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朝晖初中、回澜初中等)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初联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朝晖初中、回澜初中等)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初联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0-12 11:01:30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朝晖初中、回澜初中等)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初联考试卷
1.(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美国科学家合成了含有N5+的盐类,含有该离子的盐是高能爆炸物质,该离子的结构呈V 形,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6个电子
B.N5+是一种单质
C.含有N5+的盐类是纯净物
D.每个N5+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氮原子质子数为7及阳离子是失电子形成的分析。
【解答】A、一个氮原子含有7个质子,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34个电子,不符合题意;
B、 N5+是一种离子,不符合题意;
C、 盐属于化合物,含有N5+的盐类是纯净物,符合题意;
D、 每个N5+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某仓库工作人员违章操作,在雨天转运“保险粉”引起爆炸。“保险粉”的化学名为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主要用于印染工业。该化学品在潮湿空气中极不稳定,易分解并引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S2O4=Na2S2O3+Na2SO3+X。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化学式为SO2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Na2S2O3中S的化合价为+3价
D.Na2S2O4通常要在干燥阴凉处密闭贮存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X的化学式;
(2)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3)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4)根据连二亚硫酸钠的性质判断。
【解答】A.根据化学方程式2Na2S2O4=Na2S2O3+Na2SO3+X得到:4Na+4S+8O=4Na+3S+6O+x,那么X=S+2O,即它的化学式为SO2,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有三种,属于分解反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化学式Na2S2O3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O元素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2+2x+(-2)×3=0,解得:x=+2价,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因为连二亚硫酸钠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分解而燃烧,所以通常要在干燥阴凉处密闭保存,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3.(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弧
B.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轴突和树突两部分
C.幼年时期,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会患侏儒症
D.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由于植物体内生长激素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此题可以从反射的概念、神经元的结构、激素分泌异常症以及光对生长激素分布的影响方面来分析解答。
【解答】A、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这就叫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A不符合题意;
B、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里含有细胞核,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B不符合题意;
C、幼年时期,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会患侏儒症,而呆小症是幼年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不足形成的,C符合题意;
D、光会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的一侧生长激素稍多长得快,向光的一侧生长激素较少,生长缓慢,导致植物的向光性生长,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如图为某健康人饭后四小时内的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点血糖含量高是患有糖尿病的表现
B.BC段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运动不足,消耗过少
C.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120毫克/100毫升
D.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
【答案】D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这是因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体内糖的代谢。
(2)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
【解答】A、C点是血糖吸收量最多的点,并非糖尿病的表现,A错误;
B、BC段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的缘故,B错误;
C、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100毫克/100毫升,C错误
D、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D正确。
故选:D
5.(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下列估算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中学生受到的重力约为50N
B.科学书的厚度约5厘米
C.游泳池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1×105Pa
D.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3m/s
【答案】D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重力、长度、压强和速度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A.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50kg,那么他受到的重力约为G=mg=50kg×10N/kg=500N ,故A不合题意;
B.科学书的厚度约1厘米,故B不合题意;
C.如果游泳池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1×105Pa ,那么水池的深度为:,太深了,故C不合题意;
D.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3m/s,在正常范围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柱形容器A和B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B容器的液面高于A容器液面。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甲、乙液体中,静止后受的浮力分别是F1、F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F1一定大于F2 B.F1一定小于F2
C.F1不可能大于F2 D.F1不可能小于F2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V=Sh比较两种液体的体积大小,再根据公式比较两种液体密度大小,最后根据浮沉条件判断小球受到浮力的大小关系。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液面高度hA根据公式V=Sh可知,液体的体积VA液体的质量mA=mB;
根据公式可知,液体的密度ρA>ρB;
①如果小球在乙中下沉;
a.小球在甲中也下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AgV排可知,因为ρA>ρB,所以浮力F1>F2;
b.如果小球在甲中悬浮或漂浮,那么它受到的浮力F1=G,而在乙中F2F2;
②如果小球在乙中悬浮,那么小球肯定在甲中漂浮,二者受到的浮力都等于重力,即浮力F1=F2;
③如果小球在甲和乙中都漂浮,那么二者受到的浮力都等于重力,即浮力F1=F2。
因此F1不可能小于F2。
故选D。
7.(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下列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1实验时,我们增大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也会增大
B.图2实验时,我们压实大米是为了获得足够大的摩擦力,从而顺利提起杯子
C.图3实验时,我们抽去玻璃罩内空气后,影响了电铃的振动,从而听不见声音了
D.图4实验时,我们通过改变材料改变了小车在水平面的动力大小,从而运动距离变化了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光的反射定律;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
(2)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分析;
(4)材料的改变影响的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即改变的是阻力的大小。
【解答】A.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入射角随反射角的改变而改变,故A错误;
B.图2实验时,我们压实大米是通过增大压力的方式获得足够大的摩擦力,从而顺利提起杯子,故B正确;
C.图3实验时,我们抽去玻璃罩内空气后,由于声音的传播介质越来越稀薄,所以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故C错误;
D.图4实验时,我们通过改变材料改变了小车在水平面的阻力大小,从而运动距离变化了,故D错误。
故选B。
8.(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如图所示,将条形磁铁固定在静止的小车上,电路连接完整后,闭合开关S时,小车不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到某位置时,小车开始向左运动,则下列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式正确的是(  )
A.a接e、d接f B.a接e、b接f C.c接e、d接f D.c接e、b接f
【答案】A
【知识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其使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解析】【分析】小车开始不动,后来运动起来,说明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由此判断电流的大小变化,推断出电阻的大小变化,最后确定变阻器的接线方法。
【解答】小车开始向左运动,说明受到的磁力增强,即电磁铁的磁场增强,那么电路里的电流增大,电阻减小;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滑片左边电阻长度变小,因此变阻器使用的是左半边,a接线柱必选,c、d任选一个,故A正确。
故选A。
9.(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下列有关于光现象叙述符合科学原理的是(  )
A.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B.同学们在操场做操,他们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平静的水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这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通过放大镜看邮票的细微之处,看到的是放大的实像
【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义和现象分析;
(2)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分析;
(3)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定义分析;
(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
【解答】A.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水中的筷子发出的光线从水射入空气时发生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
B.同学们在操场做操,他们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
C.平静的水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这是景物发出的光线经过水面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通过放大镜看邮票的细微之处,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B。
10.(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实验室为了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注: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让制取的气体先后经过甲、乙两装置。下列关于甲、乙两装置导管的连接方式正确的是(  )

A.a接c B.a接d C.b接c D.b接d
【答案】A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解答】从b管过来的二氧化碳进入浓硫酸被干燥,溢出后从a管排出。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空气从短管d排出,而二氧化碳从长管c导入,因此干燥后的二氧化碳应该从a到c,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1.(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如图是一种公交车自动爆玻器,它相当于一个电控安全锤。危急时刻,司机只需按下开关,内部电磁线圈通电产生一个冲击力,带动一个钨钢头击打车窗玻璃边角部位,实现击碎玻璃的目的。下列四个实验能反映自动爆破器工作原理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内部电磁线圈通电产生一个冲击力”可知,电控安全锤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
【解答】A.闭合开关后,通过电流的金属棒在磁场中受力运动,故A符合题意;
B.闭合开关后,金属棒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摆动,说明有电流产生,故B不合题意;
C.闭合开关后,缠绕线圈的铁钉能够吸引大头针,说明电流的磁效应,故C不合题意;
D.当导线中有电流经过时,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偏转,这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2.(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如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装置,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②模拟肺,④模拟膈肌
B.甲模拟吸气过程,此时①内气压小于②内气压
C.乙模拟呼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
D.这个实验说明吸气、呼气与膈肌的运动有关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A、①模拟气管,②模拟肺,③模拟胸腔,④模拟膈肌,故说法正确。
B、甲中胸腔体积增大,模拟吸气过程,此时①内气压大于于②内气压 ,故说法错误。
C、乙中胸腔体积减小,模拟吸气过程, 此时膈肌舒张,故说法正确。
D、 这个实验主要通过控制模拟膈肌的橡皮膜的运动来进行的,所以可以说明吸气、呼气与膈肌的运动有关,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3.(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加热一杯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温度不断升高,蒸发溶剂,直至恰好析出晶体前。整个过程中,下列量不发生变化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硝酸钾的溶解度 D.溶质的质量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溶质的质量分数=;
(3)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与溶液质量的大小无关;
(4)分析溶质是否发生变化即可。
【解答】 加热一杯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温度不断升高,蒸发溶剂,直至恰好析出晶体前,溶质没有析出,所以它的质量保持不变,而溶剂的质量不断减小,根据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可知,溶液的质量减小,故A不合题意;
溶质的质量不变,而溶液的质量减小,根据质量分数=可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故B不合题意;
温度升高了,硝酸钾的溶解度会发生改变,故C不合题意;
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才有惯性
B.物体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D.物体受力或不受力时都具有惯性
【答案】D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根据惯性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使运动状态不变,物体也有惯性,故A错误;
B.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运动速度无关,故B错误;
C.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故C错误;
D.物体受力或不受力时都具有惯性,故D正确。
故选D。
15.(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下移动
C.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不能成像
D.蜡烛靠近凸透镜,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够成在光屏上,且都是倒立的;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延长线交汇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且都是正立的。如果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成缩小的实像。
(2)“倒立”,不但指像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相反,而且指的是运动方向相反。
(3)当物距和像距的和不变时,将光屏和物体的位置互换,肯定能成实像,只是大小不同;
(4)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解答】A.因为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B.蜡烛越烧越短,相当于火焰向下移动,那么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故B错误;
C.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仍成像,只是成的是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蜡烛靠近凸透镜,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故D错误。
故选A。
16.(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若某植株的一叶片的主叶脉被切断(如甲叶),另一叶片上贴上锡箔(如乙叶);经过暗处理后,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A部位呈棕褐色,B部位呈蓝色,锡箔C的位置不呈蓝色,以上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
A.水和光 B.叶绿体和光
C.水和二氧化碳 D.水和叶绿体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水是光合作用的必须原料,水由导管运输.甲叶片把主叶脉切断,由于叶脉中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这样甲叶片离茎远的一端A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了,因此在甲叶的切口两端的AB就形成以水分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实验的结果是A部位不变蓝色,B部位变蓝色,说明切口下端叶片B部分的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而切口的上端A部分因为没有水分,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分,叶片乙的贴上锡箔的C部分叶片遮光,周围部分不遮光,这样就形成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而实验的结果是周围见光部分变蓝,说明见光的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而未见光的C部分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造淀粉.因此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所以,以上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和阳光。
故选:A
17.(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图甲表示家庭电路的一部分图乙、图丙表示测电笔握笔方法,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能表上显示的数据是每天每户消耗电能的多少
B.P、Q处都需要装开关,P处装断路器控制整个家庭电路、Q处装开关控制插座使用
C.测电笔在插座接地孔检测时,氖管会发光
D.使用测电笔时,图乙的方法错误而图丙的方法正确
【答案】D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测电笔的使用;电能表参数的理解与电能的求法
【解析】【分析】(1)根据电能表的功能分析;
(2)根据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分析;
(3)根据测电笔的用途分析;
(4)根据测电笔的使用方法分析。
【解答】A.电能表上显示的数据是从安装上电能表后到现在消耗的总电能,故A错误;
B.在家庭电路中,开关只需接在火线上即可,不需要接在零线上,因此只需在P处安装开关即可,故B错误;
C.测电笔在插座接地孔检测时,由于地线不带电,所以氖管不会发光,故C错误;
D.使用测电笔时,测电笔尾部的金属体一定要与人体接触,故D正确。
故选D。
18.(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下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6V,开关K闭合时,伏特表示数为6V,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L1短路或L2断路 B.L1断路或L2短路
C.L1和L2都断路 D.L1和L2都短路
【答案】B
【知识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解析】【分析】对各个选项中的故障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出现的现象,哪个与题目描述一致,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如果L1短路,那么电压表同时被短路,那么它的示数为零,故A错误;
B.如果L1断路,那么电压表与灯泡L2串联,由于它的内阻很大,因此电源电压几乎全部分配给它,则它的示数接近6V;如果L2短路,那么只有L1,此时它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故B正确;
C.如果L1和L2都断路 ,那么整个电路没有电流,电压表示数为零,故C错误;
D.如果L1和L2都短路,那么电压表也被短路,它的示数为零,故D错误。
故选B。
19.(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小金在做硫燃烧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铺有细沙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将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硫燃烧;③将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内盛有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的少量水)。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不符合的是(  )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C.在③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硫燃烧是化学变化
D.在③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硫燃烧产物是呈酸性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对实验①②进行比较对照即可;
(2)对比实验②③的现象分析即可;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4)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分析。
【解答】A.在实验①中,处于室温下硫没有燃烧,而实验②中加热后硫开始燃烧,这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说明在氧气中燃烧更距离,即氧气具有助燃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有酸生成,因此硫燃烧为化学变化,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没有酸性,而是溶于水后生成亚硫酸具有酸性,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0.(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下列叙述与图中的实验装置不符合的是(  )
A.甲——验证有机物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
B.乙——验证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C.丙——验证水是光合作用必要的原料之一
D.丁——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答案】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植物方面的有关实验,所以我们平时学习时一定要搞懂实验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解答】 A 有机物是在 树皮的筛管中自上而下运输的,所以是符合的,不满足题意;
B验证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应该用塑料袋套住植物的茎和叶,不应该套住根部,否则根部土壤中的水分的蒸发会影响实验。所以不符合,满足题意。
C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通过导管输送,将叶片的主叶脉切断,从而影响了水分的输送,A区与B区的变量是水,A区无水,B区有水,所以可以 验证出水是光合作用必要的原料之一 。
D将燃着的蜡烛放到瓶子里如何立即熄灭说明了缺少助燃剂--氧气,可以说明种子萌发时消耗了氧气 ,这个就是呼吸作用,所以不选。
故答案为:B
21.(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写出下列化学符号 ①3个铝离子   ,②液态氢   ,③2个氮原子    ,④氨气     ,⑤碘单质   ,⑥碳酸   。
【答案】3Al3+;H2;2N;NH3;I2;H2CO3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①3个铝离子表示为 3Al3+ ;②液态氢的符号为 H2 ;2个氮原子表示为2N,④氨气 化学式为 NH3 ,⑤碘单质化学式为;⑥碳酸化学式为 H2CO3 ;
故答案为: 3Al3+ ;H2 ;2N; NH3 ; I2 ; H2CO3 。
22.(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近年来,多肉植物以其独特的外形广受人们的喜爱。多肉植物是一类在外形上显得肥厚多汁,会开花,能用种子繁殖的植物,也可以通过叶片或枝条扦插进行繁殖。
(1)多肉植物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
(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看,多肉叶片属于   层次的结构。用多肉叶片繁殖的生殖类型属于   
【答案】(1)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2)器官;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光合作用的原理;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在进化过程中,生命结构不是停留在细胞层次而是向更高的、更复杂的层次发展。相同细胞聚集成群就成了高等生物的组织,低等生物,如团藻、海绵等都是相当于组织层次的多细胞生物。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解答】(1)光合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光照和叶绿体的条件下与水反应生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方程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2)叶是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利用叶片进行繁殖的过程中没有两性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且叶子属于营养器官,所以叫营养繁殖;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2)器官; 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
23.(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比较不同液体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小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A、B两种液体加热,如图甲所示。图乙是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在该实验中通过比较   来比较两种液体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   (选填“A”或“B”)液体的比热容更大。
(3)在没有温度计时,某同学提出可以比较“A、B两种液体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比热容大小。而小科认为这个方案不可行,小科的理由是   。
【答案】(1)加热时间
(2)B
(3)不同液体沸点不同,应控制升高温度相同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比热容
【解析】【分析】(1)两个完全相同的加热器功率相同,根据W=Pt可知,加热器产生的热量与时间成正比,即通过时间就能知道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2)根据公式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据此根据乙图判断即可;
(3)一般情况下,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在该实验中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两种液体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
(2)根据乙图可知,当两种液体都升高到60℃时,A液体需要加热10min,B液体需要加热20min,可见,质量相同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B液体吸收的热量多。根据公式Q=cm△t可知,B液体的比热容更大。
(3)没有温度计时,某同学提出可以比较“A、B两种液体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比热容大小。而小科认为这个方案不可行,小科的理由是:不同液体沸点不同,应控制升高温度相同。
24.(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些天然内陆咸水湖,当地农民通过“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获得大量湖盐。
(1)“夏天晒盐”中的“盐”其溶解度可用图中   来表示(填“a”、或“b”、或“c”)。
(2)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
(3)在t2℃时,将40g的a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为   g。
(4)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答案】(1)b
(2)b=c>a
(3)80
(4)b a 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分析;
(2)根据图像中各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分析;
(3)根据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判断一定量水中溶解物质的质量分析;
(4)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分析。
【解答】(1) “夏天晒盐”中的“盐”是指氯化钠,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其溶解度可用图中b来表示;
(2) 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b=c>a ;
(3) t2℃时,a的溶解度为60克,将40g的a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30克,所得溶液质量为 80克;
(4) 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a和b变成t1℃的饱和溶液,c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是t2℃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所以降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bac ;
故答案为:(1)b;(2)b=c>a ;(3) bac 。
25.(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如图是电阻A、B的I﹣U图象。由图可知:B电阻的阻值是   Ω;将电阻A、B串联后接入电路,当通过A的电流为0.3A时,A和B两端的总电压是   V;将电阻A、B并联后接入某电路,当通过B的电流为0.2A时,A两端的电压是   V。
【答案】10;4.5;2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找到有关B的一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然后根据计算B的阻值;
(2)从图像中找到电流为0.3A时A和B的电压,然后根据U总=UA+UB计算即可;
(3)首先根据UB=IBRB计算出B两端的电压,再根据“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计算A的电压。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当UB=2V时,IB=0.2A;
那么B电阻的阻值为:;
(2)当电流为0.3A时,UA=1.5V,UB=3V;
那么A和B的总电压为:U总=UA+UB=1.5V+3V=4.5V;
(3)当通过B的电流为0.2A时,
B两端的电压为:UB=IBRB=0.2A×10Ω=2V;
因为A和B并联,
所以UA=UB=2V。
26.(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现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
【答案】(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减弱;真空
(3)传声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乒乓球被弹开的能量来源与音叉,即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玻璃罩中的空气越稀薄,对声音的传导能力越弱,自然听到的声音越小,据此可以得到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解答】(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现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减弱,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传声。
27.(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小明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点燃红磷后立即塞紧瓶塞,并通过传感器记录瓶中气压、温度及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乙)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根据图乙,小明认为:燃烧过程中,气体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大于氧气减少对气压的影响。请说明他的依据:   。
(3)根据图乙判断,t2时刻小明的操作是   。
【答案】(1)4P+5O2 2P2O5
(2)0-t1装置内氧气浓度减少、 温度升高但是气压增大
(3)打开止水夹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红磷燃烧的过程,其实就是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过程,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燃烧消耗氧气使气压减小,温度升高使压强增大,注意分析0~t1时间段内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
(3)在t2时刻,集气瓶内气压迅速增大,最终达到实验开始时瓶内的气压,也就是等于大气压强,因此肯定是外面的空气进入瓶内,即打开了止水夹。
【解答】(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根据图乙,小明认为:燃烧过程中,气体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大于氧气减少对气压的影响依据是:0-t1装置内氧气浓度减少、 温度升高但是气压增大。
(3)根据图乙判断,t2时刻小明的操作是:打开止水夹。
28.(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放在普通环境里的鸡蛋容易变质。鲜鸡蛋密度约为1.08克/厘米3,变质蛋密度可降至1.03克/厘米3以下。生活中,我们可以把鸡蛋放入密度为1.03克/厘米3的盐水中来判断鸡蛋是否变质。
(1)如图甲、乙、丙三个鸡蛋静止在盐水中,其中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   鸡蛋(选填“甲”、“乙”或“丙”);
(2)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过程中除要用到图2所示的仪器、细口瓶、还需一种玻璃仪器   (填名称);
(3)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用已调平的天平称取食盐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   食盐(选填“增加”或“减少”);
(4)配制好溶液后,发现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食盐晶体不纯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④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有部分洒出
【答案】(1)丙
(2)玻璃棒
(3)增加
(4)①②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浮沉条件,比较鸡蛋和盐水的密度大小即可;
(2)根据氯化钠溶液的配置过程确定实验器材;
(3)天平左盘放食盐,右盘放砝码。在右盘放上合适的砝码后,只能通过调节左盘食盐的质量让天平恢复平衡。指针偏右,说明左盘食盐质量偏小,因此应该增加食盐的质量;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食盐的质量小,要么是水的质量大,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沉底,那么甲的密度大于盐水;乙悬浮,那么乙的密度等于盐水;丙漂浮,那么丙的密度小于盐水,因此可能变质的是丙;
(2)在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将食盐放入烧杯并加入水后,为了加快溶解,需要玻璃棒进行搅拌,因此还需要的玻璃仪器就是玻璃棒。
(3)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用已调平的天平称取食盐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增加食盐;
(4)①食盐晶体不纯,那么溶质的质量偏小,故①符合题意;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使烧杯内残留部分蒸馏水,使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故②符合题意;
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量取到的水体积偏小,故③不合题意;
④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有部分洒出,对质量分数没有影响,故④不合题意。
故选①②。
29.(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用右图实验装置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白鼠的新陈代谢是否有促进作用,装置可以满足实验所需的条件。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数只生理状况相同、健康的小白鼠平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放入两个装置中饲养。
②甲组喂食普通饲料,乙组喂食等量的添加甲状腺激素的同种饲料,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两装置中红色液柱的移动距离。(注:①新陈代谢速率快的小白鼠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多;②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1)两个实验装置中红色液柱都向   (填“左”或“右”)移动,移动的原因是   。
(2)装有乙组小白鼠的装置中红色液柱的移动距离较大,由此得出初步结论:   。
【答案】(1)左;小白鼠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使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2)甲状腺激素对小白鼠的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在人体内分布有许多内分泌腺,它们会分泌相应的激素。虽然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它们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等。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1)两个实验装置中的红色液柱都向左移动,原因是小白鼠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使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2)装有乙组小白鼠的装置中红色液柱的移动距离较大,说明被喂食了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的乙组小白鼠呼吸作用旺盛,呼出的二氧化碳较多,由此得出结论:甲状腺激素对小白鼠的新城代谢有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1)左;小白鼠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使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2)甲状腺激素对小白鼠的新城代谢有促进作用
30.(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利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如图,小科将适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塞入一团棉花并测出试管、棉花与药品的总质量为m1。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后,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为V,再次测得反应装置与物质总质量为m2,已知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ρ。据此请回答:
(1)实验中用量筒收集气体的好处是   。
(2)实验中,试管口内壁附着紫红色小液滴,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发现: ,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试管中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
B.导管口连续均匀冒气泡时才收集气体
C.停止加热后,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使得内外气压相等再读数
D.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答案】(1)便于直接读出氧气的体积
(2)高锰酸钾粉末溶于冷凝水形成溶液
(3)B,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量筒可测定液体体积的特点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溶解形成紫红色液体分析;
(3)根据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收集到的氧气的量分析。
【解答】(1) 用量筒收集气体可测定出排出液体的体积从而确定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
(2) 实验中,试管口内壁附着紫红色小液滴可能是 高锰酸钾粉末溶于冷凝水形成溶液 ;
(3)A、 试管中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不会影响产生气体的体积与收集的气体体积的不同,错误; B、导管口连续均匀冒气泡时才收集气体,可能会使少量氧气逸出,造成收集到的气体小于产生气体,正确;C、停止加热后,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使得内外气压相等再读数不会影响收集气体与产生气体间的不同,错误;D、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会使少量氧气逸出,造成收集到的气体偏少,正确;
故答案为:(1) 便于直接读出氧气的体积 ;(2) 高锰酸钾粉末溶于冷凝水形成溶液 ;(3)BD。
31.(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小倩同学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选用器材有:学生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R,导线若干和标有“50Ω、0.5A”字样滑动变阻器 。
实验次数 1 2 3 4
电压U/V 1.0 1.4 2.0 2.4
电流I/A 0.10 0.14 0.20 0.24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片P向D端移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大,且导线不能交叉。)
(2)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   (选填“断开”或“闭合”)。在电路连接完整后,闭合开关S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   (选填“A”或“B”)端;
(3)闭合开关S后,移动滑片P时发现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且不断变化,则电路故障可能是定值电阻R发生了   (选填“断路”或“短路”);
(4)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S,移动滑片P,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28A时,电压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   Ω。多次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初步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这段导体的两端的电压成   比;
(5)在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阻值不得小于   Ω。
【答案】(1)
(2)断开;A
(3)短路
(4)10;正
(5)6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1)变阻器接线注意“一上一下”,并根据题目要求推测下面接线柱的选择情况;
(2)在连接电路时,如果开关闭合,那么电路时通时断,可能会烧坏用电器,因此开关必须断开。为了保护用电器,开关闭合前,变阻器的滑片一定要调到阻值最大的位置。
(3)当待测电阻R被短路时,与它并联的电压表也会被短路,因此电压表无示数。由于电路电阻较小,此时电流表的示数较大,且在不断变化。
(4)根据乙图确定电压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读出电压表的示数,根据公式计算定值电阻的阻值。如果两个物理量的比值相同,那么它们成正比关系;如果两个物理量的乘积相同,那么它们成反比关系。
(5)当电流最大为0.28A时,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小,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总电阻,再根据R变=R总-R计算即可。
【解答】(1)当变阻器的滑片P向D端移动时,电流变大,那么电阻变小,因此变阻器使用的是滑片右边的部分,即上面的接线柱任选,下面必须连接右边的B接线柱,如下图所示:
(2)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在电路连接完整后,闭合开关S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A端,此时变阻器的阻值最大;
(3)闭合开关S后,移动滑片P时发现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且不断变化,则电路故障可能是定值电阻R发生了短路;
(4)根据乙图可知,电压表选择量程0~3V,分度值为0.1V,那么电压表的示数为2.8V,定值电阻的阻值;
根据表格可知,对应的电压和电流的比值都是10,因此得到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这段导体的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5)当电流为0.28A时,总电阻为:;
此时变阻器得到阻值为:R变=R总-R=16Ω-10Ω=6Ω。
32.(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学习过摩擦力以后,小明同学想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准度,小明选用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该装置通过驱动装置带动传送带运动,木块保持不动,其中力传感器可以代替弹簧测力计精确显示拉力的大小。驱动装置的电路如图乙所示。
(1)在实验过程中,要增大传送带运动的速度,可以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   (选填“ 左”或“右”)移动实现;
(2)在实验过程中让同一木块在同一传送带上进行实验是为了   ;
(3)图丙是不同速度下滑动摩擦力与时间的关系图,观察该图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   (选填“有关”或“无关”),理由是   。
【答案】(1)左
(2)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3)无关;当速度变化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变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如果要增大传送带的速度,那么就要增大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根据“电流与电阻的反比关系”可知,此时必须减小变阻器的电阻,即将滑片向左移动;
(2)根据控制变量法和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的知识分析;
(3)根据丙图分析,如果运动速度变化时,摩擦力的大小改变,那么说明二者有关系,否则没有关系。
【解答】(1)在实验过程中,要增大传送带运动的速度,可以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实现;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压强里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让同一木块在同一传送带上进行实验是为了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3)图丙是不同速度下滑动摩擦力与时间的关系图,观察该图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理由是:当速度变化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变。
33.(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下所示。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甲、乙两组实验在黑喑中一段时间后,BTB水溶液都变成黄色的原因是   ;
(2)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
(3)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为回应这一质疑,小科増加了实验,制得与甲、乙两组相同的黄色BTB水溶液后,接下本的实验操作是   。
【答案】(1)黒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黒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3)光照时把黒藻去掉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二氧化碳增加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因而BTB水溶液变为黄色。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因此“黑藻能够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该过程在细胞的叶绿体内进行。甲黒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减少使BTB水溶液变为蓝绿色;乙黒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说明黑藻光合作用利用了水中的二氧化碳.
(3)“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为回应这一质疑,应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和甲形成对照试验.实验方案是: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黄色,“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故答案为:(1) 黒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 黒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3) 光照时把黒藻去掉
34.(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有一个足够大的水池,在其水平池底竖直放置一段圆木。圆木可近似看作一个圆柱体,体积为2米3,高5米,密度0.9×103千克/米3。
(1)未向池内注水时,圆木对池底的压力和压强分别是多少?
(2)向水池内注水,在水位到达2米时圆木受到水的浮力?
【答案】(1)解:F=G=mg=ρVg=0.9×103kg/m3×2m3×10N/kg=1.8×104N
P=F/S=1.8×104N/0.4m2=4.5×104Pa
(2)解:F浮=ρ液gV排=1000kg/m3×10N/kg×0.8m3=8000N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圆木对池底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即F=G=mg=ρVg,根据计算出圆木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压强公式计算对池底的压强;
(2)首先再根据V排=Sh排计算出圆木排开水的体积,最后根据公式F浮=ρ液gV排计算圆木受到的浮力。
【解答】(1)圆木对池底的压力F=G=mg=ρVg=0.9×103kg/m3×2m3×10N/kg=1.8×104N;
圆木的底面积为:;
圆木对池底的压强:P=F/S=1.8×104N/0.4m2=4.5×104Pa。
(2)圆木排开水的体积V排=Sh排=0.4m2×2m=0.8m3;
那么圆木受到的浮力F浮=ρ液gV排=103kg/m3×10N/kg×0.8m3=8000N。
35.(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某型号汽车的油量显示电路如图甲所示,其中定值电阻R0=10Ω,R为压敏电阻(厚度不计),位于油箱底部,A表是一量程为0-0.6A的电流表,作为油量指示表。压敏电阻的电阻值随汽油产生的压强的变化而变化,其对应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加满汽油时油的深度为0.4m,A表示数为0.6A,汽油密度ρ油=0.7×103kg/m3
。求:
(1)加满汽油时汽油在油箱底部产生的压强;
(2)电源的电压;
(3)汽油耗尽时电流表的示数。
【答案】(1)解:加满汽油时油的深度为0.4m,所以加满汽油时汽油在油箱底部产生的压强为
答:加满汽油时汽油在油箱底部产生的压强为
(2)解:加满汽油时油的深度为0.4m,A表示数为0.6A,汽油产生的压强为 ,由乙图可知,此时压敏电阻的电阻值 ,R0=10Ω,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 可得,电源电压为
答:电源的电压为12V
(3)解:汽油耗尽时,压敏电阻受压强为0,由图象知此时压敏电阻连入电路的阻值 ,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可得此时电路中电流为
答:汽油耗尽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A。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计算汽油对邮箱底部的压强;
(2)根据甲图可知,压敏电阻R与R0串联。首先根据乙图确定此时压敏电阻的阻值,然后根据U=IR总=I(R+R0)计算电源电压;
(3)当汽油耗尽时,压敏电阻受到的压强为零,根据乙图确定此时压敏电阻的阻值,然后根据 计算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即可。
36.(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某课外小组,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中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甲、乙、丙三同学分别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烧杯的质量为20.0g)。若甲、乙、丙三同学中有一名同学所取的大理石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盐酸 大理石 充分反应后烧杯+剩余物
甲 75.0g 25.0g 95.6g
乙 75.0g 30.0g 100.6g
丙 95.0g 25.0g 115.6g
(1)   同学所取的盐酸与大理石恰好完全反应;
(2)计算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1)甲
(2)解:设参加反应的大理石的质量为x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75.0g+25.0g﹣95.6g=4.4g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4.4g
= x=10g
CaCO3%=4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三位同学所到药品质量及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对比分析;
(2)根据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碳酸钙质量分析。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55克盐酸中加入25克大理石产生4.4克二氧化碳,加入30克大理石也产生4.4克二氧化碳,25克大理石与75克烧杯、盐酸也产生4.4克二氧化碳,说明25克大理石与55克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即甲同学中盐酸与大理石恰好完全反应;
故答案为:(1)甲;(2)40%。
37.(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20年4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行星探索计划以屈原的长诗“天问”命名,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真理追求的坚初与执着。我国首次火星飞行任务命名为“天问1号”,将开启中国人探索“星辰大海”的伟大征程!火星在我国古代被称之为“荧惑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约为地球的11%,火星表面g约为3.7N/kg。火星地表沙丘 砾石遍布,非常干燥,南北极有以固态的水和二氧化碳组成的冰盖。火星表面的大气密度大约只有地球的1% 火星表面平均温度约为-55℃,从冬天的-133℃到夏日白天的将近27℃,温差很大。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气压强约为700Pa,比地球上的1%还小
(1)发射到火星的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层后,若用降落伞减速,为保证减速效果,如果让你选择着陆点,应选择在地势   (选填“较高”或“较低”)的地方。
(2)假如同一物体分别在地球和火星表面以相同的初始速度在相同的水平面上滑行,在火星上滑行的距离会比地球上   (选填“长”或“短”),原因是   ;
(3)有人设想通过加热火星两级的冰盖获得液态水,从而减小地表温差,这是利用了水的什么性质:   ;
(4)在火星上水的沸点会比地球上   (选填“高”成“低”),这是火星上没有液态水的原因之一。
【答案】(1)低
(2)远;火星上阻力小
(3)比热大
(4)低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比热容
【解析】【分析】(1)用减速伞减速,其实就是利用空气的阻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降落伞下落的高度越大,克服阻力做的功越大,那么最终减速伞的动能越小,速度越小,减速效果越好。
(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①压力;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水是自然界比热容最大的物质,根据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它的温度变化是最小的;
(4)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解答】(1)若用降落伞减速,为保证减速效果,如果让我选择着陆点,应选择在地势低的地方,这样减速伞运动的距离更长,减速效果更好。
(2)根据题目描述可知,火星的质量比地球小得多,那么同一物体在火星上的重力比地球上重力小得多,自然这个物体在火星上对水平面的压力小于地球上的压力,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下,这个物体在火星上受到的阻力将小于地球上,因此在火星上滑行的距离会比地球上更远;
(3)有人设想通过加热火星两级的冰盖获得液态水,从而减小地表温差,这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大的性质;
(4)火星上的大气压强比地球上小得多,因此水的沸点比地球上低得多,这也是火星上没有液态水的原因。
1 / 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朝晖初中、回澜初中等)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初联考试卷
1.(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美国科学家合成了含有N5+的盐类,含有该离子的盐是高能爆炸物质,该离子的结构呈V 形,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6个电子
B.N5+是一种单质
C.含有N5+的盐类是纯净物
D.每个N5+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2.(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某仓库工作人员违章操作,在雨天转运“保险粉”引起爆炸。“保险粉”的化学名为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主要用于印染工业。该化学品在潮湿空气中极不稳定,易分解并引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S2O4=Na2S2O3+Na2SO3+X。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化学式为SO2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Na2S2O3中S的化合价为+3价
D.Na2S2O4通常要在干燥阴凉处密闭贮存
3.(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弧
B.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轴突和树突两部分
C.幼年时期,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会患侏儒症
D.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由于植物体内生长激素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4.(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如图为某健康人饭后四小时内的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点血糖含量高是患有糖尿病的表现
B.BC段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运动不足,消耗过少
C.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120毫克/100毫升
D.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
5.(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下列估算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中学生受到的重力约为50N
B.科学书的厚度约5厘米
C.游泳池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1×105Pa
D.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3m/s
6.(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柱形容器A和B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B容器的液面高于A容器液面。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甲、乙液体中,静止后受的浮力分别是F1、F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F1一定大于F2 B.F1一定小于F2
C.F1不可能大于F2 D.F1不可能小于F2
7.(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下列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1实验时,我们增大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也会增大
B.图2实验时,我们压实大米是为了获得足够大的摩擦力,从而顺利提起杯子
C.图3实验时,我们抽去玻璃罩内空气后,影响了电铃的振动,从而听不见声音了
D.图4实验时,我们通过改变材料改变了小车在水平面的动力大小,从而运动距离变化了
8.(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如图所示,将条形磁铁固定在静止的小车上,电路连接完整后,闭合开关S时,小车不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到某位置时,小车开始向左运动,则下列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式正确的是(  )
A.a接e、d接f B.a接e、b接f C.c接e、d接f D.c接e、b接f
9.(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下列有关于光现象叙述符合科学原理的是(  )
A.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B.同学们在操场做操,他们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平静的水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这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通过放大镜看邮票的细微之处,看到的是放大的实像
10.(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实验室为了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注: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让制取的气体先后经过甲、乙两装置。下列关于甲、乙两装置导管的连接方式正确的是(  )

A.a接c B.a接d C.b接c D.b接d
11.(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如图是一种公交车自动爆玻器,它相当于一个电控安全锤。危急时刻,司机只需按下开关,内部电磁线圈通电产生一个冲击力,带动一个钨钢头击打车窗玻璃边角部位,实现击碎玻璃的目的。下列四个实验能反映自动爆破器工作原理是(  )
A. B.
C. D.
12.(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如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装置,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②模拟肺,④模拟膈肌
B.甲模拟吸气过程,此时①内气压小于②内气压
C.乙模拟呼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
D.这个实验说明吸气、呼气与膈肌的运动有关
13.(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加热一杯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温度不断升高,蒸发溶剂,直至恰好析出晶体前。整个过程中,下列量不发生变化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硝酸钾的溶解度 D.溶质的质量
14.(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才有惯性
B.物体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D.物体受力或不受力时都具有惯性
15.(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下移动
C.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不能成像
D.蜡烛靠近凸透镜,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16.(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若某植株的一叶片的主叶脉被切断(如甲叶),另一叶片上贴上锡箔(如乙叶);经过暗处理后,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A部位呈棕褐色,B部位呈蓝色,锡箔C的位置不呈蓝色,以上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
A.水和光 B.叶绿体和光
C.水和二氧化碳 D.水和叶绿体
17.(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图甲表示家庭电路的一部分图乙、图丙表示测电笔握笔方法,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能表上显示的数据是每天每户消耗电能的多少
B.P、Q处都需要装开关,P处装断路器控制整个家庭电路、Q处装开关控制插座使用
C.测电笔在插座接地孔检测时,氖管会发光
D.使用测电笔时,图乙的方法错误而图丙的方法正确
18.(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下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6V,开关K闭合时,伏特表示数为6V,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L1短路或L2断路 B.L1断路或L2短路
C.L1和L2都断路 D.L1和L2都短路
19.(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小金在做硫燃烧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铺有细沙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将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硫燃烧;③将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内盛有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的少量水)。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不符合的是(  )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C.在③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硫燃烧是化学变化
D.在③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硫燃烧产物是呈酸性
20.(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下列叙述与图中的实验装置不符合的是(  )
A.甲——验证有机物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
B.乙——验证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C.丙——验证水是光合作用必要的原料之一
D.丁——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21.(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写出下列化学符号 ①3个铝离子   ,②液态氢   ,③2个氮原子    ,④氨气     ,⑤碘单质   ,⑥碳酸   。
22.(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近年来,多肉植物以其独特的外形广受人们的喜爱。多肉植物是一类在外形上显得肥厚多汁,会开花,能用种子繁殖的植物,也可以通过叶片或枝条扦插进行繁殖。
(1)多肉植物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
(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看,多肉叶片属于   层次的结构。用多肉叶片繁殖的生殖类型属于   
23.(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比较不同液体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小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A、B两种液体加热,如图甲所示。图乙是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在该实验中通过比较   来比较两种液体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   (选填“A”或“B”)液体的比热容更大。
(3)在没有温度计时,某同学提出可以比较“A、B两种液体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比热容大小。而小科认为这个方案不可行,小科的理由是   。
24.(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些天然内陆咸水湖,当地农民通过“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获得大量湖盐。
(1)“夏天晒盐”中的“盐”其溶解度可用图中   来表示(填“a”、或“b”、或“c”)。
(2)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
(3)在t2℃时,将40g的a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为   g。
(4)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5.(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如图是电阻A、B的I﹣U图象。由图可知:B电阻的阻值是   Ω;将电阻A、B串联后接入电路,当通过A的电流为0.3A时,A和B两端的总电压是   V;将电阻A、B并联后接入某电路,当通过B的电流为0.2A时,A两端的电压是   V。
26.(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现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
27.(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小明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点燃红磷后立即塞紧瓶塞,并通过传感器记录瓶中气压、温度及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乙)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根据图乙,小明认为:燃烧过程中,气体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大于氧气减少对气压的影响。请说明他的依据:   。
(3)根据图乙判断,t2时刻小明的操作是   。
28.(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放在普通环境里的鸡蛋容易变质。鲜鸡蛋密度约为1.08克/厘米3,变质蛋密度可降至1.03克/厘米3以下。生活中,我们可以把鸡蛋放入密度为1.03克/厘米3的盐水中来判断鸡蛋是否变质。
(1)如图甲、乙、丙三个鸡蛋静止在盐水中,其中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   鸡蛋(选填“甲”、“乙”或“丙”);
(2)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过程中除要用到图2所示的仪器、细口瓶、还需一种玻璃仪器   (填名称);
(3)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用已调平的天平称取食盐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   食盐(选填“增加”或“减少”);
(4)配制好溶液后,发现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食盐晶体不纯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④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有部分洒出
29.(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用右图实验装置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白鼠的新陈代谢是否有促进作用,装置可以满足实验所需的条件。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数只生理状况相同、健康的小白鼠平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放入两个装置中饲养。
②甲组喂食普通饲料,乙组喂食等量的添加甲状腺激素的同种饲料,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两装置中红色液柱的移动距离。(注:①新陈代谢速率快的小白鼠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多;②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1)两个实验装置中红色液柱都向   (填“左”或“右”)移动,移动的原因是   。
(2)装有乙组小白鼠的装置中红色液柱的移动距离较大,由此得出初步结论:   。
30.(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利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如图,小科将适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塞入一团棉花并测出试管、棉花与药品的总质量为m1。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后,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为V,再次测得反应装置与物质总质量为m2,已知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ρ。据此请回答:
(1)实验中用量筒收集气体的好处是   。
(2)实验中,试管口内壁附着紫红色小液滴,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发现: ,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试管中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
B.导管口连续均匀冒气泡时才收集气体
C.停止加热后,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使得内外气压相等再读数
D.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31.(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小倩同学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选用器材有:学生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R,导线若干和标有“50Ω、0.5A”字样滑动变阻器 。
实验次数 1 2 3 4
电压U/V 1.0 1.4 2.0 2.4
电流I/A 0.10 0.14 0.20 0.24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片P向D端移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大,且导线不能交叉。)
(2)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   (选填“断开”或“闭合”)。在电路连接完整后,闭合开关S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   (选填“A”或“B”)端;
(3)闭合开关S后,移动滑片P时发现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且不断变化,则电路故障可能是定值电阻R发生了   (选填“断路”或“短路”);
(4)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S,移动滑片P,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28A时,电压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   Ω。多次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初步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这段导体的两端的电压成   比;
(5)在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阻值不得小于   Ω。
32.(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学习过摩擦力以后,小明同学想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准度,小明选用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该装置通过驱动装置带动传送带运动,木块保持不动,其中力传感器可以代替弹簧测力计精确显示拉力的大小。驱动装置的电路如图乙所示。
(1)在实验过程中,要增大传送带运动的速度,可以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   (选填“ 左”或“右”)移动实现;
(2)在实验过程中让同一木块在同一传送带上进行实验是为了   ;
(3)图丙是不同速度下滑动摩擦力与时间的关系图,观察该图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   (选填“有关”或“无关”),理由是   。
33.(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下所示。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甲、乙两组实验在黑喑中一段时间后,BTB水溶液都变成黄色的原因是   ;
(2)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
(3)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为回应这一质疑,小科増加了实验,制得与甲、乙两组相同的黄色BTB水溶液后,接下本的实验操作是   。
34.(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有一个足够大的水池,在其水平池底竖直放置一段圆木。圆木可近似看作一个圆柱体,体积为2米3,高5米,密度0.9×103千克/米3。
(1)未向池内注水时,圆木对池底的压力和压强分别是多少?
(2)向水池内注水,在水位到达2米时圆木受到水的浮力?
35.(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某型号汽车的油量显示电路如图甲所示,其中定值电阻R0=10Ω,R为压敏电阻(厚度不计),位于油箱底部,A表是一量程为0-0.6A的电流表,作为油量指示表。压敏电阻的电阻值随汽油产生的压强的变化而变化,其对应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加满汽油时油的深度为0.4m,A表示数为0.6A,汽油密度ρ油=0.7×103kg/m3
。求:
(1)加满汽油时汽油在油箱底部产生的压强;
(2)电源的电压;
(3)汽油耗尽时电流表的示数。
36.(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某课外小组,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中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甲、乙、丙三同学分别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烧杯的质量为20.0g)。若甲、乙、丙三同学中有一名同学所取的大理石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盐酸 大理石 充分反应后烧杯+剩余物
甲 75.0g 25.0g 95.6g
乙 75.0g 30.0g 100.6g
丙 95.0g 25.0g 115.6g
(1)   同学所取的盐酸与大理石恰好完全反应;
(2)计算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7.(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20年4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行星探索计划以屈原的长诗“天问”命名,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真理追求的坚初与执着。我国首次火星飞行任务命名为“天问1号”,将开启中国人探索“星辰大海”的伟大征程!火星在我国古代被称之为“荧惑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约为地球的11%,火星表面g约为3.7N/kg。火星地表沙丘 砾石遍布,非常干燥,南北极有以固态的水和二氧化碳组成的冰盖。火星表面的大气密度大约只有地球的1% 火星表面平均温度约为-55℃,从冬天的-133℃到夏日白天的将近27℃,温差很大。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气压强约为700Pa,比地球上的1%还小
(1)发射到火星的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层后,若用降落伞减速,为保证减速效果,如果让你选择着陆点,应选择在地势   (选填“较高”或“较低”)的地方。
(2)假如同一物体分别在地球和火星表面以相同的初始速度在相同的水平面上滑行,在火星上滑行的距离会比地球上   (选填“长”或“短”),原因是   ;
(3)有人设想通过加热火星两级的冰盖获得液态水,从而减小地表温差,这是利用了水的什么性质:   ;
(4)在火星上水的沸点会比地球上   (选填“高”成“低”),这是火星上没有液态水的原因之一。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氮原子质子数为7及阳离子是失电子形成的分析。
【解答】A、一个氮原子含有7个质子,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34个电子,不符合题意;
B、 N5+是一种离子,不符合题意;
C、 盐属于化合物,含有N5+的盐类是纯净物,符合题意;
D、 每个N5+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X的化学式;
(2)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3)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4)根据连二亚硫酸钠的性质判断。
【解答】A.根据化学方程式2Na2S2O4=Na2S2O3+Na2SO3+X得到:4Na+4S+8O=4Na+3S+6O+x,那么X=S+2O,即它的化学式为SO2,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有三种,属于分解反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化学式Na2S2O3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O元素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2+2x+(-2)×3=0,解得:x=+2价,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因为连二亚硫酸钠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分解而燃烧,所以通常要在干燥阴凉处密闭保存,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此题可以从反射的概念、神经元的结构、激素分泌异常症以及光对生长激素分布的影响方面来分析解答。
【解答】A、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这就叫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A不符合题意;
B、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里含有细胞核,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B不符合题意;
C、幼年时期,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会患侏儒症,而呆小症是幼年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不足形成的,C符合题意;
D、光会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的一侧生长激素稍多长得快,向光的一侧生长激素较少,生长缓慢,导致植物的向光性生长,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D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这是因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体内糖的代谢。
(2)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
【解答】A、C点是血糖吸收量最多的点,并非糖尿病的表现,A错误;
B、BC段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的缘故,B错误;
C、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100毫克/100毫升,C错误
D、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重力、长度、压强和速度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A.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50kg,那么他受到的重力约为G=mg=50kg×10N/kg=500N ,故A不合题意;
B.科学书的厚度约1厘米,故B不合题意;
C.如果游泳池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1×105Pa ,那么水池的深度为:,太深了,故C不合题意;
D.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3m/s,在正常范围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V=Sh比较两种液体的体积大小,再根据公式比较两种液体密度大小,最后根据浮沉条件判断小球受到浮力的大小关系。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液面高度hA根据公式V=Sh可知,液体的体积VA液体的质量mA=mB;
根据公式可知,液体的密度ρA>ρB;
①如果小球在乙中下沉;
a.小球在甲中也下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AgV排可知,因为ρA>ρB,所以浮力F1>F2;
b.如果小球在甲中悬浮或漂浮,那么它受到的浮力F1=G,而在乙中F2F2;
②如果小球在乙中悬浮,那么小球肯定在甲中漂浮,二者受到的浮力都等于重力,即浮力F1=F2;
③如果小球在甲和乙中都漂浮,那么二者受到的浮力都等于重力,即浮力F1=F2。
因此F1不可能小于F2。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光的反射定律;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
(2)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分析;
(4)材料的改变影响的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即改变的是阻力的大小。
【解答】A.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入射角随反射角的改变而改变,故A错误;
B.图2实验时,我们压实大米是通过增大压力的方式获得足够大的摩擦力,从而顺利提起杯子,故B正确;
C.图3实验时,我们抽去玻璃罩内空气后,由于声音的传播介质越来越稀薄,所以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故C错误;
D.图4实验时,我们通过改变材料改变了小车在水平面的阻力大小,从而运动距离变化了,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A
【知识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其使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解析】【分析】小车开始不动,后来运动起来,说明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由此判断电流的大小变化,推断出电阻的大小变化,最后确定变阻器的接线方法。
【解答】小车开始向左运动,说明受到的磁力增强,即电磁铁的磁场增强,那么电路里的电流增大,电阻减小;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滑片左边电阻长度变小,因此变阻器使用的是左半边,a接线柱必选,c、d任选一个,故A正确。
故选A。
9.【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义和现象分析;
(2)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分析;
(3)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定义分析;
(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
【解答】A.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水中的筷子发出的光线从水射入空气时发生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
B.同学们在操场做操,他们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
C.平静的水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这是景物发出的光线经过水面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通过放大镜看邮票的细微之处,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A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解答】从b管过来的二氧化碳进入浓硫酸被干燥,溢出后从a管排出。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空气从短管d排出,而二氧化碳从长管c导入,因此干燥后的二氧化碳应该从a到c,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1.【答案】A
【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内部电磁线圈通电产生一个冲击力”可知,电控安全锤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
【解答】A.闭合开关后,通过电流的金属棒在磁场中受力运动,故A符合题意;
B.闭合开关后,金属棒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摆动,说明有电流产生,故B不合题意;
C.闭合开关后,缠绕线圈的铁钉能够吸引大头针,说明电流的磁效应,故C不合题意;
D.当导线中有电流经过时,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偏转,这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2.【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A、①模拟气管,②模拟肺,③模拟胸腔,④模拟膈肌,故说法正确。
B、甲中胸腔体积增大,模拟吸气过程,此时①内气压大于于②内气压 ,故说法错误。
C、乙中胸腔体积减小,模拟吸气过程, 此时膈肌舒张,故说法正确。
D、 这个实验主要通过控制模拟膈肌的橡皮膜的运动来进行的,所以可以说明吸气、呼气与膈肌的运动有关,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溶质的质量分数=;
(3)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与溶液质量的大小无关;
(4)分析溶质是否发生变化即可。
【解答】 加热一杯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温度不断升高,蒸发溶剂,直至恰好析出晶体前,溶质没有析出,所以它的质量保持不变,而溶剂的质量不断减小,根据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可知,溶液的质量减小,故A不合题意;
溶质的质量不变,而溶液的质量减小,根据质量分数=可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故B不合题意;
温度升高了,硝酸钾的溶解度会发生改变,故C不合题意;
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D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根据惯性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使运动状态不变,物体也有惯性,故A错误;
B.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运动速度无关,故B错误;
C.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故C错误;
D.物体受力或不受力时都具有惯性,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够成在光屏上,且都是倒立的;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延长线交汇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且都是正立的。如果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成缩小的实像。
(2)“倒立”,不但指像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相反,而且指的是运动方向相反。
(3)当物距和像距的和不变时,将光屏和物体的位置互换,肯定能成实像,只是大小不同;
(4)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解答】A.因为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B.蜡烛越烧越短,相当于火焰向下移动,那么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故B错误;
C.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仍成像,只是成的是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蜡烛靠近凸透镜,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故D错误。
故选A。
16.【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水是光合作用的必须原料,水由导管运输.甲叶片把主叶脉切断,由于叶脉中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这样甲叶片离茎远的一端A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了,因此在甲叶的切口两端的AB就形成以水分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实验的结果是A部位不变蓝色,B部位变蓝色,说明切口下端叶片B部分的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而切口的上端A部分因为没有水分,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分,叶片乙的贴上锡箔的C部分叶片遮光,周围部分不遮光,这样就形成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而实验的结果是周围见光部分变蓝,说明见光的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而未见光的C部分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造淀粉.因此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所以,以上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和阳光。
故选:A
17.【答案】D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测电笔的使用;电能表参数的理解与电能的求法
【解析】【分析】(1)根据电能表的功能分析;
(2)根据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分析;
(3)根据测电笔的用途分析;
(4)根据测电笔的使用方法分析。
【解答】A.电能表上显示的数据是从安装上电能表后到现在消耗的总电能,故A错误;
B.在家庭电路中,开关只需接在火线上即可,不需要接在零线上,因此只需在P处安装开关即可,故B错误;
C.测电笔在插座接地孔检测时,由于地线不带电,所以氖管不会发光,故C错误;
D.使用测电笔时,测电笔尾部的金属体一定要与人体接触,故D正确。
故选D。
18.【答案】B
【知识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解析】【分析】对各个选项中的故障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出现的现象,哪个与题目描述一致,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如果L1短路,那么电压表同时被短路,那么它的示数为零,故A错误;
B.如果L1断路,那么电压表与灯泡L2串联,由于它的内阻很大,因此电源电压几乎全部分配给它,则它的示数接近6V;如果L2短路,那么只有L1,此时它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故B正确;
C.如果L1和L2都断路 ,那么整个电路没有电流,电压表示数为零,故C错误;
D.如果L1和L2都短路,那么电压表也被短路,它的示数为零,故D错误。
故选B。
19.【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对实验①②进行比较对照即可;
(2)对比实验②③的现象分析即可;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4)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分析。
【解答】A.在实验①中,处于室温下硫没有燃烧,而实验②中加热后硫开始燃烧,这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说明在氧气中燃烧更距离,即氧气具有助燃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有酸生成,因此硫燃烧为化学变化,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没有酸性,而是溶于水后生成亚硫酸具有酸性,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0.【答案】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植物方面的有关实验,所以我们平时学习时一定要搞懂实验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解答】 A 有机物是在 树皮的筛管中自上而下运输的,所以是符合的,不满足题意;
B验证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应该用塑料袋套住植物的茎和叶,不应该套住根部,否则根部土壤中的水分的蒸发会影响实验。所以不符合,满足题意。
C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通过导管输送,将叶片的主叶脉切断,从而影响了水分的输送,A区与B区的变量是水,A区无水,B区有水,所以可以 验证出水是光合作用必要的原料之一 。
D将燃着的蜡烛放到瓶子里如何立即熄灭说明了缺少助燃剂--氧气,可以说明种子萌发时消耗了氧气 ,这个就是呼吸作用,所以不选。
故答案为:B
21.【答案】3Al3+;H2;2N;NH3;I2;H2CO3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①3个铝离子表示为 3Al3+ ;②液态氢的符号为 H2 ;2个氮原子表示为2N,④氨气 化学式为 NH3 ,⑤碘单质化学式为;⑥碳酸化学式为 H2CO3 ;
故答案为: 3Al3+ ;H2 ;2N; NH3 ; I2 ; H2CO3 。
22.【答案】(1)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2)器官;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光合作用的原理;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在进化过程中,生命结构不是停留在细胞层次而是向更高的、更复杂的层次发展。相同细胞聚集成群就成了高等生物的组织,低等生物,如团藻、海绵等都是相当于组织层次的多细胞生物。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解答】(1)光合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光照和叶绿体的条件下与水反应生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方程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2)叶是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利用叶片进行繁殖的过程中没有两性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且叶子属于营养器官,所以叫营养繁殖;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2)器官; 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
23.【答案】(1)加热时间
(2)B
(3)不同液体沸点不同,应控制升高温度相同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比热容
【解析】【分析】(1)两个完全相同的加热器功率相同,根据W=Pt可知,加热器产生的热量与时间成正比,即通过时间就能知道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2)根据公式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据此根据乙图判断即可;
(3)一般情况下,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在该实验中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两种液体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
(2)根据乙图可知,当两种液体都升高到60℃时,A液体需要加热10min,B液体需要加热20min,可见,质量相同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B液体吸收的热量多。根据公式Q=cm△t可知,B液体的比热容更大。
(3)没有温度计时,某同学提出可以比较“A、B两种液体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比热容大小。而小科认为这个方案不可行,小科的理由是:不同液体沸点不同,应控制升高温度相同。
24.【答案】(1)b
(2)b=c>a
(3)80
(4)b a 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分析;
(2)根据图像中各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分析;
(3)根据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判断一定量水中溶解物质的质量分析;
(4)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分析。
【解答】(1) “夏天晒盐”中的“盐”是指氯化钠,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其溶解度可用图中b来表示;
(2) 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b=c>a ;
(3) t2℃时,a的溶解度为60克,将40g的a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30克,所得溶液质量为 80克;
(4) 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a和b变成t1℃的饱和溶液,c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是t2℃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所以降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bac ;
故答案为:(1)b;(2)b=c>a ;(3) bac 。
25.【答案】10;4.5;2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找到有关B的一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然后根据计算B的阻值;
(2)从图像中找到电流为0.3A时A和B的电压,然后根据U总=UA+UB计算即可;
(3)首先根据UB=IBRB计算出B两端的电压,再根据“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计算A的电压。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当UB=2V时,IB=0.2A;
那么B电阻的阻值为:;
(2)当电流为0.3A时,UA=1.5V,UB=3V;
那么A和B的总电压为:U总=UA+UB=1.5V+3V=4.5V;
(3)当通过B的电流为0.2A时,
B两端的电压为:UB=IBRB=0.2A×10Ω=2V;
因为A和B并联,
所以UA=UB=2V。
26.【答案】(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减弱;真空
(3)传声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乒乓球被弹开的能量来源与音叉,即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玻璃罩中的空气越稀薄,对声音的传导能力越弱,自然听到的声音越小,据此可以得到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解答】(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现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减弱,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传声。
27.【答案】(1)4P+5O2 2P2O5
(2)0-t1装置内氧气浓度减少、 温度升高但是气压增大
(3)打开止水夹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红磷燃烧的过程,其实就是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过程,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燃烧消耗氧气使气压减小,温度升高使压强增大,注意分析0~t1时间段内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
(3)在t2时刻,集气瓶内气压迅速增大,最终达到实验开始时瓶内的气压,也就是等于大气压强,因此肯定是外面的空气进入瓶内,即打开了止水夹。
【解答】(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根据图乙,小明认为:燃烧过程中,气体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大于氧气减少对气压的影响依据是:0-t1装置内氧气浓度减少、 温度升高但是气压增大。
(3)根据图乙判断,t2时刻小明的操作是:打开止水夹。
28.【答案】(1)丙
(2)玻璃棒
(3)增加
(4)①②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浮沉条件,比较鸡蛋和盐水的密度大小即可;
(2)根据氯化钠溶液的配置过程确定实验器材;
(3)天平左盘放食盐,右盘放砝码。在右盘放上合适的砝码后,只能通过调节左盘食盐的质量让天平恢复平衡。指针偏右,说明左盘食盐质量偏小,因此应该增加食盐的质量;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食盐的质量小,要么是水的质量大,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沉底,那么甲的密度大于盐水;乙悬浮,那么乙的密度等于盐水;丙漂浮,那么丙的密度小于盐水,因此可能变质的是丙;
(2)在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将食盐放入烧杯并加入水后,为了加快溶解,需要玻璃棒进行搅拌,因此还需要的玻璃仪器就是玻璃棒。
(3)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用已调平的天平称取食盐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增加食盐;
(4)①食盐晶体不纯,那么溶质的质量偏小,故①符合题意;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使烧杯内残留部分蒸馏水,使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故②符合题意;
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量取到的水体积偏小,故③不合题意;
④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有部分洒出,对质量分数没有影响,故④不合题意。
故选①②。
29.【答案】(1)左;小白鼠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使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2)甲状腺激素对小白鼠的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在人体内分布有许多内分泌腺,它们会分泌相应的激素。虽然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它们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等。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1)两个实验装置中的红色液柱都向左移动,原因是小白鼠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使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2)装有乙组小白鼠的装置中红色液柱的移动距离较大,说明被喂食了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的乙组小白鼠呼吸作用旺盛,呼出的二氧化碳较多,由此得出结论:甲状腺激素对小白鼠的新城代谢有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1)左;小白鼠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使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2)甲状腺激素对小白鼠的新城代谢有促进作用
30.【答案】(1)便于直接读出氧气的体积
(2)高锰酸钾粉末溶于冷凝水形成溶液
(3)B,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量筒可测定液体体积的特点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溶解形成紫红色液体分析;
(3)根据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收集到的氧气的量分析。
【解答】(1) 用量筒收集气体可测定出排出液体的体积从而确定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
(2) 实验中,试管口内壁附着紫红色小液滴可能是 高锰酸钾粉末溶于冷凝水形成溶液 ;
(3)A、 试管中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不会影响产生气体的体积与收集的气体体积的不同,错误; B、导管口连续均匀冒气泡时才收集气体,可能会使少量氧气逸出,造成收集到的气体小于产生气体,正确;C、停止加热后,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使得内外气压相等再读数不会影响收集气体与产生气体间的不同,错误;D、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会使少量氧气逸出,造成收集到的气体偏少,正确;
故答案为:(1) 便于直接读出氧气的体积 ;(2) 高锰酸钾粉末溶于冷凝水形成溶液 ;(3)BD。
31.【答案】(1)
(2)断开;A
(3)短路
(4)10;正
(5)6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1)变阻器接线注意“一上一下”,并根据题目要求推测下面接线柱的选择情况;
(2)在连接电路时,如果开关闭合,那么电路时通时断,可能会烧坏用电器,因此开关必须断开。为了保护用电器,开关闭合前,变阻器的滑片一定要调到阻值最大的位置。
(3)当待测电阻R被短路时,与它并联的电压表也会被短路,因此电压表无示数。由于电路电阻较小,此时电流表的示数较大,且在不断变化。
(4)根据乙图确定电压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读出电压表的示数,根据公式计算定值电阻的阻值。如果两个物理量的比值相同,那么它们成正比关系;如果两个物理量的乘积相同,那么它们成反比关系。
(5)当电流最大为0.28A时,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小,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总电阻,再根据R变=R总-R计算即可。
【解答】(1)当变阻器的滑片P向D端移动时,电流变大,那么电阻变小,因此变阻器使用的是滑片右边的部分,即上面的接线柱任选,下面必须连接右边的B接线柱,如下图所示:
(2)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在电路连接完整后,闭合开关S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A端,此时变阻器的阻值最大;
(3)闭合开关S后,移动滑片P时发现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且不断变化,则电路故障可能是定值电阻R发生了短路;
(4)根据乙图可知,电压表选择量程0~3V,分度值为0.1V,那么电压表的示数为2.8V,定值电阻的阻值;
根据表格可知,对应的电压和电流的比值都是10,因此得到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这段导体的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5)当电流为0.28A时,总电阻为:;
此时变阻器得到阻值为:R变=R总-R=16Ω-10Ω=6Ω。
32.【答案】(1)左
(2)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3)无关;当速度变化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变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如果要增大传送带的速度,那么就要增大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根据“电流与电阻的反比关系”可知,此时必须减小变阻器的电阻,即将滑片向左移动;
(2)根据控制变量法和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的知识分析;
(3)根据丙图分析,如果运动速度变化时,摩擦力的大小改变,那么说明二者有关系,否则没有关系。
【解答】(1)在实验过程中,要增大传送带运动的速度,可以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实现;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压强里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让同一木块在同一传送带上进行实验是为了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3)图丙是不同速度下滑动摩擦力与时间的关系图,观察该图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理由是:当速度变化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变。
33.【答案】(1)黒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黒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3)光照时把黒藻去掉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二氧化碳增加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因而BTB水溶液变为黄色。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因此“黑藻能够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该过程在细胞的叶绿体内进行。甲黒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减少使BTB水溶液变为蓝绿色;乙黒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说明黑藻光合作用利用了水中的二氧化碳.
(3)“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为回应这一质疑,应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和甲形成对照试验.实验方案是: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黄色,“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故答案为:(1) 黒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 黒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3) 光照时把黒藻去掉
34.【答案】(1)解:F=G=mg=ρVg=0.9×103kg/m3×2m3×10N/kg=1.8×104N
P=F/S=1.8×104N/0.4m2=4.5×104Pa
(2)解:F浮=ρ液gV排=1000kg/m3×10N/kg×0.8m3=8000N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圆木对池底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即F=G=mg=ρVg,根据计算出圆木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压强公式计算对池底的压强;
(2)首先再根据V排=Sh排计算出圆木排开水的体积,最后根据公式F浮=ρ液gV排计算圆木受到的浮力。
【解答】(1)圆木对池底的压力F=G=mg=ρVg=0.9×103kg/m3×2m3×10N/kg=1.8×104N;
圆木的底面积为:;
圆木对池底的压强:P=F/S=1.8×104N/0.4m2=4.5×104Pa。
(2)圆木排开水的体积V排=Sh排=0.4m2×2m=0.8m3;
那么圆木受到的浮力F浮=ρ液gV排=103kg/m3×10N/kg×0.8m3=8000N。
35.【答案】(1)解:加满汽油时油的深度为0.4m,所以加满汽油时汽油在油箱底部产生的压强为
答:加满汽油时汽油在油箱底部产生的压强为
(2)解:加满汽油时油的深度为0.4m,A表示数为0.6A,汽油产生的压强为 ,由乙图可知,此时压敏电阻的电阻值 ,R0=10Ω,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 可得,电源电压为
答:电源的电压为12V
(3)解:汽油耗尽时,压敏电阻受压强为0,由图象知此时压敏电阻连入电路的阻值 ,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可得此时电路中电流为
答:汽油耗尽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A。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计算汽油对邮箱底部的压强;
(2)根据甲图可知,压敏电阻R与R0串联。首先根据乙图确定此时压敏电阻的阻值,然后根据U=IR总=I(R+R0)计算电源电压;
(3)当汽油耗尽时,压敏电阻受到的压强为零,根据乙图确定此时压敏电阻的阻值,然后根据 计算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即可。
36.【答案】(1)甲
(2)解:设参加反应的大理石的质量为x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75.0g+25.0g﹣95.6g=4.4g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4.4g
= x=10g
CaCO3%=4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三位同学所到药品质量及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对比分析;
(2)根据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碳酸钙质量分析。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55克盐酸中加入25克大理石产生4.4克二氧化碳,加入30克大理石也产生4.4克二氧化碳,25克大理石与75克烧杯、盐酸也产生4.4克二氧化碳,说明25克大理石与55克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即甲同学中盐酸与大理石恰好完全反应;
故答案为:(1)甲;(2)40%。
37.【答案】(1)低
(2)远;火星上阻力小
(3)比热大
(4)低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比热容
【解析】【分析】(1)用减速伞减速,其实就是利用空气的阻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降落伞下落的高度越大,克服阻力做的功越大,那么最终减速伞的动能越小,速度越小,减速效果越好。
(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①压力;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水是自然界比热容最大的物质,根据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它的温度变化是最小的;
(4)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解答】(1)若用降落伞减速,为保证减速效果,如果让我选择着陆点,应选择在地势低的地方,这样减速伞运动的距离更长,减速效果更好。
(2)根据题目描述可知,火星的质量比地球小得多,那么同一物体在火星上的重力比地球上重力小得多,自然这个物体在火星上对水平面的压力小于地球上的压力,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下,这个物体在火星上受到的阻力将小于地球上,因此在火星上滑行的距离会比地球上更远;
(3)有人设想通过加热火星两级的冰盖获得液态水,从而减小地表温差,这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大的性质;
(4)火星上的大气压强比地球上小得多,因此水的沸点比地球上低得多,这也是火星上没有液态水的原因。
1 / 1
同课章节目录