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返校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返校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9-14 15:58:17

文档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返校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不选、多选、错选都不给分)
1.(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下列地摊活动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手工刺绣 B.西瓜切块 C.露天烧烤 D.冰冻凉粉
2.(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给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明锂电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锂的元素符号是(  )
A. La B.Li C.Al D.Be
3.(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居家防疫期间跑步机深受青睐,其核心装置是电动机,下列实验能说明电动机工作原理的是(  )
A.
B.
C.
D.
4.(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在空气质量评价中,被计入主要污染物的物质是(  )
A.二氧化氮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5.(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范围,显碱性的是(  )
A.葡萄汁(3.5~4.5) B.鸡蛋清(7.6~8.0)
C.纯牛奶(6.3~6.6) D.苹果汁(2.9~3.3)
6.(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下列关于酸、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苛性钠、烧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
B.氢氧化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C.稀盐酸能够使酚酞溶液变红
D.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质(如柠檬、柑橘)中含有酸
7.(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导航组网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开启北斗导航的全新时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如图是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铷的元素符号为Rb B.铷的中子数为37
C.铷属于非金属元素 D.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8.(2019八下·天台月考)下图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A.雷雨时在大树下躲雨
B.在高压线下钓鱼
C.在同一插座上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用电器
D.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切断电源
9.(2019八下·天台月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玻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10.(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小科在课外兴趣活动课中将数枚一元硬币按如图所示放在两根平行的条形磁铁上,搭成了一座漂亮的“硬币桥”,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硬币桥”上左右两端的硬币没有磁性
B.“硬币桥”的搭建利用到了磁化的原理
C.两枚硬币相邻的部分是同名磁极
D.“硬币桥”中间磁性最强
11.(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下列对①~④所示化学符号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①2H②Mg③Mg2+④H2O2
A.①表示两个氢分子
B.③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④表示H2O2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②和③属于同种元素,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12.(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每年的3.12是中国植树节,国家倡导每个公民每年参加义务植树,给地球披绿衣,而如何提高植树的成活率,也是一门学问。下列移栽植物的做法,不属于运用蒸腾作用原理的是(  )
A.尽量在阴天或傍晚的时候移栽
B.移栽时往往需要去掉一部分枝叶
C.移栽后给植物适当遮阴
D.给移栽的植物“打针输液”
13.(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如图四个实验。实验Ⅰ、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比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对比实验Ⅰ、Ⅳ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对比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14.(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0 90 10 3
反应后的质量/g 12 19 10 x
A.x=102
B.丁一定是化合物
C.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比为4:9
15.(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和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溶液100g混合,反应后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则溶液呈(  )
A.红色 B.蓝色 C.紫色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如图所示代表三种原子的原子核,请回答下列问题:
这三种原子的原子核内均含有   个质子,所以它们属于同种   ,但中子数不同,它们是氢的   。
17.(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图甲所示是一一个手机无线充电装置,该装置是利用了电磁感应的原理对手机进行充电的。手机无线充电原理如图乙所示,电流流过送电线圈产生   ,受电线圈靠近送电线圈时就会产生   ,给智能手机充电。
18.(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氢氧根离子   。
(2)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很好的净水剂,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3)“84”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制取NaClO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X=NaClO+NaCl+H2O,则X的化学式为   。
19.(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的对与错,对的打“√”,错的打“×”。
(1)造成植物“烧苗”的原因是一一次施肥过多使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    。
(2)须根系的特点是主根和侧根有明显区别   。
20.(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新冠病毒给全球带来了重大的疫情
(1)新冠病毒主要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该系统由   和肺构成;
(2)如图甲是重型感染者出现胸部X片及CT影像学,上所说的“白肺”,这说明病毒已经严重损伤了肺的基本结构单位    ;
(3)如图乙是ECMO,中文名“体外膜肺氧合”,是一 种可代替心肺功能的生命维持设备。其中的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的结构如图丙。工作时,将血液由人体静脉引出,从血液入口进入氧合器,血液经过由许多中空的、极细的纤维管构成的膜的外侧,从血液出口重回人体。同时向纤维管内通入气体,就能像正常人体内那样,使氧气、二氧化碳和血液在纤维膜的两侧通过   作用进行交换。
21.(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室温时,向滴加了无色酚酞的Ba(OH)2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烧杯内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1)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
(2)ob段实验的现象是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每空格2分,共28分)
22.(2020八下·温州期中)为了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利用电源、电流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细铁钉、指针(带刻度)、电磁铁(用漆包线制作的一个六抽头电磁铁,每20匝抽出一个接线端)等器材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1)图甲实验中小明是根据   来判断磁性的强弱。
(2)与甲图实验方案相比,乙图实验方案的优点是   。
(3)小明利用图乙实验装置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关系的实验。当线圈匝数从10匝换成100匝后,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23.(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实验室制取氧气是八年级下册的重点内容。根据如图所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是   。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在试管口放棉花团的作用是    。
(3)用双氧水制取干燥的氧气,应选择装置B与    (填字母)组合。收集过程中,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是   。
24.(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小金为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将锥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其目的是   。
(3)①②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加入前要经过24小时暗处理,若暗处理后立即脱色并滴加碘液,能否观察到金鱼藻叶片变蓝色?    (选填“能”或“不能”)。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    。
25.(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实验中加入酚酞试液的目的是     ;
(2)乙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了对比,排除了水对实验的干扰,若观察到U形管左端的液面    (填“升高”或“降 低”),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3)实验丙中,在试管①、②中均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四、解答题(本题有5小题,第26题4分,第27-28题各6分,第29-30题各8分,共32分)
26.(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小明观察到学校楼道里的消防应急灯,如图所示,平时灯是熄灭的,一旦停电,两盏标有“36V”的灯泡就会正常发光,请你简要分析应急灯的工作原理。
27.(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丙氨酸(化学式为C3H7NO2)是构成蛋白质的一种氨基酸。请计算:
(1)丙氨酸中碳、氢、氮、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2)丙氨酸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   。
(3)178g丙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g。
28.(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 2020年3月30日,四川凉山西昌再次发生森林大火,火灾过火面积1000余公顷,该起火灾也造成了19名地方扑火人员牺牲。为了最可爱的人,我们应当学会燃烧与灭火,预防火灾发生。
(1)消防员携带鼓风式森林灭火器(如图)进山灭火,该灭火器通过内置柴油发动机使鼓风机扇片高速转动,喷出十二级强风,这种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破坏了燃烧三要素中   。
(2)家庭用火不慎也易导致火灾,若油锅起火,用锅盖盖住的灭火原理是   。
(3)为避免火灾发生,在林场等场所要贴警示标志。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放易燃物”的是   。
29.(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甲图中的ABC是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三种生理活动;乙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的实验装置(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丙图是对叶片进行脱色的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气体可通过   (结构)进出叶片。
(2)把乙图中的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昼夜,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后,装置   内的氧气含量比较高。
(3)从乙图的两个装置中各剪去一片绿叶,分别置于丙图装置中进行脱色处理,图中标号   代表酒精。
(4)该生物兴趣小组还发现温度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为探究这一问题,该小组将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实验结果如表(mg/h表示毫克/小时):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   ℃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30.(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为测定某种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25g贝壳,逐渐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请计算:
(1)这种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
(2)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步骤)
(3)本实验是否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完成实验,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手工刺绣的过程,丝线经过设计变成了美丽的图案,但是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西瓜切块,只是西瓜的形状发生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露天烧烤,生肉经过高温加热,本身的蛋白质发生变性,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冰冻凉粉,只是凉粉的温度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的元素符号解答。
【解答】锂是一种金属元素,它的元素符号为Li,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原理与工作过程
【解析】【分析】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带有同种电荷的小棒靠近时相互排斥,这是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故A不合题意;
B.当导线中有电流经过时,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偏转,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故B不合题意;
C.闭合开关后,金属棒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摆动,说明有电流产生,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故C不合题意;
D.闭合开关后,通过电流的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这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物是指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有时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其对人体或生态系统具有不良效应。
【解答】在空气质量评价中,被计入主要污染物的物质是二氧化氮、而氧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都是空气的组成成分,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如果溶液的pH<7,那么溶液呈酸性;如果pH=7,那么溶液呈中性;如果pH>7,那么溶液呈碱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A.葡萄汁(3.5~4.5)<7,呈酸性,故A不合题意;
B.鸡蛋清(7.6~8.0) >7,呈碱性,故B符合题意;
C.纯牛奶(6.3~6.6) <7,呈酸性,故C不合题意;
D.苹果汁(2.9~3.3)<7,呈酸性,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的俗名判断;
(2)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3)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
(4)根据食物的成分分析。
【解答】A.苛性钠、烧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氢氧化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稀盐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质(如柠檬、柑橘)中含有酸,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在元素周期表中,中间的汉字是元素的名称,右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的符号,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原子序数,正下方的数值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A. 铷的元素符号为Rb,故A正确;
B.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质子数=原子序数=37,那么中子数=85.47-37≈48,故B错误;
C.铷的名字中含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C错误;
D.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没有单位,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安全用电原则
【解析】【分析】根据安全用电的基本原则判断即可。
【解答】A.雷雨时在大树下躲雨,很容易遭到雷击,故A不合题意;
B.在高压线下钓鱼,很容易发生高压电弧触电,故B不合题意;
C.在同一插座上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用电器,从而使电流过大,造成保险丝熔断,故C不合题意;
D.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切断电源,然后再救人,否则会造成二次触电,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探究发现的历史进行分析。
【解答】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即“西瓜模型”,正电荷相当于西瓜肉,电子相当于西瓜籽,故A错误;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发现,原子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随意动转,故B错误;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故C正确;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是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磁化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一元硬币由钢和镍两种金属组成,它们都是铁磁性物质,靠近磁铁时都会被磁化,从而本身带有磁性,故B正确;
“硬币桥”上的每个硬币都被磁化成一个小磁铁,依靠“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而连接在一起,故A、C错误;
相邻的硬币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大的条形磁铁,中间磁性最弱,两端磁性最强,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分析判断。
【解答】A.①2H表示两个氢原子,故A错误;
B.③Mg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故B正确;
C.④H2O2表示一个H2O2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故C错误;
D.②和③的元素符号相同,属于同种元素,但是一个是原子,一个是离子,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
【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条件:
①光照强度:在一定限度内,光照强度越强,蒸腾作用越强。
②温度:在一定限度内,蒸腾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强。
③空气湿度:空气湿度越大,蒸腾作用越弱;反之越强。
④空气流动状况:空气流动越快,蒸腾作用越强。
【解答】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刚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幼根和根毛,因此在移栽植物时要带土移栽,以保护幼根和根毛,利于根吸水,提高成活率.对移栽植物进行遮荫、去掉部分枝叶, 移栽后给植物适当遮阴 ,选择阴天或傍晚时移栽,带土移栽,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利用移栽植物的成活。 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有机物,水和无机盐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因此,给植物输的液体中可能有水分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能促进植物体的生长和成活, 但是给移栽的植物“打针输液”与蒸腾作用无关。
故答案为:D
13.【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紫色的石蕊试液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对比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实验Ⅳ中,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而碳酸可以使小花变色,因此对比实验Ⅰ、Ⅳ说明碳酸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而不是二氧化碳,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实验Ⅱ可知,喷水不能使小花变色;根据III可知,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色。与Ⅳ对比可知,小花变色肯定是因为有酸生成,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x的值;
(2)在反应后,质量减小的为反应物,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根据丁的组成分析即可;
(3)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保持不变;
(4)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量就是参加反应的质量,据此作比即可。
【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40g+90g+10g+3g=12g+19g+10g+x,解得:x=102g,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表格可知,甲的质量减少:40g-12g=28g,乙的质量减少:90g-19g=71g,丙质量不变,丁的质量增加:102g-3g=99g,因此甲和乙为反应物,而丁为生成物。因为甲和乙至少包括两种元素,所以丁至少由两种元素组成,肯定是化合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保持不变,因此它可能是催化剂,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比为:28g:71g=28:71,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完全中和100g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的盐酸溶液的质量,然后与现在实际的盐酸溶液质量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0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00g×10%=10g;
设与10g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的稀盐酸的溶液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10g 10%x

解得:x=91.25g;
因为91.25g<100g,
所以加入的盐酸有剩余。
那么石蕊试液呈红色。
故选A。
16.【答案】1;元素;同位素原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同位素;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
(2)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被称为同位素原子。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这三种原子的原子核内均含有1个质子,所以它们属于同种元素,但中子数不同,它们是氢的同位素原子。
17.【答案】磁场;电流
【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解析】【分析】根据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因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因此电流流过送电线圈产生磁场;受电线圈靠近送电线圈时就会产生电流,给智能手机充电。
18.【答案】(1)2OH-
(2)+6
(3)Cl2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离子的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数字和正负号,分别表示带的电荷数和电性。再离子符号的左边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2)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即可;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X的化学式。
【解答】(1)氢氧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因此写作OH-;在离子符号左边写上2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即2OH-;
(2)在高铁酸钠(Na2FeO4)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2+x+(-2)×4=0,解得:x=+6价;
(3)根据方程式 2NaOH+X=NaClO+NaCl+H2O 得到:2Na+2O+2H+x=2Na+2O+2Cl,那么X=2Cl,即它的化学式为Cl2。
19.【答案】(1)√
(2)×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2) 此题考查须根系的特点。
【解答】(1)若一次性给农作物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不能吸水,反而会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造成“烧苗”现象。
(2)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须根系主根不明显,不定根发达如玉米、小麦的根系。
故答案为:(1) √ (2) ×
20.【答案】(1)呼吸道
(2)肺泡
(3)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
(2)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解答】(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2)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因此肺的基本结构单位为肺泡。
(3)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所谓气体的扩散作用,即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扩散到浓度低的地方,直到平衡为止。因此 ECMO 工作时,向纤维管内通入气体,就能像正常人体内那样,使氧气、二氧化碳和血液在纤维膜的两侧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 。
故答案为:(1)呼吸道(2)肺泡(3)扩散
21.【答案】(1)稀硫酸
(2)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可知,开始时一段时间内,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因此溶质的质量会不断减小,即ob段。当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零,即b点。再加入稀盐酸,溶液中的溶质H2SO4的质量会不断增大,如bc段,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b点时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没有溶质。c点时加入的稀硫酸过量,那么溶质只能是H2SO4;
(2)ob段为氢氧化钡和稀硫酸的反应,现象为: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22.【答案】(1)电磁铁吸引的小铁钉数量
(2)当电流变化较小时也能反映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3)将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直至电流表示数与线圈匝数为10匝时的电流相同
【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1)电磁铁吸引小铁钉的数量越多,说明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2)在乙实验中,铁芯微小距离的变化,上面的指针就能出现大角度的偏转,即指针对磁场的变化有一个放大作用;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必须控制电流相等而改变线圈匝数。
【解答】(1)图甲实验中小明是根据电磁铁吸引的小铁钉数量来判断磁性的强弱。
(2)与甲图实验方案相比,乙图实验方案的优点是:当电流变化较小时也能反映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3)小明利用图乙实验装置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关系的实验。当线圈匝数从10匝换成100匝后,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将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直至电流表示数与线圈匝数为10匝时的电流相同。
23.【答案】(1)集气瓶
(2)防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人导管
(3)FE;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实验时,试管内会不断有氧气产生,并从试管口的导管口导出,气流可能将高锰酸钾的粉末带出。如果粉末堵在导管口,那么氧气就不能排出,轻者收集不到氧气,重者可能引起爆炸;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解答。
【解答】(1)图中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是集气瓶;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在试管口放棉花团的作用是:防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人导管 。
(3)用双氧水制取干燥的氧气,因为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选择“固液常温型”即选B;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E;因为要得到干燥的氧气必须用浓硫酸干燥,故选F,因此应该选择装置B和EF。收集过程中,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
24.【答案】(1)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不能
(4)氧气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的产物为淀粉,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
(2)设置对照的主要作用是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一组对照实验时,需要有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解答】(1)实验设置对照组,实验唯一的变量为加入二氧化碳,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实验的目的是 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 将水煮沸,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水煮沸能除去水中的气体,将锥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其目的是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①②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加入前要经过24小时暗处理,由于在这期间它没有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产物为淀粉,碘液遇到淀粉会变成蓝色,故不能观察到金鱼藻叶片变蓝色。
(4) 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故答案为:(1)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不能;(4) 氧气
25.【答案】(1)指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升高
(3)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遇到酸或中性溶液不变色。开始时,滴入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红色,随着稀盐酸的滴入,氢氧化钠与它反应而被中和。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会变成无色。
(2)左边使二氧化碳体积减少的原因有两个:①二氧化碳溶于水;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而右边的只有一个。如果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那么左侧的气体压强肯定小于右侧的压强,则左侧的液柱压强肯定大于右侧。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知,左侧液柱高度大于右侧。
(3)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水,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因为都生成了二价铁离子,所以溶液都呈黄色。
【解答】(1)甲实验中加入酚酞试液的目的是 :指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乙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了对比,排除了水对实验的干扰,若观察到U形管左端的液面升高,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3)实验丙中,在试管①、②中均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26.【答案】应急灯接通在家庭电路中,电磁铁通电,具有磁性,将衔铁吸下,断开应急灯,故家庭电路中有电时,应急灯是熄灭的;当家庭电路停电时,电磁铁失去磁性,松开衔铁,接通应急灯,应急灯利用自带电源给楼道提供照明。
【知识点】电磁铁的其他应用
【解析】【分析】当家庭电路有电时,即220V的电压存在时,分析电磁铁有无磁性,确定衔铁的位置,进而判断应急灯所在的电路是否接通,确定它们是工作还是熄灭;同理,当家庭电路停电时,即220V的电压消失后,再按照上面的顺序依次分析描述即可。
【解答】应急灯接通在家庭电路中,电磁铁通电,具有磁性,将衔铁吸下,断开应急灯,故家庭电路中有电时,应急灯是熄灭的;当家庭电路停电时,电磁铁失去磁性,松开衔铁,接通应急灯,应急灯利用自带电源给楼道提供照明。
27.【答案】(1)3:7:1:2
(2)碳
(3)64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原子的个数;
(2)根据质量分数=计算比较即可;
(3)元素质量=物质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化学式C3H7NO2可知,丙氨酸中碳、氢、氮、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7:1:2;
(2)丙氨酸的式量为:12×3+1×7+14×1+16×2=89;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因此丙氨酸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碳。
(3)178g丙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78g×=64g。
28.【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隔绝空气
(3)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燃烧的三个要素:① 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2)根据燃烧的三个要素分析;
(3)根据各个标志的意义解答。
【解答】(1)发动机使鼓风机扇片高速转动,喷出十二级强风,可以迅速带走大量的热,从而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2)家庭用火不慎也易导致火灾,若油锅起火,用锅盖盖住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
(3)A.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炸标志,故A不合题意;
B.为禁止携带火源标志,故B不合题意;
C.为禁止吸烟的标志,故C不合题意;
D.为禁止放易燃物标志,故D不合题意。
故选D。
29.【答案】(1)气孔
(2)二
(3)1
(4)20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解答】(1)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因此甲图中气体可通过气孔(结构)进出叶片。
(2)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装置中一的二氧化碳,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装置二中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把乙图中的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后”,装置二内的氧气含量比较高,这是因为该植物进行了甲图中的C生理活动。
(3)“从乙图的两个装置中各剪去一片绿叶,分别置于丙图装置中进行脱色处理”,图中标号1代表酒精,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装置二内的叶片会变蓝。
(4)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的差越大,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越多,所以“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20℃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故答案为:(1)气孔(2)二(3)1(4)20
30.【答案】(1)80%
(2)设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τ
25g贝壳中碳酸钙质量:25g×80%=20g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20g x
x=8.8g
(3)不能,因为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硫酸钙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碍碳酸钙与稀硫酸的接触,导致不能继续反应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固体质量的减少量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根据计算即可;
(2)根据碳酸钙质量=贝壳质量×质量分数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然后利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
(3)硫酸钙在水中未溶,会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解答】(1)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2)设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25g贝壳中碳酸钙质量:25g×80%=20g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0g x

解得:x=8.8g。
(3)本实验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完成实验,理由是: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硫酸钙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碍碳酸钙与稀硫酸的接触,导致不能继续反应。
1 / 1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返校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不选、多选、错选都不给分)
1.(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下列地摊活动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手工刺绣 B.西瓜切块 C.露天烧烤 D.冰冻凉粉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手工刺绣的过程,丝线经过设计变成了美丽的图案,但是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西瓜切块,只是西瓜的形状发生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露天烧烤,生肉经过高温加热,本身的蛋白质发生变性,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冰冻凉粉,只是凉粉的温度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给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明锂电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锂的元素符号是(  )
A. La B.Li C.Al D.Be
【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的元素符号解答。
【解答】锂是一种金属元素,它的元素符号为Li,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居家防疫期间跑步机深受青睐,其核心装置是电动机,下列实验能说明电动机工作原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原理与工作过程
【解析】【分析】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带有同种电荷的小棒靠近时相互排斥,这是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故A不合题意;
B.当导线中有电流经过时,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偏转,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故B不合题意;
C.闭合开关后,金属棒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摆动,说明有电流产生,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故C不合题意;
D.闭合开关后,通过电流的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这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在空气质量评价中,被计入主要污染物的物质是(  )
A.二氧化氮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物是指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有时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其对人体或生态系统具有不良效应。
【解答】在空气质量评价中,被计入主要污染物的物质是二氧化氮、而氧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都是空气的组成成分,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5.(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范围,显碱性的是(  )
A.葡萄汁(3.5~4.5) B.鸡蛋清(7.6~8.0)
C.纯牛奶(6.3~6.6) D.苹果汁(2.9~3.3)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如果溶液的pH<7,那么溶液呈酸性;如果pH=7,那么溶液呈中性;如果pH>7,那么溶液呈碱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A.葡萄汁(3.5~4.5)<7,呈酸性,故A不合题意;
B.鸡蛋清(7.6~8.0) >7,呈碱性,故B符合题意;
C.纯牛奶(6.3~6.6) <7,呈酸性,故C不合题意;
D.苹果汁(2.9~3.3)<7,呈酸性,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6.(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下列关于酸、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苛性钠、烧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
B.氢氧化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C.稀盐酸能够使酚酞溶液变红
D.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质(如柠檬、柑橘)中含有酸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的俗名判断;
(2)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3)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
(4)根据食物的成分分析。
【解答】A.苛性钠、烧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氢氧化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稀盐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质(如柠檬、柑橘)中含有酸,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导航组网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开启北斗导航的全新时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如图是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铷的元素符号为Rb B.铷的中子数为37
C.铷属于非金属元素 D.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在元素周期表中,中间的汉字是元素的名称,右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的符号,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原子序数,正下方的数值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A. 铷的元素符号为Rb,故A正确;
B.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质子数=原子序数=37,那么中子数=85.47-37≈48,故B错误;
C.铷的名字中含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C错误;
D.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没有单位,故D错误。
故选A。
8.(2019八下·天台月考)下图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A.雷雨时在大树下躲雨
B.在高压线下钓鱼
C.在同一插座上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用电器
D.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切断电源
【答案】D
【知识点】安全用电原则
【解析】【分析】根据安全用电的基本原则判断即可。
【解答】A.雷雨时在大树下躲雨,很容易遭到雷击,故A不合题意;
B.在高压线下钓鱼,很容易发生高压电弧触电,故B不合题意;
C.在同一插座上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用电器,从而使电流过大,造成保险丝熔断,故C不合题意;
D.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切断电源,然后再救人,否则会造成二次触电,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2019八下·天台月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玻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探究发现的历史进行分析。
【解答】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即“西瓜模型”,正电荷相当于西瓜肉,电子相当于西瓜籽,故A错误;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发现,原子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随意动转,故B错误;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故C正确;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是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10.(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小科在课外兴趣活动课中将数枚一元硬币按如图所示放在两根平行的条形磁铁上,搭成了一座漂亮的“硬币桥”,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硬币桥”上左右两端的硬币没有磁性
B.“硬币桥”的搭建利用到了磁化的原理
C.两枚硬币相邻的部分是同名磁极
D.“硬币桥”中间磁性最强
【答案】B
【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磁化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一元硬币由钢和镍两种金属组成,它们都是铁磁性物质,靠近磁铁时都会被磁化,从而本身带有磁性,故B正确;
“硬币桥”上的每个硬币都被磁化成一个小磁铁,依靠“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而连接在一起,故A、C错误;
相邻的硬币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大的条形磁铁,中间磁性最弱,两端磁性最强,故D错误。
故选B。
11.(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下列对①~④所示化学符号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①2H②Mg③Mg2+④H2O2
A.①表示两个氢分子
B.③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④表示H2O2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②和③属于同种元素,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分析判断。
【解答】A.①2H表示两个氢原子,故A错误;
B.③Mg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故B正确;
C.④H2O2表示一个H2O2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故C错误;
D.②和③的元素符号相同,属于同种元素,但是一个是原子,一个是离子,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2.(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每年的3.12是中国植树节,国家倡导每个公民每年参加义务植树,给地球披绿衣,而如何提高植树的成活率,也是一门学问。下列移栽植物的做法,不属于运用蒸腾作用原理的是(  )
A.尽量在阴天或傍晚的时候移栽
B.移栽时往往需要去掉一部分枝叶
C.移栽后给植物适当遮阴
D.给移栽的植物“打针输液”
【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
【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条件:
①光照强度:在一定限度内,光照强度越强,蒸腾作用越强。
②温度:在一定限度内,蒸腾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强。
③空气湿度:空气湿度越大,蒸腾作用越弱;反之越强。
④空气流动状况:空气流动越快,蒸腾作用越强。
【解答】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刚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幼根和根毛,因此在移栽植物时要带土移栽,以保护幼根和根毛,利于根吸水,提高成活率.对移栽植物进行遮荫、去掉部分枝叶, 移栽后给植物适当遮阴 ,选择阴天或傍晚时移栽,带土移栽,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利用移栽植物的成活。 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有机物,水和无机盐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因此,给植物输的液体中可能有水分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能促进植物体的生长和成活, 但是给移栽的植物“打针输液”与蒸腾作用无关。
故答案为:D
13.(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如图四个实验。实验Ⅰ、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比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对比实验Ⅰ、Ⅳ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对比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紫色的石蕊试液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对比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实验Ⅳ中,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而碳酸可以使小花变色,因此对比实验Ⅰ、Ⅳ说明碳酸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而不是二氧化碳,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实验Ⅱ可知,喷水不能使小花变色;根据III可知,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色。与Ⅳ对比可知,小花变色肯定是因为有酸生成,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4.(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0 90 10 3
反应后的质量/g 12 19 10 x
A.x=102
B.丁一定是化合物
C.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比为4:9
【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x的值;
(2)在反应后,质量减小的为反应物,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根据丁的组成分析即可;
(3)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保持不变;
(4)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量就是参加反应的质量,据此作比即可。
【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40g+90g+10g+3g=12g+19g+10g+x,解得:x=102g,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表格可知,甲的质量减少:40g-12g=28g,乙的质量减少:90g-19g=71g,丙质量不变,丁的质量增加:102g-3g=99g,因此甲和乙为反应物,而丁为生成物。因为甲和乙至少包括两种元素,所以丁至少由两种元素组成,肯定是化合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保持不变,因此它可能是催化剂,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比为:28g:71g=28:71,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和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溶液100g混合,反应后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则溶液呈(  )
A.红色 B.蓝色 C.紫色 D.无法判断
【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完全中和100g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的盐酸溶液的质量,然后与现在实际的盐酸溶液质量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0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00g×10%=10g;
设与10g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的稀盐酸的溶液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10g 10%x

解得:x=91.25g;
因为91.25g<100g,
所以加入的盐酸有剩余。
那么石蕊试液呈红色。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如图所示代表三种原子的原子核,请回答下列问题:
这三种原子的原子核内均含有   个质子,所以它们属于同种   ,但中子数不同,它们是氢的   。
【答案】1;元素;同位素原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同位素;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
(2)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被称为同位素原子。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这三种原子的原子核内均含有1个质子,所以它们属于同种元素,但中子数不同,它们是氢的同位素原子。
17.(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图甲所示是一一个手机无线充电装置,该装置是利用了电磁感应的原理对手机进行充电的。手机无线充电原理如图乙所示,电流流过送电线圈产生   ,受电线圈靠近送电线圈时就会产生   ,给智能手机充电。
【答案】磁场;电流
【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解析】【分析】根据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因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因此电流流过送电线圈产生磁场;受电线圈靠近送电线圈时就会产生电流,给智能手机充电。
18.(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氢氧根离子   。
(2)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很好的净水剂,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3)“84”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制取NaClO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X=NaClO+NaCl+H2O,则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2OH-
(2)+6
(3)Cl2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离子的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数字和正负号,分别表示带的电荷数和电性。再离子符号的左边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2)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即可;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X的化学式。
【解答】(1)氢氧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因此写作OH-;在离子符号左边写上2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即2OH-;
(2)在高铁酸钠(Na2FeO4)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2+x+(-2)×4=0,解得:x=+6价;
(3)根据方程式 2NaOH+X=NaClO+NaCl+H2O 得到:2Na+2O+2H+x=2Na+2O+2Cl,那么X=2Cl,即它的化学式为Cl2。
19.(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的对与错,对的打“√”,错的打“×”。
(1)造成植物“烧苗”的原因是一一次施肥过多使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    。
(2)须根系的特点是主根和侧根有明显区别   。
【答案】(1)√
(2)×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2) 此题考查须根系的特点。
【解答】(1)若一次性给农作物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不能吸水,反而会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造成“烧苗”现象。
(2)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须根系主根不明显,不定根发达如玉米、小麦的根系。
故答案为:(1) √ (2) ×
20.(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新冠病毒给全球带来了重大的疫情
(1)新冠病毒主要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该系统由   和肺构成;
(2)如图甲是重型感染者出现胸部X片及CT影像学,上所说的“白肺”,这说明病毒已经严重损伤了肺的基本结构单位    ;
(3)如图乙是ECMO,中文名“体外膜肺氧合”,是一 种可代替心肺功能的生命维持设备。其中的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的结构如图丙。工作时,将血液由人体静脉引出,从血液入口进入氧合器,血液经过由许多中空的、极细的纤维管构成的膜的外侧,从血液出口重回人体。同时向纤维管内通入气体,就能像正常人体内那样,使氧气、二氧化碳和血液在纤维膜的两侧通过   作用进行交换。
【答案】(1)呼吸道
(2)肺泡
(3)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
(2)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解答】(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2)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因此肺的基本结构单位为肺泡。
(3)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所谓气体的扩散作用,即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扩散到浓度低的地方,直到平衡为止。因此 ECMO 工作时,向纤维管内通入气体,就能像正常人体内那样,使氧气、二氧化碳和血液在纤维膜的两侧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 。
故答案为:(1)呼吸道(2)肺泡(3)扩散
21.(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室温时,向滴加了无色酚酞的Ba(OH)2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烧杯内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1)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
(2)ob段实验的现象是   。
【答案】(1)稀硫酸
(2)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可知,开始时一段时间内,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因此溶质的质量会不断减小,即ob段。当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零,即b点。再加入稀盐酸,溶液中的溶质H2SO4的质量会不断增大,如bc段,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b点时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没有溶质。c点时加入的稀硫酸过量,那么溶质只能是H2SO4;
(2)ob段为氢氧化钡和稀硫酸的反应,现象为: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每空格2分,共28分)
22.(2020八下·温州期中)为了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利用电源、电流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细铁钉、指针(带刻度)、电磁铁(用漆包线制作的一个六抽头电磁铁,每20匝抽出一个接线端)等器材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1)图甲实验中小明是根据   来判断磁性的强弱。
(2)与甲图实验方案相比,乙图实验方案的优点是   。
(3)小明利用图乙实验装置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关系的实验。当线圈匝数从10匝换成100匝后,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答案】(1)电磁铁吸引的小铁钉数量
(2)当电流变化较小时也能反映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3)将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直至电流表示数与线圈匝数为10匝时的电流相同
【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1)电磁铁吸引小铁钉的数量越多,说明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2)在乙实验中,铁芯微小距离的变化,上面的指针就能出现大角度的偏转,即指针对磁场的变化有一个放大作用;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必须控制电流相等而改变线圈匝数。
【解答】(1)图甲实验中小明是根据电磁铁吸引的小铁钉数量来判断磁性的强弱。
(2)与甲图实验方案相比,乙图实验方案的优点是:当电流变化较小时也能反映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3)小明利用图乙实验装置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关系的实验。当线圈匝数从10匝换成100匝后,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将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直至电流表示数与线圈匝数为10匝时的电流相同。
23.(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实验室制取氧气是八年级下册的重点内容。根据如图所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是   。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在试管口放棉花团的作用是    。
(3)用双氧水制取干燥的氧气,应选择装置B与    (填字母)组合。收集过程中,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是   。
【答案】(1)集气瓶
(2)防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人导管
(3)FE;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实验时,试管内会不断有氧气产生,并从试管口的导管口导出,气流可能将高锰酸钾的粉末带出。如果粉末堵在导管口,那么氧气就不能排出,轻者收集不到氧气,重者可能引起爆炸;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解答。
【解答】(1)图中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是集气瓶;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在试管口放棉花团的作用是:防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人导管 。
(3)用双氧水制取干燥的氧气,因为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选择“固液常温型”即选B;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E;因为要得到干燥的氧气必须用浓硫酸干燥,故选F,因此应该选择装置B和EF。收集过程中,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
24.(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小金为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将锥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其目的是   。
(3)①②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加入前要经过24小时暗处理,若暗处理后立即脱色并滴加碘液,能否观察到金鱼藻叶片变蓝色?    (选填“能”或“不能”)。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    。
【答案】(1)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不能
(4)氧气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的产物为淀粉,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
(2)设置对照的主要作用是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一组对照实验时,需要有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解答】(1)实验设置对照组,实验唯一的变量为加入二氧化碳,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实验的目的是 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 将水煮沸,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水煮沸能除去水中的气体,将锥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其目的是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①②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加入前要经过24小时暗处理,由于在这期间它没有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产物为淀粉,碘液遇到淀粉会变成蓝色,故不能观察到金鱼藻叶片变蓝色。
(4) 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故答案为:(1)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不能;(4) 氧气
25.(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实验中加入酚酞试液的目的是     ;
(2)乙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了对比,排除了水对实验的干扰,若观察到U形管左端的液面    (填“升高”或“降 低”),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3)实验丙中,在试管①、②中均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1)指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升高
(3)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遇到酸或中性溶液不变色。开始时,滴入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红色,随着稀盐酸的滴入,氢氧化钠与它反应而被中和。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会变成无色。
(2)左边使二氧化碳体积减少的原因有两个:①二氧化碳溶于水;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而右边的只有一个。如果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那么左侧的气体压强肯定小于右侧的压强,则左侧的液柱压强肯定大于右侧。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知,左侧液柱高度大于右侧。
(3)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水,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因为都生成了二价铁离子,所以溶液都呈黄色。
【解答】(1)甲实验中加入酚酞试液的目的是 :指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乙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了对比,排除了水对实验的干扰,若观察到U形管左端的液面升高,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3)实验丙中,在试管①、②中均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四、解答题(本题有5小题,第26题4分,第27-28题各6分,第29-30题各8分,共32分)
26.(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小明观察到学校楼道里的消防应急灯,如图所示,平时灯是熄灭的,一旦停电,两盏标有“36V”的灯泡就会正常发光,请你简要分析应急灯的工作原理。
【答案】应急灯接通在家庭电路中,电磁铁通电,具有磁性,将衔铁吸下,断开应急灯,故家庭电路中有电时,应急灯是熄灭的;当家庭电路停电时,电磁铁失去磁性,松开衔铁,接通应急灯,应急灯利用自带电源给楼道提供照明。
【知识点】电磁铁的其他应用
【解析】【分析】当家庭电路有电时,即220V的电压存在时,分析电磁铁有无磁性,确定衔铁的位置,进而判断应急灯所在的电路是否接通,确定它们是工作还是熄灭;同理,当家庭电路停电时,即220V的电压消失后,再按照上面的顺序依次分析描述即可。
【解答】应急灯接通在家庭电路中,电磁铁通电,具有磁性,将衔铁吸下,断开应急灯,故家庭电路中有电时,应急灯是熄灭的;当家庭电路停电时,电磁铁失去磁性,松开衔铁,接通应急灯,应急灯利用自带电源给楼道提供照明。
27.(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丙氨酸(化学式为C3H7NO2)是构成蛋白质的一种氨基酸。请计算:
(1)丙氨酸中碳、氢、氮、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2)丙氨酸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   。
(3)178g丙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g。
【答案】(1)3:7:1:2
(2)碳
(3)64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原子的个数;
(2)根据质量分数=计算比较即可;
(3)元素质量=物质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化学式C3H7NO2可知,丙氨酸中碳、氢、氮、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7:1:2;
(2)丙氨酸的式量为:12×3+1×7+14×1+16×2=89;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因此丙氨酸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碳。
(3)178g丙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78g×=64g。
28.(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 2020年3月30日,四川凉山西昌再次发生森林大火,火灾过火面积1000余公顷,该起火灾也造成了19名地方扑火人员牺牲。为了最可爱的人,我们应当学会燃烧与灭火,预防火灾发生。
(1)消防员携带鼓风式森林灭火器(如图)进山灭火,该灭火器通过内置柴油发动机使鼓风机扇片高速转动,喷出十二级强风,这种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破坏了燃烧三要素中   。
(2)家庭用火不慎也易导致火灾,若油锅起火,用锅盖盖住的灭火原理是   。
(3)为避免火灾发生,在林场等场所要贴警示标志。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放易燃物”的是   。
【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隔绝空气
(3)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燃烧的三个要素:① 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2)根据燃烧的三个要素分析;
(3)根据各个标志的意义解答。
【解答】(1)发动机使鼓风机扇片高速转动,喷出十二级强风,可以迅速带走大量的热,从而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2)家庭用火不慎也易导致火灾,若油锅起火,用锅盖盖住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
(3)A.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炸标志,故A不合题意;
B.为禁止携带火源标志,故B不合题意;
C.为禁止吸烟的标志,故C不合题意;
D.为禁止放易燃物标志,故D不合题意。
故选D。
29.(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甲图中的ABC是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三种生理活动;乙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的实验装置(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丙图是对叶片进行脱色的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气体可通过   (结构)进出叶片。
(2)把乙图中的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昼夜,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后,装置   内的氧气含量比较高。
(3)从乙图的两个装置中各剪去一片绿叶,分别置于丙图装置中进行脱色处理,图中标号   代表酒精。
(4)该生物兴趣小组还发现温度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为探究这一问题,该小组将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实验结果如表(mg/h表示毫克/小时):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   ℃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答案】(1)气孔
(2)二
(3)1
(4)20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解答】(1)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因此甲图中气体可通过气孔(结构)进出叶片。
(2)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装置中一的二氧化碳,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装置二中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把乙图中的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后”,装置二内的氧气含量比较高,这是因为该植物进行了甲图中的C生理活动。
(3)“从乙图的两个装置中各剪去一片绿叶,分别置于丙图装置中进行脱色处理”,图中标号1代表酒精,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装置二内的叶片会变蓝。
(4)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的差越大,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越多,所以“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20℃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故答案为:(1)气孔(2)二(3)1(4)20
30.(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为测定某种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25g贝壳,逐渐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请计算:
(1)这种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
(2)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步骤)
(3)本实验是否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完成实验,并说明理由。
【答案】(1)80%
(2)设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τ
25g贝壳中碳酸钙质量:25g×80%=20g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20g x
x=8.8g
(3)不能,因为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硫酸钙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碍碳酸钙与稀硫酸的接触,导致不能继续反应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固体质量的减少量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根据计算即可;
(2)根据碳酸钙质量=贝壳质量×质量分数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然后利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
(3)硫酸钙在水中未溶,会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解答】(1)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2)设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25g贝壳中碳酸钙质量:25g×80%=20g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0g x

解得:x=8.8g。
(3)本实验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完成实验,理由是: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硫酸钙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碍碳酸钙与稀硫酸的接触,导致不能继续反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