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

文档属性

名称 醉花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08 21:20:27

文档简介

醉花阴
一、教学要求
1. 从创作和生活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全面了解李清照。
2. 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二、学习要点
1. 题解关键词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词委婉细腻,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
2. 内容提示
《醉花阴》是一首“闺怨”词,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李清照以细腻的笔触,选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和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在层层铺叙中渗透出浓烈的感情。
三、作者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其父是文学家李格非,其母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里。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著有《金石录》,李清照写有《金石录序》,其中详细地记载夫妻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她前期词章,多为描写闺中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李清照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不幸遭遇,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感时伤世,怀旧思乡,文风沉郁凄怆。李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在于运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善于描写细腻的感情变化,平淡而通俗的语言蕴含丰富雅趣和清新的意境。在宋代词人中,李清照卓然自成一家。著有《漱玉词》。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
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称道。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2.重点作品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即使不带有狎玩欣赏的心理,也未免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如《一剪梅》、《醉花阴》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名篇之一,是历来人们所公认的她的代表作。这首词,比较恰切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实际和艺术风格的某些特色。但就词的内容看,思想是消极的,悲观的,情调是低沉的,凄凉的。词中通过描写秋天景色的生活感受,抒发了作者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忧患的哀愁。虽然,作者写的是她个人的遭遇,但这遭遇是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现实土壤之中,因而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成功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的精神面貌,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全词归结到“愁”字上,的确,“愁”字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是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的。词中作者运用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生活感受的叙述,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环境气氛及其内心世界。
《永遇乐》写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 反映了在历尽沧桑之后晚年的悲凉心境。上片开始连下三个设问。第一个设问自己在何处?是明知故问,问的前提却是元宵夜夕阳西下玉兔东升之际,是“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一对比,便知作者有化不开的漂泊异乡凄凉愁怀。第二个问也是在“染柳烟浓”的大好春光之后,先以听笛“怨”转,再问自己还有多少春意可享受,正反映出晚年生活动荡不安祸福莫测的忧患。最后三句写自己自甘寂寞的心灰意懒,可以感知作者几乎万念俱灰的心境。下片承“酒朋诗侣”而下,这些朋友是南渡前的旧知,于是引发“中州盛日”那时元宵的汴京城,和名门淑媛“争济楚”的繁华与欢乐。与“如今”三句形成今昔强烈对比。最后二句看似淡泊自守、不慕繁华,实则是满腹辛酸、一腔凄怨的总爆发。在咏叹个人不幸际遇和悲苦内心的同时,流露出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恨,既含蓄,又悠长。上阕四层,每三句一层,每层都用乐景抒哀情,极具沉郁顿挫之美;下阕两大层的对比更以盛景反衬衰景,寄寓了无限的感慨。全词语言明白如洗又精美无瑕,“帘儿底下”的细节又包含了无限辛酸。在平淡中见浓烈,于细微处见精神,正是李清照词的独特风格。
在词的艺术方面,李清照有自己比较完整的看法。她写过一篇《词论》,对唐代特别是北宋以来的主要词人分别提出了批评,从中能够看出她自己的追求。譬如她认为柳永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表明她反对那种过于俚俗化和带有市民情趣的倾向;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表明她反对词的风格与诗相接近,和音律上的不严格;认为晏几道的词“苦无铺叙”,贺铸的词“苦少典重”,秦观的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表明她主张词既要有铺叙,有情致,也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概括而言,李清照的词学观点,特别强调了词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即词“别是一家”,与诗歌相区别;特别重视词的声律形式;在语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浑成。
五、创作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两年,受朝廷党争牵连,回山东原籍所作。它抒写了一位多才敏感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
元伊世珍《琅環(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 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这则轶闻说明此词歇拍三句极为脍炙人口,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乎无“词语尘下”之嫌。全词以含蓄蕴藉见长,“莫道不消魂”三句固然最为工妙,但其余各句亦堪玩味:“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有暗香盈袖”,则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古诗·庭中有奇树》)的夫妇睽离之感。凡此,都有玩赏不尽的底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2.课文分析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
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
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
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
分析:“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玉枕:瓷枕
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
独酌的离愁别绪。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暗香:菊花的幽香。
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
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
分析: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3.课文难点讨论
艺术特点
比喻的巧妙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表现手法
《醉》写从清晨直到深夜难解的愁结,但其时间却是倒流的,中间又有“闪回”、“淡
出”。这种“意识流”的结构最能体现诗人烦躁不安的情绪。夜深风紧,衾寒被冷,诗人孤栖难眠,于是“永昼”之愁便在脑际翻滚回旋,撵不走,拂不去。大清早偏遇到一个恶劣天气,好像是天公特意为愁绪的孳生安排的“优良环境”。焚香消愁,结果是愁绪如烟,缭绕不断。时当佳节重阳,亲情倍增。然愁绪却像绳索,愈拧愈紧;如麻脚,愈理愈乱。当寒气直透心底时,诗人的意识才惊回现实;展转反侧,难入梦乡;那奔腾的意识又流回黄昏。本想以饮酒赏菊驱愁逐闷,不料反更触动了思夫的情弦。酒要夫妇对饮方有情趣,菊要俩人共赏才有韵味,现在形单影只,只能自斟自酌;焭焭孑立,只有人菊相吊;虽有“暗香”,只好徒叹奈何——“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西风吹过,瘦弱的菊花“不耐风揉”(《满庭芳》);“帘儿底下”(《永遇乐》),“销魂”的自己比花还瘦。
《醉》侧重行为相貌等外部描写,其中“人比黄花瘦”的形貌描写最富审美情趣:第一,意境美。此喻或从秦观“人与绿杨俱瘦”(《如梦令》)脱胎而来,但李词确有青蓝、冰水之妙。重阳、黄昏、菊花,已富诗情画意,这时风卷珠帘,人菊争瘦,“我亦具物之情”,“物亦具我之情”(刘熙载《诗概》),物我两融,情景交辉,意境极美。第二,含蓄美。不作“归来也”(《小重山》)的呼唤,没有“人憔悴”(《玉楼春》)的描写,而是就“地”取材,巧设妙喻,曲尽其情,曲写其形,“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诗品·含蓄》)。第三,造型美。一边是细瘦的花茎、黄色的花瓣,一边是瘦削的形体、憔悴的面容;一边有清雅的芳姿、傲霜的神韵,一边有高洁的情怀,坚贞的情操。特别是与陶渊明采过的东篱之菊互怜互望、互映互衬,更展示出诗人“人淡如菊”(《诗品·典雅》)的神采,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神形兼备的闺中思妇的素描。
李清照词风研究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王朝,身罹国难,饱受战祸之苦,词的内容也有
明显的分野。她长于书香门第,出嫁于名门望族,童年和婚后,过的是养尊处优的生活,接触面只有闺中,只是辽阔天地中的一个小小的角落。有的是少女脉脉情思,或亲人离别所产生的淡淡离愁,因此他前期的词多属于闺情与离愁。
李清照后期词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前期词也不容小觑。她从生活的各个不同层面,以各种不同手法,细腻的阐发了独守空闺的苦闷,抒发了对离人的深切怀思。值得一提的事,她的这类词,深挚而不轻浮,清丽而不俗艳。比之专事猗罗香泽的花间词,却别有一种大家的风范。
国家与民族面临的灾难深重,赵明诚的病逝,使他慌乱的心情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在战乱之中,她失去了一切赖以生活的精神支柱。飘零孤寂伴随着她以后的生活。因此,反映在词里的,是孤冷凄哀的心境和难以抹去的故土之思。
4.相关评论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2)伊士珍《瑯嬛记》: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
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
3)柴虎臣《古今词论》: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4)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
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七、练习
选择题
1)《醉花阴》是一首_________词。
a言志 b 闺怨 c豪放 d咏物
2)《醉花阴》写作时间?
a中期  b前期   c晚年
2.填空题
1)李清照词论全面的表是了恪守 的观点,不仅评论了许多作家词作 及其 ,而且特别强调了诗词分畛,指出词 。
2)1120年的 ,划分了 和 两个时代,李清照词的创作也横跨“政、宣风流”的 和动荡离乱的 。
3)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她的 和 题材集中于描写 和 。
4)李清照后期的词主要反映她 、 的生活和感情,充满了爱国之忧, , ,词风也由前期的 、 一变而为 、 。3. 名词解释
易安体: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倜傥有丈夫气”。
4. 简答题
李清照词论的核心是什么?
李清照的《词论》可能作于她的青年时期,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曾引录,这是一篇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传统词派的论文。文中不仅评论了许多作家词作风格的异同及其创作的得失,而且特别强调词的文辞和音乐的关系,指出词当属于诗文之外的“别是一家”。它的主要特点是既要铺叙又要典重;既有情致又要故实,高雅、流畅、轻灵,严守声律。词“别是一家”的理论,直接影响了李清照词的内容和风格。
李清照的生活及词的创作以何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词的创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可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生活富足而美满,即使丈夫赵明诚不时宦游外出,不免寂寞、孤独,也仍不离愉悦、充实的氛围,思想感情比较单纯澄净。因而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不少作品表现了年轻女性的天真活泼,即使写相思离别也真挚缠绵,朴素深刻,显示出一种极细腻的儿女柔情。后期她经历了国亡、家破、夫死的惨痛打击,过着长期流落江南的动荡生活,感情变得越来越沉挚、悲凉以至凄切。因此,她在词里诉说着迭遭丧乱、受尽磨难的凄惨心情,倾吐哀愁凄苦的内心感受,表现了她的家国之恨乡关之思。
5. 论述题
试论述李清照词作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的创作以靖康之难,分为前、后俩个时期。前期的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描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意境清俊疏朗,风格轻倩绰约、自然妩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人情,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碧鸡漫志》卷二)。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鱼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化用孟浩然《春晓》和晚唐诗人韩偓五绝“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的意境,却比诗显得灵巧有致。词人抓住一个生动的细节,自己和卷帘人的一问一答,用“依旧”的淡漠回答,跌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无限凄凉的叹惋,却又妙在含蓄,表现出女性对花事的特有的敏感、关注以及惜花、惜春的细腻心理,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美质难久的感伤心理。又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用白描手法,回忆在溪亭的一次尽兴的游玩,传神地写出了少女们的天真烂漫。这类词既恬静又热烈,既微妙又率直,其婉媚秀逸、清新开朗处,乃机杼天成,打破了男子代女性言情的局限。
李清照前期还有一部分描写相思离别的恋情词,以女性身份在词中直接抒写爱情生活,表情极为真挚缠绵,有的还大胆地说出了妇女压抑在内心深处不敢轻易道出的感情,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重阳佳节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描写了她孤寂凄清的处境和对丈夫的思念。上片写秋日的百无聊赖,突出情绪的烦闷。开头两句点出“孤”与“愁”,为全词定下基调。“玉枕”两句加重了孤寂冷清的感觉和气氛,衬托了“佳节又重阳”倍加念远的情感。下片写重阳把酒的寂寞感伤,末三句从眼前之黄花着笔,即景设喻,以重阳、黄昏、西风为背景,描绘出人花争瘦,“我亦具物之情”,“物亦具我之情”(刘熙载),极富意境美。此词的特点是以景见情,以物拟人。
靖康之难使北宋丧亡,李清照于宋高宗建炎二年南下江宁,从此再没有重返中原故土。南渡以来,残酷的现实和流离的生活扩大了她的创作视野,炽烈的爱国热情、忧时伤国的思绪,在她的诗、文、词中都有反映。如其《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舞),借梦境以反映自己忧患余生的感慨。于是,抒发忧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描写自己孤独生活的浓重哀愁,成为李清照南渡后词的主要内容;词风也一变早年清丽、明快而为凄凉、低沉。《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此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词以精练的语言展示了词人复杂、曲折的情感世界,概括出南渡以后自己的生活特征与精神面貌,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描写、渲染情感深层的凄苦、哀愁。再如《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碧合,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写词人晚年江湖的身世之痛,沧桑之感对故国家园的深情眷念。上片渲染元宵佳节春意盎然,景物佳丽,再以“谢他酒朋诗侣”表明自己心境的黯淡。下片先追忆南渡前汴京妇女欢渡元宵佳节的盛况,再写如今国事日非,自己无心游赏佳节的孤寂愁苦。两相对照下,那种不胜家国的沧桑巨痛隐然言外。
李清照后期的词虽因家国之痛,表现了迭遭丧乱、受尽磨难后的悲愁,但总的说来,题材还不够广阔,主要还是离情、闺怨、写景、咏物。她的词“别是一家”的观念限制了她的创作,使得词的创作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远不如她的诗和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清照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也是从其词的题材与意境方面持论。
论述“易安体”的艺术特点。
所谓“易安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李清照作词不象贺铸、周邦彦等人那样熔铸前人的诗句入词,但却能把那些用惯了的和用旧了的浅俗文字锤炼成清新鲜丽的语言,化俗为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就是说,她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明白省净,富有艺术力的诗的语言明明白白地写出来,以寻常语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作于词人五十二岁的时候。双溪,是金华的名胜,但词人已失去游春的意兴。异乡的春日风光绮丽,经历了飘零的词人却触目伤怀,引发物是人非的山河之痛,悼亡之思。用语极朴素,近于口语,比喻、夸张的运用,意蕴丰厚而又出之自然。易安词中尽多这类白描的外在形式与精美的内在特质完美结合的作品。
(2)既保持了唐五代以来婉约词的本色,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以个人身世位内涵的艺术格调。闺情词的写作,是李清照对词的一大贡献。李清照的闺情词是最能表现女性情调的,因为她是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把女性所特有的感情、心理提炼成艺术形象,用明白清新的语言表现出来。如《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草满长路,丈夫不归;身居深闺,举目寂寥,她似乎觉得内心装满的全是寸寸柔肠缕缕愁绪。李清照善于结合写景咏物描写闺阁生活和闺阁愁情,这是一方面。同时,在她后期的创作中,把个人的愁情愁绪和忧时伤乱的家国之痛融为一体,情调入于凄壮悲戚一途,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
(3)温婉中含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刚健、俊爽之美。李清照有些词既有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与开朗。她把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柔中有刚;即便是写感时伤怀、追念往事的凄苦之作,也流动着一股豪迈激昂之气。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海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蓼园词话》称此词“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词人在海天相接、千帆竞舞的
梦境里,与天帝对话。当天帝问她欲归何处时,她答道“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自伤徒有才学,却报国无门,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日忽忽其将暮”的屈子式嗟叹。幻想在大风起时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自己则驾一叶蓬舟随风“吹取三山去”。这是她历尽忧患后的旷达语。
八、研习与思考
1.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见江淹《别赋》)《醉花阴》化用此句而轻婉细腻过之。试分析令词人销魂的触发点是什么。
答:触发点正在于同人丈夫去世所带来了孤寂的生活、凄谅的心情。“生离死别”是文学创作极为重要的主题,历代均有名篇佳制。
2. 李词擅长炼字,如“人比黄花瘦”的“瘦”字,历来为识词者所惊叹。李清照另有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试比较这两个“瘦”字在表 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答:“瘦”字是李词重视炼字的结果,用得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醉花阴》中“瘦”是真实的形容,将人与菊花同向比喻,从而得出人更瘦,这是就词人内心主观情愫而言的;《如梦令》中“瘦”则是纯粹的内心感观效果,是反向衬托,一肥更显一瘦。
九、相关艺术作品
( 清 )姜壎绘《李清照小像》
十、延伸阅读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面,着重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分析一下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成就。宋钦宗靖康二
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 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 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清照无儿无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这首《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 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总结前人研究,《声声慢》 之美妙,大抵有四点: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实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 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 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 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已『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 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 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 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 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 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 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上节七组迭字,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是第一层,写气候冷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 之可伤,为第三层。换头三句,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 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就悲伤心情作渲染挥洒,是 借镜辞赋的写作手法。「以赋为词」,北宋词人周邦彦最为专擅;李清照亦长于写赋,故也能借镜赋法填词。至于末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总结前面三节六层可伤之事。前文蓄势厚实,故此处总结顺理成章。
(三)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
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凸显结果,就可以省略原因,而且曲折有味。「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透过北雁南飞,去写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下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损容颜,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愁苦已极,度日如年的反映。「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用「兼」字、「细」字,细腻道出愁人的苦闷:「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诉诸听觉,象征诸 般苦难对作者的摧残。「点点滴滴」四迭字的运用,活现了细雨的连密不断,愁苦的络绎不绝。总之,全词藉景抒情,运景入情:透过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晚来风 急、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诸景象,以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之使人动容。
(四)以声摹情,展现乐章之美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曾称:「《声声慢》是李清照词中特别讲究声调的一首名作。」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夏先生曾提出全词多用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 (舌音):《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六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一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 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 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 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 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另外,还以双声迭韵字的运用,来增强抒情效果。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迭韵字如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将词之为音乐文学的特质,发挥无遗。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共25张PPT)
醉 花 阴
李清照
一、教学要求
1. 从创作和生活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全面了
解李清照。
2. 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二、学习要点
1. 题解关键词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词委婉细
腻,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
含蓄。
2. 内容提示
《醉花阴》是一首“闺怨”词,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李清照以细腻的笔触,选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和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在层层铺叙中渗透出浓烈的感情。
三、作者生平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其父是文学家李格非,其母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著有《金石录》,李清照写有《金石录序》,其中详细地记载夫妻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在宋代词人中,李清照卓然自成一家。著有《漱玉词》。
四、作者作品
著有《漱玉词》
1. 前期——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
《如梦令》
《凤凰台上忆吹箫》
《一剪梅》
《醉花阴》
2.后期——凄凉沉痛,伤时念旧、怀乡悼亡以及浓重哀愁。
《菩萨蛮》
《蝶恋花》
《永遇乐》
《武陵春》
《声声慢》
《清平乐》
重点作品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名篇之一,全词归结到“愁”字上,的确,“愁”字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是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的。
《永遇乐》写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 反映了在历尽沧桑之后晚年的悲凉心境。
《词论》,对唐代特别是北宋以来的主要词人分别提出了批评,从中能够看出她自己的追求。
五、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元伊世珍《琅環(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 曰: ‘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
六、课文讲解
1.课文分析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白昼,
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
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
分析:“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
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
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
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
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
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
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
凄苦之情。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
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
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
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
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
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
晚于东篱下菊圃把酒独酌的情景,
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
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
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
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2.课文难点分析
艺术特点:
比喻的巧妙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词中还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
“人比黄花瘦”的审美情趣:
1)意境美
2)含蓄美
3)造型美
3.相关评论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苕溪渔隐丛话》
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
——柴虎臣《古今词论》
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景,次言重阳
佳节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
瘦,伤感之至。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
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七、研习与思考
1.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见江淹《别赋》)《醉花
阴》化用此句而轻婉细腻过之。试分析令词人销魂的触发点是
什么。
答:触发点正在于同人丈夫去世所带来了孤寂的生活、凄
谅的心情。“生离死别”是文学创作极为重要的主题,历代均有名
篇佳制。
2. 李词擅长炼字,如“人比黄花瘦”的“瘦”字,历来为识词者所
惊叹。李清照另有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见《如梦
令·昨夜雨疏风骤》。试比较这两个“瘦”字在表 现手法和表达效
果上的异同。
答:“瘦”字是李词重视炼字的结果,用得别开生面、精妙清
亮,风韵天然。《醉花阴》中“瘦”是真实的形容,将人与菊花同
向比喻,从而得出人更瘦,这是就词人内心主观情愫而言的;
《如梦令》中“瘦”则是纯粹的内心感观效果,是反向衬托,一肥
更显一瘦。
八、相关艺术作品
《李清照小像》
清 姜壎
姜壎为乾隆年间画家,以仕女画著称。画中的李清照敷粉施色,肌理细腻,笔致清劲,风格清雅,表现了女词人惜花伤春的情思。
九、延伸阅读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艺术特点:
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
以声摹情,展现乐章之美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停了,尘土中裹着花香,春花凋残殆尽了;
天晚了,连梳头的心思也没有。
故物犹在,昔人已逝,啥事也不想干。
想絮叨几句往事眼泪却(不争气)先流了出来。
听说双溪景区春色还好,也曾打算去划船的。
只怕双溪里的蚱蜢大小的小船,
载不动(我)这样多的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