知,200g的水升高x℃的加热时间为:20min-10min=10min。
根据公式Q=cm△t可知,
;
即:;
解得:x=8℃。
24.(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 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以纪念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明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50周年。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据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将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中,制成了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1)钔的质子数为101,中子数为157,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
(2)在1869年之前,许多化学家就对当时已知的元素进行排列。但国际上公认把发明元素周期律的桂冠戴在了门捷列夫的头上,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A.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排列元素,这也是现在元素周期表元素排列的标准
B.门捷列夫以“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同一列”原则修正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完全是他的独创,并不需要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
D.门捷列夫非常准确地预言了当时还没有发现的新元素,并最终获得证实
E.门捷列夫当时在科学界威望极高,他的发明成果更能让人信服
【答案】(1)101
(2)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2)根据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相关的科学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钔的质子数为101,根据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可知,它的核外电子数为101。
(2)A.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也就是原子里面的质子数的大小进行排列的,故A错误;
B.门捷列夫发现了“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同一列”原则,据此对已经发现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了修正,故B正确;
C.门捷列夫得到的元素周期表并不是他独创的,而是在前面大量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之上,再加上自己的仔细研究才得到的,故C错误;
D.门捷列夫非常准确地预言了当时还没有发现的新元素,并最终获得证实,故D正确;
D.在科学界,科学家的荣誉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之上的,和他本身的威望没有多大关系,故D错误。
故选BD。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28(2)题6分,其余每空3分,共36分)
25.(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为探究纸飞机飞行距离与纸张厚度、飞机形状以及纸张大小的关系,小温同学将不同厚度(用克/米2表示)、不同大小的纸张叠成不同形状的纸飞机,选择无风的环境,在同一起点,以相同的发射速度和相同的发射角度进行多次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下。
表一:纸飞机飞行距离与纸张厚度的关系
纸张厚度/(克/米2) 60 70 100 115
飞行距离/cm 352 627 575 410
(注:市面上A4纸张的厚度以5克/米2递增,例如60克/米2、65克/米2、70克/米2.....)
表二:纸飞机飞行距离与飞机形状以及纸张大小的关系
形状 距离 纸张大小 ①中翅型 ②平斗型 ③尖头型 ④波浪型
平均值(cm) 平均值(cm) 平均值(cm) 平均值(cm)
大 446 272 234 539
中 334 175 201 372
小 171 146 176 188
(1)在探究“纸飞机飞行距离和纸张厚度的关系”时,将四张厚度不同、大小相同的白色A4
纸张分别叠成如图所示的四架纸飞机,在无风的环境下,在同一起点,以相同的发射速度和发射角度进行多次实验。该设计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
(2)若要寻找飞机最远飞行距离的纸张厚度,在表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应该如何设置纸张厚度进行实验? 。
(3)结合表一和表二,你认为如何制作纸飞机能飞的更远? 。
【答案】(1)不合理,该实验设计存在纸张厚度和飞机形状两个变量(或该实验设计没有控制飞机形状相同)
(2)选择65克/米2、75克/米2、80克/米2、85克/米2、90克/米2、95克/米2厚度的纸张折成上述相同大小形状的纸飞机进行重复实验
(3)选择70克/米2厚度的纸张折成大波浪飞机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可知,纸张的厚度、飞机的大小和形状都会影响飞机的飞行距离,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即可;
(2)根据表一可知,当纸的厚度增大时,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先增大后变小。为了尽可能准确的找到飞行最远的纸张的厚度,可以尽可能的换用不同厚度的纸张多次完成实验;
(3)根据表一和表二找到纸飞机的飞行距离与厚度和大小的关系,进而确定纸飞机的制作方法。
【解答】(1)我认为该设计不合理,理由是:该实验设计存在纸张厚度和飞机形状两个变量(或该实验设计没有控制飞机形状相同);
(2)若要寻找飞机最远飞行距离的纸张厚度,在表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应该补充下列实验:选择65克/米2、75克/米2、80克/米2、85克/米2、90克/米2、95克/米2厚度的纸张折成上述相同大小形状的纸飞机进行重复实验。
(3)根据表一可知,当厚度为70g时,纸飞机飞得最远;根据表二可知,波浪形的大飞机飞行距离最远,因此我认为这样设计纸飞机飞得最远:选择70克/米2厚度的纸张折成大波浪飞机。
26.(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抗生素是一类药物,能够有效地抗细菌感染,在医药及畜禽养殖业等行业广泛使用。畜禽粪便中常含有不能降解的抗生素,通过施肥进入农田。研究表明,进入农田的抗生素,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科研人员为研究四种常见的抗生素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取100粒玉米种子,随机分成五组,同时放入培养皿中,在其中四组中加入20mL浓度分别为25毫克/升、50毫克/升、100毫克/升、200毫克/升的抗生素A处理液,另一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②将抗生素A处理液换成抗生素B、C、D处理液,重复步骤①中的其他操作;
③每天定时观察各组并记录种子的发芽率;
④换用其他品种的玉米种子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对步骤①中玉米种子选择有什么要求? (说出两点)。
(2)分析数据可知浓度为25毫克/升的四种抗生素处理液对玉米种子的萌发均无抑制作用,请你推测原因可能是 。
(3)不同浓度的抗生素A、B、C、D处理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均能起到促进作用的是 。
【答案】(1)大小相同、结构完整、籽粒饱满、不处于休眠期等
(2)种皮对种子的胚有保护作用或者种皮对污染物(或抗生素)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3)抗生素D(或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解答】(1)由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抗生素,因此其他量要保持相同,玉米种子要使用大小相同,颗粒饱满,不处于休眠期,结构完好;
(2)实验中的低浓度抗生素溶液对种子均无抑制作用,可能是种子的种皮的保护作用,还有可能是种皮阻隔了抗生素导致的;
(3)对比两种玉米品种,对玉米种子萌发都起到促进作用的是抗生素处理液D;
故答案为:(1) 大小相同、结构完整、籽粒饱满、不处于休眠期等;(2) 种皮对种子的胚有保护作用或者种皮对污染物(或抗生素)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3)D。
27.(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小温同学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按如图甲正确连接电路,电源电压为6伏,逐次将不同阻值的电阻R接在a、b间。且每次闭合开关前,都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端。实验步骤如下:
①接入5Ω电阻,闭合开关,记录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
②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U0时,记录电流表示数;
③ ,闭合开关,重复步骤②;
④将步骤②、③中测得的4组数据,按描点法绘制出如图丙所示曲线。
(1)步骤①中,电流表示数为 安。
(2)将步骤③补充完整 。
(3)仔细分析,老师发现小温同学绘制的图丙曲线R1-R4中有一组数据不合理,请你予以指出,并提供得出该结果的分析过程: 。
【答案】(1)0.3
(2)分别接入10Ω、15Ω、30Ω的电阻(或意思表达相近)
(3)R4,由实验数据可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15Ω,U0的电压为3V。当R4接入电路时,要让U0的电压为3V,根据串联电路分压规律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需30Ω,无法实现,所以R4数据不合理。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乙图确定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根据指针位置读出示数;
(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需要保证电压相同,而多次改变电阻,并记录对应的电流,从而找出规律;
(3)首先根据第①步的数据计算出变阻器的最大阻值,然后根据丙图计算出接入电阻R4时变阻器接入的阻值,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电流表选择的量程是0~0.6A,分度值为0.02A,那么电流表的示数为0.3A;
(2)步骤③为:分别接入10Ω、15Ω、30Ω的电阻,闭合开关,重复步骤②;
(3)根据①步可知,当接入5Ω的电阻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A,
那么总电阻为:;
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变=R总-R0=20Ω-5Ω=15Ω。
根据丙图可知,当接入电阻R4=30Ω时,电流为0.1A,
此时总电阻:;
此时变阻器的阻值R变'=R总'-R0'=60Ω-30Ω=30Ω。
我认为不合理的数据是R4,理由是:由实验数据可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15Ω,U0的电压为3V。当R4接入电路时,要让U0的电压为3V,根据串联电路分压规律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需30Ω,无法实现,所以R4数据不合理。
28.(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实验室常用金属氧化物作为分解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为比较MnO2、CuO和Fe2O3三种催化剂的催化能力的大小,小明利用相关药品、仪器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为达到实验目的,虚线框中的氧气收集装置应选择乙图中的 。(填字母)
(2)老师对实验的建议:每组实验氯酸钾可取3克,催化剂可取0.5g。请结合老师建议,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比较MnO2、CuO和Fe2O3三种催化剂的催化能力的大小。
【答案】(1)C
(2)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取3克KClO3和0.5克MnO2,均匀混合后加入试管中,连接好装置;
③开始加热试管,用秒表记录收集一定体积氧气的时间;或者开始加热试管,记录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氧气体积
④换用两支相同的试管,各加入3克KClO3,分别加入0.5克CuO和Fe2O3,用相同装置重复实验步骤②、③;
⑤多次重复以上实验,计算各组收集-定体积氧气时间 的平均值,或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体积的平均值;
⑥比较时间大小平均值或氧气体积平均值,得出MnO2、CuO和Fe2O3的催化能力大小。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1)使用排水法测量收集氧气的体积大小时,依靠氧气产生的压强将烧杯内的水压进量筒内,那么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就是生产氧气的体积,因此氧气必须从短管进入,让水从长管排出,据此选择即可。
(2)探究三种催化剂对氯酸钾催化作用的大小时,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必须保证氯酸钾的质量、催化剂的质量,使用的试管,加热的热源等条件相同,可以用相同时间内比较收集氧气的体积大小,或者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所用的时间比较催化作用的大小,据此设计实验即可。
【解答】(1)为达到实验目的,虚线框中的氧气收集装置中,左边的应该是通入氧气的短管,右边是排开水的长管,故选C;
(2)实验步骤为: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取3克KClO3和0.5克MnO2,均匀混合后加入试管中,连接好装置;
③开始加热试管,用秒表记录收集一定体积氧气的时间;或者开始加热试管,记录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氧气体积
④换用两支相同的试管,各加入3克KClO3,分别加入0.5克CuO和Fe2O3,用相同装置重复实验步骤②、③;
⑤多次重复以上实验,计算各组收集-定体积氧气时间 的平均值,或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体积的平均值;
⑥比较时间大小平均值或氧气体积平均值,得出MnO2、CuO和Fe2O3的催化能力大小。
四、解答题(本题有6小题,29题6分、30题7分、31题5分、32题9分、33题8分、34题9分共44分)
29.(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花生有“长生果”的美誉,其营养丰富,有降低胆固醇、延缓衰老和预防肿瘤的功效。
(1)花生开花授粉后,花管里会长出一根果针,经过五六天的伸长,使子房钻进土里,进而发育成果实,所以又名“落花生”。由上述信息可知,果针可能具有的向性运动是 。
(2)花生开花至果实成熟,是花生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阶段,此时花生根吸收的水分主要通过叶的 作用而散失。
(3)为研究-定浓度的花生根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糖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①选取大小一致、正常状态的小鼠30只,随机平均分成Ⅰ、Ⅱ、Ⅲ三组。
②如图甲,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其胰岛。
③向Ⅰ、Ⅱ组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Ⅲ组注射等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花生根水煮液。
④实验结果如图乙,由此推测,一定浓度的花生根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是 。
【答案】(1)向地性
(2)蒸腾
(3)能降低血糖浓度,但无法降至正常水平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蒸腾作用;植物的感应性;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解答】(1)果针使子房钻进土里,说明果针具有向地性;
(2)任何植物吸收的水,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
(3)由步骤可知,第一组是对照组,实验组中的血糖含量都比正常值高,但注射了花生根水煮液的小鼠血糖含量要低一些;
故答案为:(1)向地性;(2)蒸腾;(3) 能降低血糖浓度,但无法降至正常水平。
30.(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消毒片,该消毒片加水活化后可杀灭物体表面、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1)二氧化氯(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实验室制备二氧化氯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2+Cl2=2ClO2+2X,请写出X的化学式 。
(3)教室课桌椅、讲台等高频接触表面,可用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有效氯可定量表示消毒效果,ClO2中有效氯的计算方式为:5×消毒片中氯元素质量+溶液体积。某同学在1升水中放入5片该消毒片,并充分溶解,请通过计算说明是否符合消毒要求?(消毒片中除ClO2外其他成分不含氯元素)
【答案】(1)+4
(2)NaCl
(3)5×(35.5÷67.5)×100mg÷1=263(mg/L),符合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计算即可;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算X的化学式;
(3)首先用1片消毒片的质量×有效成分含量计算出二氧化氯的质量,然后再用二氧化氯的质量×氯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1片中氯元素的质量,再乘以5得到5片消毒片中氯元素的质量,最后与水的体积作比即可。
【解答】(1)在二氧化氯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得到:x+(-2)×2=0,解得:x=+4价;
(2)根据方程式2NaClO2+Cl2=2ClO2+2X,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得到:2Na+4Cl+4O=2Cl+4O+2X,那么2X=2Na+2Cl,即X=NaCl。
(3)1片消毒片上二氧化氯的质量:1g×10%=0.1g=100mg;
1片消毒片中氯元素的质量:100mg×=100mg×=52.6mg;
那么5片消毒片中氯元素的质量:52.6mg×5=263mg;
那么有效氯的含量为:263mg÷1L=263mg/L;
因为263mg/L在250~500mg/L之间,
所以该消毒液符合消毒要求。
31.(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如图甲所示是一种自动浮沉的装置。其制作过程如下:
①将新鲜的植物枝条插入装有湿润泥沙的烧瓶中,并放入一支盛有适量二氧化碳缓冲液的试管;
②烧瓶口紧包一个可伸缩的气球,调节泥沙的质量,使烧瓶悬浮在装有水的容器中;
③将装置置于实验室中,白天用1千勒克斯以上的光源持续照射,晚上使装置处于黑暗中。
资料1:二氧化碳缓冲液能调节烧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浓度,并使其基本保持不变。
资料2:烧瓶中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光照强度的关系如乙所示。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对自动浮沉装置白天和夜晚的浮沉状况做出判断,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
【答案】白天烧瓶上浮露出水面,晚上下沉到水底。白天,光照强度在1千勒克斯以上,植物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产生氧气多于消耗的氧气,而二氧化碳基本保持不变。烧瓶内气体增多,气球膨胀,导致浮力增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烧瓶重力保持不变。而原来烧瓶悬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所以白天浮力会大于重力,烧瓶会上浮露出水面。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气体减少,气球收缩,导致浮力减小。所以晚上浮力会小于重力,烧瓶下沉到水底。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烧瓶的悬浮状态,推算出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然后根据白天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烧瓶内氧气的体积变化,进而确定气球体积的变化,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到烧瓶受到浮力的变化,进而判断白天时它的浮沉状态。夜晚时,光照减弱,根据植物的呼吸作用分析氧气体积的变化,进而得到气球体积的变化,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分析浮力的变化,根据浮沉条件判断晚上时烧瓶的状态即可。
【解答】白天烧瓶上浮露出水面,晚上下沉到水底。白天,光照强度在1千勒克斯以上,植物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产生氧气多于消耗的氧气,而二氧化碳基本保持不变。烧瓶内气体增多,气球膨胀,导致浮力增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烧瓶重力保持不变。而原来烧瓶悬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所以白天浮力会大于重力,烧瓶会上浮露出水面。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气体减少,气球收缩,导致浮力减小。所以晚上浮力会小于重力,烧瓶下沉到水底。
32.(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深海是尚未被人类充分利用的潜在资源,为了探索深海资源,我国深海探测载体制造材料在不断研发中,某科研小组研制了轻质高强度复合材料GFC。
(1)科研小组用GFC及钢等其它材料制成探测载体模型,用了体积为0.5米3GFC材料300千克,求新型固体材料GFC的密度。
(2)随着探测载体逐渐潜入深海,水压可高达107帕,探测载体会出现体积收缩导致排水量减少,探测载体表面材料吸水,导致自身重力增加。用新型固体材料GFC制成的深海探测载体在进入深海后,排水量和吸水情况如图乙所示。该探测器载体模型空载时自重1080千克,当探测载体下潜至深海1000米处执行探测任务时,请计算其最多可装载货物多少牛?(海水密度取1.0×103千克/米3)
【答案】(1)ρ=m/V=300千克/0.5米3=600千克/米3
(2)当探测载体进入深海1000米时,其受到的浮力为:
F浮=ρ水gV排=1.0×103千克/米3×10牛/千克×1.4米3=1.4×104牛
吸水量m=ρV=1.0×103千克/米3×0.02米3=20千克
探测载体自身重力G=mg=(1080+20)千克×10牛/千克=1.1×104牛
还可装载货物: 1.4×104牛-1.1×104牛=0.3×104牛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密度公式计算GFC材料的密度;
(2)根据图乙,确定1000m深处时探测载体的排水体积和吸水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计算出此时它受到的浮力,根据m=ρV计算它的吸水量,将自身重力和吸水量相加得到载体的总重力,最后根据F浮=G总+G货计算可装载货物的重力即可。
33.(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某兴趣小组为测定某品牌钙片中碳酸钙含量,取某品牌钙片10克放入烧杯中,每次加入50克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并用电子天平称量,记录实验数据如下。(除碳酸钙外其他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H2O+CO2↑)
加入稀盐酸次数 0 1 2 3 4
烧杯和所称物质总质量/克 150 198.9 247.8 297.8 m
(1)表格中m的数值为 。
(2)计算出该品牌钙片中CaCO3的质量分数(要有计算过程)。
(3)经过分析讨论,同学们觉得这样测得的结果有可能偏大,原因是 (可多选)
A.水会蒸发 B.盐酸会挥发 C.钙片没有充分研磨
【答案】(1)347.8
(2)解: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2.2g
x=5g
CaCO3%= ×100%=50%
(3)A;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将第2次和第3次的总质量进行比较可知,总质量的增加量:297.78g-247.8g=50g,这正好是加入稀盐酸的质量,那么在第2次时碳酸钙就已经完全反应了。因此第4次的总质量和第3次总质量的差也等于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50g,据此计算即可。
(2)第2次时碳酸钙刚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差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用计算即可;
(3)分析各个选项中的现象是否会对测量产生影响即可。
【解答】(1)表格中m的数值为:297.8g+50g=347.8g;
(2)第2次时碳酸钙刚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50g+100g-247.8g=2.2g;
设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解得:x=5g;
CaCO3%= ×100%=50%;
(3)水会蒸发,或盐酸会挥发 ,都会使测定的总质量偏小,那么根据反应前后质量之差计算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自然得到的碳酸钙的质量就会偏大,故A、B符合题意;
钙片没有充分研磨,那么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偏小,得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最终推算出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小,故C不合题意。
故选AB。
34.(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图甲是小温设计的一款电子距离测量仪,R1是一根长2米,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其阻值长度的变化关系如图乙。物体M只能在导轨上向左或向右做直线运动,并带动与之相连的金属划片P移动,电压表示数可反映物体M移动的距离,且整个过程中电压表的量程为0-3V。开始测量前,金属滑片P置于电阻丝中点,电源电压为6伏,电压表量程为0-3伏,滑动变阻器R2的规格为“30欧、0.3安”。
(1)某次测量时,保持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变,R1的滑片向右移动了1米,则电流表的示数将 (选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2)将金属滑片P由中点移至最左端时,此时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多少?
(3)使用一段时间后,因滑动变阻器损坏,临时用一个10欧的定值电阻替代。请在图丙中绘出替换电阻后,电压表示数值与M移动距离的关系图。
【答案】(1)不变
(2)解:将金属滑片P由中点移至最左端时,此时电压表示数最大,为3伏,R1=20欧。
∵R1、R2串联
∴l2=I1= =0.15A
U2=U-U1=6V-3V=3V
R2= =20Ω
(3)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可知,变阻器R2与电阻R1串联。由于滑片上连接有电压表,所以滑片的移动,不能改变R1接入电阻的阻值,即它始终全部接入电路。因为总电阻不变,所以总电流不变,据此解答。
(2)当滑片移动到最左端时,电压表并联的电阻最大,此时它的示数达到最大,也就是3V。根据乙图确定电阻R1的最大阻值,根据欧姆定律计算通过电路的电路,再根据U2=U-U1=计算出R2两端的电压,最后根据欧姆定律计算R2的阻值即可。
(3)首先根据R总=R1+R2计算总电阻,然后根据计算出总电流,再根据U1=I1R1计算出此时滑片在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因为滑片向左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大,而电压表的最大示数为3V,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此时R1的阻值。当滑片在最左端时,电压表并联的电阻为零,此时的电压表的示数也为零,最后将计算出的电阻通过乙图确定对应的长度,最后描点连线作图即可。
【解答】(1)某次测量时,保持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变,R1的滑片向右移动了1米,则电流表的示数将不变;
(2)当滑片移动到最左端时,电压表并联的电阻最大,此时它的示数达到最大,也就是3V。
根据乙图可知,此时R1的阻值为20Ω。
电阻R1、R2串联。
通过电阻R2的电流l2=I1= =0.15A;
电阻R2的电压U2=U-U1=6V-3V=3V;
此时R2的阻值R2= =20Ω。
(3)当R2=10Ω时,
总电阻R总=R1+R2=10Ω+20Ω=30Ω;
总电流;
当滑片在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1=I总R1'=0.2A×=2V,根据乙图可知,此时对应的长度为0米;
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V时最大,
此时电阻R1的阻值:;
根据乙图可知,此时对应的长度为1.5m,那么到中点的距离为:1.5m-1m=0.5m;
当滑片在最左端时,电压表并联的电阻为零,此时的电压表的示数也为零,
根据乙图可知,此时对应的长度为0cm,到中点的距离为:2m×=1m。
如下图所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