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2《线段长短的比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2节,是几何的入门部分,对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以及学习以后的几何知识至关重要.教学中应注重在直观认识和操作活动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真理.让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比较方法和策略,重点突破比较方法:在“叠合法”中使用的工具中自然引出用圆规作线段,并进一步作出线段的和、差.最后运用所学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四章的第二节,是平面图形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前面了解了一些立体的、平面的几何图形.在上一节课也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了线段的形象、描述性定义和表示方法,这一节将进一步研究线段的重要的基础性质和比较方法.所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抽象提炼线段的基本性质,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差、作图等.知识策略的获得完全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得到,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平面几何知识的起步、几何语言的培养、几何图形的操作方法和后期几何图形的学习,乃至后期空间几何图形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2.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并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于实际情境,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事实。
过程与方法:
感受用类比的思想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经过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探索、发现规律,了解线段的性质公理以及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对具体实物进行演示,经历对线段的长短进行比较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而其比较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比较线段的方法、线段的公理.
教学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 法与生生互动相结合.
教具:一根绳子、纸板、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一:
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呢?
为什么大家横穿马路呢?不走地下通道或天桥呢?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活动1例1如图所示,直线MN表示一条铁路,铁路两旁各有一点A和B,表示两个工厂.要在铁路上建一货站,使它到两厂距离之和最短,这个货站应建在何处?
教师进一步讲解: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如图,线段AB的长度为3 cm,那么就说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 cm.
注:(1)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描述的是数量,而不是线段本身.
(2) 在解决选择位置、求最短距离等问题时,通常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思考1: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方法有哪些?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问题:我们能否借助于比较两位同学身高的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
教师总结:
方法 1、观察法.当两人个子高矮相差较大时,直接能看出来;
方法 2、叠合法.让两个同学站在同一平地上,脚底平齐,观看两人的头顶,直接比出高矮.
方法 3、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度量出两个同学的身高.
(教师板书第一种情况,后两种情况由学生自己推导完成.)
合作学习二:
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想一想:
有哪些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第一种方法是:观察法
当两条线段长短相差较大时,可直接比较出大小.
第二种方法是:度量法
即用一把尺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第三种方法是:叠合法
先把两条线段的一端重合,另一端落在同侧,根据另一端落下的位置来比较长短.
做一做
思考2:如何借助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活动2 例2如图,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AB,使AB=a
练习: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AB,使AB=a+b.
思考3:如何借助尺规作出线段c,使c=b-a呢?
思考4:如何找到一条绳子的中点呢?线段的中点定义是什么?
线段的中点:
线段中点的定义: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 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如图所示:
(1)线段AM和线段BM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2)线段AM和线段AB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教师板书)(几何语言) 因为点M是AB的中点,
所以
教师点评:(1)线段的中点必须在线段上,如果已知AB=BC,那么点B不一定是线段AC的中点;
(2)若B,C把线段AD分成相等的三条线段,点B,C叫做线段AD的三等分点,类似地还有四等分点、五等分点;
(3)从位置上看,线段的中点在该线段的正中间;
(4)线段的中点具有唯一性,即一条线段有且只有一个中点.
跟踪训练2.如图,AB=8 cm,CB=5 cm,D是AC的中点,求DC的长
解:∵ AB=8 cm,CB=5 cm
∴ AC=______-_______ (表示出线段和差)=__________
∵ D是AC的中点
∴ DC=_______=_______
活动 3 思维拓展 已知线段AB=10 cm,直线AB上有一点C,BC=6 cm,M 为线段AB的中点,N为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课堂小结:
1.比较线段你有哪些方法?
2.根据线段的中点可以得到哪些数量关系?
3.你学到了哪些新的数学思想?
作业布置(A组)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求线段的长度
已知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且线段AB=15 cm,BC=5 cm,D为线段 AC的中点,E为线段AB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
(B组)课本课后作业第3、4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线段的长短,这涉及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是几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把身边的数学材料引入课堂,从而使原来枯燥无味的讲解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上,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过程来学习几何策略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