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阳平镇第二初级中学
姚亚妮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说 教 材
说 教 法
说 学 法
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地位与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幼时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学生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往事依依》、《幼时记趣》、《十三岁的际遇》和《伟人细胞》,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个金色的少年时代。
往事依依
幼时记趣
十三岁的际遇
伟人细胞
金
色
年
华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幼时记趣》这篇课文是作者沈复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本单元的课文,有的写童年的趣事,有的记述少年读书生活,有的展示少年立志成才的道路,都说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教会学生珍惜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该课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明确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根据此原则,我确定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难点】:明确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
《幼时记趣》是一篇精读课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对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方法。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幼时记趣》是我们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从课内的基础到课外的延伸,依照“疏通文意——感知内容——品味语言——合作探究——拓展延伸”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先一起来听一首歌曲《童年》,回忆一下属于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吧。(播放歌曲《童年》)
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
三
四
一
五
疏通文意
感知内容
品味语言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一、疏通文意
1.作品作者简介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快速浏览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稚( zhì ) 藐( miǎo ) 项为之强( jiāng )
怡( yí )然 唳( lì ) 凹凸( āo tū )
壑( hè ) 庞( páng ) 蛤蟆( há ma )
教给学生文学常识,为下文理解文言文文意做准备,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
读准字音,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注意语调、语气。
4、合作学习: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理解疑难句意。
①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进一步翻译课文,圈点疑难文句。
②学生就疑难问题质疑。
③分小组讨论、交流
(2)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①一词多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以丛草为林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拔山倒树而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而忘操之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之
为
而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播,这是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②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够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乐趣。)
②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当青云、白鹤来观看,果然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③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体与花台一般高。)
④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把丛草看作树林,把小虫、蚂蚁看成兽类,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
本文围绕“幼时记趣”中“记趣”写了三件事,分别是(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读一读开头一节,想一想,本文的总体结构属于(总分)结构。
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读课文,边读边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品味语言
【思考题:下边的句子是如何表现童真童趣的?】
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童稚”,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超出“日”之本身。)
②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童稚”独有的视角、美妙的想像面对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鹤”,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见一斑。)
③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的奇观,确实令人怡然称快。)
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④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虾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无法领略的。)
⑤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虾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小组合作讨论后,教师启发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共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为下文主题的探究作铺垫。
四、合作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
(2)作者把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童心?
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3)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揭示主题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提问法与点拨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探究主题
(观察——联想、想象——玩赏)
观察、想象和联想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联想: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想象:对不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他的具体形象。
②分析关系:一是眼前景物(观察到的)。
二是由眼前的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③举例说明: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的蚊子(眼前的景物)
群鹤(联想)
舞空(想象)
2、探究写法
五、拓展延伸
(1)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闲情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将自己的童年趣事说与同学听,一是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童趣”之情,二是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只要你带着一颗童稚的心,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也会像作者一样产生“物外之趣”,请以“观……之趣”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之前已经有了“说”的练习作准备,这里的“写”就容易很多。而且选取的范文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内容写也乐于写,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趁热打铁,及时操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学习模仿范文注意观察和想象、联想之间的关系的特点。为避免增加学生负担,可选择只写一个重要片段,字数在200字左右,作为小作文操练。
表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
(总述)
观蚊如鹤之趣
神游山林之趣
鞭打蛤蟆之趣
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物外之趣《幼时记趣》教案
大庆市四十四中学 语文教师 范红霞
《幼时记趣》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以下是我此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反复诵读,理解品位文中的童真童趣。这一学习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课文的内容确定的,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想象能力。文中作者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为学生学会想象提供了范本。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无限留恋童年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这一点是与本册的教材说明是相通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二、设计思想:
教学本文,首先指导学生从自学入手,自己反复诵读,自己翻译、理解课文,再来体会课文描写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在学生反复诵读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学生自读、圈点课文,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们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钻研精神;第四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五步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所描绘的童真童趣,从而感受文章质朴、清新、自然的文风,感悟作者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第六步深入探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第七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听了这首歌老师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你们呢?的确,一想起童年的生活,那份自在,无忧会悄然爬上心头,童年是美好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的童年。常人,今人如此,古人,名人也不例外。说到这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下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幼时记趣》
二、 作者简介及释题: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41页看书下注释1,哪一位同学能够告诉老师你从注解1中了解了什么?(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出示多媒体)
沈复他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写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然而沈复并非如此,不信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篇文章,相信学过此文后,你们会感受到人情之浓,趣味之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一个字上?(趣)三、学习课文
1、 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1)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出示多媒体)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虾蟆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拟作 项为之强 素帐 鹤唳 怡然 鞭数
(2)同桌互读,注意停顿、节奏。
2、 细读课文,感知童趣。
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的时间让我们拿起书读课文。(多媒体出示文言文诵读要求)
(1)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读。(可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指导:读出轻松、愉快、自得其乐这样的语气和感情。
(2)课文我们已经读过,下面四人一组翻译课文,找出组内共同的疑难词句。
(3)课文同学们都明白了,谁能告诉老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几件事?(出示大屏幕板书)
3、 赏读课文,追趣,忆趣,说趣
(1) 这篇文言文仅用了221个字就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儿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下面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交流。
(2) 沈复的童年让人忍俊不禁,有的同学也想起你的童年了吧?说说你的故事?
4、 再读课文,议趣。
(1) 再读课文。
(2) 讨论: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新奇有趣?
明确: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必然会有无穷乐趣,必然会写出好文章。
5、师生齐读。
四、作业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
小结:学过本课后,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积累到一些好的词汇,(明察秋毫、庞
然大物、怡然自得等)。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你们要学会去开采。老师
更希望你们能不虚此行,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到作者童年时丰富的想象和
天真烂漫的情趣,能够洞察到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用心去
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吧!
板书: 1、观蚊如鹤、
2、神游山林 趣
3、鞭打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